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2024/09/1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1

之前有阅读过哲学和逻辑学,按照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述的话:逻辑学和哲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也可以将它们定义为一项技能。而我通过比较,个人认为逻辑学理论比哲学更好理解,而且实用性更强,范围也更广。哲学是一门教会你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思考。而逻辑学,更像是一个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本书中大概讲述了逻辑学的涵义,表现形式,目的以及非逻辑学的含义,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本书,我对逻辑学的定义就是逻辑,也可称为推理,目的是寻找真相。

然而,逻辑学相比于哲学,它不仅教会你如何思考,还会让你领略到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也是我对本书记忆最深的,也是收获最多的一个板块。我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边的人事物产生联系。而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产生联系,那么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你需要思考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本书,就像是对新手入门的一本初级教材。在这本书的思维带动下,你会发现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与逻辑学息息相关的。有效的沟通,那就是在明白你的意思下进行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个过程就好似你是一名推论家,你接触社会(假设论点)――搜集材料(论据和推理)――得出结论作出反应(论点成立)。这也可说明逻辑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书中提到的举例,比如常见的因果律,避免同义律(指的是一句话中,用词尽量用最精确的,避免含糊其辞),避免过多否定,因为就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还是表否定,些许加强语气和强调之义。而英语中是双重否定表肯定。

所以在你与人交流时,这些都是实用性的沟通原则。如果你表意不明,那么对方还需要揣测你的内心,这是一个没有效率,耗费时间长的沟通。更值得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花心思在你的身上。其实当你深入了解以后,你真的会发现逻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在影响我们,也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只是没有察觉到,没有特别注意,要说逻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具体和明显的事例,我立马能想到的是:警察,老师,辩论手,律师等等。因为这些例子基本都是靠与人接触,发现和了解问题,并且寻找真相的进程。

综上所述,有时看似难以理解的知识,也是可以慢慢吸收到的,如不能理解,说明自己认知范围有限,那我们就更应该多去搜集资料,揭发真相。最后一句话,是我目前对阅读的一个态度:你不需要掌握每一门知识,但至少会学到另外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2

之前有阅读过哲学和逻辑学,按照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述的话:逻辑学和哲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也可以将它们定义为一项技能。而我通过比较,个人认为逻辑学理论比哲学更好理解,而且实用性更强,范围也更广。哲学是一门教会你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思考。而逻辑学,更像是一个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本书中大概讲述了逻辑学的涵义,表现形式,目的以及非逻辑学的含义,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本书,我对逻辑学的定义就是逻辑,也可称为推理,目的是寻找真相。

然而,逻辑学相比于哲学,它不仅教会你如何思考,还会让你领略到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也是我对本书记忆最深的,也是收获最多的一个板块。我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当中,每天都与周边的人事物产生联系。而最重要的就是与人产生联系,那么在进行有效沟通之前,你需要思考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本书,就像是对新手入门的一本初级教材。在这本书的思维带动下,你会发现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与逻辑学息息相关的。有效的沟通,那就是在明白你的意思下进行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个过程就好似你是一名推论家,你接触社会(假设论点)――搜集材料(论据和推理)――得出结论作出反应(论点成立)。这也可说明逻辑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拿书中提到的举例,比如常见的因果律,避免同义律(指的是一句话中,用词尽量用最精确的,避免含糊其辞),避免过多否定,因为就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还是表否定,些许加强语气和强调之义。而英语中是双重否定表肯定。

所以在你与人交流时,这些都是实用性的沟通原则。如果你表意不明,那么对方还需要揣测你的内心,这是一个没有效率,耗费时间长的沟通。更值得强调: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花心思在你的身上。其实当你深入了解以后,你真的会发现逻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在影响我们,也在我们身上发生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只是没有察觉到,没有特别注意,要说逻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最具体和明显的事例,我立马能想到的是:警察,老师,辩论手,律师等等。因为这些例子基本都是靠与人接触,发现和了解问题,并且寻找真相的进程。

综上所述,有时看似难以理解的知识,也是可以慢慢吸收到的,如不能理解,说明自己认知范围有限,那我们就更应该多去搜集资料,揭发真相。最后一句话,是我目前对阅读的一个态度:你不需要掌握每一门知识,但至少会学到另外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3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太飘忽了,考虑过的东西过后还可能会困扰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显示与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随意飘忽的想法逻辑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录入其中,耗时耗力啊。现在就把看了那个“青岛之行”文件夹之后随意飘出来的想法大概归纳一下,并随意阐述下吧。

飘到过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脸,在对比记忆中当时的心情,感觉照片上的欢愉总是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我喜欢时不时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个文件夹里最多也就是承载了我3天的经历和记忆,现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悠久与漫长_原来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竟可以发生这么多事。再对比出国读硕的一年时间,本还觉得这么多时间的刻苦只换来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深造,有些可惜。细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时间,我依然成长了许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个惨烈竞争的环境呢?或许就是脱胎换骨了。还是李老师说的好: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却小瞧自己在一年内可以取得的成绩。

