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手机》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手机》读后感 篇1
手机,现在已经成了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你看走到哪都能看到人们低着头在玩手机,在吃饭时,在逛街中,在睡觉前,其中有可能是工作需要,但是大部分人是在玩。对着手机,总是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但不知手机的危害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主人公杨歌,偶然在公园里捡到了一部从天而降的“大哥大”,它说的话只有杨歌才可以听到,“大哥大”的名字叫“安”。“安”说,它来自手机星球,虽然它现在只是个通话的大哥大,但等它有了能量,就可以变更成强大的智能手机。这样杨哥就一直带着它,而杨歌却不知道它一直在汲取他的能量。
爸爸曾多次对杨歌说远离“安”,可杨歌一直不听。一天天过去了,“安”一直在升级中,现在它可以知道杨现在所学的所有知识,而杨歌在自己不认真努力的学习中从倒数第一名到了“真正”的第一名。老师和妈妈对杨歌态度改变了,变成他做什么都是“对“的,由着他自己。渐渐的“安”又升级了,它变成了一只章鱼吸附在杨歌的头上,现在杨歌的思维已经被“安”给控制了,做出了许多坏事……一切都乱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安”是想占领地球!而杨歌就是“安”的能量电池。杨歌不想被安利用,在爸爸的帮助下跑到了爷爷奶奶所居住的小山村,那里没有网络,杨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一直找不到他。后来当他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杨歌发现这个城市的人都被“安”给控制了。杨歌最后和爸爸通过努力拯救了所有人。
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安”所说的:"如果人们再沉迷手机,我和“安大军”迟早要占领地球”!多么可怕的宣言。据统计,现在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大约3-4个小时,印度是7-8个小时,美国约2-3个小时。你看手机的时间是多少呢?最近新闻里在报道因为手机而丢了孩子,丢了生命的比比皆是,人们真的该觉醒了!
在这智能手机满天飞的时代,手机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也带走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时间,比如家人之间那亲密的爱。
《手机》读后感 篇2
《手机》记录了主人公严守一童年和中年的故事,也记录了严守一家人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打电话要去镇上的邮局,不善言辞的小严守一竟磕磕绊绊打了人生中第一通电话,算是不完美的个人"传奇".后来,严守一走出大山,却凭着一张"名嘴",用能说会道的本事过得如鱼得水。此时,手机在他的工作和生活里占了重要位置。可以说,生活的幸福指数,是成也手机,败也手机。
文章中的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很多年前,严守一的祖父传了句口信,要给自己的儿子说媒,这句口信从贩驴的传给走戏班的,最后传给了去鸡眼的……两千公里的路,这句口信走了两年竟然没有"迷路"……
可以说,这三个故事是互为对照,一个人和人之间距离的对照。现在的社会里,手机凭借着无线电波让我们与朋友亲人的联系变得方便快捷,缩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物理的,或是心灵的。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人们的距离。前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坐在床上,周围一圈子孙们一个拿着一个手机,只有老人孤独的.望着他们,心酸又无奈。手机的存在,夺去了亲人之间陪伴的温情。
旧时那没有手机的日子,因为交往不便,思念变长了,心灵的牵挂让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变得增加深厚长久。另一个角度看,也会因为这种不便捷让每个人都有了独我的私密空间。
和严守一祖爷爷有关那个故事令我感动。两千公里的距离,两年多的时间,也未曾走失的口信……在这之间,在三个萍水相逢却信守诺言的人身上,留存着人们的长情和信念。这样的口信当然比一通电话,三言两语说清楚要麻烦,但却在长久的拉扯间让人羡慕那样旧时的人情味。
时代的快节奏,把很多东西由繁变简。就像我们的少年时代,经常去商店精心挑选漂亮的信笺,小心翼翼的带回家,擦净书桌展开信纸,在"展信快乐"四个字写出来之时涌起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如今,拿起手机就能够随时联络,让原本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变了味道,丢失了仪式感,换来的只怕是关掉屏幕后虚空的孤独。
我们热爱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但是很多情感是需要在细水长流的相处中慢慢体悟,方能得出其间真味。
《手机》读后感 篇3
