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2024/09/04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1

现在孩子的劳动习惯,的确令人汗颜。在家里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家长对家务活大包大揽,于是孩子们缺少了锻炼。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娇气、懒惰的不良习惯。对于年轻父母来说,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能力呢?

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要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这样孩子干家务活时,就会心甘情愿,而不讨价还价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否则,得不到“实惠”孩子就更不愿意干了。

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不舍得让他参与家务,觉得等孩子大了就会自觉来帮忙,结果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如果让孩子从幼儿期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会习惯的自然地愉快地参加,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首先,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家务的烦和累。

其次,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当孩子对家务劳动好奇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些家务活。这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时也给孩子准备一块抹布等。

最后,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当孩子完成一件家务时,家长一定给予肯定,或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孩子会大受鼓舞,更加愿意参加劳动。

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孩子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

首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三四岁的孩子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

其次,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学做家务时会慢一些,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了。而要耐心给孩子做正确示范,鼓励孩子坚持劳动。

总之,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自立生活,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的参与并热爱劳动。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2

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爱劳动呢?

1、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

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劳动观念。他们常常喜欢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家长应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兴地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孩子还常会一面伸手一面说"我来",要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这又是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好机会。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独立做这些事,切莫为图省事而包办代替,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2、让孩子量力而行。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等等。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

3、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以后再逐步让他自己干。并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经常鼓励和表扬。

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敢于实践,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

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我们常会看到孩子模仿成人的劳动,如拖地、洗手帕等,尽管做得不很熟练,有时还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可贵的,应该鼓励。

指导内容:

1、指导孩子生活自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独立地吃饭、穿脱衣服、穿脱鞋袜、梳头、入厕、叠被、整理玩具、图书等,并让其逐渐学会洗小件衣物。

2、指导孩子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应该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他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可通过劳动体会到成人的辛劳。如可让孩子摆碗筷、擦桌椅、择菜、剥豆、倒垃圾、到附近商店买小商品等。

3、可指导孩子进行自制玩具和修被图书的劳动。如用纸盒、瓶盖、硬约有等做小玩具,用泥捏水果、小动物、交通工具等,还可把硬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用作拼图游戏等;成人还可带领孩子一起修补破损的图书,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如何指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1、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家长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孩子参回家务劳动不是为了减轻成人的劳动,而是为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质。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当然,成人要给以具体指导、帮助,督促孩子按时把事情做好,千万不可包办代替。

2、要提高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劳动目的性不强,往往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家长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如家长可跟孩子比赛谁擦桌子干净;谁洗手帕溅在地上的水少等等。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3、家务劳动要有具体的分工。

家庭成员对家务劳动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

4、适时地进行表扬。

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事,要及时地给以肯定,最好的方法是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或亲切的拥抱,夸一声“真能干”。千万不要用金钱或物质刺激的办法。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3

“你不用扫地,你去干你该干的事情!”“你要是这次考不好,我就罚你做一礼拜家务!”“我一天到晚干家务,你就这点分儿你对得起我吗?”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脑子里播放出这样一组组画面——我想,是时候给家务劳动平反了。

当你听到劳动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阶级斗争?劳苦大众?脏活累活?穷人?或者……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我想,可能这个词是一个最能够引起人们浮想联翩的词汇,你总会带有复杂的情感去看待这个词。你也渐渐发现,除了五一过节的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提及这个曾经处于中国人思想核心的词汇。劳动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让我们可以忘记它的存在。在中国人,尤其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眼中,劳动与大老粗是划等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从没有人说劳动可以改变命运。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往往会强调知识和理念,却不愿意大谈特谈他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知识总是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劳动却让人觉得不足挂齿。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我在与很多朋友进行深度访谈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欣赏自己的劳动。我毕业后到一所公立学校工作,而后由于“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来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儿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们就对我的选择表示不解,“学校多好啊?怎么选择来这儿了呢?你看,学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听到这些话,我有些发懵,但仍然坚持做了3年,后来由于明确了自己的亲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辞职再一次来到一所中学任职,到了那里,新同事又来到我的身边,对我的选择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听着就觉得高大上!能认识很多作家吧?来这儿干什么啊?”听了这些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都不满意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都对于自己未曾接触且不了解的工作表示向往和欣赏。于是,为了让大家心态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种工作的苦衷,听完大家忍俊不禁。

