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文明之光》读后感

2024/09/2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文明之光》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文明之光》读后感 篇1

粗略阅读了吴军博士新书《文明之光》的一二册,心绪难平。在阅读中,我常常不自觉的停下来感叹或是凝思,有时候甚至因为震撼或是共鸣与书中的词句或是图景而感到手臂和身体微微颤抖,要平复下自己的心情才能继续阅读。

通过这两册的阅读,我认为“文明”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传承性。不管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中国的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任何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造而传承下来的。就像今天使用的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也是经过烽火传信、马车送信、电报、固定电话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牛顿曾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一代代“文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我们当代的文明成果。

第二,群众性。在《文明之光》全书中,吴老师多次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些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成果。确实,如果文明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不是真正的文明,最多只是贵族的“玩物”。真正的文明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就像电、通信、软件一样,它们要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书中虽然也提到了很多英雄人物,但他们只是普通大众的代表,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发展起来的。

第三,多样性。任何一个璀璨的文明,都不是单一的,都必定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文明,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单方面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化学、神学等,都有贡献。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一个地方的文明的发展。

我们从《文明之光》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感受如下:

第一,我们的知识面一定要开阔,要多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虽然这些知识对我们的工作的直接帮助不大,但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解不同的思想。

第二,我们要多了解历史,要理清楚事物的起源。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都弄明白之后,就能够把握其特点和规律,这样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有益处的。吴老师就是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他为了弄清楚一个文明的具体情况,不仅亲自到实地考察,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这种精神值得科技从业者学习。

第三,我们要用同理心来看待问题、看待别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他们的原因,就像古代中国为什么要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一样。处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之下,也许他们做出某种举动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同理心其实也就是人文关怀。

第四,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折中的方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合理的取舍,要学会让步、甚至是妥协。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的建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

通过书籍,我看到了一个如此广阔与瑰丽的世界,我是如此强烈的希望与你分享我小小的收获,而我言语的概括与描述又是如此的无力,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把这本书轻轻的交给你。

《文明之光》读后感 篇2

昨天室内煮茶,咕嘟嘟水沸腾的声音。窗外飘雪,无声。有时候孤独是必然的,读书是唯一的陪伴。

到了一定的年龄,读书就抱有很多成见了,导致读书速度越来越慢,读书面越来越窄。好在身边有很多师长,一直在推荐好书,用执着的阅读态度感动着我。向她们致敬!

捡拾《文明之光》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刚从意大利回来,内心充盈着对艺术的神往,可是又有说不出道不明理不顺的羞涩。它里面专门有一章讲文艺复兴,就是从矗立在佛罗伦萨老城的那个粉白绿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开始的。是一本读起来很有代入感的书呢!

很少有书是倒着读的。我从文艺复兴开始读,又倒过去读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仅仅几天工夫,我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整本书阅读,畅快!

在作者的引导下,我明白了几个问题,比如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叫勾股定理,日本韩国叫三平方定理。比如我终于了解几种文明之间的先后次序以及传承的小例子(再到博物馆可不能走马观花看物件了)。比如我知道了被我们颂扬千年的地动仪其实与地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唯心主义到处都是。

以上这些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会成为我的谈资,多与少取决于在我心中印象深刻与否。其实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书中讲到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被家人送到学院或者干脆送到一个流派的杰出人物身旁学习,比如达芬奇。在漫长的求学生活中,外出的他们能够接触到什么呢?在美第奇家族的.学校里,或许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伟大的作品,并进行系统临摹;或许可以听到惊世骇俗的言论;或许可以看到叹为观止的建筑技艺;或许可以读到失传已久的古籍读物。一个月,一年,年少的孩子就在这样的浸染中逐步成长。如果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那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站在最优秀的队列中,在有限生命里用心去感受最伟大的变化。把以上道理浓缩成一句话——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向“巨人”学习,观摩他的生活,走他走过的路,读他读过的书,研习他的精神,才叫做传承。人教版七下有一篇文章,张中行写的纪念叶圣陶先生。张先生能够作为晚辈和叶老一起工作,聆听教诲,是多么幸福的“二三事”啊。

我也在想,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才可以流传?书中众多的例子告诉我,是文化。我们看大卫的雕像,是看伟岸的身材?恐怕是更看重那只被刻意放大比例的手所代表的精神。我们看《最后的审判》,是看宏伟的篇幅?恐怕是更要看米开朗琪罗在沉淀后不可撼动的人文精神。罗马帝国一度强盛,可是历史长河的浮沉带来的终究是斗兽场的残败。然而罗马法的延续,却影响着亚平宁半岛的资本主义复兴,影响着孟德斯鸠的论著,影响着拿破仑的舌战群雄:真正闪现着永恒光芒的,是它啊!

最后要致敬作者,吴军博士。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翟天临博士事件,是一出闹剧。看看吴军,清华的本科、硕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但却写出了如此著作,知识储备之丰富,写作态度之严谨,着实令人赞叹。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下一站我去哪里旅行?

