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2024/09/2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致青年教师》有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1

拜读《致青年教师》之后,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我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我对学生着急了吗?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我尊重常识了吗?我放弃理想了吗?我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因材施教、理性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二、为人师表、师德为先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教师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因此,吴老师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三、活到老、学到老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蜡烛更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努力充实自我,做一名有主见的教师。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2

读了《致青年教师》,从此爱不释手。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也 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从吴非老师身上我学会了:用心和爱。

吴非老师的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吴非老师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带讲稿,他说:“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多么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呀!

“用心”还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一个老师事事认真,用心,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正因为“用心”,老师的“爱”才得以体现。

“爱”体现着尊重。“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你已经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吴非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否认,每一个老师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学生,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好呢?读了书中的若干文章后,我体会到,用什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你的爱才能得以体现。

“爱”蕴含着包容、信任。《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等篇章,让我不忍释手。

“爱”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教会孩子相应的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生活的常识;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这种目标提升的过程中,本着为孩子终身学习着想,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合上书卷,我不禁沉浸在书的后封处作者所描绘的教育图景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读给妈妈听……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用我们的行动和理想。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和吴非老师一样。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3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在“不要急”这一辑“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说: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个合格的教师。让我深有感触: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下面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和学生一起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都知道,只有走近学生,甚至走进学生,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课间十分钟,我会站地一旁会心地观看学生玩的一些小游戏,接受学生的邀请和他们一起玩闹;在学生欢度“六一”的节日里,我会和学生一起投入地拍手唱快乐歌;在运动会上,我会跑上跑下地大声指挥,并且和学生一道声嘶力竭地为队员呐喊加油。只要教师能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学生没有理由不接纳你,你的情感投资没有理由得不到回报。但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时,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中有无对老师的过分接近,如果有,应马上进行处理,不能使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不凶,是他们的朋友,而忘了是他们的老师。

二、学会鼓励学生,建立学生自信心。

人性的弱点中曾说:没有人不喜欢听恭维的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课上,我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例如:在上《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我让同桌的学生根据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表演读,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参与,当然,大部分学生自然没问题,但我们班有个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差,自信不足的学生,不愿意和他的同桌一起表演,我发现后,鼓励了他,他虽然演得不好,但是我还是给了他鼓励和表扬,让他参与了课堂活动,融入了这个课堂。步伐虽然小,但毕竟是迈出去了。

二、批评学生要有“ 度”,尊重学生。

有的老师喜欢一上课就批评某些学生的作业如何如何。因为你的批评,会给学生绷紧神经,屏住呼吸,好长时间不能放松,只会麻木地坐在那里听你讲课; 轻松上课的心情没了,思维的闸门也关住了。课中更不能随意批评学生。有的老师喜欢抓住课堂违纪典型不放,一批评起来没完没了,甚至让“ 肇事者”站在座位上,或站在教室的后面,或赶出教室外听课,甚至动手拉扯。本来好好一堂课,就这么被搅乱了。对此,教师心中不悦,学生怨气多多。而我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总会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化解一个眼神,走下讲台接近“肇事者”,点一下“肇事者”的名字等都是使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有效举措。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偶发事件,一般也是以稳定为上,等到下课后再作处理。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无休止地批评个别学生,而让其他同学无辜地“陪批”。要想学生喜欢你的课,最好不要在上课之前批评学生。

总而言之,学生喜欢你的课,他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相信只要我们多探索、勤实践、善总结、好学习,就会有好的办法,这样离优秀的教师就更近了一点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4

拜读《致青年教师》之后,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我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我对学生着急了吗?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我尊重常识了吗?我放弃理想了吗?我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因材施教、理性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二、为人师表、师德为先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教师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因此,吴老师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三、活到老、学到老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蜡烛更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努力充实自我,做一名有主见的教师。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5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在“不要急”这一辑“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说: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个合格的教师。让我深有感触: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下面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和学生一起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都知道,只有走近学生,甚至走进学生,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课间十分钟,我会站地一旁会心地观看学生玩的一些小游戏,接受学生的邀请和他们一起玩闹;在学生欢度“六一”的节日里,我会和学生一起投入地拍手唱快乐歌;在运动会上,我会跑上跑下地大声指挥,并且和学生一道声嘶力竭地为队员呐喊加油。只要教师能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学生没有理由不接纳你,你的情感投资没有理由得不到回报。但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时,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中有无对老师的过分接近,如果有,应马上进行处理,不能使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不凶,是他们的朋友,而忘了是他们的老师。

