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24/08/1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学生情操,充实了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

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柯赖齐亚和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2

xxxx年9月22日至9月28日,我有幸赴海南万宁兴隆参加了为期7天的海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倾听了肖少北院长、刘海燕教授等6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从而让我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更体会到新时期对健康理念的重视使我们不容忽视。现将本次学习的感悟总结如下:

本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刻不容缓。无论是从教师自身,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教师都有必要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只是有些时候大家忽视了它的存在,或者有意识的否认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一个一个正常的人都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何况我们这些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呢?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着复杂情感的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次心理健康培训的时间虽然仅仅7天,但在我的心里却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性,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后,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3

1、认识自我

对于初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提出要培养其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提出培养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对于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最开始我是没有想到的,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觉得这真的是比较有用的一件事。在现在的中国各家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都到了20多岁还要被家长宝贝的当成小孩一样来对待,相应的这些祖国的下一代缺少了他们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独立自理能力。

有许多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是漫无目的的跟着老师学习,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没有什么规划,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坚持不到最后,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情形。但是如果老师及早的知道学生规划他们的职业目标,让学生有一个目标,这样再来学习就会增加很多的动力。

2、开展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辅导尽管在许多大的城市都比较受重视,但是对于我们所在的乡镇农村学校来说,还没有收到很大的重视。但是《纲要》指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心理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相信在我的提议下我们的学校以后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上。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指平和、稳定和愉悦。

良好的认知状态是指自知、自控和自律。

情绪化的人往往使他人难以适应,也很难与人共处,当然也影响自我判断力和学习、工作的效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处于一种愉快和忧伤相互交替的矛盾状态,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平和稳定愉悦的情绪状态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张也是相当的有作用。

良好的认知状态即良好的自知自控自律的能力是中学生很难达到的一种能力。现在的社会各种学校以外的诱惑更是考验着他们的自控自律的能力。在这方面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激烈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好。而对于自知的能力,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并且发展的很快的一个阶段,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青少年常见的心里异常:

(1)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大多是因为遭遇到威胁和内心冲突而引起的,不过这些威胁的象成分一般多于真实成分,焦虑中的人往往夸大威胁的严重性。正常/病态;偶尔发生/持续存在。

对于这些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主要辅导策略是:

通过创设宽松环境、做松弛训练、调整预期等方法,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担。

(2)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抑郁与焦虑是有一定联系的。严重焦虑者常常伴有抑郁的心境。

(3)恐惧,是指面对某些特定对象(如人、物或场景)时产生不合情理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体验,并伴有回避行为的一种情绪障碍。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恐惧症存在典型的回避行为,而一般人的恐惧可以有回避行为,也可以没有回避行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征象(如心悸、心慌、脸红、手抖、出汗等;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指儿童智能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等问题。

(5)攻击性行为是指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学生攻击性行为可能有下列原因:

①生理上内分泌不平衡;

②错误模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

③参加了不良团伙,染上恶习;

④被别人过度压制,心里过于紧张,一遇机会全部释放;

⑤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

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身上肩负着祖国未来的重担,那么我们身上就肩负着这如何让他们肩负起祖国未来的重担。所以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业。无论怎样的学生问题我相信只要你有心,有爱心有职业心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9月22日至9月28日,我有幸赴海南万宁兴隆参加了为期7天的海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倾听了肖少北院长、刘海燕教授等6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从而让我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更体会到新时期对健康理念的重视使我们不容忽视。现将本次学习的感悟总结如下:

本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刻不容缓。无论是从教师自身,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教师都有必要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只是有些时候大家忽视了它的存在,或者有意识的否认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一个一个正常的人都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何况我们这些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呢?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着复杂情感的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次心理健康培训的时间虽然仅仅7天,但在我的心里却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性,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后,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参加了xx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使我有幸与4位心理博士零距离接触。通过为期6天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4位博士分别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做出精彩的阐述,典型案例的剖析让我震惊。这些见解和宝贵经验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当前,中小学生由于受个体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一些心理异常现象。诸如懒惰、好动、打架骂人、偷摸说谎、迷恋游戏机,或因某些心理因素造成骄傲、自卑、倔强、厌学、无礼、散漫、孤僻等非正常现象。如果这些心理异常行为长时间得不到引导、矫正和教育,而个体主观上又难以自我调解,将会积习难改,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的变化,我们已逐渐意识到学生的有些问题并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即便是思想品德问题,其解决也有赖于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的配合。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因此我认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要求,对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它对于我的影响将会久远而绵长,如陈年老酒,将越酿越香。专家教授们用他们的智慧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激励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指引我将所学所感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上路,与同事、与学生、与家长的心相约,助学生自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6

1、认识自我

对于初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提出要培养其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提出培养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对于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最开始我是没有想到的,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觉得这真的是比较有用的一件事。在现在的中国各家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都到了20多岁还要被家长宝贝的当成小孩一样来对待,相应的这些祖国的下一代缺少了他们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独立自理能力。

