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 篇1
十三岁,是洋溢着青春的年纪,一个叫田晓菲的姑娘已经成为北大的一部分,而我正走在“去”北大的路上。
《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就象一部青春励志短片,记录了田晓菲姐姐的成长与追求。七岁时与北大的偶遇,埋下了一颗种子,扎下了求学北大的梦想;十岁时,在公共汽车上用一句:“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的豪迈话语,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发出了坚定的誓约;十六岁,在她写出这篇《十三岁的际遇》时,她已是北大三年级的学生,徜徉在北大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旁,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在她的笔下,北大是一个智者,400多万册图书等待着有缘人的触摸与探索……北大是一个导师,或可亲,或潇洒,或严谨的的老师,用亲切的手牵引着代代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曲径通幽……北大是一个自由的王国,伏案读书的.专注神情、言辞犀利的争论场面、五颜六色的海报宣传是她新清自由学术氛围的缩影……
北大,北大,我也有一个北大梦。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散发着愉悦、安详的气质的卷卷图书,内心纯洁、言语犀利的苦读之人,平易、亲切而自然的老师们,这些都映衬着你的神圣与伟大,你的智慧与多姿,你的悠久与漫长,你的出众与高雅,也吸引着我追寻的目光!十三岁的我才是个初一的学生,但我知道北大就在那里,我的梦想就在那里。我不知道田晓菲姐姐是凭着怎样的聪慧,经过怎么的跋涉,在十三岁的年纪就成为北大人的,但我会象她一样,不放弃、不逃避,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北大,请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 篇2
十三岁,是洋溢着青春的年纪,一个叫田晓菲的姑娘已经成为北大的一部分,而我正走在“去”北大的路上。
《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就象一部青春励志短片,记录了田晓菲姐姐的成长与追求。七岁时与北大的偶遇,埋下了一颗种子,扎下了求学北大的梦想;十岁时,在公共汽车上用一句:“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的豪迈话语,向自己理想的大学发出了坚定的誓约;十六岁,在她写出这篇《十三岁的际遇》时,她已是北大三年级的学生,徜徉在北大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旁,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在她的笔下,北大是一个智者,400多万册图书等待着有缘人的触摸与探索……北大是一个导师,或可亲,或潇洒,或严谨的的老师,用亲切的手牵引着代代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曲径通幽……北大是一个自由的王国,伏案读书的专注神情、言辞犀利的争论场面、五颜六色的海报宣传是她新清自由学术氛围的缩影……
北大,北大,我也有一个北大梦。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散发着愉悦、安详的气质的卷卷图书,内心纯洁、言语犀利的苦读之人,平易、亲切而自然的老师们,这些都映衬着你的神圣与伟大,你的智慧与多姿,你的悠久与漫长,你的出众与高雅,也吸引着我追寻的目光!十三岁的我才是个初一的学生,但我知道北大就在那里,我的梦想就在那里。我不知道田晓菲姐姐是凭着怎样的聪慧,经过怎么的跋涉,在十三岁的年纪就成为北大人的,但我会象她一样,不放弃、不逃避,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北大,请等着我,总有一天我会来到你的身边。
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 篇3
这节课,节前就想从哪个切点入手,怎样一节课能够上完、上好。先是想,从作者田晓菲这一切点入手。作者13岁就从初中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学,作为同龄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她,我们怎样看待自己;作者是如何写自己对北大的情感;面对作者出国留学,最终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你又是如何看待她的。学生讨论:留学是否要回国。面对当前的移民潮,我们又是如何看待。后来想了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深了,学生不能直接面对这样的社会。于是,又想从北大作为切点:北大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她又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大批的学子?作者眼中的北大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写了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上课时,我以北大的校徽导入,稍微拓展一下北大校徽的.含义;并让学生补充一些他们眼中北京大学的资料。接着,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作者眼中的北大。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句:我喜欢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北大的书和人,北大的书和人对作者有什么影响。作者是如何写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课文中有什么句子,值得我们欣赏。
课后语:这节课,没有我想想中的好。原因有:1.学生进出比较频繁:学生打扫不及时,影响了上课的节奏;有几位学生,不知何种原因,在其他老师办公室。2.学生反映不积极。有些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不善于表达,课上我叫了一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回答得都不错。我要在以后上课时,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
读《十三岁的际遇》有感 篇4
合上书,以笔尖整理着零碎的思绪:好像看到未名湖畔杨柳依依,蔚蓝的天光荡漾开无边的湖光塔影;好像又看到35号楼下落叶纷飞,金黄的小径铺洒出淡淡的青春记忆。北大,不是早已成为无数莘莘学子心中的圣地了吗?而田晓菲笔下的北大,是那么地平易近人,好像就在隔壁的老爷爷在微笑着告诉你该怎样学习,怎样才能走进那一片圣地殿堂。
最重要的当然是梦想,有梦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我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如果只是想着上一所普通的学校便草草结束学业步入社会,即便真有过人的才华又能如何?因此,对自我的准确评估和根据自身实际树立一个远大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梦想的高度往往决定着终点的高度。当然,梦想和努力是分不开的。虽然田晓菲对此在文中仅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我们不难想象:十三岁,在一个尚未脱去稚气的年纪便进入了北大这所高等学府,那需要付出何等艰辛的努力?人不能“常立志”,但一定要“立常志”,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遇到坎坷时便轻言放弃。寻梦的路上,有坎,迈过去;有海,游过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可能到达彼岸,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也许不能像田晓菲般在十三岁时便跨入北大的校门,但我们拥有宝贵的六年时间,足以给我们提供创造奇迹的时间和空间。
事实上,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中华名校之首,并不是因为它的名字有多么好听,而是因为它是学子们实现最终梦想的首选之地。自由清新的学术氛围、吸纳百川的知识宝库、源远流长的学校历史、古朴凝重的近代建筑......这些都是吸引我去向往它的魅力所在,我也相信,这也是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在这样的学府里,我可以捧着自己喜欢的书籍细读于朗阔湖畔之旁,也可以漫步于通幽小径之上去捕获那一刻的心情,还可以和同伴们畅享泛黄书卷中的清香......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副画卷啊!
这既是我悠长而古朴的梦,也是我下一站手边行走的风景。
这将是一个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