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1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2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孩子爽快地回答:"好,读后感《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于是我发现,接下来连续好几天,栎的作业完成得不错。有时他也会落下一些题目,我估计这些是他不会做的,就没批评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解,有时也让优秀的同学帮助他。
课堂上,我经常观察栎,有时看他把手举得高高,就示意同学把机会让给他。他快乐地上课,快乐地完成作业,也快乐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这样的快乐差不多维持了三周。有一天,我发现栎又没完成作业,我正要问他,他赶紧对我说:"老师,我忘了,下午我一定补做。"我轻轻说了一句:"你答应我了哈,可要说到做到哈。"到了下午,栎拿着作业本,指着作业对我说:"老师,我没吃饭就补作业,你看——"嘿,还写得挺工整!我就表扬他说:"栎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渐渐地,我发现栎进步了,不但行为进步了,学习也追上来了,真替他高兴。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你可以怪体制,但细想一下,更可能是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对之做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突然想起一位已经过世的老教师——她以前是我的同事。我发现她课间经常和个别孩子在谈心,有时在教室门口,有时在操场边上,有时就坐在榕树下。她的一个姿势至今我记忆犹新——就是俯下身子,右肩半倾斜,头朝着孩子,手在比划着什么。她的班级学风好,纪律也好。我想,这就是低声下气的教育,这就是和颜悦色的教育,这就是慢的教育艺术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位老教师就是在通往孩子的心灵上架起了微妙教育的桥梁。这座"桥梁"起于爱心,运作于鼓励、尊重、平等的一系列措施,最终落座于一个人的成长。
"有时候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体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方式,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伤他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要谨慎,更要耐心,同时要灵活地运用方法。"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做操,刚走进操场,突然队伍中有一位同学叶迅速追赶另一位同学昌跑向操场远处,看起来叶很生气。一会儿,他们回来了,照常做操。我也不动声色。等操做完。我悄悄走到叶身边,还没问,他就哭了。原来今天早上他把裤子穿反了,同学昌一直嘲笑他。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单独把嘲笑他的昌叫出来,悄悄提醒他: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看看你是不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昌低头想了一下,红着脸说是自己错了。我趁机叫他要跟叶道歉。他点头同意了。一场风波平息下来。
张文质先生说:"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往往就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姿势,一种换位的思考,一段深入人心的谈话……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微妙的教育总是从心灵出发,去开启一段曾经关闭的心扉,去培植一截曾经幽暗的绿芽,去化解一些一时纠缠不清的纷争与矛盾……
一朵百合花需要奋斗一年才能重新开花;一棵杉树苗需要拼争几十年才可能长成有用的树……一把小提琴的制作需要四十三道工序;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一般说来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那么,一个孩子的成长呢!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的培养呢!一个大写的人的养成呢!
慢慢地来,慢慢地教,慢慢地手把手,慢慢地陪着她背记单词,慢慢地教他们写作……在慢慢中,我们也在慢慢老去。时光飞跃,我们在教育教学旅程中慢慢地学会低声下气,学会和颜悦色,学会以自己宽广的心胸去接纳学生的缺点,并及时想办法使之走入正常的轨道。这些微妙的教育我们渐渐地学来,也渐渐地运用。
"爱、尊严、鼓励仍然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钱理群先生说道:"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用你的力量去做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做多少算多少。"
是啊,来日方长!我们走过,但不会错过!我们错过,但不会再错!微妙的教育,从爱心出发;微妙的教育,从细节做起;微妙的教育,从关注一个人,关注一个生命的成长作为目的地。微妙的教育,必将从缓慢的进程中沉淀出教育的芬芳!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3
“教育是什么”?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我似乎永远欠火候,问题在哪里?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是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所编,他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关键在于这个“慢”字。慢,是对教育的理解和信赖,而我在过去的从教生涯中往往忽略了这个关键字,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千头万绪,一时也理不清,我且先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整理成文。
