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3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
暑假期间翻阅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特别是教师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得到一定的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在大致浏览这些内容后,我觉得受益颇多,暂且写下其中几点感受。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果,将来我能够有幸从事教育事业,一定好好应用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3
暑假期间翻阅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特别是教师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得到一定的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在大致浏览这些内容后,我觉得受益颇多,暂且写下其中几点感受。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果,将来我能够有幸从事教育事业,一定好好应用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罗伯特.斯莱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译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大。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例证将各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良行为的措施,而且每种措施相对应的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不同的。依照书中所谈,我沉住气,认真地分析场景:当他捣乱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这种目光聚焦的感觉,这表明他在寻求同学们的关注。这时我如果训斥他,可能会增加同学们对他的注视,进而会奖励他的捣乱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忽视该行为。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学生看到我没理他,照常上课,其他同学也没看他,竟也停止了敲击。
看来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开阔视野,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为学习理论,本书作者在发展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学生多元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那么鲜活,浅显易懂,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本书配有卡通图画,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导航。也使一线教师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5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读完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以下是我的读书体会:奖励和惩罚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奖励会带给孩子自信,带来满足,激发追求更高目标,但也会带来自满,带来盲目自信,从而阻碍孩子的进步。惩罚可以引起孩子内疚和悔恨,让孩子明白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吸取教训,下决心克服和纠正。因此要正确应用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惩罚学生要适当
奖励:成绩很好的学生,取得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学生,做了好人好事的学生。惩罚:一是觉得这个学生能够做好的事但是没有做好。老师会怀着一种失望的心态惩罚学生。二是对待那些问题学生,因为他们屡犯错误,屡教不改,老师会怀着一种无奈的心态对他们严厉惩罚。
事实上差生不仅很少有受奖励的机会,反而是受惩罚的主要对象。为了试着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或寻找受奖励的机会,为了让更多层面的学生得到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 “校园之星”活动,诸如“学习之星”“文学之星”“文明之星”“励志之星”“才艺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等等。
二、奖励和惩罚要能触动学生
现阶段,提倡赏识教育的多、惩罚教育的人少。原因之一是“惩罚”一旦运用不好就容易留下体罚学生的嫌疑。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有的会越来越自信,有的可能会越来越经受不起挫折、越来越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赏识教育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不能走极端,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都是教育学生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两者不可偏废。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赏识学生,也应该大胆且慎重的惩罚学生。
在某些方面受表扬的学生会得到肯定与激励,让他更有信心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如果在班级等集体场合表扬一个学生,还能对整个集体的学生起到导向的作用。当众批评一个学生,也会起到警示全班的作用,但也可能会让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让他不在乎。
因此奖惩要注意时效,不等于凡事都要在第一时间内处理,需要捕捉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有时甚至需要等待时机,尤其是对学生实施惩罚。比如,某老师讲课时发现某同学正看课外书,教师立即停下课来呵斥,或者没收书籍,甚至当众把书撕掉,势必会伤害该学生自尊,甚至激怒学生而引发激烈的冲突,当然,也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不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此时教师不宜“趁热打铁”,可暗示学生停止看课外书,冷静下来,课后找恰当的时机耐心帮助学生。
三、奖惩措施要合理
有的教师认为奖励的量越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有的教师认为惩罚的力度越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就改得越彻底。但事实上,过量的奖励,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后果,如骄傲、轻视他人等;过量的惩罚会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易使学生产生对教育教学的反感,甚至逃避教育,厌弃学习。因此,奖罚要适度。
奖励要适度。要注意奖励面适度,面过小会使人觉得可望不可及,失去主动性、积极性;面过大,会让人感到来得容易,成功感不强,从而不珍惜,表现出对奖励的无所谓的态度。还要注意奖励不求全,不能等到一个人各方面都优秀才去奖励,只要取得了某项成就就应予以某方面的奖励,纵然被奖励的学生还存在其它缺点也无妨。
惩罚要适度。教师应该明白运用惩罚的目的是要转变学生的态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又持久的转变。尤其对学习上的中差生使用惩罚要特别注意防止过度。如果过度,学生的行为会变得消极,反过来又会增大他们产生学习过失的可能性,这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有进一步使用惩罚的必要,这样就会形成经常对中差生使用惩罚的倾向。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钻研,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使我们的教育能起到实效性。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7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