3.那个待整理的文件夹躺在硬盘里已经有许久了,总是不经意间被我拾起却一直没有被整理完毕。总会太多东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还记得之前一次看“赢在南农”的活动照片时,就惊讶于当时人们的状态与现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现在还是有这个感觉。不过都有刘的关系,看起来别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经说她感谢我看着她们这群小女生的成长,当时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伟大?现在却渐渐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时不时见证一些身边朋友的成长与离去,惊奇和感伤,但尤其是参与其中时还是有种自豪感由心底而升,为我,更是为他们!或许也就只有时而太过冷静的我,能时而思索于此,并且从中品味中别样的欢愉吧:自己的梦想最多还在路上,但看着别人实现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再说到今晚还没见的秋平,心里升腾起的总有亲切和钦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见证一段成长,一个传奇吧。

这几个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选出来的几个有深度的发散吧。今天终于是把《简单的逻辑学》读完了,有感触,但太难下笔。在读一遍后会好很多吧。不过读完了书,联系前天看杂志的一片文章后,还是有直接易于表达的想法的。作者强调的是逻辑学的应用,然而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书的体系构架确实显示了他的逻辑性。但宣扬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过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维之嫌。综合一下,对于一个命题、事物或事件先随我思绪飘荡后再挑几个逻辑的思考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解决之道了。

反思一下,对于整体宏观事件的逻辑把握能力还欠缺,多锻炼会好些吧。Mymindwouldfinally”comebackdowntoearth”,sinceithasfliedforaperiodoftime.Soenjoythefeelinginair~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4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或目标;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5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6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或目标;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7

在我的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什么没有逻辑,我听了这么久,也只有一个肤浅的认识,那就是因果关系,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逻辑不只是因果关系这么简单。引用封面上的一句话:逻辑,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逻辑也不是远离我们的空中楼阁,它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万事万物运行的背后都有逻辑存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懂逻辑呢?在我们生活里,有些人不懂逻辑,他们的言行很混乱,做人做事经常闹笑话,还很容易掉进别人设下的圈套里,成为骗子的猎物。这种人往往被贴上“愚蠢”的标签。

举个书中的例子,相传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去酒馆买酒,他先要了一瓶白酒,可是当老板将白酒递给他之后,他又说:“哦,我刚才搞错了,我要一瓶红酒”。当老板将红酒递给他时,他拿起红酒就走,老板一把抓住他说:“先生你的红酒还没付钱呢”!“不对吧,我用白酒和你换的红酒为什么要付钱”?老板听了这话,一下子懵了,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睁睁地看着那个人拿着酒大摇大摆的走了。

故事中的买酒人,观点看似有道理,但稍微动点脑子你就会发现他的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事实上,他犯了循环论证谬误,他将不属于自己的白酒,作为交换红酒的筹码,遗憾的是店老板的思维有点短路,当时不知道如何回应,才让买酒人的循环论证谬误得逞。

所以对自身来讲,生活中离不开逻辑,用逻辑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可用帮助你解决问题,防止掉入别人的陷阱,做一个逻辑清晰的人。

另外,运用逻辑可以让你成为受欢迎的人,让你面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找到最好的答复。再举个著名的例子: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在德国那个排斥犹太人的社会里,他经常遭到无礼的攻击。有一次,有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塔希提岛上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他将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言下之意非常明显,就是想侮辱海涅。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如果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

我们发现,他在面对他人的发难、讥讽和侮辱时,能够做到快速而有智慧的反击,绝不让别人在自己身上占到便宜。这种勇敢和智慧并存的表现背后,让人惊叹的是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灵活的运用类比的逻辑形式,确实令人佩服。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反击,更需要友善的回答别人。

那么如何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呢?书中也给了一些有用的方法。比如发散思维的方法,要将自己的思维向水波一样,从中心点向四周不断的扩散。

美国一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最近50年来,美国纽约的一所男人学校圣.贝纳特学院的毕业生犯罪记录最低。他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上只有一个题目,那就是: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

在收到的3756份回函中,有70%的人回答,在学校里知道了一只铅笔有多少种用途,贝纳特学校还教会了这些穷人:有着眼睛、鼻子、耳朵、手脚和大脑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可以帮助自己走向成功。

我花了一个星期读完这本书,我仔仔细细地看了每个篇章,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

通过此书你不仅能够很好地认识发生在身边的逻辑学,还能逐步塑造出一个聪明的头脑,使你在语言、人际关系、认识客观世界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拨开云雾,看一看这些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理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8