学会宽容。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不同的个体在不同领域有巨大差异,而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是在用同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禀赋的人,这本身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如果再去强化这种标准的实施,也未必公平。有的孩子天生记忆力差,但他也许绘画很好,有的孩子数学不好,但也许他对语言的感觉非常好,我们要宽容、尊重这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育人的多样性。我过去也经常会说勤能补拙,不错,但有时候再勤也补不了天生的“拙”,就像我训练一辈子也不可能像姚明那样打篮球。所以,生活中,我也许更应该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扬长胜于补短,引导学生把优势项目发挥到最好的程度,远远胜于在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我经常感慨,要是全班学生都像某某(优等生)那样该多好呀!现在,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老师,教的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因为是极少数,有人说,天才是人类的病态,天才不是人类的常态。教育的最大收益群体应该是处于常态的普通人,而不是天才。我们就是要帮助最广大的普通学生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学会生存生活的技能,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要学会等待。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张文质老师说到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其实,我觉得慢还是一种科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张文质老师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出成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读了这些话语,我陷入沉思: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碰到这种情况,我有时会急躁,会打断学生作一番暗示。现在想来,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我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这都违背了教育规律。我曾经出去听课,发现有的老师业务水平很高,上的课从欣赏的角度看堪称完美,但教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上课速度过快,他等不及学生的思考和反馈,教师成了课堂里唯一的知识输出者,没有挑战,没有临场的智慧,一切是那么顺利,但一切又过于顺利,教师教得好,孩子到底学好了吗?我不禁反思……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所以,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我们教师就拥有这样的位置,我们依然要珍视内心的声音,依然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自己过的更好,让孩子们过的更好。让我们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润泽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对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远的教育,让我们携着平凡追逐和超越我们永远的梦想。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4
第一次读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是20xx年。在此之前,我只是零零碎碎地读些单位推荐的需要交读后感的书。后来读书很多在教育界小有成就的好朋友告知我:你先要读两本书,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培养教育情怀;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会人理性对待教育。迅速买来两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真的很神奇,毫不夸张地说,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认识,也改变了我教育的行走方式。20xx年12月,叙事者共读的一本书,正好也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从书橱中翻出几年前读过的那本书,看着书页中圈圈画画的那些痕迹,倍感亲切。
尽管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时隔这么几年,真要说出具体的内容,也做不到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于是再次捧读,细细咀嚼。
12月30日晚上,张文质先生在网上与叙事者进行线上交流,他说,这本书写了那么多年了,看看书中所写的内容,比照现在的教育,你发现有什么大的变化吗?第二次读这本书,其实萦绕脑际的还真有这个问题。这本书收录的是20xx年到20xx年张老师的一些演讲稿,如今已到20xx年岁末,那么多年过去了,世间的人、世间的事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但是教育上呢?看看张老师书中的所思所悟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我们都会感叹:张老师描述的教育不良现象不就是现在所发生的吗?张老师发出的深切感悟不正是我们郁结心中想倾诉而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吗?没错,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过去那么多年依旧让人念念不忘以致于成为叙事者千人共读的书目的原因吧。虽说10多年过去了,但是正如书名"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样,要改变教育的积弊哪会那么容易呢?然而我始终觉得,当我们摆正心态,再平和地看待教育,并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们收获会更多。