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8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书写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树立自信。正如诗人维吉尔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摘记《儿童教育心理学》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9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它使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笑的眼神,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上学期我所带的是二年级,由于孩子年龄小,学生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效率。我经常对他们进行大声批评,严厉训斥。几个星期下来,结果令我很失望。学期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课。上课铃响了,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可是过了没几分钟,教室里就有窃窃私语声,还有几个好动的学生开始做小动作了,我心里有点不满。“老师,蔺俊祥折纸飞机。”……突然一阵告状声打断了我的思路。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怒从中生,真想训斥他几句,但理智告诉我:别发火,发火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在片刻的冷静后,我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对“捣蛋者”进行教育。我走到蔺俊祥跟前,拿起纸飞机,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看,蔺俊祥的纸飞机折的真好,一定是未来的发明家。可是能在语文课堂上折吗?”同学们齐声说:“不能。”“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勤奋好学、积极举手发言的一面你想展示给老师们看吗?”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一下子放松了绷紧的神经,很快就有一部分同学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我扫视全班,同学们都为我一脸的笑容而露出又惊又喜的神色。接下来,我又表扬了几个上课认真听讲、读书好、积极发言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这时,不用老师的提醒另外的一部分同学也都坐得笔直笔直的了。随后,我利用讲课的空隙,开始观察几位“重点生”的表情,我发现蔺俊祥和我目光对视的一瞬间,赶快避开,甚至把头伏在桌子上,脸上露出羞愧笑容。此时我则微笑着向他点头,似乎暗示他你已经改正错误了,还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原谅你了。另外的几个调皮学生在与我眼睛对视的一刹那也都有后悔之意,我同样都报以肯定的微笑。
这时我的脑海瞬间闪现出《班主任工作纵横》中的论断“如果班主任能像古希腊‘含笑的哲学家’得谟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用语言训人,那他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始终面带微笑与他们深情地交谈,正面指出了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危害性,不但自己学不到知识,还影响其他同学,更是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希望他们以此次为戒,不要再有类似情况出现。入情入理的微笑教育,得体适时的表扬鼓励,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班的学生变自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多了,积极发言的多了……
此外,微笑和表扬还能增添学生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那道题目的答案我本来是记得的,可被老师冷不防的一喊,站起来时就全忘了。”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以“微笑”来期待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站起来时心理上就不会太紧张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微笑着对他说:“别紧张,你一定能回答的。”学生在你的鼓励下往往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终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老师们,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0
以前我读书总是耐不下性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可是,自从我带了毕业班的政治后,面对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总觉的手足无措。简单的处理方法对有些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同时我也感到有些挫败感,继而对教育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但我没有坐以待毙,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给课堂教学的100条建议》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生各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相联系的,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可以说,在读过这些书目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形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批评功能也应从注重甄别转向激励。
面对学生犯错,我们是否当即斥责,甚至“雷霆大作”?其实,学生很可能不是有意犯错的,所以我们无需大动干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不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考虑批评的言辞、场合,只要有错,便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样,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们的心灵创伤。“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作为评价的协调者、指挥者、促进者,应给每个学生以闪光的机会,使学生在坦诚、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乐于接受批评,乐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获得快乐、自信、成功,并茁壮成长。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足、错误时,不应说“你真笨!你不行!此类的话。我们应用教师特有的爱保护学生们的自尊,保护学生们的自信,也保护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未来。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1
《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
一谈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专业的规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几个难得的和风煦煦的午后,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读完了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
前人对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谓是执着与艰辛,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外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这种高度还要具备科学性,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指人类的学习。紧接着,对于学习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习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被归纳为联结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被归纳为认知学习理论,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纵观近现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当然在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们的理论研究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动物身上的实验。桑代克为了其学说的成立,整天与兔子为伴;苛勒则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学说,孤独地与大猩猩共处……面对着这么多的故事,看着这么多人的付出与坚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就为了一己学说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为了能为教育心理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就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规律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看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时不时地抱怨这抱怨那,与这些大师们的奉献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每一个学习的个体只能经历一次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对其的影响是一生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教育影响未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想这也许就是每个老师的心声。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2
