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2024/08/1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一问一世界》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1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生即是一个浩大的命题。我们在喧嚣的尘世浮游,为了生计亦或理想,坚忍或不羁,果敢或彷徨。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些问题萦绕在我们脑海中,叩问着我们或丰盈或空虚的灵魂。透过《一问一世界》,我看到杨澜1990年到20xx年间的生命跨越。而她不断发问的过程,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照自我的窗。

逐梦·让理想在现实中绽放

杨澜因采访过数百位世界政要和风云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担任过北京申奥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然而,她也经历了出售"阳光卫视"的阵痛,面临过"收视率为王"的挑战。

梦想总是浪漫而温润的,追逐梦想的路却往往遍布荆棘。我们在向理想狂奔的途中被划伤,又在舔拭伤口后重新出发。面对人群熙攘的坦途和人迹罕至的幽径,我们选择跟随还是探险?我们是否还要用所谓的"自尊"掩饰对失败的恐惧?真正的"自尊"恰恰要从倾听、跟随自己的内心开始,千疮百孔的人生并不耻辱。待到白首回眸时,一切终将释然:铩羽而归的苦涩,终比瞻前顾后的纠结值得。

沉淀·放缓步伐为更远的跋涉

1990年,杨澜走电视台"正大综艺"舞台并创造了收视新高;1994年,为了研习国际事务领域的基础概念,处于事业高峰的她选择辞职,远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深造。

在信息快速传播、世事瞬息万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焦灼、浮躁,为了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匆忙赶路,不愿也不敢放慢脚步回望、反思。然而,生活并非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我们需要停下来的能力和魄力,沉淀过往、滤去浮华、休整身心。然而,不舍得放慢脚步适时调整的人,却可能在低头赶路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也可能在精疲力竭后濒临崩溃。停下来、慢下来,才能看清方向、发现疏漏,为远足补给能量。

成功·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芳香

从创建中国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到创办中国媒体领域第一份电子杂志《澜LAN》,再到《杨澜访谈录》十年的辉煌……在很多人看来,杨澜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什么是"成功"?每个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们的生命轨迹不尽相同。我们无法评价别人眼中的"成功",因为我们无法复制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尊重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仅是我们可以慷慨给予的,也是我们内心渴望的。人生有无限可能,尊重别人的选择,也就尊重了我们可能的未来。

人生充满了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将演绎不同的人生。在这个不断发问、选择、探寻的过程中,我们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论前方的道路光明或黯淡、平坦或崎岖,我们都将留下或清晰或潦草的足迹。其实,命运的钥匙始终在我们自己手中,只是我们有时忘记了:我们,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2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是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字概况一“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认识了这世界。“世有疑问,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从一个个影响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以下这段话一直感动着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少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业的,可能是心灵的……”看看照片,再看看这几行字,想去深入了解这个如此精致女人的`精彩人生。

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的提问,但是提问最难免会问到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比如说,她在采访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前,导演和制片人都说,杨小姐你一定要问问他莱温斯基的事情。杨澜感到这个问题会让她为难,即使是一位离任的总统也应该得到尊重,怎么去问人家这种难堪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她做足了功课。

了解到克林顿离任以后建立了克林顿图书馆,并在图书馆里设立展厅,展示了莱温斯基时间的始末。于是,杨澜就大胆地问克林顿:“通常总统们在自己的图书馆里都会布置那些让自己感到非常骄傲的历史,您为什要设计这样一个展示呢?克林顿不愧是个有涵养的政治家,他直面这个问题,谈及他意在告诉后人每个党派之争的恶性发展。杨澜又问到:”您在自传里说过,在莱温斯基事件初期您一直是过着双重生活,什么时候才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呢?克林顿毫不回避的说:“因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充满暴力的家庭里,我觉得别人不会理解我,我只有自己来处理自己的麻烦,所以我一开始拒绝任何人进入我的空间。但是我最终决定把真相告诉我的妻子,我突然觉得我的痛苦解脱了,可以面对任何人了。”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的世界,寻找真正的成功,才是正道。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3

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杨澜的《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在事业上,杨澜是资深媒体人,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家庭中,杨澜是幸福的太太,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什么让她在人生的每个角色里转换自如,让她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杨澜将亲口告诉你她幸福人生的绝对秘密。21世纪的人才是那种善于进行复杂沟通和交流的人。”“每个人过了青春期之后都处于下滑状态,你能做的只是减缓下滑的速度而已。”这本书让看到被杨澜采访的多位名人的剪影,而更让我体会的是:善于捕捉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并由此打开话匣,分析事件结合其人物的经历和背景,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用文措词反复推敲、斟酌,把最能吸引人,最能立体展现的内容呈现出来。这点不仅可用于与人交流,也可用在写文章,识人等各方面。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杨的睿智、大气,更让我看到一种认真、坚持、内心强大、态度平、处事豁达的能量。不愧是我的榜样、偶像,希望下回梦到她,不会无语以对,自惭形秽,很想问问她:“您的偶想是谁?什么促使你对工作如此坚持和热情?大气、平和可以练就吗?