读着张老师的书,品味着"教育是慢的艺术",很多往事涌上心头。当语文老师时,看到下课时孩子们总喜欢扯着喉咙说话,以致于教室里总显得很嘈杂,那时要在教室里喊个人或者说说话,很难。于是我要求他们说话时做到轻声慢语,这样即使课间,整个教室也是安静有序的。一次上课,一个孩子总是开小差,无论我用眼光还是用语言暗示,都没用。于是我提高嗓音冷不丁叫了那孩子的名字,还真管用,那孩子的思绪一下子拉了回来,但是也把一些胆小的孩子吓了一跳。平时比较有个性的小周嘟哝了一句:"老师就不用轻声慢语吗?"我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
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快速见效果,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以身作则。
其实谨记教育是慢的艺术,一定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翻看以前的日志,一则故事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新学年开始了,孩子们的"好书推介"十分精彩地进行着,前一个孩子结束后,怎么没人了?大家都在东张西望,等待着下一个同学的上台。还是没有人。我问:"刚才进行到几号了?""13号!""14号谁?快接下去!"我接着刚才同学的回答就说。说完,我才意识到,14号是朱晨远。
这可是个特别的孩子!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不了解情况,请朱晨远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死活不肯开口。后来班中学生告诉我,一到三年级,朱晨远从不回答问题,老师也从不去叫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呢?教了那么多年书,第一次碰到。我意识到这孩子有点问题!他并不笨,作业都能很好完成,考试成绩也不算差,但是他是不合群,平时下课从来就是独自一个人活动,也不见他跟其他同学讲话。这样不行,一定得设法帮助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找朱晨远谈话,并且和他有了个"约定".(以前的日志中也写过这个"约定")慢慢地,朱晨远上课敢于回答问题了,到我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主动招呼我了。他还在自己的作文中讲到了我跟他的那个约定。虽然,他仍旧没有大多数人那么活泼,但是能有这样的进步真的很不错了。所以后来,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学生,也没再过多关注他。
过了一个年,朱晨远又怎么啦?我走到朱晨远身边,看见他的稿子写得挺长的,书写也很端正,于是我俯下身子轻声对他说:"上去吧!没关系的!"没有任何动静,他依然坐在课桌上。看来我无法说动他,于是我让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上讲台,还说掌声要等朱晨远上讲台才能结束。孩子们可真听话,掌声不停,可朱晨远还是不上去。没辙了,于是,我轻轻地扶了一把,这下,他终于拿着写有稿子的本子站了起来,并且慢慢吞吞地走上了讲台。走上讲台的那几步,我感觉他特别沉重。在讲台边站定,他低下头,就是不出声。我提醒他:"朱晨远,你可以照着读了,大家都等着呢!"不领情!继续无声!怎么办呢?要是以往,我的声音早就高了八度,火气早就升腾了起来。但是,那时候真的想起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且这是个特殊的孩子,必须特殊对待。但是这样僵持下去总不是问题啊!我灵机一动,让朱晨远选一个同学替他读稿子,这下朱晨远的眼睛略抬起了一点,他望着前面几排同学,但目光并没有固定在某位同学身上,也没有开口叫某位同学。等了片刻,我知道这招还是失败,于是我问同学们:"谁愿意帮朱晨远来读他写的稿子啊!"张云漪第一个举手,而且手举得特别高,我想让朱晨远亲自叫张云漪上去替他读,但是转念一想,恐怕朱晨远也做不到。于是直接叫张云漪上去读了朱晨远的稿子。
朱晨远的稿子写得非常出色,也是前面所有同学中写得最长的。张云漪读完,下面没有反应,我做了个鼓掌的姿势,大家掌声才响起来。我说:"这掌声一是送给——""张云漪的!"大家毫不犹豫地说,"二是送给——"没有人接话,我知道大家对于朱晨远的行为很是不解,前面在一次次催他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已经在议论纷纷了,上学期刚转入的龚广辉甚至有点打抱不平地嘟囔着:"我还第一次看见这样的人呢!"孩子们不说,自然是我说,"这掌声二是送给朱晨远的。"话音还没落,教室里又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说,"虽然由于胆小,朱晨远不敢讲,但是刚才你们都听见了,他的稿子是写得很精彩的,而且写得又那么长!"这时有几个女生开始点头了。我继续说:"希望朱晨远能够大胆一些,以前几学期你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说完,我朝朱晨远看了一眼,虽然他还是不敢大胆直视大家,但是脸上胆怯的表情已经被略微的红晕替代了。下课后,龚广辉在走廊上追上我,还是那句话:"毛老师,我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呢!"语气之中似乎在为我抱不平。我笑了笑说:"老师也很少见到,但是他很胆小,我们都理解他吧!"龚广辉对于我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摇着头离开了。
静待花开也许有点难,但"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不断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也用这个理念在不断践行。
教育从来就是复杂、丰富、沉重和感人的,那么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教育大环境改变也许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在好书的的引领下改变自己,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正如张老师在书中所说:"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遏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作者 简介
毛家英,叙事者望亭团队成员,现任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如今,在叙事者团队的引领下,她和学校一群年轻老师一起读书,一起叙事,收获颇丰。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5
