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企业使命、企业精神、经营宗旨和价值观的综合。
20xx年到20xx年间,公司通过近一年的全体动员组织,在董事长亲自带领下的企业高层领导团队,对企业经营十四年来,积淀下来的优良品质和传统进行梳理,形成了一套具有万果园特色的文化体系。
我们以“员工幸福,顾客满意”为使命,坦诚而真挚的表达了企业对于自身经营的目的定位。并由此延伸出了让“员工实现梦想,企业健康长寿”的企业愿景。企业给广大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发展的空间、开心的生活,使其具有成就感,成为家庭的支柱和骄傲;而员工回报给企业的是通过各自在岗位上的不断努力,为企业持续稳健的发展提供不断的动力,促进企业和谐向上的文化建设,打造高效廉洁的团队,使企业最终成为倍受行业推崇和社会尊重的企业。这种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家与家人”的亲密关系,让每位员工都是家庭中的一员,都充满爱心,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彼此宽容,共同承担起家的责任,共享和谐幸福,让每一位家人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形成了特有的“家文化”。
企业当中有部分员工对工作充满了热忱,但是工作方法不得要领,造成了工作中的迷茫与被动,更有甚者,还引起了其他员工的不满。少数管理层有时做了一些不出成绩的工作,有苦劳而没有功劳。企业基于这种现状,在对企业文化梳理的同时,结合现状,对企业的应用理念进行了规范,从人力资源的用人理念,确定了企业所需的人员标准,到人才理念,明确了员工成为企业人才的方向,再到团队理念,提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尊重是前提,信任是基础,协作是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等优秀理念。加强团队凝聚力,通过团队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将管理宗旨定义为:一切为了员工的幸福。我们管理的.宗旨是成就员工而不是利用员工,我们的管理是建立在有爱心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用爱心为员工创造温馨、宽松、积极上进的环境,不断培训业务技能,为员工做科学清晰的职业规划,最终的目标是要帮助员工实现梦想。
企业文化的推广,不只是让她成为具有感召力的口号,更重视的是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地实施,通过企业文化视觉形象系
统的实施,使企业形象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会在社会中、行业中、该企业员工心理产生很大反响,员工对新的形象、新的理念、新的战略目标产生兴趣,由然而生自豪感,会使企业在贯彻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规章制度就会事半功倍。加上长期不懈的培训、文化活动,表彰优秀代表人物,倡导英雄事迹,企业风气、企业环境气氛焕然一新。员工个人目标必然会与企业战略目标走向一致。企业文化也逐步走向强势文化,使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执行、核心能力营造中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
——集团公司监察部张鹏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2
新化学课程改革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课程观念的与时俱进,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教材体系的重新构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材运用的公正性,教材评价的合理性等等均体现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新教材还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让学生体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学习适应现代化生活和终身学习必须的知识,激发学习对科学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了解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21世纪公民。
一、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1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综观课程改革史,教师的`参与程度和状态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端正态度,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2教师将成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发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教材。如何对实验的步骤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寻找一种现象更为明显的实验方法,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3、教师成为课程实践的创造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无疑于“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实际上体现不出新的课程理念的意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是按教材的要求去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去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去设计课程。
4、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新教材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教学规律,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留意社会、科技等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人类生存环境等。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必须能灵活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有效地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成为多面手,能运用多种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各种综合能力,学习各种跨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之中丰富教学经验。所有这些都使得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成长,成为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二、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
一、新教材的变化:
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将旧教材设定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板块,这四大内容体系像指挥棒一样,使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被死死的束缚住了,师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学得乏味,但教师还是满足于对它的运用自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机械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使得原本精彩的化学世界变得枯燥无味。
而人教版新教材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新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做法,改成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体现“学会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体系上与老教材完全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还化学以本来面目。它做到让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它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联系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力求做到“让学生学有趣、有用的化学,让学生能学得来、能学得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且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在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都较旧教材有所改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1、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2、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3、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个人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都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书本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实验则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主要的活动手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教材特色: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STS的思想。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2、重视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都深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实验特别多,实验的形式也很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特别是把旧教材中的象气体的验满、鉴别等多个验证实验变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重视学生动手做、动感觉器官观察,动笔作笔记、动脑设计,有序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按先给范例引导学生,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重实验过程与观察方法的培养,避免了旧教材实验现象以结论给出只要求学生记、背的弊端;重视探究,新教材专门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把活动与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还有调查与研究、讨论等栏目设置,将学生置于探究的氛围之中大有裨益。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对知识的广度较多涉猎,而对知识的深度做了降低,特别是对概念不作太深刻的解读,但设置了讨论栏目,让学生有许多想象、拓展、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同时在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习题中,增加了一些迁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打破砂锅问到底”,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
