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2024/08/1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第八日的蝉》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篇1

蝉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后却只能活七天。但若有一只蝉跟伙伴不一样,独活了下来。那么她感到的是孤独和悲哀,还是看到崭新风景的喜悦呢?“拿到书时,映入我眼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

《第八日的蝉》故事非常简单,主角希和子偷走情人的婴孩,用母爱虚构她和小孩薰的母女人生。作者角田光代以忧伤细腻的笔触从一个犯罪者的视角描绘出了她伟大的母爱,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可是她却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甘愿走上逃亡之路换来与薰短暂的.陪伴。看完此书,我觉得角田光代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让读者对犯罪者希和子没有任何的埋怨与指责,而被她的母爱所深深地震撼。借着”母爱“的强力,融化了读者的心。

其实蝉的生长周期通常在13到17年,不过大多数时间都在地下穴居蛰伏,能在阳光下、绿荫中鸣唱的天数非常短暂。10多年的黑暗与七天的光明,形成了极具冲击力的对比,不禁让我想到书中主角希和子带着偷来的小孩薰的5年逃亡生活中,痛苦和内疚整天充斥着她的内心,但是唯一坚持着她继续逃亡的便是与薰一起那些短暂而幸福的日子,而薰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就正是支撑她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然而希和子的母爱,注定是悲伤且惨烈的,她注定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希和子在最终被捕时,她和薰隔着远远的斑马线泪眼相望,说的却是:”这孩子还没吃早饭啊!“这一幕成为了书中的经典场景,看到这里谁能不触动?谁会忍心让她们”母女“分离?可是一切的真相被揭开后,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此时作者角田光代笔锋一转,将主人公转换成了薰。薰终于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但是她却并不幸福。她与父母之间终是有一种隔阂,因此薰开始恨希和子,觉得是她毁掉了她的人生。书中的薰才是这一段感情纠葛的最大牺牲品,尽管希和子给予了她自己所谓的母爱,可是终究毁掉了薰和她原本应该幸福的人生。小说最后的结局是薰和服刑期满后的希和子偶然相遇了,但是她们却没有相认,明明已经都互相认出了对方,但是薰却缓缓转过了头离开,再也没看希和子一眼。结局中的薰学会了原谅与宽宥,学会了释怀和接受。而希和子也从被捕时的仅仅存有对薰的父母的感谢抚养之意到最后能真正的忏悔和认罪。

希和子正是小说中那第八日独活下来的蝉,她看到了第八日的独特风景,但是她也付出了她的一切,作茧自缚,也多少有了一些诗意的哀愁。即使被抛弃,即使变成空壳什么都没有,也还是可以有值得拥有和生存下去的勇气。

爱从来都没有对错。不管前方怎样,我们还是要一路走下去。

《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篇2

昨晚,本只是想吃饭时候不那么孤单,拿起这本书“送饭”。竟一直断断续续看到准备睡觉,越看越入迷,一直看到昨晚1点50分,实在太困,还有三十几页……惦记着,第二天竟也可以起得来,上班的时候把它看完,无比珍爱,用透明胶把把它包好。第八日的蝉……有点自己的理解,所以,可以记下。

这部小说,刚开始就发现“第0章”,很特别的编排。第0章是用第三者的口吻交代,第1章以希和子“我”的立场讲述被抓前与熏两人相依为命却幸福的逃亡生活,在第1章尾用熏和希和子最后一别转换到第二章从熏的视角去看“那件事件”以及那以后她们还有周边人的生活因此的变化,也就是第八日的蝉——“活到第八天的蝉,可以看见别的蝉无法看见的东西。虽然它也许并不想看。但是,我想,那应该不全是糟得必须紧闭双眼的东西吧。”

传说蝉是在土里活了7年,然后出来活7天就死去。活到第八天的蝉,可以说是幸存,也可以说是悲剧。这部小说,不由让我想到汶川大地震后那些活下来的人,那些亲历悲剧存活下来的人。其实,他们活着比死去的人更痛苦吧?他们的痛苦跟第八日的蝉差不多吧?他们比死去的人承担更多的痛苦,为什么还有人跟他们道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历尽沧桑的人,身体是完整的,心已经是千疮百孔。