张文志先生说“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有起点”,“爱、尊严、鼓励仍然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我非常认同和欣赏这两句话。这是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是以生命为基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鼓励,是肯定,是赞美,同时也是一种信任。在肯定和赞美中,能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能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肯定、赞美、关爱、信任,也能改变人生。
这种理解和认识,是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后得到的,也是实际工作中的体验。
举两个例子,这是我亲眼所见到的和经历的。
有一个孩子,在我看来,是一个不聪明的很笨的孩子,他反应慢,动作慢,思维不敏捷,记忆力不强,写作文时告诉一句能写出一个词,告诉两句能写上一句话。但在***妈的眼里他却是个好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什么都能行。看人家打球,也让这孩子练,不行也跟着练;参加各种补习班:奥数,英语,也参加各种竞赛,不管能不能取得成绩。这孩子,就是在妈妈的肯定、赞美、欣赏中快乐地成长,从不行到行,从不能到能。现在这个孩子在四中三年级,已进入到学年的五十名之内。这就像老话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夸奖,就是肯定,就是赞美,就是欣赏,就是鼓励,这个孩子就是在妈妈爱的鼓励中幸福快乐地茁壮成长起来。
还有个孩子,在我看来,应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用词准确生动,但是,他不拘小节,马马虎虎,大大咧咧,抓大放小,字写得不成个,错别字多,田字方格根本束缚不了他,写起字来模糊一片,什么字都分辨不清。想想看,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在班级会有什么样境遇呢,天天挨批评,天天在训斥中渡过。字写得不好,没有哪一个老师会耐着性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也不会在一踢糊涂的字面中,再去发现闪光点。他就在一片斥责声中,没了学习兴趣,没了上进心,没了斗志,更没了自信心,就成了班级的倒数。连他自己也说,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学不明白了,学不好了。
周弘说得对,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我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更让我有了深切的体验。我孩子在上小学前没发现怎么笨,胖乎乎的挺可爱。刚上学时,还一直受老师的夸奖,我也觉得她不错,字写得大气工整,作业也能认真完成,老师还当我的面表扬孩子,几次考试都得百分的只有四个孩子,其中就你孩子一个女生,你这孩子真行。可后来就不行了,学习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回过头来细细地想,孩子为什么不行了,不是我不管,而是我管得太严厉(我讲课是生动活泼的,我带班是以严厉著称的),我的天天管教,天天的训斥、指责、批评,逐渐地让她失去了信心,最后得出了一句话,反正我笨。我想这个“笨”,是我说出来的,是我管出来的,我从来没看到她的优点,而是时时在找她的缺点,并且无限的放大,让她不仅没有了信心,也没了勇气,更没有了斗志和上进心。后来孩子上大学了,反而学得很好,从来没有挂科的,毕业时还得了优秀毕业生,并自己考上了长春吉大一院,为什么,因为脱离了我的管教和训斥,离的远了,不能随时发现她的问题,说的就少了,每每打电话,没有训斥的依据了,少了批评与指责,只能是叮嘱,她放松了,不紧张了,学得也就轻松了,信心也就有了,也就不太笨了,学业也就上来了。
我认为,我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因为我是耕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的田。现在,我认识到了,教育孩子,应以鼓励为主,应当实行的是赏识教育。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子石臻于完善。”是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像水,用无尽的柔情似水的爱心抚摸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使其渐渐地趋于完善完美。
这些认识,虽说对我孩子已经晚了,但对我孩子的孩子可能还会有点用,对于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次到八中讲课,让我有了一次观念转变的实践体验。
在八中讲了一节作文课,作文题目是《丢弃错误》。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进行了写作练习。为了进行作文点评课,我又对学生此次作文进行批阅。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的第一要务是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在精心批阅下发现了许多问题,并从中找出了几个普遍的主要的问题。按以往的规律和习惯,是要以此为样板进行讲评,分析问题结症、产生原因及相应修改对策。这样做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轻而易举,信手拈来。
可细细想来有些不妥。我是以问题为切入点,直截了当地讲析问题所在之处,应该说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目了然,当然好,也能有效果,但这样的效果就如同张文志先生举的例子,一个学生迟到,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学生不做作业,把他赶出教室,这也是有效果的,但这不是教育应做的,这“立竿见影”的背后 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做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如果我一直是这个班级的老师,学生熟悉我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他们能够很好的接受,现在我不是他们的老师,我仅上一两节课,哇啦哇啦一顿说,可能会给学生泼一盆冷水,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决心。我想我的这次作文讲评课不能以指出问题纠正问题为主,而是要以肯定为主,再带出问题的指出与纠正。怎样以肯定的主调进行,还能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让学生能有所认识有所改进有所进步呢?