4、重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图文并茂的排版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也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感觉,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让师生阅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让师生在课堂上就巩固所学知识,不用过多再去搜集资料、编写习题,减轻了师生的课余过重的负担,同时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从栏目的设置上,设置了“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等”十几个栏目,体现不说话老师的关怀,从内容上,把初中学生不易做,有危险,有污染等方面的实验进行了弱化,如氢气的有关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做到了先关注“个人”然后再上升到社会、民族、国家,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5、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材避免了旧教材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系统为中心、重知识结论的弊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独立掌握相关技能,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中,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是起一个点拔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合作学习或自选方式达到目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我们的教师多数都叫学生谈其体会,可见在新课标的每一层要求上,学生参与的成分都相当高。
6、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整体难度降低,实行弹性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教材中编有资料、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并编入了供选学的拓展性课题等,以利于不同水平、不同学制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教学可能自主选用。
新课程、新理念,初中化学新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品质,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4
我所指导的两个研究性课题分别为:《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现状》和《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两个的研究成果都是课件形式,我觉得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于《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现状》这一课题,我主要是在课件制作上进行指导,而《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在知识上和课件制作上给予学生指导。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花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又要耗费教师一定的精力,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是领导和教师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坚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学会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更增强了自信心;通过研究性学习,是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教改,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因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它真正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求知欲;而且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出击;不再被成天禁锢在教室里,而是亲身走入社会,走入现实生活;不是以封闭的考试卷来论学生的成败,而是以全新的学习、探索和研究过程来综合评价。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亲合度大大增加,还满足了学生渴望走入社会生活的愿望。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由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长期处在传统课程的教与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既无感性认识,又无理性认同,要启动这一全新的课程,知识背景的准备和铺垫非常必要。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提前学习、参考和借鉴其他资料和信息,为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特点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学生在
二、优化教学情景,诱发研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
三、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在《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象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研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五、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常说的、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的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良方。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效益不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这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涉及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校长办学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正如专家所言,这种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总之,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探索研究的锻炼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
一、新教材的变化:
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将旧教材设定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板块,这四大内容体系像指挥棒一样,使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被死死的束缚住了,师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学得乏味,但教师还是满足于对它的运用自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机械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使得原本精彩的化学世界变得枯燥无味。
而人教版新教材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新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做法,改成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体现“学会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体系上与老教材完全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还化学以本来面目。它做到让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它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联系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力求做到“让学生学有趣、有用的化学,让学生能学得来、能学得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且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在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都较旧教材有所改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1、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2、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3、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个人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都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书本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实验则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主要的活动手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教材特色: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STS的思想。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2、重视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都深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实验特别多,实验的形式也很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特别是把旧教材中的象气体的验满、鉴别等多个验证实验变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重视学生动手做、动感觉器官观察,动笔作笔记、动脑设计,有序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按先给范例引导学生,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重实验过程与观察方法的培养,避免了旧教材实验现象以结论给出只要求学生记、背的弊端;重视探究,新教材专门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把活动与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还有调查与研究、讨论等栏目设置,将学生置于探究的氛围之中大有裨益。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对知识的广度较多涉猎,而对知识的深度做了降低,特别是对概念不作太深刻的解读,但设置了讨论栏目,让学生有许多想象、拓展、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同时在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习题中,增加了一些迁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打破砂锅问到底”,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
