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2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篇1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教师的人文情怀,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情感与思想情感这里当然是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2000年李镇西老师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的庆幸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是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首先,风骨与良知:所谓良知,通俗的说,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利益和学习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

其次,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至少要读三方面的书:教育学著作,杜威的《民主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选》等;学科教育专业著作和专业杂志。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多少?对于中国20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社会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已关注了多少?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因此“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而教师是否真正有民主的胸襟,就是看他能否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阅读是为了充实我们作为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了让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度俯瞰我们的每一堂课。学生思考的火焰,只有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种去点燃。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英国《太阳报》一次有奖征答活动,这次活动从应中的8万多封来信中评出的四个最佳答案。“完成作品,吹着口哨,欣赏自己的艺术家”、“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生命的医生”。这四种人都不是教师,但他们快乐原因都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有关,没有创造的教育生活是没有快乐的,只有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创造的因素,我们的职业才充满幸福。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能够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师身边生活的几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有了职业幸福。”“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绽放的花朵,美丽的校园,灿烂的童心,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照亮了理想,辉煌了人生。”明媚的笑声是心灵散发的阳光,教师心中只有装着阳光,才可能在孩子面前有那么名位和灿烂的笑容。

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鼓励”“批评”“平台”“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并非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就像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

平台再好,不参与,也成就不了梦想;舞台再大,不表演,永远都是观众。别人的鼓励只是短暂的,关键是自己的内驱力,自己要成长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行动!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篇2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教师的人文情怀,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情感与思想情感这里当然是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2000年李镇西老师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的庆幸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是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首先,风骨与良知:所谓良知,通俗的说,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利益和学习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

其次,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至少要读三方面的书:教育学著作,杜威的《民主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选》等;学科教育专业著作和专业杂志。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多少?对于中国20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社会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已关注了多少?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因此“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而教师是否真正有民主的胸襟,就是看他能否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阅读是为了充实我们作为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了让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度俯瞰我们的每一堂课。学生思考的火焰,只有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种去点燃。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英国《太阳报》一次有奖征答活动,这次活动从应中的8万多封来信中评出的四个最佳答案。“完成作品,吹着口哨,欣赏自己的`艺术家”、“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生命的医生”。这四种人都不是教师,但他们快乐原因都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有关,没有创造的教育生活是没有快乐的,只有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创造的因素,我们的职业才充满幸福。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能够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师身边生活的几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有了职业幸福。”“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绽放的花朵,美丽的校园,灿烂的童心,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照亮了理想,辉煌了人生。”明媚的笑声是心灵散发的阳光,教师心中只有装着阳光,才可能在孩子面前有那么名位和灿烂的笑容。

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鼓励”“批评”“平台”“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并非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就像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

平台再好,不参与,也成就不了梦想;舞台再大,不表演,永远都是观众。别人的鼓励只是短暂的,关键是自己的内驱力,自己要成长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行动!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一、师者——襟怀与才情的合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着眼于学生的语言素养、思想提升、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正是作为师者尊重、平等、宽容的襟怀气度的体现。

在如今的语境中,两柄利剑正悬在语文教师的头顶,因为高考指挥棒,我们把教学中的阅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讲解与肢解了审美意味的层次分析,阅读变成了应试的技巧训练,鲜活的文学失去了血色,明眸善睐的抒情文字垂下了眼帘;因为网络快餐文化,阅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阅读原本具有的灵魂引领与对生活灵敏的感悟异化为灵魂缺位的文化消费,经典名著的阅读变得无足轻重,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文化阅读的视野。这些对提高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底蕴起到了极大的反向作用,解构了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对历史现实的文化感知。

读一篇文章,就是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庄子,是领悟“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苏轼,是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豁达。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先贤留下的文字是一盏盏美妙的明灯,温暖着一代代后来者的眼睛。

