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2024/08/2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幸福教育论》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1

有幸拜读刘次林先生的德育专着《幸福教育论》,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首先,刘次林先生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感受颇多。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应该把握的应是幸福教育的含义,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信心及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体。

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是为了学生更幸福地活着?说到底,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

当然,作为教师要在工作中予孩子以幸福,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虽说,孩子们各自的幸福感也不尽相同,但总是存在一些他们共性的东西,要找出这些共性,需要的是教师用心去爱孩子,尊重孩子,感受孩子;不断地思索怎样的教育才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更高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匠,只有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幸福;只有造出了合适的'鞋,造鞋匠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也就说,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才会是适合他们的。只有按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符合他们兴趣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把教育看作是幸福的职业,就能在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话作结尾:“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2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觉得不同的幸福感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和心境心态。就像现在有许多人在羡慕教师职业的纯洁稳定,而许多教师反而羡慕墙外的丰富多彩,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甚至可怕到没有了感觉,教师职业幸福感怎么会不下降?于是,可怕的职业倦怠产生了,工作热情丧失至使教师的幸福感彻底泯灭。所以,现实是我们的精神始终旋转于生活的繁杂与喧闹之中,始终忙碌于生活的蝇头小利,那就只能为生活的劳作而疲于奔命,离教育的幸福也越来越远了。可当我们感受到一双双无知的双眼,因你的引导而闪出智慧的火花时,我们幸福!

我们在塑造学生,当我们彼此信任、彼此承诺、彼此给予,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孩子需要我们的爱,他们幼小天真的心灵只知道坚持与克服困难,却从不抱怨,这样懂事与坚强的孩子让我们看到眼里,怎能不感受到幸福?当我们认真工作时,当我们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时,当我们细心地关心学生时,当我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从学生的眼里看到了感激,看到了尊敬,看到了爱戴,我们从领导那里得到了好评,从教师那里得到了肯定,从学生家长那里得到了认可,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我们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也许偶尔的倦怠让我们迷茫,当他们走出去时,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应该是一种幸福。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过程当做是一个旅途,而我们遇到的就是不同的风景,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它,就能牢牢地抓住教育的幸福。

在一般人眼里,小学生无忧无虑,没什么压力,真的很幸福。从调查来看,现实并非我们所预想的那样。33%的被调查者“经常有压力感”,53%的被调查者“有时有压力感”。也就是说,80%以上的在校小学生程度不同地背负着“成长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何方?38%的被调查者认为,成长压力主要“源自学习竞争”;49%的被调查者认为,成长压力主要“源自父母的高期望值”;。归根结底,学生的这些压力也是因为身边的成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所导致的,父母和教师为了孩子能在今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不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不断地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多学习知识,不仅如此,还要学好。为了孩子能学好,有的家长每天不辞辛劳地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双休日迫使他们去学习所谓的兴趣班,连玩耍和娱乐的时间也付之东流。为了孩子能学好,有的教师每天或节假日给他们布置大堆大堆的作业,惟恐学生把学习给荒废了。试问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儿童时光变得如此灰暗,你回会感到幸福吗?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3

《幸福教育论》是刘次林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很有理论高度,对于我来说是生涩难懂的。我是硬着头皮读的。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浅。在书中,刘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是很有必要读一读《幸福教育论》。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是很有裨益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刘博士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性诸要素的平衡和优势的统一;是人性诸要素质和量的统一。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去争权夺利、纸醉金迷,注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幸福相伴。当学生肃立向你敬礼,真诚的说:“老师好!”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对着毕业照,一个一个的回忆学生曾经的点点滴滴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教过的学生在假期里来看望你时,你不感到幸福吗?

二、有助于教师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幸福在于体会,品味,每个人的幸福满足不同,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自然,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难。有话说:知足常乐,我想对于幸福我们也该如此。首先教师要自己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工作虽然有点累,但同时也快乐着,幸福着,只有我们教师持有一颗幸福的心,我们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才能交给他们幸福的感觉,才能教会学生抓住幸福。在珍惜现有的幸福的同时,我想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幸福,如开展情感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幸福,只有我们不断创造幸福,才能够永远享受幸福!

《幸福教育论》是一本层次很高,很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要真正读懂读透,确实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经常不断的翻阅,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融会贯通,去不断探索,相信总有一天能真正领悟其精髓,我们的教育也会展开一个新天地,到达一个新的高峰,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也才能真正与幸福同行。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4

《幸福教育论》是由刘次林博士博士所著。是刘次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他毕业的那年曾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在理论界和中小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表明了人们对该论文基本思想的认同和兴趣。《幸福教育论》从教育学角度对幸福概念做了创造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与幸福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是当代教育实践使幸福与教育的这种天然联系受到了损害。《幸福教育论》所提出的幸福教育理论运用主客体内在统一的辩证思维,从智育、体育、德育和教师工作等方面对教育进行了理念上的深刻革命。