4、重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图文并茂的排版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也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感觉,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让师生阅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让师生在课堂上就巩固所学知识,不用过多再去搜集资料、编写习题,减轻了师生的课余过重的负担,同时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从栏目的设置上,设置了“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等”十几个栏目,体现不说话老师的关怀,从内容上,把初中学生不易做,有危险,有污染等方面的实验进行了弱化,如氢气的有关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做到了先关注“个人”然后再上升到社会、民族、国家,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5、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材避免了旧教材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系统为中心、重知识结论的弊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独立掌握相关技能,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中,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是起一个点拔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合作学习或自选方式达到目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我们的教师多数都叫学生谈其体会,可见在新课标的每一层要求上,学生参与的成分都相当高。
6、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整体难度降低,实行弹性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教材中编有资料、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并编入了供选学的拓展性课题等,以利于不同水平、不同学制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教学可能自主选用。
新课程、新理念,初中化学新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品质,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6
xx月xx日至xx日,有幸参加了省国资委组织的企业文化学习考察。在主办单位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听取专家讲座,参观海尔、青岛港等知名企业,收获颇丰,现将主要心得汇报如下:
一、系统的理论学习,提升思考力
这期培训班安排了知名企业文化讲师杨克明教授讲解《企业文化落地“六入”模型》、资深品牌战略顾问盖彦讲解《企业品牌建设》,海尔原党委副书记王安喜从实战的角度讲解了《海尔文化建设》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精广相济,极具趣味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旁征博引,发人深思。
(一)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对我们的理论知识、修养提出来新的更高的要求。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三)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所干的很多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勇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二、参观知名企业,获益匪浅
实地参观了海尔、青岛港、海信、青啤等知名企业,对这些企业的成功及企业文化有了切身体会,其中海尔的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印象最深。走进海尔工业园,感觉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的环境让人感觉不是走进了一个工厂,而像是公园,很舒适也很轻松。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么强大的一个现代化企业有谁又能想到当初是个倒闭的小企业呢?这就是海尔带给我们的惊叹:海尔——不是传奇的传奇。
(一)企业占有了市场才有出路。海尔即使在淡季也要创造神话。“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正是缘于它主动的市场观念占有了市场。海尔聘用大量高学历的营销人员以提高营销素质,给企业注入活力,使淡季不淡,永远立于市场之巅。
(二)海尔视质量如生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海尔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念在每个员工心中树起来,它的砸冰箱事件令人震撼。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乘风破浪,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优良的.产品质量。
(三)不断创业、创新成就海尔的今天。海尔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是这样说的:“海尔精神就是创业、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每天比昨天有提高!
(四)人单合一的现代化模式造就今天的辉煌。海尔实行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流程再造,并将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定位:“人单合一”。就是每个员工与竞争力的市场结合为一体,每个员工都成为创造市场的“大老板”,“人单合一”模式推进的目标,就是创海尔世界名牌。支撑“人单合一”的基础是信息化。海尔就是用“人单合一”这一差异化的管理模式,把每一位海尔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让海尔大跨步走向未来。海尔引入的OEC管理模式,管理目标非常明确。“日事日毕”就是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日清”就是当天的工作结束后,对当天的工作进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找出不足之处;“日高”就是在确认当天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后,明确第二天的工作目标,包括改善措施,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的提高1%。
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行业特性与历史背景,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那么学习海尔等青岛知名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经验,到底学什么?我们不仅是去了解和仿效这些成功企业的具体做法,而是要去探索这些成功背后究竟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再联系本企业的实际去实践,去发挥,才能达到学习先进的真正目的。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次培训,省国资委汇集省属大中型企业的百余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精英人才,一周短暂培训过程中,大家从不熟悉到熟悉,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圆满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大家来自不同行业、单位,具有不同的专业素质,通过信息沟通,问题讨论,达到了共同提升素质目的。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切身体会了青岛知名企业成功的关键,还认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今后将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从多种渠道扩展知识结构,不断扩充知识的总量、质量、流量,从而转化为知识的增量,获得持续进步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7
接近11周的化学史即将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深刻。化学史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其内容却是融汇古今。在这几周的学习中,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了关于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无数科学巨人在化学史上留下的光辉。从古代炼丹术、炼金术到如今的成熟的化学学科,我们了解了古代运用化学的领域,从人类生存过程中对于火的运用,在绚丽的陶瓷中窥探古代化学工艺,以及从对金属的冶炼中领略古代化的古老且精湛的冶炼工艺。
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出中国古代化学的光辉。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陶瓷,一个中国的象征,古代精美的陶瓷仍然使现代人陶醉于其中,有著名的唐三彩,有享誉全球的宋代五瓷以及吸引世人目光的青花瓷。
同样,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国度,武器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干将莫邪,有著名的吴王剑和越王剑。剑,在战场发出耀眼的.光芒,在那光芒之中,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儿女应用化学的缩影。在化学史中,我们不仅见识了古代中国在化学应用的面面俱到,而且还见到了许多伟人的身影。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学习化学的财富。了解了整个人类化学史,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它的曲折历史和坎坷道路,也不仅仅是人类在化学方面对世界所作出的种种贡献,我还学到了为世人所敬仰的伟大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祖国乃至整个人类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我们现在处于储能的的阶段,这些大家风范以及他们成功的历史,无不是我们学习的,了解伟人的精神,了解整个化学史是我们学化学的学生,乃至从事化学教育,从事化学工作和研究的人,所应当掌握的。放下化学家的贡献先不提,我想谈谈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个性,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地方。
阿累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他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作为博士论文送交乌普萨拉大学。但是,其导师对其观点不能理解,另一导师则持怀疑态度。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阿累尼乌斯并未因此而灰心。他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此寻求科学家的支持。1884年冬再次进行论文答辩时,论文被顺利通过。
玻耳兹曼在十五岁时父亲病逝,次年弟弟夭折。家庭经济状况极端困难。青少年时代的玻耳兹曼聪明伶俐、志趣广泛,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1863年,进入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866年2月6日,不满22岁的玻尔茲曼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力学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拉第是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实验能力,工作热情和相应的耐性,使他能够迅速地分辨假象,从中找出实验规律。他具有的思想洞察力,以及善于持久思考的能力,恰好补偿了其数学上的不足。
吉布斯从不低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但从不炫耀自己的工作。他的心灵宁静而恬淡,从不烦躁和恼怒,是笃志于事业而不乞求同时代人承认的罕见伟人。他毫无疑问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在世时从未被提名。