二、学会鼓励学生,建立学生自信心。

人性的弱点中曾说:没有人不喜欢听恭维的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课上,我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例如:在上《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我让同桌的学生根据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表演读,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参与,当然,大部分学生自然没问题,但我们班有个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差,自信不足的学生,不愿意和他的同桌一起表演,我发现后,鼓励了他,他虽然演得不好,但是我还是给了他鼓励和表扬,让他参与了课堂活动,融入了这个课堂。步伐虽然小,但毕竟是迈出去了。

二、批评学生要有“ 度”,尊重学生。

有的老师喜欢一上课就批评某些学生的作业如何如何。因为你的批评,会给学生绷紧神经,屏住呼吸,好长时间不能放松,只会麻木地坐在那里听你讲课; 轻松上课的心情没了,思维的闸门也关住了。课中更不能随意批评学生。有的老师喜欢抓住课堂违纪典型不放,一批评起来没完没了,甚至让“ 肇事者”站在座位上,或站在教室的后面,或赶出教室外听课,甚至动手拉扯。本来好好一堂课,就这么被搅乱了。对此,教师心中不悦,学生怨气多多。而我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总会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化解一个眼神,走下讲台接近“肇事者”,点一下“肇事者”的名字等都是使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有效举措。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偶发事件,一般也是以稳定为上,等到下课后再作处理。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无休止地批评个别学生,而让其他同学无辜地“陪批”。要想学生喜欢你的课,最好不要在上课之前批评学生。

总而言之,学生喜欢你的课,他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相信只要我们多探索、勤实践、善总结、好学习,就会有好的办法,这样离优秀的教师就更近了一点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6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随笔中的结晶。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整本书读完,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做到心中有学生。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要眼中有学生。文中《等一会,让他把话说完》。有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孩子从小就懂事,三岁时就有些让人想不到的话。有一回,客人问:“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把哪个给妈妈?”这类愚蠢的测试往往令人生厌,可是民间教育经常热衷于用这类问题折磨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苹果上都咬一口??”客人惊愕的叫了一声:“这孩子??”她想说的'是:“这孩子心眼儿太坏了,两个苹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说:“??然后我把甜的那个给妈妈吃。”客人很羞愧,对做母亲的说:“我差一点儿以为??”母亲笑着说:“我的习惯是让她把话讲完;而且可以等他,让他把话重讲一遍。”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种树人那样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得真的很准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然而走进了这个学校,其中的很多东西不适合拿来教导学生,特别是在小学。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小孩子尤其喜欢模仿。吴先生在《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以为是”的诸多个性行为。这篇短文虽仅有寥寥千余言,但对我们来说,这是应引以为戒的。 除了教授知识以外,小学中所教授的更重要的是习惯,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书中《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写得让人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是,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里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的太可怕。教育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里,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的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相对于专业、业务的学习,吴非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它。《教师心中要有阳光》、《你为什么不快乐》、《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都是在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之大,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然而也有《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等文章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圣徒”,否则便是苛责教育。一开始自己觉得这样的观念会不会是矛盾呢。后来也就了解了,这不是矛盾,说到底,都是要求教师一定要修炼自己的品德。而我思考,做到这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习,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大方得体,我们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体。我看到很多喜欢整理东西、整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班都很干净,他们的学生仪表得当。对别人大方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班,真是一点不假。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要当一名合格教师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无止境,路也没有尽头。每一处的风景,哪怕是一草一叶都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热爱的心灵。不轻视每一件小事,力所能及地认真教育,和学生一起成长。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7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别人口中听说了《致青年教师》,很多人对这本书表达了喜爱,让我越加的好奇,直到我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吴非30多年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里有他这些年的案例并且给我解答了很多教学中会遇到的困惑。

