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突围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东坡突围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1
读你的时候,你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时候,只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问你的时候,你却说“一蓑风雨任平生”。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随他走进历史洪流,触摸早已风干了的泪痕,或悲或叹,或思或悟,一时感动萦绕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岁月里,你陷于“乌台诗案”中,因心怀叵测的小人的恶意围攻,你被长途押解,贬谪黄州,风雪交加,空余你孤独的身影,一句“一蓑风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沧桑老者的热泪,打动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个后起之秀,名震文坛,作为苏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因此而落难,就像你弟弟所说的一样“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在监狱里,你被侮辱,被摧残,你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嚎着,哀嚎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经荒唐到底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浓妆淡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就这样,你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逼供,你闭了闭眼,就承认了,你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你的浑身脏水,孤独的'走进了荒凉的黄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颠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虽然属于美丽,现实毕竟归于涩意,你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诉我:“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你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走到黄州赤壁,面对着赭红色的陡峭石坡,浩荡东去的大江,你闭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注入了意味,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不朽的篇章终于在黄州诞生了!余秋雨先生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你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你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黄州。
现实的残酷,竞争的激烈使你内心深处伤痕累累,但你却一贯保持着那样豁达的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你,想你,你的诗篇让我感动,你的心境让我震撼、感慨。
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2
路过一间教室,听到学生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加上最近阴雨连天,睹物思人,便想起此诗的作者苏轼。为显尊重,我还是叫他苏东坡吧,多一个字,我不觉麻烦。
余秋雨的散文如《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我都看了好多遍。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的突围》。
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每当学习苏东坡的诗词时,老师都说苏东坡是豪放派。豪放派嘛,给我的刻板影响是,肯定吃不愁,穿不愁,没有烦心的事儿,游山玩水,写写诗词,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在没读《苏东坡的.突围》以前,从不理解苏东坡的命运多舛,更不了解苏东坡在精神世界的壮举:自我突围。
苏东坡才华出众,在朝为官,因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起因是苏东坡政见不同于新党,新党内别有用心的人,想给苏东坡扣帽子,说他写的诗词是反诗,还拿出曾经的诗词,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滋事说他造反,极尽诬陷之能事。后来苏东坡被抓了起来,参与诬陷的那些官员,轮番地严刑拷问他,最后苏东坡大概也觉得,虽然自己造反子虚乌有,但可能真得要被这些人折磨致死,还不如少受点皮肉之苦,基于这种想法,苏东坡稀里糊涂的被定了死罪。当时为官的人群中,除了诬陷苏东坡的新党,还有部分人搞投机,为了赢取政治资本,落井下石,向苏东坡泼脏水。而更多的人真正知道苏东坡并没有罪,为了自保,虽没有参与迫害,却都集体选择了沉默,其中有经常和苏东坡一起吟诗作赋的朋友。苏东坡当时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好在极少数的有良知的人,还是敢于替苏东坡说话。皇帝其实也不相信苏东坡写的诗词,真有什么不妥,内心并不想杀他,但为迎合针对苏东坡的舆论导向,便于继续进行新政,才抓了苏东坡。最终皇帝改判苏东坡流放黄州。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在群山恶水的蛮荒之地,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流放后的生活,缺吃少穿,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没有粮食,那就自己开荒耕地,没有蔬菜,那就自己建园种菜。望着荒芜人烟的黄州,起初最难忍的是孤独,因为孤独,他给以前的好朋友写信,向他们诉说苦楚,结果没有人回信给他,后来无望,也就不再写了。失望,孤独,困苦之中,他选择了享受孤独,逆流而上,耕地、种菜、烹饪、寻访古迹、礼佛……流放带来的消沉,被一种孤独之后的,焕发着新生命力的蓬勃所取代。
此时苏东坡是豪放派,洗净铅华的豪放,突围荆棘的豪放,彻悟的豪放。
上课钟声已响,我早已来到教室,学生集体朗诵:"这梅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窗外依然飘着雨,学生的朗读,很有带入感,我能不想到苏东坡吗?