上了化学史的课程才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我们的化学家,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才学,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学习精神,他们的人格魅力都另我折服,倾慕,敬仰和学习。
我认为,不理解化学所起的作用,就不能理解科学革命。而且我相信,在我们将来所知比现在所知更多之时,我们还会说,没有化学史知识,就不可能理解世界现代史。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8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新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清晰地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初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初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懂得了应该如何把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中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化学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我的收获很大。规范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程设置,让我感觉到那些原本在我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马上就清晰了。……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9
科学的目的除了应用以外,还有发现世界的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物理化学自然也是科学,所以同样适用。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外表化学……物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如此。 然而,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由于物化是一门穿插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穿,这才能学习好物化。
物化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这些是学习物化的动力,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物化呢? 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理解-记忆-应用,而串起这一切的线索那么为做题。理解是根底,理解各个知识点,理解每一条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等等。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很多知识都要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住,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对某些局部的知识点或公式等的理解可能比别人要好一点,不过也要详细情况详细分析,就好似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拟复杂,那或许可以放弃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毕竟最重要的是记住这条公式的写法及在何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该公式,这样也就可以了,说到底,对知识的记忆及其应用才是理解的根底, 物理化学不在于繁杂的计算,而是思路。
我觉得学习物化时应该逐渐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化学的理论框架,要培养出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要创新。 物化离不开做题。 认真地去做题,认真地归纳总结,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框架,而且做题也是一个把别人的框架纳入自己的框架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现阶段我们对物理化学的应用主要还是表达在做题以及稍后的物理化学实验中,当然把它们应用于生活中也是可以的,至于更大的应用,如工业生产上,还是得等毕业之后才有时机吧。
尽量培养自己对物化的兴趣,多看书,多做题,总结自己的经历,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物理化学理论框架,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学习物化的方法。我又记起高中教我数学的老师说过的“知识要收敛,题目要发散”,其实这也适用与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不断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持之以恒,最终就有可能读通物化,面对什么题目都不用怕了。这一点尤其是对有志考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很重要。最后,加油吧,各位。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期待在这个学期收获更多!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新化学课程改革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课程观念的与时俱进,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教材体系的重新构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材运用的公正性,教材评价的合理性等等均体现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新教材还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让学生体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学习适应现代化生活和终身学习必须的知识,激发学习对科学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了解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21世纪公民。
一、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1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综观课程改革史,教师的参与程度和状态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端正态度,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2教师将成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发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教材。如何对实验的步骤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寻找一种现象更为明显的实验方法,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3、教师成为课程实践的创造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无疑于“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实际上体现不出新的课程理念的意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是按教材的要求去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去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去设计课程。 4、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新教材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教学规律,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留意社会、科技等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人类生存环境等。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必须能灵活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有效地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成为多面手,能运用多种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各种综合能力,学习各种跨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之中丰富教学经验。所有这些都使得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成长,成为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二、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1、一堂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也是贯穿在整个学段之中的。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要分解到一堂一堂课中去的`,即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更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课堂设计应紧紧围绕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达成情感目标。好课的三维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仅仅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悟”,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2、学生的课堂参与重在思维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新课程理念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许多做法:在设计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它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注意力参与。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教师应该想尽办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问题的创设需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和穿透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高效思维。第三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探究指向问题的解决,体验则指向学生心灵的感悟,在组织教学中要注意不能为追求学习气氛的活跃而放弃“灵魂”。
三、对自己实施新教材的几点具体打算: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我要深入的思考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的学习,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要求自己:
首先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分析新教材的功能,与老教材进行对比,了解新教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积极研发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最后,引导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在学习过程中,我细心做好学习笔记,用心记下随时获得的学习感受,及时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用什么新的教学策略,用什么教学素材,怎样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均得到详细的解答,学习中感受深刻。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其核心思想,恰如其分地执行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中,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把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针对新课程标准,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来体现呢?我认为,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是人,而不是教材,人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课堂教学中通过下面方式来体现。
1、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实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和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材中科学思维方法很多,要求教师挖掘教材,把握内涵。例、《水的组成》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搭台,科学分析推理唱戏,悟出物质组成测定方法和化学式的`推导方法。
3、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要与课外有机结合。积极推动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布置学生课后上网查阅“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4、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循善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对科学、自然和社会的热爱。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语气、对事物的态度、质疑的方式、诱导方法、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创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积极投入探究活动,感受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而核心内容的实现高效课堂,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四个问题。
1、作为教师,要广学博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
2、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参与。
3、构建师生的和谐教学关系,提高课堂效应及质量。师生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的构建需要我们教师多一些思考,尤其对学生多一些考虑。教师应该始终站在成人的高度,尽量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
4、课堂教学后加强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很好途径,它既可以总结教学失误,又可以记录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提高都非常有效,也可以为今后教学中少走弯路。
总之专家的讲座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获益匪浅。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教学方式有了转变,通过对许多优秀案例的学习,与同行的网上研讨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起到借鉴作用,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积极探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新化学课程改革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课程观念的与时俱进,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教材体系的重新构建,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材运用的公正性,教材评价的合理性等等均体现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新教材还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让学生体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学习适应现代化生活和终身学习必须的知识,激发学习对科学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了解科学的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21世纪公民。
一、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1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综观课程改革史,教师的参与程度和状态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端正态度,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2教师将成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发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我们的教材。如何对实验的步骤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寻找一种现象更为明显的实验方法,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3、教师成为课程实践的创造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否则,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无疑于“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实际上体现不出新的课程理念的意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是按教材的要求去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去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去设计课程。 4、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新教材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研究教学规律,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留意社会、科技等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人类生存环境等。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必须能灵活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师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有效地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成为多面手,能运用多种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各种综合能力,学习各种跨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之中丰富教学经验。所有这些都使得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成长,成为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二、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1一堂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也是贯穿在整个学段之中的。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要分解到一堂一堂课中去的,即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更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课堂设计应紧紧围绕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达成情感目标。好课的三维目标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互相割裂。在备课时,如果从知识教学来立意备课,就是在完成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教学方法,达成能力与方法目标,达成情感目标。不同类型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仅仅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悟”,课堂上仅有教师的讲授,灌输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反之,仅有学生大量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感悟”,那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2学生的课堂参与重在思维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新课程理念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许多做法:在设计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它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注意力参与。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教师应该想尽办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尽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问题的创设需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和穿透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高效思维。第三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探究指向问题的解决,体验则指向学生心灵的感悟,在组织教学中要注意不能为追求学习气氛的活跃而放弃“灵魂”。
三、对自己实施新教材的几点具体打算: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我要深入的思考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的学习,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要求自己:
首先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分析新教材的功能,与老教材进行对比,了解新教材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积极研发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教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最后,引导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1、新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清晰地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初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初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初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懂得了应该如何把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中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化学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我的收获很大。规范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程设置,让我感觉到那些原本在我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马上就清晰了。……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认可并推行的一系列价值观、行为方式与处理事情的原则。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没有一流的企业文化,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铁路部门在好的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中国的骄傲。沙因一贯强调:一个企业应当致力于鼓励人人全力以赴,以赞美和金钱奖励员工的成就,创造一个充满挑战、令人满意又有趣的工作环境。这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方向。
一是提炼企业精神,树立安全理念。他们采取组织职工座谈、建言献策等形式,层层开展车站企业精神、安全理念、工作目标征集提炼活动。他们结合地域文化特点,针对普湾站、瓦房店西站、鲅鱼圈站分别提炼出"双新"、"双细"、"双争"精神,企业精神、安全理念成为干部职工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要求。
二是通过安全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们按照有形化、具体化和经常化的思路,本着美观实用的原则,采取逐站设计的方式,在高铁车站候车室内悬挂"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横幅;在高铁车站办公区将哈大高铁"争一流、创最佳"建设规划上墙,将车站企业精神、安全服务格言、干部职工承诺、车站工作目标上墙。各高铁车站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干部职工立足高铁、服务高铁和奉献高铁的热情。
三是注重舆论宣传,凝聚正能量。他们积极开展主题宣讲谈心活动,由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宣讲骨干组成高铁车站宣讲小分队,深入一线,举办报告会,引导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凝聚"争一流、创最佳"的合力。
国际著名的战略发展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他们还发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名员工如果能够很好地遵守这些原则,就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企业的长期目标,就能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取得大的发展。微软对员工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要塑造有价值的远景,为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在我没学习这门课之前,就闻知了物化的鼎鼎大名。
第一次,记得在人人网上,看到学姐发的图片,讲述了图书馆里物化的奇遇。这位学姐,暂时离开书桌,等她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物化书上多了一张字条。字条上大概写:同学,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对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我在高中认为最难学最讨厌的就是物理化学,当我看到这本书,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更神奇的存在。同学,作为文科生的我只能深深的祝福你,祝你好运。
第二次,而在没上这门课之前,陈凯老师就告诉我们,以往学长学姐们对这门课的过关率。
可以说,我是对这门有着恐惧感,还有好奇感。因为我本身不太爱学习物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上完了第一章。总体感觉还好,但是就感觉在上大学物理,有数学微积分,还有好多的形式看起来很复杂的公式。看来,要做点题目,感受感受难易程度如何。
不过,越往后面应该越难,不能掉以轻心。
借用同学的一句话,得物化者得天下。哈哈,加油。
学习化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
一、新教材的变化:
旧的化学教学大纲将旧教材设定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计算、化学实验四大板块,这四大内容体系像指挥棒一样,使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被死死的束缚住了,师生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学得乏味,但教师还是满足于对它的运用自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机械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使得原本精彩的化学世界变得枯燥无味。
而人教版新教材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新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做法,改成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体现“学会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体系上与老教材完全不同,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还化学以本来面目。它做到让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它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受化学,更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去联系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力求做到“让学生学有趣、有用的化学,让学生能学得来、能学得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且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在化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都较旧教材有所改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1、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2、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3、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个人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都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书本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实验则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在化学学科中,实验是主要的活动手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新教材特色: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STS的思想。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2、重视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都深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的实验特别多,实验的形式也很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家庭小实验等),特别是把旧教材中的象气体的验满、鉴别等多个验证实验变成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重视学生动手做、动感觉器官观察,动笔作笔记、动脑设计,有序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按先给范例引导学生,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历程;重实验过程与观察方法的培养,避免了旧教材实验现象以结论给出只要求学生记、背的弊端;重视探究,新教材专门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把活动与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还有调查与研究、讨论等栏目设置,将学生置于探究的氛围之中大有裨益。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对知识的广度较多涉猎,而对知识的深度做了降低,特别是对概念不作太深刻的解读,但设置了讨论栏目,让学生有许多想象、拓展、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同时在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习题中,增加了一些迁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打破砂锅问到底”,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
4、重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 图文并茂的排版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 ,也让学生体会到美的感觉,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让师生阅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让师生在课堂上就巩固所学知识,不用过多再去搜集资料、编写习题,减轻了师生的课余过重的负担,同时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从栏目的设置上,设置了“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等”十几个栏目,体现不说话老师的关怀,从内容上,把初中学生不易做,有危险,有污染等方面的实验进行了弱化,如氢气的有关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做到了先关注“个人”然后再上升到社会、民族、国家,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5、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新教材避免了旧教材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系统为中心、重知识结论的弊端,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独立掌握相关技能,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中,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是起一个点拔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合作学习或自选方式达到目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我们的教师多数都叫学生谈其体会,可见在新课标的每一层要求上,学生参与的成分都相当高。 6、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整体难度降低,实行弹性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教材中编有资料、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并编入了供选学的拓展性课题等,以利于不同水平、不同学制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和教学可能自主选用。
新课程、新理念,初中化学新教材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品质,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