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精选33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一直也在阅读经典,渴望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阅读的快乐、认同和感动,更想从中收获知识,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经典照亮不了我们的人生,却可以激起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也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当代中国农村富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写了他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对爱情、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初读《人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过于纠缠复杂的爱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绝情,张克南的真情……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思考何为爱情,怎么对待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也都在探索它的奥秘,可它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判断什么不是爱情,也许,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开心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着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最初会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他做农民的困顿与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说他看不起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经历渐渐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没有想过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个农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却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前提,无怨无悔,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得让人痛彻心扉。
大马河桥上,雪花飘扬。分手的时刻,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摇摇晃晃跨上自行车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爱情的过程异常动人,爱情的结果却很残酷。没有终成眷属,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吗?当然不是,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爱情也是。尽管结果可能不够圆满,可是仅凭结果评价爱情显然不够客观,没有过程的风风雨雨,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结果也许只是不幸地开始。从悲剧的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气与激情,我们也正是从那些遗憾和悔恨中不断成熟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爱情甚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他的爱情不在这里。
1992年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时年42岁。虽然他不是一个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真诚,在于他尽可能地挖掘与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人生》能够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和奋斗中的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给以他们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的话,既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注解。
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走过啊?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
一口气读完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不仅让我再次体会到阅读的快感,更重要的是故事里的主人翁让我明白真正的人生意义。
小说故事大概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期,第一主角高加林失去民办教师资格,无奈的加入田地劳作同时又幸运的和善良美丽的巧珍坠入爱河。由于高加林的才华后来被安排到县政府做通讯员,却又选择了高中同学亚萍的恋情而抛弃了尚在农村的文化程度低的巧珍。可惜,由于亚萍的准婆婆告发,高加林从对事业婚姻一片美好憧憬突然跌入谷底,加林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面临着再次回到农村。而此时深爱他的巧珍已经出嫁了,并且在加林回到村口的时候,并没有收到村民的耻笑,而是一群被巧珍这样无私的爱感动下的村民送来的安慰和祝福。
虽然小说中爱情故事情节在许多国产电视剧里也有雷同的再现,但是我还是对作者塑造的巧珍人物形象非常喜欢。这是多么立体多么值得天下男人所梦想的女孩啊。尽管她没有读过书,但是她有无私的爱,有宽阔的胸怀,这在现实生活女性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可以这样说,巧珍对加林的爱是经得住考验的,是真爱,是大爱。