这是非大智慧和大勇气所不能达到的,而杨澜这个奇女子做到了,想来上天一定是有冥冥的安排,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注定需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任。和十年前她的《凭海凌风》中带有少年狂傲的文字相比,十年后的《一问一世界》的整个语境平和大气了很多,虽有不同的小故事及穿插的.感悟组成,但前后的衔接如此巧妙,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艰辛。看完后除了敬佩,还带有一丝羡慕,原来能做自己,能为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一件那么痛并快乐着的事。她个人的信仰,她所带领团队的共同理想,《杨澜访谈录》所有人员的敬职敬业,他们真的可以在杨澜为主心骨的“绳索”中拧在一起,不问名利,不问得失,不问职级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如大家庭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纯粹地为了一个节目而工作和奉献。

合上书的瞬间,竟有一丝失落,像送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离开了一个大家庭。突然有一种想加入他们的冲动,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和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们一起工作,那真的像谈恋爱般的工作了,夫复何求?我生活的现实似乎离他们很远,很想追逐他们,却又遥不可及,顿然有一种无所依靠,没有思想,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的行尸走肉之感。也许他们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我的只是苍白和无奈的不快乐。

后转念一想,书中曾语: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还在路上。杨澜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想让我们成为像她采访的人,或者她自己那么成功才算有意义,也不是想让我们都加入她的团队才算真正的工作,她应该是想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 诚然,人生没有到达杨澜的高度,没有加入这样的团队,确实有遗憾,但有时遗憾就如同远方的曙光,代表着希望和方向,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名人传记,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本心灵读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浮躁社会,如果觉得赚钱养家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错了,这个世界上比赚钱更辛苦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放弃,并且能和现实社会相融合,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杨澜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问他们有没有成功的秘诀。渐渐地,我对成功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 ?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杨澜说,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4

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杨澜的《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在事业上,杨澜是资深媒体人,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家庭中,杨澜是幸福的太太,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什么让她在人生的每个角色里转换自如,让她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杨澜将亲口告诉你她幸福人生的绝对秘密。21世纪的人才是那种善于进行复杂沟通和交流的人。”“每个人过了青春期之后都处于下滑状态,你能做的只是减缓下滑的速度而已。”这本书让看到被杨澜采访的多位名人的剪影,而更让我体会的是:善于捕捉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并由此打开话匣,分析事件结合其人物的经历和背景,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用文措词反复推敲、斟酌,把最能吸引人,最能立体展现的内容呈现出来。这点不仅可用于与人交流,也可用在写文章,识人等各方面。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杨的睿智、大气,更让我看到一种认真、坚持、内心强大、态度平、处事豁达的能量。不愧是我的榜样、偶像,希望下回梦到她,不会无语以对,自惭形秽,很想问问她:“您的偶想是谁?什么促使你对工作如此坚持和热情?大气、平和可以练就吗?

这是非大智慧和大勇气所不能达到的,而杨澜这个奇女子做到了,想来上天一定是有冥冥的安排,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注定需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任。和十年前她的《凭海凌风》中带有少年狂傲的文字相比,十年后的《一问一世界》的整个语境平和大气了很多,虽有不同的小故事及穿插的感悟组成,但前后的衔接如此巧妙,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艰辛。看完后除了敬佩,还带有一丝羡慕,原来能做自己,能为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一件那么痛并快乐着的事。她个人的信仰,她所带领团队的共同理想,《杨澜访谈录》所有人员的.敬职敬业,他们真的可以在杨澜为主心骨的“绳索”中拧在一起,不问名利,不问得失,不问职级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如大家庭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纯粹地为了一个节目而工作和奉献。

合上书的瞬间,竟有一丝失落,像送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离开了一个大家庭。突然有一种想加入他们的冲动,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和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们一起工作,那真的像谈恋爱般的工作了,夫复何求?我生活的现实似乎离他们很远,很想追逐他们,却又遥不可及,顿然有一种无所依靠,没有思想,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的行尸走肉之感。也许他们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我的只是苍白和无奈的不快乐。