我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教师的孩子大多有四个毛病:懒惰、邋遢、磨蹭、盲目,这确实与老师的劳动性质有关——大人过多的说教与指挥,小孩过少的自主判断与挫折体验。这还不是最震惊的发现,最震惊的发现是教师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择业时,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继续做教师,他们是有多么不认同自己的劳动呢!我在采访不同行业,包括银行、媒体记者、公务员、程序员等不同的人员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所以,你又会理解一个答案。中国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不要在成为想自己一样的劳动者——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们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意味他们不再树立自己的梦想,他们已经放弃了对于自己的改变。他们把对自己现状不满的内心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成为了他们的焦点与赌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语挂在嘴边,让孩子放弃一切兴趣爱好,一门心思功课考试。家务劳动成为了耽误学习成绩,浪费时间的事情,正好以此为说法,逼迫孩子刻苦读书。

分数能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我们不做深谈,但至少一点,我们从高考趋势改革能够看出未来人才需求的端倪——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这个素养便包括你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从这一点讲,家务劳动乃是培养孩子这方面素养的最好的亲子互动形式。曾经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疯转,它以图画的形式告诉大家中外家长在孩子1—6岁,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这样的,在1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背数字,外国家长要求1岁的孩子可以捡一些简单家庭垃圾;在2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孩子背唐诗,外国家长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类推,你会发现外国的家长非常看重家务劳动,而中国的家长非常看重“精神劳动”。在我看来,家务劳动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

1、家务劳动增进了亲子情感。任何的亲子互动都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家务劳动也不例外!父母为孩子分配的简单工作,是对孩子极大的信任!他们非常情愿与家长一道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

2、家务劳动产生家庭责任感。怎么能产生家庭责任感?只有参与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价值感与责任感。责任感不一定体现在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够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具备家庭的责任感。

3、家务劳动激发了合作与团结意识。在家庭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孩子与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让这个家庭变得干净、有序、美丽。这个目标考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配合完成,这也就训练了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家务劳动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务劳动告诉了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坚持去做。“好的行为多了,坏的毛病便减少了”,心理咨询也常常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来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

5、家务劳动推动了孩子的社会化。家庭式孩子的社会化场所,通过什么让孩子接受社会规范与文化呢?粗暴的说教,不利于孩子接受社会文化;共同的社会劳动却让孩子很容易明白社会规范与人之常情。参与家务劳动,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爱劳动的人总是最招人喜欢!”

我的女儿不到一岁时,便喜欢坐在学步车里拿着扫帚“扫着玩”;二岁的时候她便与妈妈一起在厕所“洗衣服”,三岁的她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劳动者,她愿意和外婆一起择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并没有觉得劳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反而她乐在其中!倒是有的时候,我会自私地想,她如此“贤惠”,将来会不会太累?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4

“你不用扫地,你去干你该干的事情!”“你要是这次考不好,我就罚你做一礼拜家务!”“我一天到晚干家务,你就这点分儿你对得起我吗?”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脑子里播放出这样一组组画面——我想,是时候给家务劳动平反了。

当你听到劳动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阶级斗争?劳苦大众?脏活累活?穷人?或者……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我想,可能这个词是一个最能够引起人们浮想联翩的词汇,你总会带有复杂的情感去看待这个词。你也渐渐发现,除了五一过节的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提及这个曾经处于中国人思想核心的词汇。劳动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让我们可以忘记它的存在。在中国人,尤其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眼中,劳动与大老粗是划等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从没有人说劳动可以改变命运。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往往会强调知识和理念,却不愿意大谈特谈他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知识总是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劳动却让人觉得不足挂齿。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我在与很多朋友进行深度访谈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欣赏自己的劳动。我毕业后到一所公立学校工作,而后由于“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来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儿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们就对我的选择表示不解,“学校多好啊?怎么选择来这儿了呢?你看,学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听到这些话,我有些发懵,但仍然坚持做了3年,后来由于明确了自己的亲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辞职再一次来到一所中学任职,到了那里,新同事又来到我的身边,对我的选择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听着就觉得高大上!能认识很多作家吧?来这儿干什么啊?”听了这些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都不满意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都对于自己未曾接触且不了解的工作表示向往和欣赏。于是,为了让大家心态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种工作的苦衷,听完大家忍俊不禁。

我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教师的孩子大多有四个毛病:懒惰、邋遢、磨蹭、盲目,这确实与老师的劳动性质有关——大人过多的说教与指挥,小孩过少的自主判断与挫折体验。这还不是最震惊的发现,最震惊的发现是教师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择业时,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继续做教师,他们是有多么不认同自己的劳动呢!我在采访不同行业,包括银行、媒体记者、公务员、程序员等不同的人员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所以,你又会理解一个答案。中国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不要在成为想自己一样的劳动者——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们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意味他们不再树立自己的梦想,他们已经放弃了对于自己的改变。他们把对自己现状不满的内心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成为了他们的焦点与赌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语挂在嘴边,让孩子放弃一切兴趣爱好,一门心思功课考试。家务劳动成为了耽误学习成绩,浪费时间的事情,正好以此为说法,逼迫孩子刻苦读书。