反观,饱读诗书的加林,虽然才华横溢,心高气傲,在面对失去民办老师工作,家里穷困潦倒的时候,是巧珍的帮助让他走出阴影而很快进入农民辛勤耕作的角色。但是,在进县城工作后以为当了通讯员就高人一等,尤其是和巧珍日常生活中觉得没有共同语言了,嫌弃巧珍没有文化而选择了表面上和自己谈得来的播音员亚萍。虽然他们俩是高中同学,虽然他们也有短暂的花前月下和招摇过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和亚萍的.爱肯定经受不起生活的检验。这一点从亚萍打电话让加林去寻找水果刀这个情节就能看出亚萍和巧珍的天壤之别。
故事的最后,不得不要承认,加林其实也是幸运的。虽然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在巧珍的关爱下,相信加林还是会融入乡村生活的。这一切也要感谢巧珍——金子般的好姑娘。
小说是高于生活的,但是在生活中肯定是能找到原型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有点加林的影子在身上,都想走出家乡到外面有一番闯荡。但是,请大家谨记,无论我们去了哪里,家乡永远是我们的家乡,哪里才是我们栖息的地方。更何况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无论你在外多么的飞黄腾达或者是穷困潦倒,回到家乡,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虚无。在曾经熟悉的田地,庄稼,溪水,山林,街道和村房前,你会觉得生活的本质在这里才能得到最清晰的体现。
可惜加林在人生得意的时候并没有领悟到在他的家乡有多么好的一位女子还在痴痴的等待她,却抛弃了这段姻缘。让他的两位长辈为之叹息。
如果加林能早点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相信他也不回丢失那块金子——巧珍。
也希望我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看清自己的位置,在淳朴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幸福。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3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4
路遥的《人生》是看完一阵之后,感触才来的越发强烈,当下浮躁现实的社会,让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得到巧珍给的那份纯真善良爱情,是那么的不容易,给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当我们面临人生的未知和选择时,我们或许迷茫或许纠结。如果走错,愿归来你还是少年。尤其是爱情里,希望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爱情都是纯洁的美好的不掺任何杂质的,对待那个将要陪伴你一生的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拿出最起码的尊重和最尊贵礼遇,善待。不将它亵渎,不将它利用。
封面上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柳青)。这句话正是对高加林人生的概括,从民办教师到农民,从农民到新闻干事,从城市到农村,高加林的人生正是他一步一步选择出来的。
主人公高加林让人又爱又恨,他身上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他在物质或出身上或许不如他人,但他在精神上超出他人太多了。从民办教师到农民,他的人生遭遇了巨大挫折,他没有放弃,他在挣扎。
生在农村,他渴望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他代表了城乡三角地带的知识分子,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他又有知识分子的傲气与虚荣,去县城卖馒头却不叫卖,在大街上遇见同学很尴尬,去掏粪却怕遇见同学家长。
从农村到城市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小说上下篇的分界点。我读到这的时候,莫名的松了口气,感觉自己的命运和高加林联系在一起,高加林出人头地了,像自己出息了一样。
高加林的爱情和他的人生轨迹联系在一起,巧珍代表了理想的恋爱:完美、纯真。黄亚萍代表成功人士的伴侣:家庭好、有文化。高加林人生重大抉择正是爱情。
小说的结局呢,高加林奋斗的结果是又回到了农村,事业、爱情都失去了。一切回到了起点。前后的巨大反差让人唏嘘、惋惜。可如果让我们选择结局也一样,这因为人的局限性和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路遥关注了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的迷茫,这也是现代应该关注的问题书中还有利己主义的黄亚萍、趋炎附势的马占胜、手先富起来的刘立本和因为关系当上民办教师的三星、淳朴的高玉德夫妇,那个时代在离我们远去,但那些人、那些事在重演,这就是人生。
读路遥的书莫名有种向上的力量,让人思考,让人拼搏,然后去奋斗自己的人生。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5
路遥的《人生》:环境在变,感情在变,人生也在变。那天到朋友家里溜达,偶然看到路遥的《人生》,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时间买回来看看。机缘巧合,读完这本书。
《人生》讲的是农村孩子高加林的人生,成绩好,爱看书,刚出来时当民办教师,3年后,被关系户顶替。他接受命运的安排,当农民,种地,失意的阶段有善良的巧珍的陪伴,当他凭借着叔父的关系,到县城里做起记者时,又与曾经有着好感的漂亮女同学相好,狠心与农村姑娘巧珍分手,不曾想命运再一次捉弄,清查关系户,他又被打回原形,当农民。
我感触挺深,可能因为我是农村的孩子,才如此理解高加林的择偶观。先说说我父母。我爸读过初中,我妈不识字,熟人介绍认识的。我外公看我爸人高马大,做事勤快,便应允了这件亲事。我妈说不喜欢我爸,最初的几年,穷,日子不好过。
在一起30多年,我爸说一直很喜欢我妈,不管我妈脾气怎么坏,对他怎么骂。
以前不能理解,他们没有共同爱好,我爸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跟我妈没共同语言,可是他就是顺着我妈,赚的钱也都给我妈。在看完《人生》后突然理解了,年代不一样,他们所追求的婚姻和爱情是不一样的。
大环境下的趋同形式,到了适婚年纪,找到喜欢的人,过一辈子。感情不合?磨合,调整,容忍,包容,慢慢地就是一辈子。择偶观是个人意识问题,但在身边的环境里容易受到改变。
在《人生》里,高加林的择偶观很有主见,毕竟他读过那么多书,算是知识分子。不同环境下,心境发生改变,懂得取舍,更懂得自己想要的什么。他飞黄腾达时,抛弃农村姑娘巧珍,肯定很多人认为他不识好歹,忘恩负义。如果换做是你呢?你会怎么办呢?