经过反复地思考与审视,确定“肯定欣赏”为主调,它包括总体的肯定称赞、标题的赏析(标题拟定的原则和要求)、材料选择运用的欣赏与建议(选材的标准,选材中易出现的问题)。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被肯定认可的过程,是被欣赏赞美的过程。
讲评课的开场白,就让学生有惊喜有信心有尊严。我说:与同学仅活动了一次,就让我有了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仅用了一节课就顺利完成写前指导,原计划要用两节课或更多一些时间,所以我选择的是下午,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继续延长,不会影响其他的课,为什么这样快就进行完了呢,学生楞楞地瞅着我,不知怎样回答,我揭示,因为我们同学聪明呗!学生为之一震,脸上露出了释怀的笑容;
第二个没想到是我们同学积累的材料非常丰富,我想到的,同学们都知道都能讲述出来,还有一些是我不知道的,同学们也能说出来,也充实了我的材料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又有些疑惑,我又说,这是我们同学平时积累得多,看的多,读的多,脑子里有东西,有材料。借此,我强调了写作必须有丰富的积累做基础,否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学生的脸上又露出了无比自豪的神色;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在短短的时间内,仅上了一节作文指导,同学们就能创作出如此出色的文章。上交的36篇作文,篇篇符合要求,都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并都选取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使文章主题确切突出,文章内容准确丰富,材料选择运用恰巧、生动。有些同学更富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用小标题的形式,用题记、后记的形式,甚至用解方程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阐明论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听到这,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眼睛里放射着明亮的光芒。
在讲评中,我还拿自己开涮,在讲解改错要有勇气要勇于改正时,我就以我的问题为例来说明改正错误是需要勇气的。大人物改大错需要勇气,小人物改小错也需要勇气,我说你们看看黑板,看看我的板书,大小不一,乱成一团,这是我的毛病,是我刚刚教学时就有的毛病,一直到现在,还是很突出,所以说,即使是小毛病,也很难改,也需要勇气和决心。这个环节不太起眼,但在学生心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为学生感到老师没有什么特别的,与他们一样,一样有毛病,一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样需要不断纠正和改进,彼此之间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差,好坏之别。这个环节,清除了学生心里上的障碍,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在学生心中不在是陌生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同样身份的共同学习者,这是降低我的身份与学生平起,这是抬高学生的身分与他们同学,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互相尊重中学生有了尊严有了地位也就有了自信。
学生在被肯定、认可、赞赏中自豪地满怀信心地进入到了作文讲评和纠正修改之中,而学生此时的纠错改错则是在心悦诚服之下并且是在有着一定尊严的情况下进行的了。而不是像以往被动地等待着老师的说教指责甚至是批判,心情不悦不说,也没有地位,更没有尊严,是被说教的对象。我发现,此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他们的内心充满着自信和骄傲。
是的,在恰当的`、适时的鼓励下,学生不仅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事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是受尊重的,在平等的民主的愉悦的氛围中,解除学生对写作的厌烦与惧怕,从此会改变对写作的情感态度,从此会对写作产生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写作的过程是创作过程,更是体验的过程,从中可以找到快乐,找到自信,找到尊严,找到成功的自豪感。
我想一节作文课的作用大不了哪去,学生不可能就因为这一节课,就掌握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也不可能今后就能一挥而就写出好文章,但这一节课,有可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变厌烦为喜欢;有可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知道积累,想着要查找资料;有可能对自己有了信心,能产生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阅读张文志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我认识到: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的充分理解,能让学生内心感到温暖,在学习中快乐幸福成长;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的无限关爱,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在学习中凸显生命的灵动;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能让学生有信心,在学习中激发生命的动力;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成全,能让学生有尊严,在学习中张扬生命的个性。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6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孩子爽快地回答:"好,读后感《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于是我发现,接下来连续好几天,栎的作业完成得不错。有时他也会落下一些题目,我估计这些是他不会做的,就没批评他,只是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解,有时也让优秀的同学帮助他。
