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2024/08/1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心理抚养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1

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人一生不可能不得病,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需要防未病。虽然疾病的发生是不分贵贱、贫富和学历的,但肯定有其内在的病理,这就需要人们去研究。养育孩子也是这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父母去了解多种角度的相关研究和育儿知识。

第一章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社会其实是一个责任说不太清的世界。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如果家长不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

第二章 心理彰显人之灵魂

遗传与生理相当于“心理硬件”。不可否认,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文将后代多福寿,武将后代多暴虐”。中国古人讲“祖上积德,福泽子孙”,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所以,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后,要为自己的血统和后代着想,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为好父亲、好母亲。当然,前提是要先做个好丈夫、好妻子。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电脑软件不计其数,但所有电脑最先安装的是系统软件,这是决定性的基础软件。家庭,就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有的人会不停地更新应用软件,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你的心胸有多宽阔,你的人生就有多宽阔,反之亦然。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潜意识用来研究人的真实心理非常有用,心不由己往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信仰是个性中最稳定的内容,指人对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坚信不疑。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如一地坚持某些信念和做某些事情。

第三章 心理发展有迹可循

每个人都是有来历的。想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才能预测他的未来。结婚前不要急,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考察。有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人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结婚意味着两个独立的个体要共同生活,共担责任,共同养育孩子。这个过程一定会有摩擦,弄不好还会起火花,甚至把婚姻烧毁了。走进婚姻殿堂后,两人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必事事较真。一旦太计较,夫妻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怎能相亲相爱呢?所以,夫妻最好的相处之道是隐约知道又不太清楚,使用“模糊逻辑”来处理婚姻生活。“难得糊涂”是婚姻的相守之道。总而言之,大家婚前请睁大双眼,婚后请闭一只眼。婚前还有选择的机会,觉得不行就换人,所以一定要看清对方再决定。婚后,法律已锁定两人关系,一旦有了孩子,就得从长计议。孩子是否幸福会影响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现在不顾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会很痛苦。既然婚前已慎重选择,婚后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从被动接受养育和教育到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受外部影响到自己修身养性。这是一个逐阶晋级的过程,人生最后的高度取决于前面基础性台阶的质量。父母早年认认真真地养育孩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不赞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完全放手。在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未来的年纪时,父母应以智慧的方式对孩子有所约束和要求,而不是任其无知无畏地错过人生某些关键的环节。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人生也有转型期,青春期就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养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父母应该学会在子女成年后及时放手。放飞,是让孩子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做他们自己。

第四章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就是他的心理营养的来源。如果没有人管他,那就相当于他在感觉被剥夺的情况下发育。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从一个社会的国民修养,可以观察出这个社会对婴幼儿的抚养是否有过亏欠。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孩子年龄越小,他的外部表现越能显现出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所以,一个人的亲社会行为或说一个人的善良就是一种无声的标志,标志这个人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抚养。善良很重要,善良在某些特殊时刻可能会救你的命,因为善良的人甚至在自己生命面临威胁时还在替别人着想,在危机时刻软化了犯罪人的心。父母对某些事情的在意、坚持和强调,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观念,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观念。观念形成的时间越早就越恒久,这种观念甚至可以进入潜意识的状态,成为他瞬间不用思考而做出反应的根据。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