看似大结局,看似尘埃落定,其实才是真正的开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只是结束了爱情,真正开始婚姻。结束一种幸福,开始另一种幸福,这是最不难接受,最好过的日子。如果说结束一种幸福,开始不幸呢?如果结束不幸,开始幸福,这算苦尽甘来吧!如果结束一种不幸,开始另一种不幸……那……

人总是倾向结束现在所拥有的,以为结束现有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总是感到不满足,总是缺乏安心,对现状的肯定。希和子却是祈祷今日和明日能够和熏在一起就心满意足了。不管是住住迁移户的破屋里还是打工饭店的爬满毛毛虫公厕的宿舍,她总是尽力用自己的双手为熏创造干净舒服的环境。熏有个对她充满疼爱,在被捕时还大喊“那个,这孩子,还没吃早餐!”的那女人,有个心想保护她却常常让她受伤害的血缘母亲。选择了用恨去保护自己,最后囚禁了自己。

这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作者通过第八日的蝉来寄语那些遭受悲剧后如何获得真正的重生,而不是简单的存活下来。对这类人的关注以及对这类受害群体的鼓励。谁都有过错,谁又都是无辜的,但谁都要在第七日后,在第八日努力、不放弃地去生活,选择走出去,选择重生。

结局才是真正的开始,在咽气的前一刻,我们都应该去努力生活,未知的明天应该不全是糟得必须紧闭双眼的东西。

《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篇3

最近爸妈很神奇的开始管我,要求我十二点前睡觉。

神经,我高三以后根本就没试过半夜一点以前睡,时针不走过一点我就会寝食难安辗转反侧然后神经焦虑开始失眠……让我早睡跟上刑根本没分别。

本以为大学毕业终于可以想几点睡就几点睡了,结果还是要被管……

然后最低要求变成十二点以前关电脑……什么跟什么啊!怒吼!

于是久违的开始半夜翻书看。因为最近电子书在看《鬼吹灯》,那东西半夜看多少有点毛骨悚然,看电子书我又不愿意同时看几篇,所以翻些实体书来看。

刚把《第八日的蝉》看完。大概看了……三个晚上吧。最后那天早上起来还剩下一点点尾巴,想说今天迟到算了,把书看完再上班。

始终还是没敢,就拿着书上班去了。车上挺空的,就在车上看起来。突然想起,这大概是我初中毕业之后第一次在通勤公车上看书吧。然后心情就变得很轻松很愉快。其实我最近有努力克制自己少看些日本文学啊影视之类的东西,因为好像我越来越习惯日式的思维方式了,看综艺也

好小说也好电影动画……都很容易获得共鸣完全没有违和感,这其实挺危险的。

我不太希望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定在某种文化背景中,那样似乎很容易被局限。但是好死不死这本书又让我共振了一把。日本人写书就不太会设计精巧的情节,但总能在人心中做文章,让你看到某个隐匿的自己。而且从来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故事既没有结局也没有答案,但结尾却并不觉得突兀。

因为世间的事原本就是这样的啊,并没有什么是一定对,也没有什么是一定错的,要看你所站的角度和立场,才能判断一件事的是非曲直。从这个角度来说,“唯物辩证”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坚持“唯物”就不可能“辩证”,想要“辩证”又怎么可能“唯物”呢。

很多问题在脑海中盘旋太久思考太多,答案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就好像有的人你思念太久想念太深,反而会不大记得他的模样。

我现在慢慢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似是而非的,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所谓的标尺。反而会怀念小时候固执己见得有点极端的自己。

那时候眼里的世界是黑白的,界限分明不容混淆,立场坚定正义感爆棚。现在完全不会了。其实人不该念太多书的,知道的越多就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是想探个究竟,然后越来越混乱,最后变神经。你看我现在读书笔记变得这么抽象就知道我离神经其实不远了……

书的后半段,熏的一些想法跟我很贴合。

她说的很多话我看的时候都会觉得,啊,跟我想的一样。然后就很想知道,然后呢然后怎么样了。所谓想法的贴合并不是一些具象的想法,而是一些……怎么说呢,一些态度和姿态。

其实挺怪的,她的经历那么特殊,我那麽平凡,但想法却很贴近。

人还是很奇妙的。

《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篇4

昨晚,本只是想吃饭时候不那么孤单,拿起这本书“送饭”。竟一直断断续续看到准备睡觉,越看越入迷,一直看到昨晚1点50分,实在太困,还有三十几页……惦记着,第二天竟也可以起得来,上班的时候把它看完,无比珍爱,用透明胶把把它包好。第八日的蝉……有点自己的理解,所以,可以记下。