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3
记得当时看到赤壁赋左边的苏东坡画像时,还满脸失望的对小小说:“怎么这么丑呢,拜读他文章和诗歌的时候总幻想着应该是一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眉宇间透露出的豪气逼人,应是一个炯炯有神的美男子,可现在看来不过是个糟老头。”
实话说来,我也并未见过苏轼的长相也更不愿相信那画像是他真实的长相,因为自从看过《人生若只如初见》后,对诗歌便有了喜爱,借阅时也最爱东坡的诗,总是灵气逼人,东坡式的独特神韵和气概贯穿始终,是他人仿不来也写不来的。且不说豪放词,怕是悼念诗也写得比谁都痴情,看得我流过泪,心里念叨:若此生能遇到像东坡这般的好男人,可是三辈子福气,赶紧嫁了。他的人格魅力不论几经岁月流转也始终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
看《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写东坡被贬的那段史实心中直替他喊冤,整件事从头到尾无不只有莫名其妙可以形容。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虽不值得与此事相提并论,但那种被推到风尖浪口,周围的所有人不论是家长老师甚至是朝夕相处的同学都冷语相加,冤不知何处申、理不知何处出的心酸和苦楚我是感受过的.,被打入谷底无助挣扎的感觉我是晓得的。更何况是一代文豪,受尽了追捧和喜爱,拥有无数“挚友”,甚至当朝皇帝都为自己的忠实读者,这种得天独厚,这种殊荣无不直引他登上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也就是这个时刻他狠狠地摔了跟头。那得多疼啊!仿佛从百丈高的悬崖失足跌落,竟可笑的捡回了一条小命,弄得一身湿,半身不遂,仰天长叹,叹自己苦命不幸,天不惜怜眷顾,又何用?
而他站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崇爱的苏轼,苏东坡,苏大文豪,他就是有这般不倒的意志和挺着疼痛依旧迈开大步走自己的路的能耐,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得来的。你看他失足后都做了什么?他没有怨天,痛斥那些小人伪君子,而是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看清了那些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无情抛弃他的客面之友面具下的真实面孔,明白了人世间的冷暖原也不过如此;他拿起了锄头,自己耕种,抛弃锦衣玉食的过去,自给自足;他发现一切都不算太糟,河岸边原是一片“桃林”;他不恨将他拽至谷底的他所挚爱的诗词,而是更加疾笔,留下了不朽诗篇!
他在自己的人生的波谷另起一条抛物线从而达到了另一个顶峰。许多伟人都声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言东坡乃是站在小人肩膀上的巨人,用小人的小,成就了自己精神的大,突出了邪恶、低贱、粗暴的重围,成就了自己不朽的人!
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4
1082年春,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和朋友在林间游玩,却和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不期而遇,但苏轼仍且行且歌,吟出“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
然而在苏轼名动京师之时,其文章却如“以图一切速成之效”,追求“速成”而非“徐行”。不禁疑惑,为何他的诗风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1079年,苏轼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结果被小人算计,提捕入京。好在最后苏轼被免了死罪,流放黄州。经历如此风雨而没有脆败,这让苏轼有了很大的转变。
苏轼刚到黄州之时,经受了物质上的孤苦与精神上的孤独。
他的物质生活“日以困匮”,迫于生计只能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而在他还在信里对李端叔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的,他陷入了极度孤独的境地。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的确,苏轼开始属于他的突围。
他将自己转向自然。在黄州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苏轼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可谓“放浪山水间”——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轼的生命里。“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一种旷达潇洒、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与世俗突围的宣告。
苏轼又将自己转向了生活。在黄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从闲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买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当时没人肯吃的猪肉上,终于捣鼓出“东坡肉”,还搞出了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肘子这样的新花样。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生活对苏东坡一点都不温柔,但苏东坡却温柔待之。把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变成赏心悦目的样子,即使确实不美好,苏东坡也能让它变得美好。
除了自然和生活,苏轼还转向了真正的自我。他从名满天下到无人问津,在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在东坡的辛勤劳作之后,苏轼脱胎换骨了,他变得成熟。如余秋雨所说,“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并且有了在黄州的自我突围,才会有苏轼在快哉亭吟唱的“黄州快哉亭上快哉风”,在武昌九曲亭反问的“兹欲以成吾亭邪”。正是因为在黄州,苏轼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黄州,苏轼彻底地脱胎换骨,获取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黄州,突围!