读完这本《儿童心理学》还是让人受益良多的,与其说是儿童心理学不如缩减为问题儿童心理学更为贴切,本书作者阿德勒主要针对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儿童心理原因,如儿童口吃、尿床、吵闹、捣乱等,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了解了其心理缘由,才能得到解决。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需要,即不断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需要,而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儿童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而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属于问题就在于这些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如果不符合,就是不良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否会符合社会规范要求,主要在于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如果儿童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他就会扭曲客观事实,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导致错误行为。如某儿童在弟弟出生后,为了重新夺回家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追求它的`优越感,采取了口吃这一行为,很显然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他产生口吃的行为是因为他觉得家人不关心他了,只有口吃才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即儿童看待客观事实的错误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一些比较懒的儿童,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愿去做不愿去尝试,但他们仅仅是因为懒吗?在他们懒的背后,或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不自信,所以用懒这种行为来逃避,这样人们就只会说他们懒,而不会说他们笨。所以阿德勒认为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
总之,观看完这本书后,会让人对儿童有个更全新的认识,而这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阿德勒在本书中所阐述的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产生原因和应对方式让人不可忽视,与老师及家长来说,是他们的一本教育指南。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3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所谓"教育心理学十二讲"便是针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十二个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如关于"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人的心理的实质"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学习过程的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掌握知识过程的心理分析" "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 "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及"教师心理"等.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可以说,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本书之所以要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想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
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归纳书中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4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5
《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
一谈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专业的规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几个难得的和风煦煦的午后,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读完了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
前人对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谓是执着与艰辛,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外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这种高度还要具备科学性,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指人类的学习。紧接着,对于学习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习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被归纳为联结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被归纳为认知学习理论,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纵观近现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当然在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们的理论研究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动物身上的实验。桑代克为了其学说的成立,整天与兔子为伴;苛勒则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学说,孤独地与大猩猩共处……面对着这么多的故事,看着这么多人的付出与坚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就为了一己学说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为了能为教育心理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就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规律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看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时不时地抱怨这抱怨那,与这些大师们的奉献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每一个学习的'个体只能经历一次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对其的影响是一生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教育影响未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想这也许就是每个老师的心声。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6
本书是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论成果,后半部分则是心理个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作为老师和母亲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她的童年,因为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的,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顾她的童年,她有一个优秀的姐姐,从童年到现在,她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这些童年时未受到过关爱的'孩子,她们在儿童时代都受到过恶劣的对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恨恶的性格。
二,怀有过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判他们,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个体的人格,包括儿童和成人是一个统一的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作出难以避免的反应,他不想上学,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坏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特征,逐渐陷入不可救药的地步。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7
《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
一谈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专业的规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年前几个难得的和风煦煦的午后,乘着早春的暖意,我读完了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更深刻。整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