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学术研究到世俗生活,都有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看法。从学科研究来说,伦理学对它讨论得多些,教育学则研究得不够。刘次林选择“幸福”这一论题,并将它与教育联系起来,除了他对思想与现实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热情之外,与他本人一向较为独立、内向而又执著的个性不无关系。他把受健全的教育看作人的权利,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教人以健全合理的幸福观,并使人得到幸福的感受。他的基本构思与价值追求的旨趣使论文关注到当代国际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论文对幸福观进行了历史梳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以综合、系统性思维考察幸福问题,从而提出一种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幸福观,这一幸福观相对于长期以来较多地从社会伦理意义上把握幸福观而言,应该更适合于教育。因为教育是面临并走进全面人性的事业,而不仅仅作用于人的社会伦理层面。论文认为幸福情感产生于主客体的内在统一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不断扩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作者把这种内在统一的观点贯穿全文,重新理解并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知情关系、身心关系和人己关系,从而建构起幸福教育的理论构架。在革新原有教育观念、批判教育现状上,其中不乏一些可取的教育观点和思想、可取的教育立场和思维方式。我认为,它们无论对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对教育实际工作者,都会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当代情感教育的兴起有它合理的哲学基础和深广的教育生活源泉,因而也就必然预示了它的发展前景。这些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越来越表明了人的情感向度上的突出地位,在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都概无例外地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这在建国以来亦属首次。情感的发展与人的道德人格的成长、审美品质的养成、创造力的显现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个不重视甚至忽视人的情感层面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洋溢积极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适合于人的成长,与我们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好好改造的教育,我们不能让这种不健全的教育存在下去了!

当然,我们这些年来提出的情感教育思想和主张,倡导的情感教育实验,从不放弃对人的认知层面的重视。相反,我们始终认为,情绪、情感虽然有其相对独立的生理运行机制,有其在文化作用方式上的特殊性,但人的情感只有不断地吸纳认知加工的成果,才能成为“人的”情感。刘次林所研究、界定的幸福情感作为人所特有的积极情感,不仅是感性的,也是深蕴理性内涵的,不仅是心理感受的,也是具有伦理意义的。没有这一幸福情感产生并积淀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个体的生活将是不幸的;没有这一幸福情感出现并持续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教育便是不健全的教育,便是必然要制造出病态和畸形的人的教育。

刘次林通过对幸福在教育中的得与失的考察和分析,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寄托自己的教育理想,对此我是赞同和支持的。希望刘次林能够沿着已经开拓的领域和路径,扎实研究、奋力拼搏、终身探求,为我国情感教育的研究、道德教育的研究奉献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博士应当创造的智力成果。我也热忱地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对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并加入我们和谐而愉快的研究共同体。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5

幸福是什么?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物质充足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有的人则认为品味成功的喜悦时最幸福……幸福是我们渴望的,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却毫不察觉,特别是我们的学生。

有幸拜读刘次林先生的德育专着《幸福教育论》,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首先,刘次林先生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感受颇多。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所应该把握的应是幸福教育的含义,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自信心及自主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幸福能力的生命的主体。

教育应该成为幸福的理由。我们要使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同步发展,使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奉献幸福的风格、体验幸福的境界,拥有提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从而成就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是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是为了学生更幸福地活着?说到底,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

当然,作为教师要在工作中予孩子以幸福,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虽说,孩子们各自的幸福感也不尽相同,但总是存在一些他们共性的东西,要找出这些共性,需要的是教师用心去爱孩子,尊重孩子,感受孩子;不断地思索怎样的教育才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乐,更高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匠,只有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幸福;只有造出了合适的鞋,造鞋匠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也就说,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才会是适合他们的。只有按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符合他们兴趣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把教育看作是幸福的职业,就能在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

最后,我想引用两句话作结尾:“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6

《幸福教育论》是由刘次林博士博士所著。是刘次林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他毕业的那年曾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在理论界和中小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表明了人们对该论文基本思想的认同和兴趣。《幸福教育论》从教育学角度对幸福概念做了创造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与幸福具有天然的联系,只是当代教育实践使幸福与教育的这种天然联系受到了损害。《幸福教育论》所提出的幸福教育理论运用主客体内在统一的辩证思维,从智育、体育、德育和教师工作等方面对教育进行了理念上的深刻革命。

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学术研究到世俗生活,都有十分丰富而又不同的看法。从学科研究来说,伦理学对它讨论得多些,教育学则研究得不够。刘次林选择“幸福”这一论题,并将它与教育联系起来,除了他对思想与现实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和热情之外,与他本人一向较为独立、内向而又执著的个性不无关系。他把受健全的教育看作人的权利,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教人以健全合理的幸福观,并使人得到幸福的感受。他的基本构思与价值追求的旨趣使论文关注到当代国际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论文对幸福观进行了历史梳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以综合、系统性思维考察幸福问题,从而提出一种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幸福观,这一幸福观相对于长期以来较多地从社会伦理意义上把握幸福观而言,应该更适合于教育。因为教育是面临并走进全面人性的事业,而不仅仅作用于人的社会伦理层面。论文认为幸福情感产生于主客体的内在统一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不断扩展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作者把这种内在统一的观点贯穿全文,重新理解并解释了教育过程中的知情关系、身心关系和人己关系,从而建构起幸福教育的理论构架。在革新原有教育观念、批判教育现状上,其中不乏一些可取的教育观点和思想、可取的教育立场和思维方式。我认为,它们无论对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对教育实际工作者,都会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当代情感教育的兴起有它合理的哲学基础和深广的教育生活源泉,因而也就必然预示了它的发展前景。这些年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状况和趋势越来越表明了人的情感向度上的突出地位,在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都概无例外地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这在建国以来亦属首次。情感的发展与人的道德人格的成长、审美品质的养成、创造力的显现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个不重视甚至忽视人的情感层面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洋溢积极情感的教育,是一种不适合于人的成长,与我们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好好改造的教育,我们不能让这种不健全的教育存在下去了!