分数能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我们不做深谈,但至少一点,我们从高考趋势改革能够看出未来人才需求的端倪——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这个素养便包括你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从这一点讲,家务劳动乃是培养孩子这方面素养的最好的.亲子互动形式。曾经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疯转,它以图画的形式告诉大家中外家长在孩子1—6岁,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这样的,在1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背数字,外国家长要求1岁的孩子可以捡一些简单家庭垃圾;在2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孩子背唐诗,外国家长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类推,你会发现外国的家长非常看重家务劳动,而中国的家长非常看重“精神劳动”。在我看来,家务劳动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

1、家务劳动增进了亲子情感。任何的亲子互动都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家务劳动也不例外!父母为孩子分配的简单工作,是对孩子极大的信任!他们非常情愿与家长一道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

2、家务劳动产生家庭责任感。怎么能产生家庭责任感?只有参与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价值感与责任感。责任感不一定体现在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够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具备家庭的责任感。

3、家务劳动激发了合作与团结意识。在家庭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孩子与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让这个家庭变得干净、有序、美丽。这个目标考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配合完成,这也就训练了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家务劳动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务劳动告诉了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坚持去做。“好的行为多了,坏的毛病便减少了”,心理咨询也常常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来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

5、家务劳动推动了孩子的社会化。家庭式孩子的社会化场所,通过什么让孩子接受社会规范与文化呢?粗暴的说教,不利于孩子接受社会文化;共同的社会劳动却让孩子很容易明白社会规范与人之常情。参与家务劳动,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爱劳动的人总是最招人喜欢!”

我的女儿不到一岁时,便喜欢坐在学步车里拿着扫帚“扫着玩”;二岁的时候她便与妈妈一起在厕所“洗衣服”,三岁的她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劳动者,她愿意和外婆一起择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并没有觉得劳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反而她乐在其中!倒是有的时候,我会自私地想,她如此“贤惠”,将来会不会太累?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5

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三:其一,课业负担重;其二,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或不想让孩子做;其三,学校放弃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教育的责任。三者之中,前两者已有不少分析文章,因此这里只分析第三者。

不少老师认为:教育孩子在家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是家长的责任,这话有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的向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往往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依笔者意见儿童的家务劳动,学校应主要负责思想教育,家长应主要负责提供机会、指导操作,当然也要寓教于做。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而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以及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劳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条件。也是小学生体、智、德、美发展及学习劳动技能的条件。

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如下:

(1)劳动,有利于学生开发思维、启迪智慧,体现在技巧的形成上,能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他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

(3)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

(4)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凭着责任感,付出气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受到赞扬,引起快感,劳动后的快感又促使儿童更加热爱劳动。

(5)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6)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务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家务劳动一般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带有事务性的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尽力分担的义务,对学生来说,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属自我服务劳动,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会铺床、叠被、刷洗碗筷、茶杯等,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会择菜、洗菜、淘米等。在家长指导下,学会安全使用炉具,能烧开水和给饭菜加热”。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冼外衣、毛衣等衣物”。通过以上这些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于自理、乐于奉献、尊重人、体贴人等优良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首先要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提高学生从事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劳动光荣的小红花”、“爱劳动的好孩子”等主题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并同家长一道提出培养计划及步骤;设立“家务劳动记录卡”,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定期交班主任或学习小组;学期末进行考核和评定。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当然,让孩子学干家务首先要注意方法:

1、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2、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3、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更多的则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这是性格所致,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对喜欢“单干”的孩子,家长必须事先做好指导和示范。同时,应让孩子有选择做哪种家务活和何时做的权利――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可有效减少他们把干家务当做负担的感觉。

4、如果孩子对做家务有反感,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命令。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因而也有义务分担家务。当这些“懒孩子”在干家务的态度或质量上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5、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6、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循序渐进”。如果孩子没干好,家长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这种“包办代替”虽然省事,却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作为家长,当孩子做好一件事后,要给予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说一声“谢谢”。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产生劳动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劳动、家务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时候也要把握“度”的问题,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不是说非要做到什么样的“量”才算成功。

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方面,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使得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

其次,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从劳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好做的事,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劳动中的事物责备过多,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由于孩子在体力和技巧方面和成人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具体指导,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能。

最后,要为孩子参加劳动创造机会。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进行合适的安排,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去倒垃圾,不许孩子吃完饭后洗碗,是怕孩子打碎碗或把衣服弄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关键是家长舍得、放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如此之少呢?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无数家长反复叮咛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客观一些讲,家长们讲这样的话也是无奈,是被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逼出来的。但是,不论有多少理由,我们应首先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从教育的角度看,独生子女的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这次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譬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与劳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6

培养孩子爱劳动是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孩子从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强他们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应培养他们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这样可以促使孩子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锻炼,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儿期这个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爱劳动呢?