在从事这份教育事业的时候,我也有过困惑,疑问。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突然茅塞顿开了,虽然只有短短几十页的书籍,却蕴藏了宝贵的财富,让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充满正气,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们,让他们觉得每一天都应该是活力满满。因为唯有正能量的面对所有人,那么所有人才会时刻被正能量包围。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记得有一次。很多孩子不好好听课,上课讲话,扰乱了课堂了秩序,也刚好那一天自己遇到了一些事,那一次自己失态了,不仅发火更接近于暴躁的状态,把学生们都吓坏了。虽然我还控制着自己的行为,但那次的发火让他们对我有了胆怯,不再向平时一样看到我就笑嘻嘻的跑过来问好,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责当中。

读了《致青年教师》后我发现,原来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约束要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要耐心懂得释放压力,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教师职业。

我想每一个做教师的人,都很珍视自己的职业,我身边的老师们也是如此。他们在教育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每年和不同的学生认识,打交道,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里,这是让人值得高兴的事情。尽管我们是多么不舍看着他们毕业离开,目送他们离开校门的那一刻,心里似乎空落落的。原来那一刻我们早就将他们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活要有仪式感,教学要有幸福感,而《致青年教师》一书里吴非先生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挣米给你负责”。唯有对得起自己,对的这份职业,我相信在我们不断教学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我们明白教师的.可贵之处。看着学生一个个活泼天真的笑脸,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每天被这么多孩子包围,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而我也明白,从事教师职业我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不仅仅是学生要学习,我也要学习。我们作为教师,学习知识是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知识,更好的方式,去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时刻幸福的教师,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光去照亮所有的黑暗,用我们的热,去温暖每一个人。看着《致青年教师》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会有新的看法和结论,我想每一个人也都该如此,时刻的反省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去成长。

在《致青年教师》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都是吴非先生如何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并且如何让的待人接物,要做好一名老师要从细节上去真正的善于发现。看着里面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折射出的是吴非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深深的被其中的故事所打动,好像看到了自己一样。我特别喜欢这一段话:“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段话对我感触很深,唯有心胸宽广的教师才能教出大气、正直的学生,而心胸宽广的人,在未来总能走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让我们用行动、用青春,去为我们喜爱的教师职业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吧!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8

拜读《致青年教师》之后,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我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我对学生着急了吗?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我尊重常识了吗?我放弃理想了吗?我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因材施教、理性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二、为人师表、师德为先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教师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因此,吴老师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三、活到老、学到老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蜡烛更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努力充实自我,做一名有主见的教师。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9

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有很多不足,这本书并没有大谈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事例与我们共用分享,向我们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关注细节、锤炼业务等,致青年教师有感。全书一共有85篇文章,每读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虽然有的文章不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但是做老师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们深深地去体会。下面我就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谈谈我的体会:

我读了《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书末,作者在《让我回到童年》文章的篇末中说道:“孩子们本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人如果过于现实,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琐。”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与一群愿意给我们分享他们在家里喜欢玩什么玩具,看什么电视节目,玩什么游戏,读什么课外书籍、什么东西最好吃的孩子在一起,我们会不善待他们,善待自己吗?我们要清楚地明白:小小年纪就懂得生活的孩子是精致的。适当的环境教育,更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及同情心,那是教师讲大道理也无法取代的。尽管我们教师已是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但我们永远不要失去饱满的热情,无论是对待自己的事业还是对待家庭,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如果爱的暖流在心中不断地涌动,就能像甘泉那样滋润身边的孩子们及家人们。每天到校,我们都应用自己充满爱的笑容给予孩子们一份好心情,并用爱的魅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干得出色,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份快乐!

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10

读了《致青年教师》,从此爱不释手。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也 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从吴非老师身上我学会了:用心和爱。

吴非老师的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吴非老师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带讲稿,他说:“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多么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呀!

“用心”还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一个老师事事认真,用心,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正因为“用心”,老师的“爱”才得以体现。

“爱”体现着尊重。“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你已经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吴非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否认,每一个老师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学生,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好呢?读了书中的若干文章后,我体会到,用什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你的爱才能得以体现。

“爱”蕴含着包容、信任。《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等篇章,让我不忍释手。

“爱”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教会孩子相应的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生活的常识;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这种目标提升的过程中,本着为孩子终身学习着想,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合上书卷,我不禁沉浸在书的后封处作者所描绘的教育图景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读给妈妈听……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用我们的行动和理想。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和吴非老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