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旁观者读后感

2024/08/2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旁观者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旁观者读后感 篇1

第一次听说《旁观者》这本书是在20xx年9月份管理经济学的第一次课上,有气质的高个女老师王洪耘讲述了德鲁克在序中写的经历,老师讲的生动,并推荐我们阅读这本书。我第二天便跑图书馆去借来开始翻阅,读了几十页觉得没什么意思,除了记得德鲁克奶奶告诉孙女们晚上出门前要换上新内裤之外,其他的都记不得了。那时还体味不到人的独特之美,对人性也缺乏感悟,前些天第二次读的时候,感觉很大,有许多新发现的美,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它也令我喜爱,然而培养如何去欣赏它却花了我一些时日。

书中刻画了一些德鲁克听过见过或是有紧密联系的亲友们,是回忆录的性质,和读小说感觉差不多,回味无穷。老奶奶面对纳粹士兵的无畏使人为之一惊,小学老师回信中的自责无不令人感动。书中不讲管理,只讲故事,若不是大师所写,读者应该没这么多。然而大师的确是大师,其独特审视社会和人的视角,流畅灵活的文笔,使之成为一本有趣的令人喜爱的小说。书中所描绘人物的独特与有趣是最大的感觉,正如德鲁克的序言中所说:

多年前,我曾教过宗教学这门课,觉得其乐无穷,但对所谓的“神学”,却缺乏兴趣。有人告诉我,苍蝇共有3.5万种;依照神学家的说法,则只有一种,亦即所谓“真正的苍蝇”(The Right Fly)。天地万物,种类无穷无尽,皆为造物主之功,但天底下却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那两条腿的动物——男人与女人,那么变化多端的。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一个人最初给我的印象似乎呆板无聊,满嘴废话,让人呵欠连连。这人是新英格兰小镇的银行家。可是,突然间他话锋一转,谈到扣子的演变史,细说这个小东西的发明、形状、材质、功能和用途等,却叫我大开眼界。在谈论这个主题时,他那炽热的情感直逼伟大的抒情诗人。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话题本身,而是他这个人。在一刹那间,他已变成一个相当独特的人。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从我写第一本书开始(大约是50年前)至今,我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趣的,这种可爱之美的发掘需要一双优秀的眼睛,德鲁克拥有,他画出了这些美,帮助我们较容易的欣赏和享受,感谢他!独特之外,书中人物的跨度有几十年,从德鲁克小的时候到中年时候,个体的言行中有时代的烙印,有文化的烙印,从中我也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以及那时西方人的一些特点。也有可能是他所接触的人层面高,一些都是在世界赫赫有名的,如弗洛伊德、斯隆等的缘故,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饭后茶余在一起讨论国家的现实与未来,尽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或褒或贬,形成每个人自己独立的见解,与别人辩论,互相辩驳也互相尊重。欧洲国家小,因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容易些,优秀的文化也便于被人们借鉴汲取。在国家危机的时候,有的是失望出走,有的留下尽力。有几个人对事业有很大的追求热情,多是为了一个崇高理想而矢志不渝,如办学校,管企业,干过很大的事情,有趣的是在生活上都有些怪的毛病或明显的弱点。有见解的人比较希望能够传播自己的思想,因此报业出版业比较发达,报纸多出版社多,在报社工作,出书成了许多社会思考者首选的职业,既能传播自己的思想,又能得到一份优厚的薪水,德鲁克也是其中一位。还有个感觉是他们的商业,资本市场历史悠久,在一些人的眼里最优秀的人将来应该去银行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时(20世纪30年代)老百姓的交易观念都比我们现在前卫,有一次他们在英国买房子,谈好价格后,房主老头第一个考虑“是不是现金交易“,接下来就考虑“你要不要收据”。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让我们感受个体独特之处的书,一本读起来让人愉悦欢喜的书,非要思考的过多过深,那应该换本书读,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旁观者读后感 篇2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旁观者读后感 篇3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xx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Deal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旁观者读后感 篇4

