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4/08/22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

周末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为观摩名师的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活动的评析以及教科研成果汇报等,通过此次活动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平均数》时,老师用到了中国男篮的身高,《探索完全图》时利用超级画板的动画技术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11月3日,我们苏村镇数学教师在双语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观摩了名师讲课。执教的名师,分别是李芳、王晓燕、梁绍美、吕建、王永胜和冯培娟、石秀玲老师。这八位老师给大家整体的感觉就是“真、实、新、活”,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精神的准确把握。特别是王永胜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运用旧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出示课件“画有四个直角的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内角和360’再用“巧剪”将长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质疑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王老师用自己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巧设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欲望和兴趣,有目标的去探索,用信封里的直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探究验证,形成统一认识: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王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又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成功的体验。

总之,王老师的课,给我很多的启示。真正实现了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家式的探究历程。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3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临沂第九小学王晓艳老师的“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1.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2.针对知识点逐层分析。王老师由课间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出套圈活动,接着出示四人的套圈比赛成绩统计表,从这四人中再选拔一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平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平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练习设计层次性很强。像四一班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李红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平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平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平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王晓艳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吕健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11月2日和3日,我有幸领略了省级优质课的风采,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执教水平、个人的专业知识,数学思想,应变能力以及个人风格都让我收获很多。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对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

以前的优质课、公开课都愿意重新创造教材,这一现象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课改教材中的主题图、准备题、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专家,经过严格的层层论证和审批才通过进渗入渗出教材的,具有普遍和推广性。作为实验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这次听到的7节课,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基本上都是用了教材上的例题,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既然他们都这样尊重教材,不轻易抛开教材,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二、课题引入渗透简单快捷。

情景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在课题引渗透时常被老师们推崇。但现在好多教师过于放大这一功能,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不知所从。

三、练习设计基础实效。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开始是浅表化的,要与以往认知融合形成系统需要时间和过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学生在刚学到新知时,需要及时巩固练习。既是说,新课过后的练习,我们要及时和基础。我在平时教研活动时,一再要求老师们设计作业要重基础,首先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好教材上的作业,再谈自主设计作业和用好教辅资料。这次我听课,特别关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课教师都不折不扣的使用了教材上“做一做”或练习题里面的作业之后,才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拓展作业。他们设计的拓展作业也很基础,主要是本节知识的生活化和情趣化,很少有综合性和思维过强的题出现。

四、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

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形式,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五、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课堂是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孩子们积极向上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我想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我要向这些老师们好好学习。

我对这次的活动感触颇深,同时也使自己认识到了在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找出自己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争取使自己的工作在这一学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5

很荣幸在12月9日和10日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小学数学学科研讨会”活动。这次活动由工作室的6位老师分别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进行了授课。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名授课教师感觉更是荣幸。每次课后都能听到吴正宪老师的精准的点评。只有两天的培训生活,但给我的教育教学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两天的学习,给我的冲击力很大,下面就将我的心得体会和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教师要关注课堂细节。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教学工作是一项细之又细的工作,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每一项细小的工作,只有细微之处做好了,课堂才能出彩。比如在白金梅老师的课堂中,她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时,三角形用的是完全一样但是她把两个三角形的颜色设计成不一样的,这样通过拼一拼,学生很直观的就能看出这个新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这一个细心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关注儿童。正如吴老师所说:“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定要想着儿童,把儿童放在第一位。”我们也知道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可我们在具体的操作时真正的想过儿童吗?我的回答是:很少。每次只想着自己的课堂中怎么讲解学生才能明白,很少想学生会怎么想。而且在课堂中也设法保护儿童的心灵。但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学生。就比如那天我在课堂中很随意的对学生的统计图评价:“你这样做不科学”,真的也许就这么一句话,会让这个学生不再愿意积极的参与学习。所以我想在我以后的课堂中要更加细心的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快乐积极的参与学习。

第三教师要学会放手。课堂是学生的阵地,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不要再积极主动的去做裁判员。而要学会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平等的对话和辩论,让出错的孩子心服口服,让他们在辩论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课堂中要变换角色,要做到:变师说为生说,变课堂为学堂,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老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提,老师只要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就足够了。

第四教师要读懂教材。曾有人这样说过:“开车怕路不熟,教书怕教材不熟”,我们只有读懂了教材,知道它的设计意图,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教材、驾驭教材。比如说我执教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我就没读懂教材,看着例题就觉得只是给学生教会一格表示两个单位和半格的处理就可以了。当吴老师在评价时,我才知道了教材除了我领悟到的这个意图之外,还有德育思想的渗透: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细心的人,让学生体验做统计的人的不容易等等。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课中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能力还有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研读教材,读懂它蕴含的意义,只有我们读懂了教材,才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

最后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以前我每节课都很认真的准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从来也没想过:这节课学生的困惑在哪里?我上这节课的困惑是什么?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和自己的困惑?但在这次活动中的说课环节,让我对自己的备课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我之前的备课工作做的还是不够到位,在接下来的备课中一定要首先想学生的困惑和自己的困惑,想解决困惑的'方法是什么?这样我的备课工作就更完善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也能提高一点点了。我想只要我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我会不断的前进的,只要不停下脚步,总有一天会走到别人的前面的。

总之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学到的用到我的教学工作中,争取我的课堂高效。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6