养育一个心性健全的孩子,首先要让他具有人性。万物之中存在着大自然的智慧,因为万物的运行并非人类的意志;相反,人的所谓智慧恰恰来自大自然,是人逐渐发现并认识自然界本身拥有的智慧,就这点而言,大自然的规律和力量远远超出人类的智慧。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而来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类生命初期的无能无助正是大自然的精心设计。自然的智慧还显现在越是低等的动物,它们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强;相反,越是高级的动物,它们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弱。安全感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我们依恋一个人,是源于这个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舒服、快乐的记忆和感受。这是一种潜意识,我们在这个人身边无缘无故就觉得舒服。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钱能生钱即资本,心理抚养就在于积累心理资本,你用辛苦付出拥有了他对你的依恋,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资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这种心理资本,即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天性里既有善的一面,也会有恶的一面,作为父母,家庭养育的智慧之一就是扬善抑恶。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个现象,孩子往往会欺负那个对他百般顺从的亲人。供着养,就是一种宠养,当他成长中出现不好的表现时,你不制止,不表明态度,他脑中就不会形成是非观念,他做事就不会有行为底线,完全凭欲望行事,变得无规无矩,无法无天。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心理抚养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即人性的唤醒与情感关系的建立。心理教养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是在初级情感基础上,让情感发展得更为完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最初只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触碰危险的物品,同时也让他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随着孩子长大,随着他接触更多的人和事,随事而教,制止与否,都会影响他今后社会行为方式的建立。教养不同于抚养,教养虽然发生在养育的早期,仍在牵着孩子的手、抱他在怀中的阶段,但孩子已经开始有接触他人的机会,有自主的动作,教养就需要在这种涉及他人的“社会行为”开始之时随事而教。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无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所以心理营养也要多样化。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做错,在被别人冤枉时,一个人仍然要坚信自己,有以此证明或考验自己的心理勇气,这才是用大智慧养育孩子。性格就是人来到这个世界后,在生命的早期与身边人的互动中经过不断重复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社会行为方式。找对象时,人们常常会考虑对方的长相、身材、能力、学历和家境,但真正到了过日子的时候,让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对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别人,理解、体贴、宽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质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很多家长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上,却忽略孩子的性格培养。大量事实证明,好的性格可以弥补人的能力弱项。相反,聪明之人如果性格存在严重缺陷,他的高智商就可能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把孩子养得骄横、无耻,到他成年尤其在中年之后,再想把他改变过来比登天还难。对男孩一定要苦着养,绝不能让他们在早年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因为他们成年后要承担养家的重任。性格如何影响人的命运,性格决定命运,是因为社会行为方式决定人的行为轨迹,前面一步走错,后面步步错位。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许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没有一个是靠天天夸奖夸出来的。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表现在磨炼上。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人心是可以撑大的,心理是有弹性的。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当一个人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律能力时,他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省能力时,他会更加包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能够与人合作,进而有更大的社会作为;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同情心,他对别人的苦难就会有一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怀有报效的情感。在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有情感和良好性格教养的人宁肯牺牲自己来换取更多人的生机,如紧急救险救人、战争中的牺牲等,我们视其为具有最崇高的情感和最有教养的人。这一切都由后天养育所决定。如果一个人因抚养缺陷没有形成感悟力,就会缺少人性的表现,缺乏自律与自制,更谈不上责任担当或表现出良好的教养。这种人可能一时得势,但其人生的路仍然会越走越窄。“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但是,说“不”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堵住了撒野胡闹的一条路。但情绪需要表达出来,这为下一步的引导奠定了基础,那就是教他表达与沟通,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延迟满足练就耐性,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2

任何职业都要获得从业资格证,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子女教育方面参差不齐,尤其是育人基础知识不够丰富和系统。老师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应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里面很多观点对家长具有指导意义。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表扬和赞美,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正视它们,改变或者接受它们。

孩子在学校爱打架,一定是家长爱动手。作为家长,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将近两岁了,有时想给他立规矩,他不听话的时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他会拍打着玩偶,嘴里说着“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学习是天性,家长的言行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还是得多跟孩子讲道理, 这样他以后在校园里才能跟同学和睦相处。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挣钱,让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充满活力的孩子中间,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孩子说的他们听不懂,长此以往,孩子不爱表达了,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才能帮助更多家长和学生。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3

任何职业都要获得从业资格证,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子女教育方面参差不齐,尤其是育人基础知识不够丰富和系统。老师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应该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里面很多观点对家长具有指导意义。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只有表扬和赞美,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正视它们,改变或者接受它们。

孩子在学校爱打架,一定是家长爱动手。作为家长,我也需要反思,孩子将近两岁了,有时想给他立规矩,他不听话的时候就打他屁股。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他会拍打着玩偶,嘴里说着“打!打!打!”孩子的模仿和学习是天性,家长的言行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还是得多跟孩子讲道理, 这样他以后在校园里才能跟同学和睦相处。

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挣钱,让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充满活力的孩子中间,隔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孩子说的他们听不懂,长此以往,孩子不爱表达了,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才能帮助更多家长和学生。

读心理抚养读后感 篇4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孕育儿观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爱当成爱的全部,却疏于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因此,这本书里给了我们很多新的观念。即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为重要。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

通过陪伴和关爱,获得孩子的依赖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