后转念一想,书中曾语: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还在路上。杨澜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想让我们成为像她采访的人,或者她自己那么成功才算有意义,也不是想让我们都加入她的团队才算真正的工作,她应该是想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 诚然,人生没有到达杨澜的高度,没有加入这样的团队,确实有遗憾,但有时遗憾就如同远方的曙光,代表着希望和方向,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名人传记,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本心灵读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浮躁社会,如果觉得赚钱养家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错了,这个世界上比赚钱更辛苦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放弃,并且能和现实社会相融合,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杨澜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问他们有没有成功的秘诀。渐渐地,我对成功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 ?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杨澜说,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5

《一问一世界》以自传形式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到如今沉静稳重,追求自我并适应环境,享受生活并不懈追求的记者、主持人,企业家,慈善家。读她的书,看她的访谈节目,我所感受到的不是所谓的“消息”,“爆炸性新闻”,而是人情暖暖,人性温和; 从她的经历中,我所体会的亦是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相容。

本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章节是“奥运可以是件浪漫的事吗?”。1993年9月23日,杨澜在摩纳哥蒙特卡罗经历了一个让亿万观众心碎的夜晚。虽然只是一票之差,但当时的一切都显示着我们沟通能力的欠缺与薄弱。代表团中能说外语的并不多,真正能称之为“公关”的,只有随行的合唱团的12个女孩子,他们每天在奥委会委员必经的走廊上唱《奥林匹克颂》,用无邪透亮的嗓音为中国争得了不少印象分。再回首2001年我们申奥成功,那时的我们已经于7年前早不可同日而语,国人用低调和朴实的态度来面对,心态的成熟彰显着泱泱古国的大气和风范,而外交能力和国民沟通水平的增强。经历了奥运会,北京的市容市貌大大美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甚至于普通市民素质也有所提高。回顾08年的北京,的哥的姐争相学英语,居委会的叔叔阿姨也积极参与到学习进步中。这样的热情与期待,把 “One world, one dream” 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相较我们的全民热情,这次在伦敦亲历“伦敦奥运会”,也让我深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我感受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奥运期间的伦敦,许多市民为了不影响日常生活纷纷外迁,反而奥运期间的伦敦成了外国人的乐园。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真正吸引他们的不是奥运盛事,而是比赛和比赛结果本身。但让我为之动容的一点是,奥运志愿者分布在地铁站,机场,各个主要街区,身着同样的服装,鲜艳亮丽,他们发放宣传册,和游人热情问好,脸上洋溢着微笑,目的是尽可能帮助游客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文关怀,让我这样的异乡来客深深感受到了伦敦奥运的人文关怀。虽然各个参观景点人满为患,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安安静静,不慌不乱,井井有条”,也许缺少了点热闹,但是如果想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片刻安宁,那么随处也都是净土。虽然我强烈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但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是体育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世界的共同追求。

正如杨澜书中所言,从某种程度来说,“世界是用来问的”。走进别人的世界,同时打开自己的世界。以多元化开放的思想去包容,去面对,以乐观,自信,宽容的态度去沟通,去了解。思想也将更加深邃,从一个未知走向另一个未知。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6

早在20xx年,听说杨澜出了《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就一直神往已久,希望通过阅读她,来更多地了解我喜欢的这位女性名人。如今,终于圆梦,在寒假中,细细地拜读,品味着杨澜精彩人生经历。

翻开目录,内容正如书名,杨澜梳理了六个大问题,向读者介绍了国际政治、商业、女界、体育和艺术等领域若干对象的采访手记做了回顾。我从这书中看到了杨澜,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综艺主持人到家喻户晓的杰出女性的成长经历。她的人生,在不停地追梦中进行。文中介绍的,正是她最风华正茂的二十年。在主持《正大综艺》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却毅然离去,选择赴美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这正是我所佩服的。她满心可以在《正大综艺》节目中继续火一把,因为她还年轻。就比如现在央视的综艺一姐董卿一样,可以稳稳稳地在那个位置上再呆上若干年。但是,杨澜,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到手的成功,重头再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更令人可敬的是,她这一转身,成为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她游弋在各个领域,和各界名流打交道,如鱼得水,转型后又获得了成功。

这一次成功的背后是她付出的巨大努力。她视自己建立的阳光卫视为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她在不断地为它付出着。虽然它是一个民营平台,但是,从央视走出来的杨澜,见惯了大场面,因此也按照最高的规格来布置她的阳光卫视,使得这个平台的运转需要巨大的财力来运转。由于这是个收费频道,观众的数目有限,收支不能平衡,但是,为了梦想,她义无反顾。这是让我最为敬佩的.地方。我想,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过,就不会后悔,人生有多少人能像她那样去追梦呢!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对自己20年从业经历的回顾,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奋斗历程。当她自如地与众多政要访谈时,当她出现在北京申奥现场,用熟练的英语陈述中国的需要时,我们看到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个不断追求梦想的人,她怎么能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