《文明之光》读后感 篇3

第一次对物理学产生自课本之外的理解是看《三体》的时候,刘慈欣笔下的地球文明在面对三体文明的入侵时,人类在尖端科学武器上的研制靠的是基础物理科学的突破,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对物理世界产生了学术之外的浓厚兴趣。

这一次,在吴军老师的`笔下,一个个历史上物理学领域的大家走向我的面前,牛顿方程下的宇宙,小到树上的苹果,达到太阳系的行星,都可以用一个简单而优美的万有引力定律描述,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何等大的进步,将杂乱无章的个体运动放到整个系统行为的高度来看,偶然的因素就在统计平均中消失了,继而总结出来宇宙的规律。

那么能否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呢?浩瀚无垠的历史故事,尽管偶然,就像是空气中的尘埃一样难以预测,但是当我们把时空尺度渐渐放大,这些偶然因素是否会在大数统计平均下相互抵消而消失呢?

人类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我们想要去寻找适用于宇宙和人类的第一性原理,可以从基本的概念出发,那就是能量、信息和时空,他们的结合产生了能量密度和信息密度。宇宙大爆炸之初,宇宙中充满了均匀的细小尘埃,随着时间的推移,尘埃的密度开始发生变化,有的尘埃的密度比较高,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会把周围密度小的尘埃吸引过来。

尘埃间的距离也变得非常近,能量和质量的密度也大大提高,超过临界值之后,一种新的力会起更大的作用,就是相互作用力,它使得原子核在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核聚变反应,核聚变成为新能源的来源。通过大量的核聚变,现成了恒星和星系,自此,恒星点燃了宇宙之光。

与之相似,人类在起源发展的时候,分散在地球的表面,通过狩猎和采集维持生存,这个时候人类获得的能源更多来自原始狩猎得到的能源。由于动物资源有限,所以原始人类人口密度不会达到临界状态。

直到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开始耕种农作物生产,人类通过太阳的光合作用收取能量。这一新能源的利用使得能量密度极大提高,也造就了人口密度的提高,能量密度的提高,为人们更紧密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进而产生了语言和文字,从此点燃了人类的文明之光。

由此推导,整个宇宙的发展,无论是恒星的产生,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都需要能量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从而可以得知,从人类文明历程来纵观古今,文明的进步是有着普世规律,一些偶然因素在大时空的统计下,便变得微不足道。

《文明之光》一书的阅读,让我对地球,对宇宙,对人类文明的认识有了一个更宏观的眼界,苏轼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想必那时的他也对宇宙洪荒也有着独特的感悟吧。有时候想,在如今快节奏的商业社会当中,看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书籍,到底有没有用?

我认为,人活一世,有三处需要勤加修习,一是体魄健壮,二是熟练掌握安生立命的本事,三是大智慧精神世界的提高。健壮体魄决定你在物理世界能够走多远,安生立命的本事能够决定你在物理世界活的怎么样,而大智慧的提高能够决定你在天地世界中看的多远。看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或许能够帮助你看待这个世界,潜移默化之间提高你我的智慧。

《文明之光》读后感 篇4

粗略阅读了吴军博士新书《文明之光》的一二册,心绪难平。在阅读中,我常常不自觉的停下来感叹或是凝思,有时候甚至因为震撼或是共鸣与书中的词句或是图景而感到手臂和身体微微颤抖,要平复下自己的心情才能继续阅读。

通过这两册的阅读,我认为“文明”包括以下特征。

第一,传承性。不管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中国的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任何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造而传承下来的。就像今天使用的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也是经过烽火传信、马车送信、电报、固定电话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牛顿曾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一代代“文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我们当代的文明成果。

第二,群众性。在《文明之光》全书中,吴老师多次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些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成果。确实,如果文明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不是真正的文明,最多只是贵族的“玩物”。真正的文明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就像电、通信、软件一样,它们要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书中虽然也提到了很多英雄人物,但他们只是普通大众的代表,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发展起来的。

第三,多样性。任何一个璀璨的文明,都不是单一的,都必定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文明,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单方面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化学、神学等,都有贡献。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一个地方的文明的发展。

我们从《文明之光》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感受如下:

第一,我们的知识面一定要开阔,要多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虽然这些知识对我们的工作的直接帮助不大,但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解不同的思想。

第二,我们要多了解历史,要理清楚事物的起源。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都弄明白之后,就能够把握其特点和规律,这样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有益处的。吴老师就是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他为了弄清楚一个文明的具体情况,不仅亲自到实地考察,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这种精神值得科技从业者学习。

第三,我们要用同理心来看待问题、看待别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他们的原因,就像古代中国为什么要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一样。处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之下,也许他们做出某种举动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同理心其实也就是人文关怀。

第四,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折中的方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合理的取舍,要学会让步、甚至是妥协。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的建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

通过书籍,我看到了一个如此广阔与瑰丽的世界,我是如此强烈的希望与你分享我小小的收获,而我言语的概括与描述又是如此的无力,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把这本书轻轻的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