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5
读你的时候,你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时候,只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问你的时候,你却说“一蓑风雨任平生”。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随他走进历史洪流,触摸早已风干了的泪痕,或悲或叹,或思或悟,一时感动萦绕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岁月里,你陷于“乌台诗案”中,因心怀叵测的小人的恶意围攻,你被长途押解,贬谪黄州,风雪交加,空余你孤独的身影,一句“一蓑风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沧桑老者的热泪,打动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个后起之秀,名震文坛,作为苏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因此而落难,就像你弟弟所说的一样“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在监狱里,你被侮辱,被摧残,你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嚎着,哀嚎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经荒唐到底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浓妆淡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就这样,你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逼供,你闭了闭眼,就承认了,你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你的浑身脏水,孤独的走进了荒凉的黄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颠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虽然属于美丽,现实毕竟归于涩意,你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诉我:“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你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走到黄州赤壁,面对着赭红色的陡峭石坡,浩荡东去的大江,你闭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注入了意味,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不朽的篇章终于在黄州诞生了!余秋雨先生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你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你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成全了你,你成全了黄州。
现实的残酷,竞争的激烈使你内心深处伤痕累累,但你却一贯保持着那样豁达的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你,想你,你的诗篇让我感动,你的心境让我震撼、感慨。
东坡突围读后感 篇6
路过一间教室,听到学生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加上最近阴雨连天,睹物思人,便想起此诗的作者苏轼。为显尊重,我还是叫他苏东坡吧,多一个字,我不觉麻烦。
余秋雨的散文如《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我都看了好多遍。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的突围》。
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每当学习苏东坡的诗词时,老师都说苏东坡是豪放派。豪放派嘛,给我的刻板影响是,肯定吃不愁,穿不愁,没有烦心的事儿,游山玩水,写写诗词,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在没读《苏东坡的突围》以前,从不理解苏东坡的命运多舛,更不了解苏东坡在精神世界的壮举:自我突围。
苏东坡才华出众,在朝为官,因乌台诗案,被流放黄州。起因是苏东坡政见不同于新党,新党内别有用心的人,想给苏东坡扣帽子,说他写的诗词是反诗,还拿出曾经的诗词,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滋事说他造反,极尽诬陷之能事。后来苏东坡被抓了起来,参与诬陷的那些官员,轮番地严刑拷问他,最后苏东坡大概也觉得,虽然自己造反子虚乌有,但可能真得要被这些人折磨致死,还不如少受点皮肉之苦,基于这种想法,苏东坡稀里糊涂的被定了死罪。当时为官的人群中,除了诬陷苏东坡的新党,还有部分人搞投机,为了赢取政治资本,落井下石,向苏东坡泼脏水。而更多的人真正知道苏东坡并没有罪,为了自保,虽没有参与迫害,却都集体选择了沉默,其中有经常和苏东坡一起吟诗作赋的朋友。苏东坡当时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好在极少数的有良知的人,还是敢于替苏东坡说话。皇帝其实也不相信苏东坡写的诗词,真有什么不妥,内心并不想杀他,但为迎合针对苏东坡的舆论导向,便于继续进行新政,才抓了苏东坡。最终皇帝改判苏东坡流放黄州。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在群山恶水的'蛮荒之地,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流放后的生活,缺吃少穿,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没有粮食,那就自己开荒耕地,没有蔬菜,那就自己建园种菜。望着荒芜人烟的黄州,起初最难忍的是孤独,因为孤独,他给以前的好朋友写信,向他们诉说苦楚,结果没有人回信给他,后来无望,也就不再写了。失望,孤独,困苦之中,他选择了享受孤独,逆流而上,耕地、种菜、烹饪、寻访古迹、礼佛……流放带来的消沉,被一种孤独之后的,焕发着新生命力的蓬勃所取代。
此时苏东坡是豪放派,洗净铅华的豪放,突围荆棘的豪放,彻悟的豪放。
上课钟声已响,我早已来到教室,学生集体朗诵:"这梅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窗外依然飘着雨,学生的朗读,很有带入感,我能不想到苏东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