课堂上,我经常观察栎,有时看他把手举得高高,就示意同学把机会让给他。他快乐地上课,快乐地完成作业,也快乐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这样的快乐差不多维持了三周。有一天,我发现栎又没完成作业,我正要问他,他赶紧对我说:"老师,我忘了,下午我一定补做。"我轻轻说了一句:"你答应我了哈,可要说到做到哈。"到了下午,栎拿着作业本,指着作业对我说:"老师,我没吃饭就补作业,你看——"嘿,还写得挺工整!我就表扬他说:"栎真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
渐渐地,我发现栎进步了,不但行为进步了,学习也追上来了,真替他高兴。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你可以怪体制,但细想一下,更可能是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对之做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突然想起一位已经过世的老教师——她以前是我的同事。我发现她课间经常和个别孩子在谈心,有时在教室门口,有时在操场边上,有时就坐在榕树下。她的一个姿势至今我记忆犹新——就是俯下身子,右肩半倾斜,头朝着孩子,手在比划着什么。她的.班级学风好,纪律也好。我想,这就是低声下气的教育,这就是和颜悦色的教育,这就是慢的教育艺术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位老教师就是在通往孩子的心灵上架起了微妙教育的桥梁。这座"桥梁"起于爱心,运作于鼓励、尊重、平等的一系列措施,最终落座于一个人的成长。
"有时候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体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方式,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伤他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要谨慎,更要耐心,同时要灵活地运用方法。"
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去做操,刚走进操场,突然队伍中有一位同学叶迅速追赶另一位同学昌跑向操场远处,看起来叶很生气。一会儿,他们回来了,照常做操。我也不动声色。等操做完。我悄悄走到叶身边,还没问,他就哭了。原来今天早上他把裤子穿反了,同学昌一直嘲笑他。我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单独把嘲笑他的昌叫出来,悄悄提醒他: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看看你是不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昌低头想了一下,红着脸说是自己错了。我趁机叫他要跟叶道歉。他点头同意了。一场风波平息下来。
张文质先生说:"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往往就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姿势,一种换位的思考,一段深入人心的谈话……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微妙的教育总是从心灵出发,去开启一段曾经关闭的心扉,去培植一截曾经幽暗的绿芽,去化解一些一时纠缠不清的纷争与矛盾……
一朵百合花需要奋斗一年才能重新开花;一棵杉树苗需要拼争几十年才可能长成有用的树……一把小提琴的制作需要四十三道工序;从一块块泥巴变成精美的瓷器,一般说来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那么,一个孩子的成长呢!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的培养呢!一个大写的人的养成呢!
慢慢地来,慢慢地教,慢慢地手把手,慢慢地陪着她背记单词,慢慢地教他们写作……在慢慢中,我们也在慢慢老去。时光飞跃,我们在教育教学旅程中慢慢地学会低声下气,学会和颜悦色,学会以自己宽广的心胸去接纳学生的缺点,并及时想办法使之走入正常的轨道。这些微妙的教育我们渐渐地学来,也渐渐地运用。
"爱、尊严、鼓励仍然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钱理群先生说道:"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用你的力量去做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做多少算多少。"
是啊,来日方长!我们走过,但不会错过!我们错过,但不会再错!微妙的教育,从爱心出发;微妙的教育,从细节做起;微妙的教育,从关注一个人,关注一个生命的成长作为目的地。微妙的教育,必将从缓慢的进程中沉淀出教育的芬芳!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7
张文志先生说“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有起点”,“爱、尊严、鼓励仍然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我非常认同和欣赏这两句话。这是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是以生命为基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鼓励,是肯定,是赞美,同时也是一种信任。在肯定和赞美中,能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能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肯定、赞美、关爱、信任,也能改变人生。