1、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劳动观念。他们常常喜欢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家长应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兴地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孩子还常会一面伸手一面说"我来",要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这又是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好机会。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独立做这些事,切莫为图省事而包办代替,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2、让孩子量力而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等等。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

3、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以后再逐步让他自己干。并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经常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敢于实践,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

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我们常会看到孩子模仿成人的劳动,如拖地、洗手帕等,尽管做得不很熟练,有时还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可贵的,应该鼓励。

指导内容:

1、指导孩子生活自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独立地吃饭、穿脱衣服、穿脱鞋袜、梳头、入厕、叠被、整理玩具、图书等,并让其逐渐学会洗小件衣物。

2、指导孩子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应该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他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可通过劳动体会到成人的辛劳。如可让孩子摆碗筷、擦桌椅、择菜、剥豆、倒垃圾、到附近商店买小商品等。

3、可指导孩子进行自制玩具和修被图书的劳动。如用纸盒、瓶盖、硬约有等做小玩具,用泥捏水果、小动物、交通工具等,还可把硬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用作拼图游戏等;成人还可带领孩子一起修补破损的图书,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如何指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1、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家长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孩子参回家务劳动不是为了减轻成人的`劳动,而是为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质。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当然,成人要给以具体指导、帮助,督促孩子按时把事情做好,千万不可包办代替。

2、要提高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劳动目的性不强,往往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家长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如家长可跟孩子比赛谁擦桌子干净;谁洗手帕溅在地上的水少等等。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3、家务劳动要有具体的分工。

家庭成员对家务劳动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

4、适时地进行表扬。

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事,要及时地给以肯定,最好的方法是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或亲切的拥抱,夸一声“真能干”。千万不要用金钱或物质刺激的办法。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7

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三:其一,课业负担重;其二,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或不想让孩子做;其三,学校放弃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教育的责任。三者之中,前两者已有不少分析文章,因此这里只分析第三者。

不少老师认为:教育孩子在家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是家长的责任,这话有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的向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往往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依笔者意见儿童的家务劳动,学校应主要负责思想教育,家长应主要负责提供机会、指导操作,当然也要寓教于做。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而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以及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劳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条件。也是小学生体、智、德、美发展及学习劳动技能的条件。

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如下:

(1)劳动,有利于学生开发思维、启迪智慧,体现在技巧的形成上,能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他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

(3)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

(4)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凭着责任感,付出气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受到赞扬,引起快感,劳动后的快感又促使儿童更加热爱劳动。

(5)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6)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务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家务劳动一般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带有事务性的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尽力分担的义务,对学生来说,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属自我服务劳动,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会铺床、叠被、刷洗碗筷、茶杯等,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会择菜、洗菜、淘米等。在家长指导下,学会安全使用炉具,能烧开水和给饭菜加热”。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冼外衣、毛衣等衣物”。通过以上这些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于自理、乐于奉献、尊重人、体贴人等优良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首先要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提高学生从事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劳动光荣的小红花”、“爱劳动的好孩子”等主题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并同家长一道提出培养计划及步骤;设立“家务劳动记录卡”,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定期交班主任或学习小组;学期末进行考核和评定。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当然,让孩子学干家务首先要注意方法:

1、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2、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3、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更多的则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这是性格所致,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对喜欢“单干”的孩子,家长必须事先做好指导和示范。同时,应让孩子有选择做哪种家务活和何时做的权利――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可有效减少他们把干家务当做负担的感觉。

4、如果孩子对做家务有反感,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命令。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因而也有义务分担家务。当这些“懒孩子”在干家务的态度或质量上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5、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6、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循序渐进”。如果孩子没干好,家长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这种“包办代替”虽然省事,却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作为家长,当孩子做好一件事后,要给予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说一声“谢谢”。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产生劳动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劳动、家务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时候也要把握“度”的问题,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不是说非要做到什么样的“量”才算成功。

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方面,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使得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

其次,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从劳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好做的事,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劳动中的事物责备过多,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由于孩子在体力和技巧方面和成人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具体指导,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能。

最后,要为孩子参加劳动创造机会。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进行合适的安排,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去倒垃圾,不许孩子吃完饭后洗碗,是怕孩子打碎碗或把衣服弄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关键是家长舍得、放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如此之少呢?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无数家长反复叮咛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客观一些讲,家长们讲这样的话也是无奈,是被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逼出来的。但是,不论有多少理由,我们应首先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从教育的角度看,独生子女的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这次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譬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与劳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8

那么,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爱劳动呢?