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简单的逻辑学》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在我们的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所不在。有些人平时表现得非常聪明伶俐,但是逻辑性却不是很突出。他们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成为本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来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他们所受教育中的缺陷。实际上,逻辑学是教育的真正支柱,但是目前在学校里它却很少被提及。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对门外汉或是初学者来说,本书都有切实的帮助。这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逻辑学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9

一直很敬重文学,数学,哲学这些基础学科,虽然相比一些应用学科这些可能不会在实际生活中有立竿见影的效用。整天琢磨这些的人可能还给人一种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感觉。了解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之后,觉得所有复杂问题都可以简化为一串符号连接的公式,一目了然。万物都充满了最严格的规则和秩序,了解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和秩序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解决方法。我们有时候使用自以为正确的信息和方法进行推论,殊不知认识基础可能就有错,前提错误,推理再正确,也不会有正确的结论。

如罗素关于火鸡的故事:饲养场里一只爱作归纳的火鸡发现,第一天,主人一打铃就给它喂食。然而,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它并不马上做出结论,它继续收集事实并在多种情况下观察: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最后它的良心感到满意,得出结论“主人打铃后就会给我喂食”。可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圣诞节前夕,主人打铃后它跑出来觅食,主人却把它一把抓住,宰杀烹调后送上了餐桌。“谎言重复千百遍就会被误认为是真理”,一个人长期处于各种错误信息的包围一种,处在不可靠的数字,数据,报表的包围中,久而久之也会有意无意的把它们当作是真的东西加以接受,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书中举了很多命题和推理的例子,很有意思。据说苏格拉底曾劝男人们都去结婚,他的规劝是这样经行的:如果你娶到一个好老婆,你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个坏老婆,你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你或者娶到好老婆,或者娶到坏老婆,所以,你或者获得人生的幸福,或者成为一位哲学家。(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看来他对自己的职业还挺满意的。据说他老婆不好,经常河东狮吼。据说他长的很丑,又没钱,一天到晚就知道跟人辩论,以此来证明别人的无知,并证明他自己除了知道自己无知外其实一无所知。给这种人做老婆还真是需要经常发发火,要不然怎么继续人生道路啊。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10

看到这样一句话:除了时间管理,我们还应该关注精力管理。不过很惭愧,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精力管理,我都没有做好。我说一下我的尝试。

在少数派的一篇文章里,我认识了“精制碳水”这个名词,也意识到精力管理这个概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中午一顿美味的午餐后,就开始十分疲倦,然后开始午睡。但是,我们的午睡体验往往很差,下午要是没课,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睡过去了,要是下午有课,起床那个瞬间又会极其难受。不可否认,午睡对我们恢复下午的精力非常必要,但是午睡又很难控制。

由于亚洲食物普遍含有较多精制碳水,我们一顿午饭后,这些精制碳水消化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导致犯困。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这个星期的餐食做了一个尝试:

早上:吐司+香蕉+牛奶/果汁

中午:三明治+香蕉+咖啡

下午:蔬菜沙拉

一个星期下来,不知是咖啡的原因还是因为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这确实让我中午没有那么犯困了,但是这让我更早开始饥饿。另外,我觉得这可能对我来说,节约的时间大于增加的精力,这让我不用到食堂慢慢排队。除了沙拉需要点外卖,需要耽误一点上下楼取餐的时间。

另外,尽管中午没有往常那么犯困了,但是不代表不需要午睡了。但是上床睡觉容易贪睡,我开始在书桌上趴在睡,然后10几分钟后就会因为手麻,脚麻而醒来,并且由于眼球受到压迫,醒来还要几分钟恢复视力,不由觉得自己有些本末倒置了。

让我最为头疼的不是午睡,而是晚睡。我有天尝试睡前不玩手机,结果1个小时没有睡着,不得将手机继续拿起,在刷手机中不知觉睡去。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做到早睡早起,浪费了不少早上的大好时光。

在少数派有看到另一篇文章《对某些人而言,学会睡觉比任何事都难》。其实我觉得睡觉对任何人都不难,难的是管理睡眠,在该睡的时候,能快速入睡,在不该睡的时候,不要犯困。

《简单的逻辑学》是一本“小书”,就页码而言不到200页,我却花了6天才读完。反映了我在阅读上并没那么投入。其实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觉得比较熟悉,因为在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部分就有学过,区别的话《简单的逻辑学》是文字版,而离散数学中是符号与数字。当然,《简单的逻辑学》本就是一本科普读物,自然要使用通俗文字来解释一些复杂概念。

这本书除了让我们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以前学过的数理逻辑,更多让我学到是最后一章的【谬误】部分。我们因为各种主观原因产生非常多逻辑上的错误。当然很多我们都有所听闻。