这种理解和认识,是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后得到的,也是实际工作中的体验。
举两个例子,这是我亲眼所见到的和经历的。
有一个孩子,在我看来,是一个不聪明的很笨的孩子,他反应慢,动作慢,思维不敏捷,记忆力不强,写作文时告诉一句能写出一个词,告诉两句能写上一句话。但在***妈的眼里他却是个好孩子是个聪明的孩子,什么都能行。看人家打球,也让这孩子练,不行也跟着练;参加各种补习班:奥数,英语,也参加各种竞赛,不管能不能取得成绩。这孩子,就是在妈妈的肯定、赞美、欣赏中快乐地成长,从不行到行,从不能到能。现在这个孩子在四中三年级,已进入到学年的五十名之内。这就像老话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夸奖,就是肯定,就是赞美,就是欣赏,就是鼓励,这个孩子就是在妈妈爱的鼓励中幸福快乐地茁壮成长起来。
还有个孩子,在我看来,应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用词准确生动,但是,他不拘小节,马马虎虎,大大咧咧,抓大放小,字写得不成个,错别字多,田字方格根本束缚不了他,写起字来模糊一片,什么字都分辨不清。想想看,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在班级会有什么样境遇呢,天天挨批评,天天在训斥中渡过。字写得不好,没有哪一个老师会耐着性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也不会在一踢糊涂的字面中,再去发现闪光点。他就在一片斥责声中,没了学习兴趣,没了上进心,没了斗志,更没了自信心,就成了班级的倒数。连他自己也说,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学不明白了,学不好了。
周弘说得对,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我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更让我有了深切的体验。我孩子在上小学前没发现怎么笨,胖乎乎的挺可爱。刚上学时,还一直受老师的夸奖,我也觉得她不错,字写得大气工整,作业也能认真完成,老师还当我的面表扬孩子,几次考试都得百分的只有四个孩子,其中就你孩子一个女生,你这孩子真行。可后来就不行了,学习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回过头来细细地想,孩子为什么不行了,不是我不管,而是我管得太严厉(我讲课是生动活泼的,我带班是以严厉著称的),我的天天管教,天天的训斥、指责、批评,逐渐地让她失去了信心,最后得出了一句话,反正我笨。我想这个“笨”,是我说出来的,是我管出来的,我从来没看到她的优点,而是时时在找她的缺点,并且无限的放大,让她不仅没有了信心,也没了勇气,更没有了斗志和上进心。后来孩子上大学了,反而学得很好,从来没有挂科的,毕业时还得了优秀毕业生,并自己考上了长春吉大一院,为什么,因为脱离了我的管教和训斥,离的远了,不能随时发现她的问题,说的就少了,每每打电话,没有训斥的依据了,少了批评与指责,只能是叮嘱,她放松了,不紧张了,学得也就轻松了,信心也就有了,也就不太笨了,学业也就上来了。
我认为,我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因为我是耕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的田。现在,我认识到了,教育孩子,应以鼓励为主,应当实行的是赏识教育。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子石臻于完善。”是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像水,用无尽的柔情似水的爱心抚摸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使其渐渐地趋于完善完美。
这些认识,虽说对我孩子已经晚了,但对我孩子的孩子可能还会有点用,对于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这次到八中讲课,让我有了一次观念转变的实践体验。
在八中讲了一节作文课,作文题目是《丢弃错误》。学生根据所讲内容进行了写作练习。为了进行作文点评课,我又对学生此次作文进行批阅。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我的第一要务是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在精心批阅下发现了许多问题,并从中找出了几个普遍的主要的问题。按以往的规律和习惯,是要以此为样板进行讲评,分析问题结症、产生原因及相应修改对策。这样做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轻而易举,信手拈来。
可细细想来有些不妥。我是以问题为切入点,直截了当地讲析问题所在之处,应该说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目了然,当然好,也能有效果,但这样的效果就如同张文志先生举的例子,一个学生迟到,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学生不做作业,把他赶出教室,这也是有效果的,但这不是教育应做的',这“立竿见影”的背后 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做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如果我一直是这个班级的老师,学生熟悉我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他们能够很好的接受,现在我不是他们的老师,我仅上一两节课,哇啦哇啦一顿说,可能会给学生泼一盆冷水,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决心。我想我的这次作文讲评课不能以指出问题纠正问题为主,而是要以肯定为主,再带出问题的指出与纠正。怎样以肯定的主调进行,还能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让学生能有所认识有所改进有所进步呢?