二、课堂——民主与智慧的相遇

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提到教育要有“儿童视角”,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李镇西老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中所体现的教育智慧,这是一堂学生讨论“爱情”的语文课,李老师是针对学生的心灵需求而设计的教学问题,课堂上有精彩的思想碰撞,有感人的情感生成,最终孩子们明白了“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教师,其实也承担着育人、树人的责任,我们都可以成为现在所提倡的“全课程育人”的实践者。

“总统是靠不住的”这句话是李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培养批判精神,破除迷信。这里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教师不应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我们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的志同道合者。我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以为课堂不必一昧示强,偶尔示弱,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理想——素养与应试的双赢

李镇西老师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做到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最后李老师还特别强调“心态”的重要性。自己培养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可不切实际,要切实定制自己的发展目标。心态要摆正,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要自己培养自己。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要学会思考,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感受。同时要将自己的感受、看法整理记录,从中吸取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成长,需要他人的引导,更需要自己的努力。李老师强调“自己培养自己”,并不意味着李老师反对他人的作用。从李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出,人成长的过程中,重要他人对自己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如果那位唐老师没有得到李镇西老师的指导,也许还会在消极中度过每一天;“快乐小荷”如果没有李老师的指导,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可见,人的一生,需要他人的引导,他人的点拨。而一旦人的自我成长的意识被唤醒,下面就要看他个人的努力了。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做一个循规蹈矩、专抓成绩的教书匠无疑会更轻松。正如温先生说的:“理想主义嘛,就是要高一点,要有引领的作用”。做一个庸俗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固然可以适应现实,但只有不惧变革的理想主义才能改变现实。任何新事业都需要有更多人愿意当那个“理想主义者”,去勇敢实践、去大胆反思、去切实改造。“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亮灯火。”

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

《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教师的人文情怀,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情感与思想情感这里当然是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20xx年李镇西老师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的庆幸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是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首先,风骨与良知:所谓良知,通俗的说,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利益和学习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

其次,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至少要读三方面的书:教育学著作,杜威的《民主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名篇精选》等;学科教育专业著作和专业杂志。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多少?对于中国20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社会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已关注了多少?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因此“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而教师是否真正有民主的胸襟,就是看他能否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阅读是为了充实我们作为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了让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度俯瞰我们的每一堂课。学生思考的火焰,只有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种去点燃。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英国《太阳报》一次有奖征答活动,这次活动从应中的8万多封来信中评出的四个最佳答案。“完成作品,吹着口哨,欣赏自己的艺术家”、“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生命的医生”。这四种人都不是教师,但他们快乐原因都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有关,没有创造的教育生活是没有快乐的,只有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创造的因素,我们的职业才充满幸福。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能够给我的学生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就是我的教育追求,如果他们感到在李老师身边生活的几年,是他们生命中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有了职业幸福。”“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绽放的花朵,美丽的校园,灿烂的童心,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照亮了理想,辉煌了人生。”明媚的笑声是心灵散发的阳光,教师心中只有装着阳光,才可能在孩子面前有那么名位和灿烂的笑容。

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鼓励”“批评”“平台”“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并非每一个人都成长起来了。就像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

平台再好,不参与,也成就不了梦想;舞台再大,不表演,永远都是观众。别人的鼓励只是短暂的,关键是自己的内驱力,自己要成长的愿望和持之以恒的行动!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而这个“寻找”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3月17日,本个参加了市沈志亮教师工作室的《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专题学习会。李镇西指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局长的事,不是校长的,是自己的事。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做到四个“不停”:一是不停地实践。二是不停地思考。三是不停地阅读。四是不停地写作。关于这四个“不停”,李老师也强调:实践要做到科研性、创造性;阅读要做到专业性、人文性;思考要做到独立性、批判性;写作要做到日常性、叙事性。通过本次的专题学习,李镇西老师指出的四个“不停”,使我深刻感悟到,要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贵在坚持。