聆听了几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课堂展示,点评及报告,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育艺术,他们不但关注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观察发现的探究策略,以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刘松老师的报告《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教学机智例谈》更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教学中一定更加努力学习,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潘小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始终让学生自己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始终以问题为主线,亲身经历体验,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他说,只教知识,孩子会用遗忘来报复你。他的报告让我觉得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突破点,以改变教师教学策略为切入点,改变学生地学习方式,开启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会问即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善问即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上课会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指一般的常规性的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变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如何将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沟通好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桥梁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问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主动解题的源动力,能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即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刘松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和报告,让我们体验到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纵即逝。我们应深入教材,换位思考。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宽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精深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教师应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刘松老师说,教学生成性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生动、丰富,也必将出现更多的意外情况,我们要做到预设应胸有成竹,不能心中无数,要顺水推舟,自然生成,要有的放矢,要重视并利用生成性资源,但不能忽视整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进行引申,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从而推进课堂动态不断生成,这样课堂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才会有动态变化,生机勃勃,切实提高了课堂效度。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7

周末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分为观摩名师的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活动的评析以及教科研成果汇报等,通过此次活动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平均数》时,老师用到了中国男篮的身高,《探索完全图》时利用超级画板的动画技术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8

我很庆幸能够参加这次盛会,“东南大学”的环境是那么的幽雅,那古树梧桐给人以古典优雅之感,整个校园清新、宁静,古朴而安详,给人以心灵上的洗涤。

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汇聚在“东南大学的礼堂”,聆听名师和专家的教诲,吸取教育的营养,我每天总是感觉我的手耳不够用,总是想把大师们所讲每一个观点,所上的每一节课,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还好整整二天半的学习,我也把笔记本记得满满的,收获颇多。

现在回到学校看着自己的学生,回想着这二天半的学习内容,我的心得体会记下来,与同行们交流。

数学课堂应该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是就教数学知识而纯粹教数学知识,还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从郑毓信教授的报告《走进数学思维》和张齐华老师的观摩课《交换律》中,让我感悟到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现就张齐华老师的一节《交换律》来看名师是怎样上数学课的,首先张老师从语句中的词语不能交换谈起,比如说“我骑马”不能说成“马骑我”等,此时话题一转,引入数学方面有些情况是能够交换的,从而引入了课题。

呈现两数相加,交换两加数的位置和还是相等的。接下来就开始让学生进行验证,想办法证明“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按理说当学生举出很多例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下结论了,可张老师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出示了两位学生所举例子的情况。

可这时张老师并没有停止学生的探索,而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只有加法有这样的交换律呢?”,于是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猜想,有的说“在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有的说“在除法中,交换除数与被除数的位置,商不变”,有的说“在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这时张老师说:“同伴们,你们现在有这么多的猜想,那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学生就开始了第二次探索,自己寻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证明的过程中学生又明白了,如果是错误的猜想,就只需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了。最后学生获得的结论是乘法有交换律,加法有交换律。这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我想更重要的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而是对策略的认识,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虽然学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方法,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很有帮助的。在这节课中学生体验到的是探索的乐趣。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的那样,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最终达到会用数学进行数学思维。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9

20xx年11月2日和3日,我有幸领略了省级优质课的风采,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执教水平、个人的专业知识,数学思想,应变能力以及个人风格都让我收获很多。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对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

以前的优质课、公开课都愿意重新创造教材,这一现象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课改教材中的主题图、准备题、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专家,经过严格的层层论证和审批才通过进渗入渗出教材的,具有普遍和推广性。作为实验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这次听到的7节课,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基本上都是用了教材上的例题,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既然他们都这样尊重教材,不轻易抛开教材,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二、课题引入渗透简单快捷。

情景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在课题引渗透时常被老师们推崇。但现在好多教师过于放大这一功能,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不知所从。

三、练习设计基础实效。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开始是浅表化的,要与以往认知融合形成系统需要时间和过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学生在刚学到新知时,需要及时巩固练习。既是说,新课过后的练习,我们要及时和基础。我在平时教研活动时,一再要求老师们设计作业要重基础,首先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好教材上的作业,再谈自主设计作业和用好教辅资料。这次我听课,特别关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课教师都不折不扣的使用了教材上“做一做”或练习题里面的作业之后,才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拓展作业。他们设计的拓展作业也很基础,主要是本节知识的生活化和情趣化,很少有综合性和思维过强的题出现。

四、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

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形式,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五、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课堂是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孩子们积极向上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我想这方面是我所欠缺的,我要向这些老师们好好学习。

我对这次的活动感触颇深,同时也使自己认识到了在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找出自己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争取使自己的工作在这一学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0

11月2-3日,我们在沂南双语实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参加省级讲课比赛的六节课,感觉收获颇多。上课的六位老师不愧是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名师,他们扎实的基本功,精练的教学语言,成熟睿智的教学风格,让我深感佩服。他们的每一节课,不但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是临沭附小吕键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1、课前谈话巧妙,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说话不光要简洁,还要讲究准确,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这样,我们数学也是这样。”

2、选用素材好,情境设计有创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吕老师巧妙创设照片的情景,以此引出数学问题“班长的位置在哪里?用学过的几行几列说说”,以旧引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安排科学合理,引出自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由用列和行介绍班长的位置,到创造数对,再到应用数对以及利用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位置,每一个活动的引出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4、教师语言严密,启发引导及时到位。“怎样既准确又简明的表示班长的位置呢?”“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像这样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在吕老师的课中举不胜举,这足以看出吕老师扎实、精炼、简洁的教学风格。

5、自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课上吕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从刚开始用的方法,到第几行第几列,再到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咱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6、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吕老师让学生应用数对生活中的例子“电影院、瓷砖图、地球仪”,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紧张而又短暂的一天半过去了,给人带来疲劳的同时更让人感觉无比的充实,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会努力将我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提搞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