经过反复地思考与审视,确定“肯定欣赏”为主调,它包括总体的肯定称赞、标题的赏析(标题拟定的原则和要求)、材料选择运用的欣赏与建议(选材的标准,选材中易出现的问题)。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被肯定认可的过程,是被欣赏赞美的过程。
讲评课的开场白,就让学生有惊喜有信心有尊严。我说:与同学仅活动了一次,就让我有了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仅用了一节课就顺利完成写前指导,原计划要用两节课或更多一些时间,所以我选择的是下午,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继续延长,不会影响其他的课,为什么这样快就进行完了呢,学生楞楞地瞅着我,不知怎样回答,我揭示,因为我们同学聪明呗!学生为之一震,脸上露出了释怀的笑容;
第二个没想到是我们同学积累的材料非常丰富,我想到的,同学们都知道都能讲述出来,还有一些是我不知道的,同学们也能说出来,也充实了我的材料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又有些疑惑,我又说,这是我们同学平时积累得多,看的多,读的多,脑子里有东西,有材料。借此,我强调了写作必须有丰富的积累做基础,否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学生的脸上又露出了无比自豪的神色;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在短短的时间内,仅上了一节作文指导,同学们就能创作出如此出色的文章。上交的36篇作文,篇篇符合要求,都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并都选取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使文章主题确切突出,文章内容准确丰富,材料选择运用恰巧、生动。有些同学更富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用小标题的形式,用题记、后记的形式,甚至用解方程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阐明论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听到这,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眼睛里放射着明亮的光芒。
在讲评中,我还拿自己开涮,在讲解改错要有勇气要勇于改正时,我就以我的问题为例来说明改正错误是需要勇气的。大人物改大错需要勇气,小人物改小错也需要勇气,我说你们看看黑板,看看我的板书,大小不一,乱成一团,这是我的毛病,是我刚刚教学时就有的毛病,一直到现在,还是很突出,所以说,即使是小毛病,也很难改,也需要勇气和决心。这个环节不太起眼,但在学生心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为学生感到老师没有什么特别的,与他们一样,一样有毛病,一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样需要不断纠正和改进,彼此之间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差,好坏之别。这个环节,清除了学生心里上的障碍,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在学生心中不在是陌生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同样身份的共同学习者,这是降低我的身份与学生平起,这是抬高学生的身分与他们同学,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互相尊重中学生有了尊严有了地位也就有了自信。
学生在被肯定、认可、赞赏中自豪地满怀信心地进入到了作文讲评和纠正修改之中,而学生此时的纠错改错则是在心悦诚服之下并且是在有着一定尊严的情况下进行的了。而不是像以往被动地等待着老师的说教指责甚至是批判,心情不悦不说,也没有地位,更没有尊严,是被说教的对象。我发现,此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他们的内心充满着自信和骄傲。
是的,在恰当的、适时的鼓励下,学生不仅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从事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是受尊重的,在平等的民主的愉悦的氛围中,解除学生对写作的厌烦与惧怕,从此会改变对写作的情感态度,从此会对写作产生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写作的过程是创作过程,更是体验的过程,从中可以找到快乐,找到自信,找到尊严,找到成功的自豪感。
我想一节作文课的作用大不了哪去,学生不可能就因为这一节课,就掌握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也不可能今后就能一挥而就写出好文章,但这一节课,有可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变厌烦为喜欢;有可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知道积累,想着要查找资料;有可能对自己有了信心,能产生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阅读张文志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我认识到: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的充分理解,能让学生内心感到温暖,在学习中快乐幸福成长;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的无限关爱,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在学习中凸显生命的灵动;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能让学生有信心,在学习中激发生命的动力;真诚的鼓励,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成全,能让学生有尊严,在学习中张扬生命的个性。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8
本学期学校分给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教育类的书籍。我看了一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此书有内容,细读每篇每章,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作者直面学校教育与教师行为的现状,以鲜活具体的教育实例和场境对生命化教育理念作出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仔细品味他的观点 ,对照一下我所看到的教育状况,反思自己的一天天的教育状况,感触深刻。
一、不要在教育中操之过急,不要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是慢的艺术还是快的艺术,大概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自己慢的观点。当然,他所说的慢不是慢慢爬行,不是无所作为。他提倡的慢是在教育中要细致、有耐心和爱心,甚至可以慢到婆婆妈妈、絮絮叨叨;与慢相对,就是快、急、躁,他反对在教育中动不动就训斥和惩罚,反对在教育中操之过急,反对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
二、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耐心的考验
《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介绍了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以至于他的教导主任一度认为他是白痴,教导主任失去了对这样“白痴”类孩子教育、培养、帮助的耐心。其实爱因斯坦的成长恰恰告诉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的耐心仅仅有一天是不够的,一年也是不够的,甚至几年也是不够的,需要抱有十几年的耐心。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勤奋努力。谈到十几年的耐心,教师中赞成并能做到的人还有多少呢?那些在学校中占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多少老师能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呢?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在耐心上的考验。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毅力,但我们可以期望每一个教师都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做学生信心的支持者。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成功者。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爱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持久。耐心是你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有一个美好前程的长期有效的祝福。耐心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孩子背后,需要教师们持久的耐心。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要作长远打算,教育是一项细活,是一项不能立竿见影的工程。我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的意义就在于,当大家都浮躁于教育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时,有人大胆地和你谈“慢”,颇有些振聋发聩的味道。
总之,我们应该用“慢的艺术”,熏陶自己的心灵;用“慢的艺术”,陶冶每个学生的情操。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积极一点,主动一点,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做他们生命的保护人和精神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