1、坚持学习,做个读书人。

首先,学习自己任教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管你是教什么科目的,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过硬,在学生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更难以树立起你的学科魅力,何谈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其次,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我们本身就是做教育工作的。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本质是受教育的人。所以,这些书籍实质上是教育家们集体经验智慧结晶的高度总结,而且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我们的“看家书籍”。对于这些书,我们必须要坚持阅读。

2、坚持反思,做个善于思考的教师。

时刻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达成三者之间实际作用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关系,学生学习行为对学习目标达成的'因果关系。作为“善于思考”的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会“指导”去“思考”,从而使学生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影响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影响他们学会思考,影响他们学会反省自己,学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不再是每天只知道“接受知识”、完成作业再做大量练习题目的考试机器。

3、坚持实践,做个实践型教师。

教师必须是善于实践的人。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和“优化”,而这必须通过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的“运用”才能实现。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和“本本”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模仿、搬用、拿来,不经过一番消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都很难变成自身真正需要的营养。所以,这里的实践,既是对新理论的尝试与“扬弃”,又是对“原我”的挑战与“扬弃”,不是一般意义的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完善自我,“趋近”理想。

《教师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师者——襟怀与才情的合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着眼于学生的语言素养、思想提升、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正是作为师者尊重、平等、宽容的襟怀气度的体现。

在如今的语境中,两柄利剑正悬在语文教师的头顶,因为高考指挥棒,我们把教学中的阅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字词讲解与肢解了审美意味的层次分析,阅读变成了应试的技巧训练,鲜活的文学失去了血色,明眸善睐的抒情文字垂下了眼帘;因为网络快餐文化,阅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阅读原本具有的灵魂引领与对生活灵敏的感悟异化为灵魂缺位的文化消费,经典名著的阅读变得无足轻重,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文化阅读的视野。这些对提高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底蕴起到了极大的反向作用,解构了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对历史现实的文化感知。

读一篇文章,就是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庄子,是领悟“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无穷智慧;读苏轼,是领悟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豁达。一切精奥的思想都蕴含于语言之中。先贤留下的文字是一盏盏美妙的明灯,温暖着一代代后来者的眼睛。

二、课堂——民主与智慧的相遇

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提到教育要有“儿童视角”,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李镇西老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中所体现的教育智慧,这是一堂学生讨论“爱情”的语文课,李老师是针对学生的心灵需求而设计的教学问题,课堂上有精彩的思想碰撞,有感人的情感生成,最终孩子们明白了“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教师,其实也承担着育人、树人的责任,我们都可以成为现在所提倡的“全课程育人”的实践者。

“总统是靠不住的”这句话是李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培养批判精神,破除迷信。这里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教师不应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我们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的志同道合者。我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以为课堂不必一昧示强,偶尔示弱,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理想——素养与应试的双赢

李镇西老师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做到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最后李老师还特别强调“心态”的重要性。自己培养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可不切实际,要切实定制自己的发展目标。心态要摆正,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要自己培养自己。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要学会思考,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感受。同时要将自己的感受、看法整理记录,从中吸取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成长,需要他人的引导,更需要自己的努力。李老师强调“自己培养自己”,并不意味着李老师反对他人的作用。从李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出,人成长的过程中,重要他人对自己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如果那位唐老师没有得到李镇西老师的指导,也许还会在消极中度过每一天;“快乐小荷”如果没有李老师的指导,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可见,人的一生,需要他人的引导,他人的点拨。而一旦人的自我成长的意识被唤醒,下面就要看他个人的努力了。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做一个循规蹈矩、专抓成绩的教书匠无疑会更轻松。正如温先生说的:“理想主义嘛,就是要高一点,要有引领的作用”。做一个庸俗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固然可以适应现实,但只有不惧变革的理想主义才能改变现实。任何新事业都需要有更多人愿意当那个“理想主义者”,去勇敢实践、去大胆反思、去切实改造。“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亮灯火。”

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