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2024/08/30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都说语文学习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习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都说语文学习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大多数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加之相对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逐渐对文言文失去兴趣,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更新观念,把文字教学转变为文学教学

传统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忽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韵美。在教学时应重视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当今新课标下,我们应该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学方式转变为文学教学,正确评价作品,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师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避开了关于字词的讲解,段落的翻译,而是在开始看课文之前,先用多媒体投影出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地理图,然后简单介绍了一下当时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秦晋联军兵临城下时郑国的窘境。我给学生的三个问题是:(1)如果你是郑国的大臣烛之武,你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保全郑国;(2)现在假设我是秦伯,你是烛之武.你要怎样才能说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就行了?我们知道,烛之武是一个即将被吞并的弱国的大臣,而秦伯是当时一个强国的君主,考虑到双方的'立场,我们是否能够把烛之武的言辞组织一下、润色一下,让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各种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图说服“我”退兵。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唇枪舌战,最终得出的结论和课文烛之武的说辞惊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学们课后结合课本的注释和字典的解释来理解这些语句,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同学们翻译这些语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语法现象。我发现,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后,不仅那天的作业做得特别好,连第二天上课时文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也变得容易很多。课后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我第一次感觉到文言文学习中也充满着乐趣。其实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只要我们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解开问题的过程中,穿插字词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视诵读,感受文章意韵之美。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不体现诵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诵读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感受文章意韵之美。注重诵读,这一点也刚好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的“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范读、引读、导读,学生可以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读、音节划分等,以防止学生读破句造成歧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写作素材。

文言文教学同写作一样,历来让教师学生头疼。学生普遍厌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积淀之文学经典作品在他们面前很容易索然无味。而作文教学也是一大难点,学生由于置身于校园封闭的环境,课业负担重,对生活观察甚少,缺少丰厚的生活底蕴,写作素材贫瘠,导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学以致用,把文言文内容变成作文素材则将一举两得。学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学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享受,又能积累相应的历史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名人、大事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渊明、苏轼等名人,又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这些都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好像熟视无睹,写作时就喜欢泛泛而谈,一个具体的人物事例都没有,而这样的作文往往难以拿高分。通过文言文教学,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巧用这些事例写作,定能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会让学生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方法,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实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地喜欢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义之后一定要帮学生理一理。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就会出现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如:“为”字,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古诗文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讲好古诗文,让学生对其感兴趣,从而学好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引入新颖,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普遍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花木兰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我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

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学生再仿读,以及分组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的揣摩,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三、扩展阅读,课外延伸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课外拓展读《礼记》选文孔子过泰山侧

四、联系生活,学习运用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文言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