前人对教育心理的研究可谓是执着与艰辛,因为他们要把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心理活动外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这种高度还要具备科学性,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指人类的学习。紧接着,对于学习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习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被归纳为联结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被归纳为认知学习理论,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纵观近现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当然在这些理论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他们的理论研究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动物身上的实验。桑代克为了其学说的成立,整天与兔子为伴;苛勒则为了否定桑代克等人的学说,孤独地与大猩猩共处……面对着这么多的故事,看着这么多人的付出与坚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就为了一己学说得到世人的认可,就为了能为教育心理学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就为了探索教育心理的规律并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看完这本书,我不禁联想到了自身,想到自己时不时地抱怨这抱怨那,与这些大师们的奉献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每一个学习的个体只能经历一次心理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对其的影响是一生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教育影响未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想这也许就是每个老师的心声。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8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它使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笑的眼神,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倚栏轩文学网
上学期我所带的是二年级,由于孩子年龄小,学生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效率。我经常对他们进行大声批评,严厉训斥。几个星期下来,结果令我很失望。学期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课。上课铃响了,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可是过了没几分钟,教室里就有窃窃私语声,还有几个好动的学生开始做小动作了,我心里有点不满。“老师,蔺俊祥折纸飞机。”……突然一阵告状声打断了我的思路。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怒从中生,真想训斥他几句,但理智告诉我:别发火,发火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在片刻的冷静后,我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对“捣蛋者”进行教育。我走到蔺俊祥跟前,拿起纸飞机,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看,蔺俊祥的纸飞机折的真好,一定是未来的发明家。可是能在语文课堂上折吗?”同学们齐声说:“不能。”“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勤奋好学、积极举手发言的一面你想展示给老师们看吗?”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一下子放松了绷紧的神经,很快就有一部分同学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我扫视全班,同学们都为我一脸的笑容而露出又惊又喜的神色。接下来,我又表扬了几个上课认真听讲、读书好、积极发言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这时,不用老师的提醒另外的一部分同学也都坐得笔直笔直的了。随后,我利用讲课的空隙,开始观察几位“重点生”的表情,我发现蔺俊祥和我目光对视的一瞬间,赶快避开,甚至把头伏在桌子上,脸上露出羞愧笑容。此时我则微笑着向他点头,似乎暗示他你已经改正错误了,还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原谅你了。另外的几个调皮学生在与我眼睛对视的一刹那也都有后悔之意,我同样都报以肯定的微笑。
这时我的脑海瞬间闪现出《班主任工作纵横》中的论断“如果班主任能像古希腊‘含笑的哲学家’得谟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用语言训人,那他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始终面带微笑与他们深情地交谈,正面指出了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危害性,不但自己学不到知识,还影响其他同学,更是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希望他们以此次为戒,不要再有类似情况出现。入情入理的微笑教育,得体适时的表扬鼓励,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班的学生变自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多了,积极发言的多了……
此外,微笑和表扬还能增添学生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那道题目的答案我本来是记得的,可被老师冷不防的一喊,站起来时就全忘了。”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以“微笑”来期待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站起来时心理上就不会太紧张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微笑着对他说:“别紧张,你一定能回答的。”学生在你的鼓励下往往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终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老师们,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19
本书是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理论成果,后半部分则是心理个案的例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作为老师和母亲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书中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一,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的成长过程,时刻关注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关注她的童年,因为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例如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不停的,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顾她的童年,她有一个优秀的姐姐,从童年到现在,她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她,当这些童年时未受到过关爱的孩子,她们在儿童时代都受到过恶劣的对待,因此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恨恶的性格。
二,怀有过度雄心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评判他们,训练孩子野心勃勃,并没有什么好处,培养孩子的勇敢,坚韧和自信却尤为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气馁,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三,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个体的人格,包括儿童和成人是一个统一的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保持一致的,孩子上学拖延理解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作出难以避免的反应,他不想上学,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坏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的心理,非但没有成功地转化为学校的要求,反而对学校的要求有所抗拒,于是他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特征,逐渐陷入不可救药的地步。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0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说它熟悉,因为在上师范时就已经接触过这门学科,而且感觉在工作中也一直用着它。说它陌生,虽然一直在用,但又觉得掌握的不透彻。这个学期再次重温了《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让我再次体会到特级教师张兴华的教学魅力。张兴华,著名特级教师。他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数学教学心理研究,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流派。
很多人认为,小学的数学嘛,应该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可依,真正进行了数学教学之后我才发现,数学教学并不如他人想象中那么简单,而真正要教好数学更是需要付出一番努力。阅读了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现在我进一步感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钻研,有时觉得很简单的事物越是值得我们去研究!
