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2024/08/19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实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近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近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篇2

这段时间,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拜读夏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受益匪浅。下面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新课标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识字、写字不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过程,努力做到 “提笔即是练字时”。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板书规范、端正,这样才能給学生做好样子。

二、新课标大力倡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它既表明了读书、积累是语文的学习之道,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重大意义。所有的“学”都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这一次课标的修订,阅读教学从原先过度挖掘文本、理解文本的“理解阅读”转为语言规律的探寻和运用的“表达阅读”。 在课标中讲到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新课标要求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我要让学生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日记练笔要坚持不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收获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吃透修订的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 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 8-9 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篇4

这段时间,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拜读夏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认真记录,用心思考,受益匪浅。下面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新课标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识字、写字不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过程,努力做到 “提笔即是练字时”。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注意板书规范、端正,这样才能給学生做好样子。

二、新课标大力倡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它既表明了读书、积累是语文的学习之道,又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的重大意义。所有的'“学”都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这一次课标的修订,阅读教学从原先过度挖掘文本、理解文本的“理解阅读”转为语言规律的探寻和运用的“表达阅读”。 在课标中讲到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新课标要求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我要让学生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日记练笔要坚持不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的收获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吃透修订的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实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近几年,我校大力开展儿童智能开发实验,开设了音乐、体育、艺术、科技、奥林匹克等多类实验小组近42个,学生参加省市区多类比赛取得了上百项荣誉,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学习新基础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为了学习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院和系部的安排下,我于20xx年12月~20xx年2月,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在教师发展在线接受网络培训,学习了沃健、赵敏和梁飞媛老师讲授的《基础会计》。

一、学习内容

在线培训的学习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以沃健教授为首的基础会计教学团队所介绍的本门课程的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沿等。其中重点讲授了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理念、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法及其实现路径等。选修内容,我选择了税法、财务管理和精神病学—自杀三门内容进行学习,通过主讲教师课程教学经验分享,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

二、心得体会

《基础会计》是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岗前训练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从事财务会计业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会计业务基本操作技能、经济业务全盘账务处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综合素质。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基础会计》一般开设于第一学期,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在初学者眼里,纯粹的会计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

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他们更想去感受实际会计工作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思路,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地位。采用以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及“岗证课”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遵循“确定职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逻辑主线。具体设计思路是,在相关行业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会计岗位群为依据,进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结合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设置工作项目,再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课程教学模块。通过“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保障项目训练的质量,从而体现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实施

(1)重构课程内容,确定工作任务。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都按账务处理程序构建内容体系,以理论概述为起点,由概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八个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抽象思维的逻辑结构,既没有反映工作过程,也没有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掌握各岗位会计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会计》课程摈弃了传统学课体系的理论构架,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进行市场、行业需求调研,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了出纳、制单、记账、稽核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围绕会计工作过程,按照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从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确定了9个“工作任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按照分解的任务模块,分析所需的特定知识、技能,进一步设定学习情境,从而对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以工作岗位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2)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工作任务。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上,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是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而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账簿记载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书本知识严重脱离了实际,学生缺少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与实际会计工作技能。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思想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知识为本位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境导入,提出工作任务;第二阶段是学生探究尝试,发现问题;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第四个阶段是学生操作实践、巩固提高。教师可以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采用真实的账证材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从建账到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凭证汇总并据此登记总账到期末调账、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及证表装订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任务。教师确定工作任务以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工作任务,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看看其它同学是如何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开阔思维,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

(3)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的`是隐性能力,评价的指向是过程性知识。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期末突击并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知识与能力掌握不扎实的弊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实现以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向以实践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向以过程考核为主。建立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考核体系。企业实践考核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最终将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鉴定。在考核中增加实务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4)岗、证、课融合。

为了适应新形势,构建“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即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与衔接,以提升就业质量。具体体现在:一是以岗定课。在《基础会计》课程工作任务确定和实施过程中,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考虑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二是以证定课。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课程教学与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无缝衔接。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这些考试中都会涉及《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因此,要参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确定和实施工作任务,使学生能达到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且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强调“工作过程完整”,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现教学与上岗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