当然,我们这些年来提出的情感教育思想和主张,倡导的情感教育实验,从不放弃对人的认知层面的重视。相反,我们始终认为,情绪、情感虽然有其相对独立的生理运行机制,有其在文化作用方式上的特殊性,但人的情感只有不断地吸纳认知加工的成果,才能成为“人的'”情感。刘次林所研究、界定的幸福情感作为人所特有的积极情感,不仅是感性的,也是深蕴理性内涵的,不仅是心理感受的,也是具有伦理意义的。没有这一幸福情感产生并积淀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个体的生活将是不幸的;没有这一幸福情感出现并持续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其教育便是不健全的教育,便是必然要制造出病态和畸形的人的教育。

刘次林通过对幸福在教育中的得与失的考察和分析,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寄托自己的教育理想,对此我是赞同和支持的。希望刘次林能够沿着已经开拓的领域和路径,扎实研究、奋力拼搏、终身探求,为我国情感教育的研究、道德教育的研究奉献出当代中国教育学博士应当创造的智力成果。我也热忱地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对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产生兴趣并加入我们和谐而愉快的研究共同体。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7

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首先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接着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然后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一直活在幸福里却毫不察觉,我那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们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每次与家长打交道,家长们总是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膛说:“老师,我们对我们的孩子要求不高,只要成绩好就够了。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嘴,每天有几块零用钱,。总之,只要对学习有帮助的,我们全力支持。”多好的条件,比起我们那时候,他们的条件不知优越多少呢?按说,他们应该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会珍惜这一切,奋发向上的。现实恰恰相反,在校园里不是流行着这样的童谣吗?”这可气坏了“含辛茹苦的”父母,更急坏了“殷切期待”的师长!是什么蒙蔽了孩子们幼稚的眼睛?是什么让孩子们“谈书色变”呢?

要让学生们得到幸福的体验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时候,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都足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曾经有一个腼腆的小男孩,总是怯生生地坐在教室的椅子上发愣,好象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谁见了都觉得可怜。我对这个小家伙报以真诚的微笑,接着若无其事走开了。后来,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在他的作业本上批上几句话:你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加油哟!好样的!你一定行!上课时,我慢慢地给他表现的机会多了起来。我惊奇地发现,教室里偶尔也出现了孩子久违的笑声!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也幸福的醉了!赏识你的学生吧,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试问,我们为什么不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呢?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洒在学生心里的温情阳光,往往比没有感情的粉笔、教鞭、课本和教具,更有教育效果。

幸福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聪明的人们啊,只要开动你智慧的头脑,用你满腔的热忱,就能过好你幸福的每一天!我亲爱的同仁们,难道你们不祈盼着幸福每一天吗?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 篇8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嘛;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然而,也有许多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一直活在幸福里却毫不察觉,我那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们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每次与家长打交道,家长们总是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膛说:“老师,我们对我们的孩子要求不高,只要成绩好就够了。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嘴,每天有几块零用钱,。总之,只要对学习有帮助的,我们全力支持。”多好的条件,比起我们那时候,他们的条件不知优越多少呢?按说,他们应该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会珍惜这一切,奋发向上的。现实恰恰相反,在校园里不是流行着这样的童谣吗?”这可气坏了“含辛茹苦的”父母,更急坏了“殷切期待”的师长!是什么蒙蔽了孩子们幼稚的眼睛?是什么让孩子们“谈书色变”呢?

要让学生们得到幸福的体验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时候,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都足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曾经有一个腼腆的`小男孩,总是怯生生地坐在教室的椅子上发愣,好象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谁见了都觉得可怜。我对这个小家伙报以真诚的微笑,接着若无其事走开了。后来,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在他的作业本上批上几句话:你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加油哟!好样的!你一定行!上课时,我慢慢地给他表现的机会多了起来。我惊奇地发现,教室里偶尔也出现了孩子久违的笑声!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也幸福的醉了!赏识你的学生吧,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试问,我们为什么不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呢?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洒在学生心里的温情阳光,往往比没有感情的粉笔、教鞭、课本和教具,更有教育效果。

幸福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聪明的人们啊,只要开动你智慧的头脑,用你满腔的热忱,就能过好你幸福的每一天!我亲爱的同仁们,难道你们不祈盼着幸福每一天吗?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做个幸福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幸福中成长,让我们与刘次林先生一起创造幸福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