这本书张老师从知识的形成和习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能的发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六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一章节张老师都结合了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细致分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对如何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后收获良多。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里面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同学笑话;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想想说得还很有道理,学生比较喜欢“老师发问他思考”。在高年级,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别人发问,别人思考,别人回答,我听听”的情况。那这些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喜欢被别人牵着走。在《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中,张老师说“发现问题更重要”。因为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实施实施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求知者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蓄,主动地、新颖的、独特的、个性感知的展示。美国衡量教育标准之一: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的“有问题”。若把老师问住就算成功。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从会发现问题到发现有质量的问题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是需要进行长期指导,反复训练的。
1、提供发现问题的示范。
学生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发现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发现问题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发现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发现得有价值。
问题的发现要“准”、要“精”。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提问。在学生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及时的'表扬,还要让学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分享,让更多是学生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起到好的指导作用。
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在表述上不够准确,在把握上可能也不够精准。此时,教师要进行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把握关键。在学生闪烁思维火花,却是“雾里看花”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书好似读完、看完,但我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谈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再次思考。惟有反复不断的阅读,细细体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多地理解儿童,走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3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4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书写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树立自信。正如诗人维吉尔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摘记《儿童教育心理学》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5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书写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树立自信。正如诗人维吉尔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摘记《儿童教育心理学》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6
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我认识到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输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为了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7
新一期的共读营即将开启之际,领读老师对《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这本书的作者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过程是教育者们所熟知的,但对于他的著作,说实话,这是第一次拜读。
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小书,每一章的阅读都有些费劲,但我也努力通过快速浏览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于不懂的地方反复咀嚼,还通过阅读共读群里小伙伴们的观点进行思考,一遍读完,虽感觉只学到了皮毛,却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享。
一、突破舒适区践行终身学习
在阅读了第一章的内容就让我不禁感叹,在教育发展的这几十年间,似乎人们并没有改变对教育的认知,大家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包括我们教师自己。而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找到,我们让孩子们背诵记忆的知识最终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个老师始终用自己过时的经验去教育新时代的学生,那么各种问题就会接连发生。医生、工程师等职业每年都会有知识的更新及各种考核,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也坚持学习,跟随时代的脚步呢?
这本书的阅读,用杨老师的话说,就是跳出阅读的舒适区,磨一磨自己的脑子。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用所学联系实际,指导实际教学,才会受益,而且会进入良性循环。
我一直认为,老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最好践行者,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研究、不断发现,用自己的学影响带动孩子的学,不要当学生发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会成为引导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规律科学引导
既然要做引导员,那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就一定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本书中介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我的理解就是,儿童的发展跟年龄和身心发展分不开,我们不能要求一个7岁的孩子去做10岁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认知达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会产生压迫感,从而产生抗拒心理。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去创设合适的情境去帮助他达成目标,也就是跳一跳能够着树上的苹果即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认知发展规律,设计适合的课程和互动体验,在让他保有对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激发他对相关科目的好奇心,通过游戏、动手实践、表演、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学科素养,培养相对应学科的学习能力。
所以在这里,老师要做研究员,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从而提供适合个体的精准引导,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见每一个孩子”,只有看见他,不断发现他的优点,才会让他更加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三、自主学习发展创新
本书揭示了儿童认知原理,也就是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教师只有对儿童心理学有所了解,就能理解儿童自发的反应过程,从而加以利用、引导,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把学习的永动机装在每一个人心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在一次次的实践体验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促进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从而提出创新的思考或成果,这难道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这也注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当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环境,老师、家长都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发展,创造美好未来。所以,从当下开始,去学习、去读懂每一个孩子、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智慧引导,助力成长。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阅读专业论著,提升自身素养,做新时代教师,育时代新人。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8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29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30
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第四章教学心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它让我对我们每节课都要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能简单回忆我们所教内容远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其次,从感性上让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我们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书中最后一章教师心理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也很大。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