1、高加林追求的是与自己心灵合一、志同道合、合拍的伴侣。
高加林读过高中,有知识,有文化,巧珍,农村姑娘,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善良,纯真,一心爱着他,愿意付出一腔热情,她的爱很纯粹,不求回报,只要他好就行。
两个人距离相差太大,可是在情感上却也产生过共鸣。在他失意落魄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姑娘投来一颗热忱的心,让他心动不已。他讯速地与她在一起,甚至接吻。黑夜里,躲在在草垛里看星星,接吻,做着谈恋爱应该做的事。
这是年轻人荷尔蒙的作用。这时候,我们不讲究读没读书,是因为处于那个环境,情不自禁。后来,他做了记者,发现自己的身份不一样了,似乎与巧珍的关系不再亲密,似乎一夜之间,她便不再懂得自己。
他在繁华里,在虚荣里,在自我感觉里,与高中同学黄亚萍速度升温,确立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有着谈不完的对生活的热爱,有着更美好的憧憬。虽然好景不长,在得知高加林被查,回老家当农民时,她也犹豫着,同时也想不顾一切的跟着他去。
几分真情,几分世俗。
在农村,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就拿现在女孩择偶标准来说,得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工作吧。可是如果没有感情,有这些也同样过不好日子。找一个喜欢的,合拍的,说什么他都懂的人该多好。你弹琴,他唱歌,高山流水难遇知音。
2、工作发生变化时,择偶观也发生改变。
如果高加林是农民,他就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和巧珍走在一起。但是他踏上当记者的路,改变了人生轨迹,那么在相对应的环境里,他便有权利换一种择偶观念。
不同环境里,不同选择。
比如暴发户,曾经过着很苦的日子,突然有钱了,看着家里的老婆又丑又老,他肯定会在外面找个年轻漂亮的。小说里经常看到是有钱人士三妻四妾,朝三暮四,不过就是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这是人性。
但是人的感情是真的,无论怎么变,曾经在一起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真心的为对方付出。这些经历是无法抹灭的。就算是假的,是欺骗,终究存在过。
3、婚姻与爱情的不同之处,爱情是两个人的感觉,婚姻是家庭的磨合,父母的认可。
高加林的父母得知他与巧珍在一起时,告诫他,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不要在一起。黄亚萍的父母得知高加林要回去当农民时,也是劝他们分手。父母所考虑的都是门当户对。
父母观念认为家庭环境相差太大,在一起不会幸福。
不无道理,两个人身份悬殊,经济不同,价值观不一样,生活在一起的有着无尽的矛盾。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城里儿媳妇给农村的婆婆买200的衣服,农村婆婆嫌贵舍不得穿,给自己亲爸买2000的羊毛衫,她老公看不惯,说她为什么区别对待。关键是城里的岳父是领导人物,平时都穿这个价位的,跟农村的婆婆的肯定不同待遇。
男人却认为是媳妇不懂事。他看不到自己的地位和角色,看不到自己的差距,一味指责媳妇儿,能有什么好结果吗?高加林深知世俗的眼光,他立马与黄亚萍提出分手。他要斩断曾经的情投意合,斩断不可跨越的父母的在意。他是一个明白角色,他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该想些什么,该得到些什么。
总结: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你配得上的伴侣过一生。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无论环境怎么变,身边的人说什么,唯有面对真实的内心,才能得到解脱与释然。
爱情,是有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互相吸引,在一起的欢喜与悲伤,离别时的凄凉,过程中包含的体谅与惊喜,证明曾经来过的情绪,慢慢都会消融在现实生活里。
人生起落,唯有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不管是择偶,还是工作,顺逆终有时。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6
前几天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开始接触路遥的小说。说不上什么感觉,至少没有想象的枯燥。这使我原本不情不愿的心情开始变得明朗。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知识分子,读书人,有才华,理想主义,负心汉。这是小说给他的标签,也是大众给他的标签。
看到因为同村书记的儿子要工作,而顶替了他原本教书先生的工作,使得满怀梦想的年轻人只能瑟缩在窑洞里,不见天日,没有未来。大概,巧珍只是他生活的调味剂,给他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撒了一把糖。她从不嫌弃他的落魄,愿意包容他所有的怪脾气,愿意自己受苦受累,保护他读书人的理想和清高。只是,不知此时的高加林是不是真的爱巧珍,还是仅仅因为,有一个女孩,她的出现,温暖了他原本地狱般的生活。