有许多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是漫无目的的跟着老师学习,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没有什么规划,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坚持不到最后,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情形。但是如果老师及早的知道学生规划他们的职业目标,让学生有一个目标,这样再来学习就会增加很多的动力。

2、开展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辅导尽管在许多大的城市都比较受重视,但是对于我们所在的乡镇农村学校来说,还没有收到很大的重视。但是《纲要》指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心理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相信在我的提议下我们的学校以后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上。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指平和、稳定和愉悦。

良好的认知状态是指自知、自控和自律。

情绪化的人往往使他人难以适应,也很难与人共处,当然也影响自我判断力和学习、工作的效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处于一种愉快和忧伤相互交替的矛盾状态,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平和稳定愉悦的情绪状态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张也是相当的有作用。

良好的认知状态即良好的自知自控自律的能力是中学生很难达到的一种能力。现在的社会各种学校以外的诱惑更是考验着他们的自控自律的能力。在这方面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激烈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好。而对于自知的能力,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并且发展的很快的'一个阶段,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青少年常见的心里异常:

(1)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大多是因为遭遇到威胁和内心冲突而引起的,不过这些威胁的象成分一般多于真实成分,焦虑中的人往往夸大威胁的严重性。正常/病态;偶尔发生/持续存在。

对于这些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主要辅导策略是:

通过创设宽松环境、做松弛训练、调整预期等方法,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担。

(2)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抑郁与焦虑是有一定联系的。严重焦虑者常常伴有抑郁的心境。

(3)恐惧,是指面对某些特定对象(如人、物或场景)时产生不合情理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体验,并伴有回避行为的一种情绪障碍。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恐惧症存在典型的回避行为,而一般人的恐惧可以有回避行为,也可以没有回避行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征象(如心悸、心慌、脸红、手抖、出汗等;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指儿童智能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等问题。

(5)攻击性行为是指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学生攻击性行为可能有下列原因:

①生理上内分泌不平衡;

②错误模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

③参加了不良团伙,染上恶习;

④被别人过度压制,心里过于紧张,一遇机会全部释放;

⑤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

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身上肩负着祖国未来的重担,那么我们身上就肩负着这如何让他们肩负起祖国未来的重担。所以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业。无论怎样的学生问题我相信只要你有心,有爱心有职业心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学生情操,充实了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

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

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柯赖齐亚和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在这一天的学习中,管老师通过讲授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意义、方式、步骤,以及通过活动课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心理指导意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1、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生活周围的事往往十分关心,教师在选题时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和关心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题应有所不同。例如,初一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以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为核心的新环境适应问题;初二学生面对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学习策略问题;到了初三变为升学压力和就业问题;高一学生又一次面临更为迥异的新环境适应问题;高二学生要面对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交往问题;高三学生面临考试焦虑和职业选择问题。

2、选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同样是在中学阶段,随着年级的上升,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高中课堂氛围表象活跃程度明显不如初中,造成这种原因并不单单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或其他原因,而更多的是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那种表现自我的心理,多了些独立思考、静心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初中的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显像层面,高中课堂氛围更多体现在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感受等隐形层面。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在选题和设计时都应做充分准备。

二、弄清心理辅导活动和主题班会的区别。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主题班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既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又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题班会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从心理的角度切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训练,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主题班会可互为补充,共同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行为。

三、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需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整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班级与学校整体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即时性目标和方式方法上的差异。

其次,班级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经常遇到的各种学生问题,有许多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到的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学生的厌学情绪、学习态度偏颇、学习动力不足、同学人际交往、各种问题行为等,这些本身都是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密不可分。或者也可以说是班级和学校日常管理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体的表面上的行为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现象背后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过程倾向。但这并不影响两者所指向共同的问题。

四、形式要多样。

游戏、绘图、角色扮演、小品、辩论赛、讨论、头脑风暴、问卷调查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外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拨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一个经典的游戏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焦点,就能引导学生走向这一堂心理健康课的主题。

五、课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的需要。

教育部XX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途径之一,并强调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应该理解为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操作层面存在的误区和倾向,而不是这些途径和方法指向的内容和目的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能当作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来学习,并以传统授课模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操作上要防止学科化倾向,但是在涉及的内容上和目标上必须体现出一种系统性和连贯性。《纲要》还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纲要》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具体到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许多是相同的,是需要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六、参与要广泛。

我们开展活动,要选择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覆盖面广的、有待逐步提高的教育点,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要全体参与,避免自卑、内向的学生由于不敢发言而隐瞒内心的真实感受。促使师生、生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或唤醒学生内心己有的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例如:中职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等,教师要从切身的问题设计话题,才能有更广泛的参与度,也才能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开学初期的适应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学习中。在设计问题时,要让学生有话想说,不吐不快,参与面要广。

总之,心理健康康教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学生当前的、实际的需要;其次再考虑班级和学校管理的需要;最后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的需要。符合实际需要的主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的主题,结合活动课的具体开展,才能收到理想的实际功效。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把这些收获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务求让学生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