这部小说,刚开始就发现“第0章”,很特别的编排。第0章是用第三者的口吻交代,第1章以希和子“我”的立场讲述被抓前与熏两人相依为命却幸福的逃亡生活,在第1章尾用熏和希和子最后一别转换到第二章从熏的视角去看“那件事件”以及那以后她们还有周边人的生活因此的变化,也就是第八日的蝉——“活到第八天的蝉,可以看见别的蝉无法看见的东西。虽然它也许并不想看。但是,我想,那应该不全是糟得必须紧闭双眼的东西吧。”

传说蝉是在土里活了7年,然后出来活7天就死去。活到第八天的蝉,可以说是幸存,也可以说是悲剧。这部小说,不由让我想到汶川大地震后那些活下来的人,那些亲历悲剧存活下来的人。其实,他们活着比死去的人更痛苦吧?他们的痛苦跟第八日的蝉差不多吧?他们比死去的人承担更多的痛苦,为什么还有人跟他们道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历尽沧桑的人,身体是完整的,心已经是千疮百孔。

看似大结局,看似尘埃落定,其实才是真正的开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只是结束了爱情,真正开始婚姻。结束一种幸福,开始另一种幸福,这是最不难接受,最好过的日子。如果说结束一种幸福,开始不幸呢?如果结束不幸,开始幸福,这算苦尽甘来吧!如果结束一种不幸,开始另一种不幸……那……

人总是倾向结束现在所拥有的,以为结束现有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总是感到不满足,总是缺乏安心,对现状的肯定。希和子却是祈祷今日和明日能够和熏在一起就心满意足了。不管是住住迁移户的破屋里还是打工饭店的爬满毛毛虫公厕的宿舍,她总是尽力用自己的双手为熏创造干净舒服的环境。熏有个对她充满疼爱,在被捕时还大喊“那个,这孩子,还没吃早餐!”的那女人,有个心想保护她却常常让她受伤害的血缘母亲。选择了用恨去保护自己,最后囚禁了自己。

这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作者通过第八日的蝉来寄语那些遭受悲剧后如何获得真正的重生,而不是简单的存活下来。对这类人的关注以及对这类受害群体的鼓励。谁都有过错,谁又都是无辜的,但谁都要在第七日后,在第八日努力、不放弃地去生活,选择走出去,选择重生。

结局才是真正的开始,在咽气的前一刻,我们都应该去努力生活,未知的明天应该不全是糟得必须紧闭双眼的东西。

《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篇5

初读时其实并不喜欢这个故事。没办法接受希和子那一场荒唐的犯罪,没办法体谅希和子的自我催眠和救赎,毕竟,从她不受控制带走孩子的那一刻,四个人的命运都被狠狠地扯裂。走向万劫不复,我对此最初的理解是,这是罪恶的,不是所谓的那些自我安慰和谎言所能掩盖的。我的这种近乎不理智的抗拒和愤怒,在希和子带熏逃离的过程中被一点点抚平了,甚至最后还一直祈求在那个黑夜里希和子会和熏一直在一起。

那个希和子带熏逃离的雨天,希和子成为了重生的那只蝉,脱离了过往痛苦不堪的记忆,她往后的日子里只有熏了。没错她是孤独的、无助的甚至还是危险的,内心的欲望和对自我的催眠使她完全没有罪恶感,但所有的困难危险都不阻碍她拥抱重生后的风景,因为至少,她还有熏,或者说,她也是因为熏的微笑而获得救赎的。

往后的逃离之路,更是充满了各种的艰辛险阻。最让我心情沉重的必定是希和子进入非法团体天使之家的那一段,那个地方实在让我无法用理智的思维判断她到底真的是乐土还是地狱,毕竟我承认了她确实帮助了希和子度过了十分危险的一段时期,但是天使之家一直给人一直阴森邪恶的感觉,那感觉模糊但深刻,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离奇的地方,希和子对熏的爱才显得越发伟大,她不在乎天使之家是怎样的不在乎这里的人是怎样的,不管这里是对她有所觊觎另有所图还是想毁灭她的价值观念,都无所谓。她脑子里只有唯一的念想——只有我和熏还在一起就好了,只要我还能继续爱她就好了。