我们这次做的调查是有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调查报告,这个主题深切关切我们的生活,对于我本人也是对手机依依不舍。我们这次只有两个人做这个调查报告。但是我们也分工明确,也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这次的调查报告,我知道周边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对手机充满了依赖,估计生活中除了手机就是电脑了。我们知道大学的生活没有初中高中那种有束缚力,需要自我约束能力强。而现在的手机上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牢牢抓住了我们的眼球,上课玩手机,下课也玩手机,手机不离身。这不仅仅荒废了学业,而且让自己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忽视了周边的朋友,同学的关系。同时我了解到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尝试着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重新找到生活乐趣,发现生活的美好,并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努力地使自己主动地与人交谈,要不断地尝试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努力建构自己的交际圈,而不是通过依赖手机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这次的调查中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手机可能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不是我们的依赖品。大学仍是要以学业为重,大学所学的东西可以影响今后的生活。为了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努力学习。
《手机》读后感 篇4
老话常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所以多读书不仅可以长见识,且能学习到许多自己从前不知道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由于对摄影方面颇有些兴趣,所以最近读一本书名为《手机摄影从入门到精通》,对于这本书,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此书专门针对使用手机摄影应该掌握的各种操作方法、摄影理论、后期处理APP进行了深入讲解。其中既包括确保照片清晰的小技巧,也有不少能够提高照片形式美感的摄影技法。通过学习本书,即使是从未接触过摄影的手机用户,也能够拍出漂亮的大片,而对于这些好看漂亮的照片,我们可以用于收藏或者是别的其它用途。反正只要学懂了一些摄影拍照的技巧,生活中多拍一些自己喜欢的风景或人文气息图片,好好记录下来,我们会发现身边的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美好以及舒适。
从阅读了这本书后,个人还有其它对于摄影方面的简单感悟,那就是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影像、凝固瞬间,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记录和表达了拍摄者的心情、思想和一些情感聚集,用心拍照,会发现原来每一张照片背后隐含的意义都会是不一样的,而这些感受也正是由于拍摄者在拍的过程中心境不同,从而照片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现在手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高清摄像头加轻巧便于携带的优势,人手一台,摄影便不再是扛着单反跑的.时代了。不过,拍照并不等同于摄影。除了记录影像,如果想让照片看起来更美,不管是单反还是手机,都需要很多时间去构思、不断地练习和学习。就像书法,大家各有千秋和特色,但若要掌握这技能,不光得练习,还要用脑思考和创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关于摄影前期的很多基本概念,比如曝光、白平衡、快门速度、逆光等;或是后期修图的各种概念,比如色温、暗角、滤镜等。二、有什么可以拍,怎么拍。作者提供了很多构思和案例,从天空到大地,从人物到花草,一一罗列出来,有图有文,初学者读完照着一个个去练习也是不错的。大好山河,人间百味,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拍不到的。三、修图软件。作者很温馨地把修图需要用到的app都附在每个章节后面。所以对于这本书,阅读后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学习感悟,因而喜欢摄影的朋友们不妨也可以来读读这本书体会下什么是真正的摄影,如何摄影。都说爱摄影的人肯定爱生活,所以一起来用摄影记录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保存这份美好的存在吧!
《手机》读后感 篇5
现在许多成人经常换号码、设密码、更新头像,表面是为了体现个性,实际是因为他们内心空虚,想娱乐自己。我们孩子不是像成人那样,因为我们充满天真,但长大后,受外界影响,又被手机所控制,变得欲望过多,成了一个永远也走不出的怪圈。——王子杭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手机》的文章,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文章用拟人的手法叙述了手机希望看见自己的同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效能。正是因为手机的这种盼望同类的心理导致了社会充满负能量,以至于手机编织了一个社会的整体网络控制人类。生活在手机世界中的.人,无论他每天如何频繁出没在大街小巷,但人们还是认为这个人消失了,因为手机把人们变成了一个又一个虚无的号码和触不可及的无限电波。实际上,也就是手机把人们拉进了一个奇幻而虚拟的世界。