这些谬误其实也是工具,我们在谈判沟通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谬误使得别人入坑。比如“混淆视听”这个谬误,通过一些无关的信息,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这里还提到一个谬误:以出身论英雄。在刚来的我们这一所十分普通的一本学校时(不是985,不是211,更不是双一流),我对社会上许多大公司招实习生看简历只看985,211院校学生的行为十分鄙夷,这无疑是一种以出身论英雄的逻辑谬误。

不过随着认知的增长,我也能理解这种行为了。这种明显的逻辑谬误(一般院校就没有人才),这些hr无疑都非常清楚。但是筛选人才是需要成本的,从985院校里10个人里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但是到普通学校,可能就需要从100个人里去找一个。这就让筛选成本上升了10倍。

因此,很多谬误,尽管逻辑不正确,但是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知道是错的,但是却无力更改。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11

随意乱点我硬盘里那个充斥着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的文件夹时,有两个G的青岛之行被我点到了,而思绪也随之飘远。自负点的说,一直以来我都自诩不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问题就是往往思绪太飘忽了,考虑过的东西过后还可能会困扰我。Boker的作用之一就显示与此了:我不得不逼迫自己把随意飘忽的想法逻辑的梳理一下并一字一句的录入其中,耗时耗力啊。现在就把看了那个“青岛之行”文件夹之后随意飘出来的想法大概归纳一下,并随意阐述下吧。

飘到过的地方:

1.看到照片上的笑脸,在对比记忆中当时的心情,感觉照片上的欢愉总是那么不真实。这也是我喜欢时不时翻看照片的原因吧。

2.那个文件夹里最多也就是承载了我3天的经历和记忆,现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悠久与漫长_原来难以想象的短时间内竟可以发生这么多事。再对比出国读硕的一年时间,本还觉得这么多时间的刻苦只换来这么短的时间进行深造,有些可惜。细想一下,08年一年,算上大把大把混混沌沌的时间,我依然成长了许多。那如果是把我扔在一个惨烈竞争的环境呢?或许就是脱胎换骨了。还是李老师说的好: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夸大自己十年后的成就,却小瞧自己在一年内可以取得的成绩。

3.那个待整理的`文件夹躺在硬盘里已经有许久了,总是不经意间被我拾起却一直没有被整理完毕。总会太多东西去忙,也可以叫成是永久的惰性吧。

4.还记得之前一次看“赢在南农”的活动照片时,就惊讶于当时人们的状态与现在之比的差距之大。现在还是有这个感觉。不过都有刘的关系,看起来别有了一番滋味。美玲的短信曾经说她感谢我看着她们这群小女生的成长,当时付之一笑_自己何曾如此伟大?现在却渐渐有了些味道。很有幸能时不时见证一些身边朋友的成长与离去,惊奇和感伤,但尤其是参与其中时还是有种自豪感由心底而升,为我,更是为他们!或许也就只有时而太过冷静的我,能时而思索于此,并且从中品味中别样的欢愉吧:自己的梦想最多还在路上,但看着别人实现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再说到今晚还没见的秋平,心里升腾起的总有亲切和钦佩,愿我能再次有幸见证一段成长,一个传奇吧。

这几个算是我又重新思考后,精选出来的几个有深度的发散吧。今天终于是把《简单的逻辑学》读完了,有感触,但太难下笔。在读一遍后会好很多吧。不过读完了书,联系前天看杂志的一片文章后,还是有直接易于表达的想法的。作者强调的是逻辑学的应用,然而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书的体系构架确实显示了他的逻辑性。但宣扬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过于理性了,有僵化思维之嫌。综合一下,对于一个命题、事物或事件先随我思绪飘荡后再挑几个逻辑的思考下应该是最为优化的解决之道了。

反思一下,对于整体宏观事件的逻辑把握能力还欠缺,多锻炼会好些吧。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12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或目标;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在动力因中,我们要区别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雕塑家是一座大理石雕塑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存在决定雕塑存在的最终因素。但是,他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他需要工具来实现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工具成就了雕塑,虽然是以从属的方式。工具是主要因素要得到某种结果所使用的媒介。虽然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都是必要的,但主要原因仍然在两者中占主导地位。无疑,我们应该提供最好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供最好的工具使用者。一个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配上一个劣质的工具,也可以有所成效;但是一个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即使配上最好的工具,却也难以达到目的。

阅读此书的同时,我很强烈的感到,我们医院正在推行的六西格玛、“1+3”等管理工具,就是发现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好工具,它们都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它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是明显的。六西格玛的五大步骤,DMAIC,就是一个基于结果和事实,寻找和控制根本原因,持续改进流程能力的逻辑。而“1+3”更强调了对解决根本问题后的分享和再深入。

毛泽东曾说过,“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让我们插上逻辑的翅膀,拨开层层迷雾,翱翔于蓝天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