逃离了天使之家,希和子和熏在小村里的那段幸福生活是全书里最温暖的一段。我甚至还能想象她们在山路上参加点等会的幸福样子,那会是多美好的一段记忆,以至于熏长大后回去小村便泪流不止。那一定是熏的成长中最无法剥离的记忆,因为那几乎是熏的成长里最幸福的一段日子,那时候希和子爱强烈到她无法承认更无法忘记。

她是那只第八日的蝉,她是极其脆弱的,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残忍而几乎丧失理性地带走了熏,她又是那么得坚强,那股深藏的母爱和对爱的渴望让她不再孱弱与迷茫。她确实错了,她毁了一个家庭,甚至在熏的心里结了一个厚厚的痂,这个痂是一辈子的。但她的错是建立在熏的父母亲之上的,是他们俩也必须承担的,从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希和子的罪正是这两人的自私和邪恶造就的。

希和子在被审判的法庭上说"谢谢",当法官质疑她,问道:“难道只有谢谢没有愧疚没有歉意吗?”。希和子依旧回了“我只有感谢。”那一刻我哭了。

是的,她偷走了曾经爱人的孩子,用她所能透支的所有的母爱虚构了四年的人生。这四年,每一个脚步都被浓稠的爱浸透,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希和子的人生,也是熏这一辈子都无法逃离的人生。

《第八日的蝉》读后感 篇6

最近爸妈很神奇的开始管我,要求我十二点前睡觉。

神经,我高三以后根本就没试过半夜一点以前睡,时针不走过一点我就会寝食难安辗转反侧然后神经焦虑开始失眠……让我早睡跟上刑根本没分别。

本以为大学毕业终于可以想几点睡就几点睡了,结果还是要被管……

然后最低要求变成十二点以前关电脑……什么跟什么啊!怒吼!

于是久违的开始半夜翻书看。因为最近电子书在看《鬼吹灯》,那东西半夜看多少有点毛骨悚然,看电子书我又不愿意同时看几篇,所以翻些实体书来看。

刚把《第八日的蝉》看完。大概看了……三个晚上吧。最后那天早上起来还剩下一点点尾巴,想说今天迟到算了,把书看完再上班。

始终还是没敢,就拿着书上班去了。车上挺空的,就在车上看起来。突然想起,这大概是我初中毕业之后第一次在通勤公车上看书吧。然后心情就变得很轻松很愉快。其实我最近有努力克制自己少看些日本文学啊影视之类的东西,因为好像我越来越习惯日式的思维方式了,看综艺也

好小说也好电影动画……都很容易获得共鸣完全没有违和感,这其实挺危险的。

我不太希望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定在某种文化背景中,那样似乎很容易被局限。但是好死不死这本书又让我共振了一把。日本人写书就不太会设计精巧的情节,但总能在人心中做文章,让你看到某个隐匿的'自己。而且从来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故事既没有结局也没有答案,但结尾却并不觉得突兀。

因为世间的事原本就是这样的啊,并没有什么是一定对,也没有什么是一定错的,要看你所站的角度和立场,才能判断一件事的是非曲直。从这个角度来说,“唯物辩证”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既然坚持“唯物”就不可能“辩证”,想要“辩证”又怎么可能“唯物”呢。

很多问题在脑海中盘旋太久思考太多,答案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就好像有的人你思念太久想念太深,反而会不大记得他的模样。

我现在慢慢觉得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似是而非的,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所谓的标尺。反而会怀念小时候固执己见得有点极端的自己。

那时候眼里的世界是黑白的,界限分明不容混淆,立场坚定正义感爆棚。现在完全不会了。其实人不该念太多书的,知道的越多就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是想探个究竟,然后越来越混乱,最后变神经。你看我现在读书笔记变得这么抽象就知道我离神经其实不远了……

书的后半段,熏的一些想法跟我很贴合。

她说的很多话我看的时候都会觉得,啊,跟我想的一样。然后就很想知道,然后呢然后怎么样了。所谓想法的贴合并不是一些具象的想法,而是一些……怎么说呢,一些态度和姿态。

其实挺怪的,她的经历那么特殊,我那麽平凡,但想法却很贴近。

人还是很奇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