首先,它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软件来迷惑人的眼睛和心灵,就像深夜里的萤火虫遇到灯火一样奋不顾身的扑面而上。然后,再以那些迷人的游戏、广告、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来慢慢侵占你的思维和内心,就像一根慢慢燃起的木棒一样,开始还能以自我的能量觉醒并突破,但随着木棒的快速燃烧,你就会被手机完全控制了。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黑暗的自我上瘾症,从手机里飘出,吞噬着光明的自我,对手机的执著慢慢培养了贪婪,并陷入无穷无尽的欲望里,让你染上“红眼病”,也就是妒忌的心理。妒忌心理再加上人们之间的矛盾与不和谐,就慢慢演变成了“恨”。现在有这么多的“杀人案”“伤人案”,都是因为恨得心理太强烈,导致人体瞬间失控,让人心里的最后一丝理智和光明,瞬间被黑暗的“恨”所占据,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干出超乎法律的事情,等出现了惨剧之后才如梦初醒,悔之晚矣。但人们都没有找对原因,真正造成惨剧,把人送上绝路那个黑暗的自我贪欲也称之为小我。
我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明白作者的用意。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时的思想都是善良的,那为什么成人之后有的人成为圣贤,而有的人却成为罪犯呢?使人成为罪犯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欲望和贪婪,那就是人们被手机上瘾症控制一样放纵了小我。当初马丁﹒库柏为什么要发明手机呢?难道是想害死人类吗?“不”,当初他发明手机是为了方便大家沟通,不想手机今天却变成了一个“毒品”,让人变得懒惰。比如,要买东西时不需要走出家门,用微信、支付宝就可以购买,还会有人马上送货上门,虽然是方便了,渐渐地,人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现在许多成人经常换号码、设密码、更新头像,表面是为了体现个性,实际是因为他们内心空虚,想娱乐自己。我们孩子不是像成人那样,因为我们充满天真,但长大后,受外界影响,又被手机所控制,变得欲望过多,成了一个永远也走不出的怪圈。
手机像一个黑洞,人进去就容易出不来了。
《手机》读后感 篇6
通过观看了葛优演的电影版《手机》,结合这一学期老师讲的婚姻家庭知识,从剧中角色严守一和费墨两个人的婚姻家庭分析夫妻关系中的伦理道德。
在电影版《手机》的剧情里,男主角是来自河南农村的子弟,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全国著名的谈话类节目‘有一说一’的主持人。但是成为名人以后的严守一,并没有秉承住农村人憨厚、朴实、诚实的作风。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中,在开场的时候经常说的就是“我们要说实话,要有一说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严守一,却不得不为自己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已经结婚的严守一经不住年轻女孩子的.诱惑,和一个杂志社编辑武月保持着情人的关系。为了向妻子隐瞒真相,他总是借着工作编造各种借口各种理由借机去和情人私会。我们国家的婚姻家庭法中有明确规定,夫妻双方要相互信任,相互坦诚,彼此忠诚。从这一点上看,严守一就是一个对婚姻、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人。当妻子发现自己的背叛之后,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选择沉默,以离婚的方式默默的离开。从伦理道德方面看,严守一的妻子作为婚姻破裂中的受害者,她本可以根据婚姻家庭法中的规定,向丈夫严守一索要赔偿。但是心地善良的于文娟没有这么做,她选择了安静的离开,没有带走家里的任何东西,如果非要说她偷偷带走的,那只有她肚子里那个连严守一都不知道存在的孩子。这或许就是她选择报复严守一的方式。自己悄悄的离
开后生下这个孩子,抚养他。尽管如此,她还是维护了严守一作为孩子父亲的权力,没有决绝严守一探望孩子的机会。
原以为错过一次的严守一在接受惩罚之后可以悔改,但事实是他越陷越深。离婚后的严守一和一位大学老师相识并准备结婚,但是在两人已经确立恋爱关系后,严守一依然和情人伍月保持关系,并和费墨两人相互掩饰、相互帮忙,共同掩盖着两人的对家庭、对妻子的不忠行为。但是最后,作为妻子身份的严守一的妻子:沈雪、费墨的妻子:李燕,都发现了丈夫的私情和不忠行为。 沈雪在和严守一这样斗来斗去之后,对严守一彻底的失望了,最后离开了严守一。严守一因为嗓子问题也不能主持节目,在家休养,情人伍月代替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抛弃了他。和他狼狈为奸的费墨在自己的不轨行为败露后出国,再也没有了音讯。最后的严守一,成了孤家寡人一个,身在病榻,都没有人来照顾。
或许,这就是对严守一的惩罚。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他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照顾自己的妻子、维护自己的家庭,违背了婚姻家庭法中夫妻双方要相互尊重、彼此忠诚的原则。跨越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做出伤害妻子的不轨行为。最后落得孤身一人,大概算是道德给他的惩罚。
从《手机》中,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既然选择了婚姻,建立了家庭,就默认为接受了婚姻家庭法中规定的义务和权力。在我们行使夫妻双方权力的同时,就应该主动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共同维系和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