《旁观者》是作者对成长过程中一些人,一些事的琐碎回忆。间接的描述了自己管理学思想的形成的过程。而管理正是生活中的经验总结。读德鲁克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常常使人有种茅塞顿开之感,这是海尔集团张瑞敏对德鲁克的评价。这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怀恩师》是对我启发最深的。可能是因为做了十多年的学生,对了解的各种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只有学生的话题与老师最密切,也只有学生可以辨别老师的好坏。我是对任何传授知识给我的都称为我的老师,不论年龄,有以人格魅力赢得同学认可和赞美的老师;有以其多年教学经验赢得同学的敬佩;有的以其幽默和吸引学生的独特方法得到亲和力,有的教室是学习课程的设计者,当然有的教师只能让人生畏,不懂得学生心思是啊,世上的老师何其多,个个都不同。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当然老师也是一个很矛盾的职务。每个老师在讲课时都需要小心翼翼,一方面要在同学面前树立威信,另一方面又要培养亲和力,并且传授科学知识是马虎不得的事。非工作时间,为人师表还要为同学树立榜样。对于一直处于学习生活中的人与各种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要比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因此人生中有些老师会对一些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旁观者》中艾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这两位老师对德鲁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艾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那儿学到的要比他没学会的那些更重要,而这些东西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是中学老师教导的一切所不可比的。苏菲小姐虽没能让我工于工艺,正如最伟大的音乐家无法使不辨五音者成为约乐师,但是因为她的教导是他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见干净利索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艾尔莎小姐教给我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让他学会立下目标并组织自己的思考,做事情有计划有目标,然后努力才可能成功。后在施纳贝尔教琴的一角的感悟,可以在错误中体认,在成功中学习。

好老师就像是节目主持人,他们需要观众。老师没有一定的类型,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教学法,也许教学真的就是一种天赋,或许是一种个人特质,与技巧、联系无关、教也可以说成是沟通方式,教学的最后产物不是老师得到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目标不在于大,在于精。苏格拉底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是老师,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因为苏格拉底的方法并不是教的方法,而是学的方式。对学生来言,任何老师都值得敬佩,因为所有的老师都一个相同点:非常负责,因此老师是神圣的。学生眼中不好的老师只是根本上是由于不适应教育行列对老师而言,没有所谓的坏学生、笨学生,有的只是不听话的孩子。

当然,管理来源于生活,我认为,教师也是一类管理者,赋予感情与事业心的管理活动,从《怀恩师》可以看出,德鲁克十分注重情感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说,德鲁克的情感管理,在大多时候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人格魅力是管理这应当具有的,管理者的权威一方面由精神而来,另一方面由能力及权力决定。

在看完《旁观者》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要善于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以旁观者的态度,或设身处地思考,道理就在其中。

旁观者读后感 篇5

第一次听说《旁观者》这本书是在20xx年9月份管理经济学的第一次课上,有气质的高个女老师王洪耘讲述了德鲁克在序中写的经历,老师讲的生动,并推荐我们阅读这本书。我第二天便跑图书馆去借来开始翻阅,读了几十页觉得没什么意思,除了记得德鲁克奶奶告诉孙女们晚上出门前要换上新内裤之外,其他的都记不得了。那时还体味不到人的独特之美,对人性也缺乏感悟,前些天第二次读的时候,感觉很大,有许多新发现的美,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它也令我喜爱,然而培养如何去欣赏它却花了我一些时日。

书中刻画了一些德鲁克听过见过或是有紧密联系的亲友们,是回忆录的性质,和读小说感觉差不多,回味无穷。老奶奶面对纳粹士兵的无畏使人为之一惊,小学老师回信中的自责无不令人感动。书中不讲管理,只讲故事,若不是大师所写,读者应该没这么多。然而大师的确是大师,其独特审视社会和人的视角,流畅灵活的文笔,使之成为一本有趣的令人喜爱的小说。书中所描绘人物的独特与有趣是最大的感觉,正如德鲁克的序言中所说:

多年前,我曾教过宗教学这门课,觉得其乐无穷,但对所谓的“神学”,却缺乏兴趣。有人告诉我,苍蝇共有3.5万种;依照神学家的说法,则只有一种,亦即所谓“真正的苍蝇”(The Right Fly)。天地万物,种类无穷无尽,皆为造物主之功,但天底下却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那两条腿的动物——男人与女人,那么变化多端的。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一个人最初给我的印象似乎呆板无聊,满嘴废话,让人呵欠连连,这人是新英格兰小镇的银行家。可是,突然间他话锋一转,谈到扣子的演变史,细说这个小东西的发明、形状、材质、功能和用途等,却叫我大开眼界。在谈论这个主题时,他那炽热的情感直逼伟大的抒情诗人。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话题本身,而是他这个人。在一刹那间,他已变成一个相当独特的人。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从我写第一本书开始(大约是50年前)至今,我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趣的,这种可爱之美的发掘需要一双优秀的眼睛,德鲁克拥有,他画出了这些美,帮助我们较容易的欣赏和享受,感谢他!独特之外,书中人物的跨度有几十年,从德鲁克小的时候到中年时候,个体的言行中有时代的烙印,有文化的烙印,从中我也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以及那时西方人的一些特点。也有可能是他所接触的人层面高,一些都是在世界赫赫有名的,如弗洛伊德、斯隆等的缘故,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饭后茶余在一起讨论国家的现实与未来,尽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或褒或贬,形成每个人自己独立的见解,与别人辩论,互相辩驳也互相尊重。欧洲国家小,因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容易些,优秀的文化也便于被人们借鉴汲取。在国家危机的时候,有的是失望出走,有的留下尽力。有几个人对事业有很大的追求热情,多是为了一个崇高理想而矢志不渝,如办学校,管企业,干过很大的事情,有趣的是在生活上都有些怪的毛病或明显的弱点。有见解的人比较希望能够传播自己的思想,因此报业出版业比较发达,报纸多出版社多,在报社工作,出书成了许多社会思考者首选的职业,既能传播自己的思想,又能得到一份优厚的薪水,德鲁克也是其中一位。还有个感觉是他们的商业,资本市场历史悠久,在一些人的眼里最优秀的人将来应该去银行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时(20世纪30年代)老百姓的交易观念都比我们现在前卫,有一次他们在英国买房子,谈好价格后,房主老头第一个考虑“是不是现金交易“,接下来就考虑“你要不要收据”。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让我们感受个体独特之处的书,一本读起来让人愉悦欢喜的书,非要思考的过多过深,那应该换本书读,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旁观者读后感 篇6

“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管理者亦是如此。”——彼得·德鲁克

翻开第一本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我原以为能在其中了解管理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但是却发现这是一部纪录其他人和作者所经历时代的回忆录,原以为它会枯燥乏味,从翻开书页起始就觉得浅显与流畅。你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仿佛他在叙叙回忆,回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所有的人物都活了起来,仿佛是你早已熟悉的周遭。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轮廓,混合着希望与失望,对知识狂热,不妥协与各种多元化的变现。

正如作者所说,没有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正如《怀恩师》中,两位看似平凡的小学老师,却成了彼得眼中最杰出的教师。她们教给他的不是具体的某种知识,甚至没有完全掌握某种技能,但是却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态度等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而将文中的“老师”换为“领导者”的话,则代表着两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苏格拉底学派的埃尔莎小姐,对每一位同学的了如指掌,总爱随堂测试,正如在制定目标前对一切的因素都给以统计和研究,分析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的了解,对员工实施鼓励政策,但同时对自己能力无法涉及的目标即时放弃。如禅宗一般的苏菲小姐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范。她对学生十分的体贴,温暖,是一位平和型管理者,她对下属平和,潜移默化得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内心中将组织联合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在这两位恩师的教导下,我们不仅仅接收着行为和认知的教学,也感受着一种热情与责任,也让我明白“学习的方法”本生也是学习的内容。

对形形色色的人的描写中,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叫穆希的女子。一位有天分,但创造力短暂的匈牙利民族运动之星。19岁时创办杂志,大半的文章都有自己撰写,文章的深远影响引出了一群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追求。虽然描述她的文字只有少少的页,却让我不能忘却。“她提早60年放弃了自己的才华——她刚在社会运动方面展现过人实力时,就嫁为人妇,专注于养儿育女,对其他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婚后,她再也没有写过一个字。”我感到悲哀,也从文字中读到彼得的惋惜,但写完这段文字后,就真的没有只言片语提到她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社会学家,却在25岁的年华终结了处于巅峰的研究,这是家庭的幸福还是社会的悲哀。可能是时代的原因,但却有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对性别研究的思考,当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的认为在学术界有所作为的定位男性,女性的事业最重不过家庭,种种的问题激起这女权运动的发起,因为缺乏,因为不公,才更被强调。越多的优惠与关注源于本身的不等。一位本该有所作为或震惊学界,影响巨大的学者确在婚后立刻成为了标准的中产阶级女主人,这并不是因为女性能力本就不如男性,而是因为传统的思维在人们的脑海里起着微妙作用,可悲的是,连一位思想前卫的学者也没能豁免。

在旁观者中,徳鲁克平静的叙说着陈年往事,从语气中多么惊心动魄的时刻,多么风云际会的场合不过都化为记忆中的一缕青烟。那种优秀人士碰撞出的火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人所心向往之而所不能至的,这一切让人无法不嫉妒这个人物,这么多的事情都让他遇见了。天下之才,多认识之士都让他给认识了,作为人的一生将是多么的有价值,而他选择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作为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力游戏的人,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清醒地见证和思考着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