1、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

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劳动观念。他们常常喜欢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家长应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兴地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孩子还常会一面伸手一面说"我来",要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这又是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好机会。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独立做这些事,切莫为图省事而包办代替,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2、让孩子量力而行。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等等。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

3、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以后再逐步让他自己干。并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经常鼓励和表扬。

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敢于实践,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

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我们常会看到孩子模仿成人的劳动,如拖地、洗手帕等,尽管做得不很熟练,有时还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可贵的,应该鼓励。

指导内容:

1、指导孩子生活自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独立地吃饭、穿脱衣服、穿脱鞋袜、梳头、入厕、叠被、整理玩具、图书等,并让其逐渐学会洗小件衣物。

2、指导孩子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应该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他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可通过劳动体会到成人的辛劳。如可让孩子摆碗筷、擦桌椅、择菜、剥豆、倒垃圾、到附近商店买小商品等。

3、可指导孩子进行自制玩具和修被图书的劳动。如用纸盒、瓶盖、硬约有等做小玩具,用泥捏水果、小动物、交通工具等,还可把硬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用作拼图游戏等;成人还可带领孩子一起修补破损的图书,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如何指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1、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家长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孩子参回家务劳动不是为了减轻成人的劳动,而是为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质。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当然,成人要给以具体指导、帮助,督促孩子按时把事情做好,千万不可包办代替。

2、要提高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劳动目的性不强,往往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家长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如家长可跟孩子比赛谁擦桌子干净;谁洗手帕溅在地上的水少等等。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3、家务劳动要有具体的分工。

家庭成员对家务劳动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

4、适时地进行表扬。

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事,要及时地给以肯定,最好的方法是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或亲切的拥抱,夸一声“真能干”。千万不要用金钱或物质刺激的办法。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9

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要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这样孩子干家务活时,就会心甘情愿,而不讨价还价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否则,得不到“实惠”孩子就更不愿意干了。

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不舍得让他参与家务,觉得等孩子大了就会自觉来帮忙,结果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如果让孩子从幼儿期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会习惯的自然地愉快地参加,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首先,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家务的烦和累。

其次,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当孩子对家务劳动好奇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些家务活。这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时也给孩子准备一块抹布等。

最后,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当孩子完成一件家务时,家长一定给予肯定,或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孩子会大受鼓舞,更加愿意参加劳动。

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孩子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

首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三四岁的孩子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

其次,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学做家务时会慢一些,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了。而要耐心给孩子做正确示范,鼓励孩子坚持劳动。

总之,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自立生活,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的参与并热爱劳动。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篇10

现在孩子的劳动习惯,的确令人汗颜。在家里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家长对家务活大包大揽,于是孩子们缺少了锻炼。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娇气、懒惰的不良习惯。对于年轻父母来说,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能力呢?

一、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要让孩子明白,参加扫地、洗菜、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家务劳动是他的义务,而不是帮别人干活,这样孩子干家务活时,就会心甘情愿,而不讨价还价了。最好不要以贿赂的手段利诱孩子,否则,得不到“实惠”孩子就更不愿意干了。

许多父母在孩子小时不舍得让他参与家务,觉得等孩子大了就会自觉来帮忙,结果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如果让孩子从幼儿期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会习惯的自然地愉快地参加,而且没有辛苦的感觉,更不会认为是额外负担。

二、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首先,成人要成为孩子热爱家务劳动的榜样。平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家务的烦和累。

其次,让孩子模仿成人做家务。当孩子对家务劳动好奇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模仿家长做些家务活。这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时也给孩子准备一块抹布等。

最后,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当孩子完成一件家务时,家长一定给予肯定,或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孩子会大受鼓舞,更加愿意参加劳动。

三、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孩子进行经常的家务劳动。

首先,应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征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三四岁的孩子学习饭前摆放餐具、洗手绢、整理图书玩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学习叠被褥、洗碗、收拾饭桌、扫地等。

其次,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学做家务时会慢一些,有时甚至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了。而要耐心给孩子做正确示范,鼓励孩子坚持劳动。

总之,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的一门必修课。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自立生活,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的参与并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