因为二爸的归来,高加林又成了三星那样的人,用一种走后门的方式获得了通讯员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认,加林自身也是有能力的。这大概才是最可悲的地方。明明有与之匹配的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符合职位所有的特性,甚至能百分之二百完成任务,却一定要通过这种不能见天日的方式获得这份职位。
进入大城市的加林,无从说他是否是因为过多的赞美而膨胀或迷失,至少,他是暂时忘记了自己曾经最痛恨的那些,和自己所经历的的苦难了吧。他忘记了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有个女孩,温暖了他的生命。忘记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忘记了克南对自己从无恶意。忘记了自己是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才获得的这份荣耀。
因而,当黄亚萍,这个能和他谈论十四种新能源的女生出现,并对他展开攻势的时候,他彻底的沦陷在了膨胀的生活里,看不清前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黄亚萍是真心喜欢加林吗?我认为不然,当加林回到农村当农民的时候,她明白自己和加林的阶级差距,因而接受了同为县城领导家儿子的克南,当加林看起来前路一片大好的时候,她又放下了克南,对加林重新展开攻势。或许她是喜欢加林的,但是这种喜欢里面,又夹杂了多少虚荣和冲动的成分呢。当再次遇到一个优秀的人,谁又能保证亚萍不会为此抛弃加林呢?但是这些,加林统统看不到。他只知道,巧珍和他思想不在一个层次,不能理解他的高谈阔论和远大理想。巧珍只知道柴米油盐,不能和他一起过有趣的生活。不知道加林想要的有趣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是下雨天一定要他去草坪上找一把进口水果刀来测试有多么爱自己吗?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也正是加林这种迷失,葬送了自己原本大好的前程。或者,那原本也是不属于他的。用不阳光的手段得到的,总归要失去的。加林心里其实一直是明白的。所以,当他失去这一切的时候,他的内心无比平静。平静的和领导告别,平静的收拾自己的东西离开,平静的和亚萍分手。而那个理想至上的,能和他讨论国家大事和十四种新能源的女孩,她有选择爱情的勇气,却没有跟爱人回农村的决心,所以,他们只能一别两宽。
或许那时加林是解脱的吧,天性使然,他是正直的,阳光的,理想的,清高的,也许失去一切的那一刻,他心里松了一口去,终于,命运帮他做了这个抉择,他就不用自己再纠结和难过。只是,此时,他不知道,他错过了什么。错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女孩。
走在回去的路上,想着自己和巧珍在这一路上有过的回忆,想来他是后悔的,难过的,这种伤心和难过压住了他失去一切的痛苦。是呀,失去这份工作,并非是他人生的结局,他还有很多美好的前程。但是,他却永远的失去了爱情,以后,他心里,会永远有一个空洞,里面住着那个美丽的女孩。在某一个深夜,他们两个依偎在装粪的牛车上,前面坐的,是一个心里装着一段美好爱情故事的老汉。
希望巧珍能过的开心顺遂。希望她在她热爱的土地上,能种出美丽而芳香的鲜花。
希望加林能重新开始,继续自己的事业,或者走出大山,有一个温婉的妻子,像巧珍一样爱他疼他。希望德顺老汉,和他心里的美好爱情能一直留存,相依相守。希望克南能够重新遇到一个爱他的,懂事的,贤惠的女生。
希望亚萍,能看清自己想要什么,希望她下次谈恋爱,是因为爱情。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亚萍和加林。
希望我们都不要错过生命中的巧珍。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7
读过路遥小说的,最喜欢的莫过于长篇《平凡的世界》,中篇《人生》。我个人认为,《人生》是弱化版的《平凡的世界》,而《平凡的世界》是加强版的《人生》。其实高加林就是孙少平,孙少平就是高加林,抑或那二人就是路遥自己,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的化身而已!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就是写自己,写自己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
我们知道路遥是陕西清涧人,他是家中长子,下有弟弟妹妹数人,家庭贫困,少时常常饥不果腹。因为伯父无儿无女,路遥被过继给他的伯父,生活才有所改善。少时贫困的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从来没有被困难所压倒,正是少年时候贫困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锻炼成他坚毅顽强的性格,也为他日后创作积攒了素材和灵感来源。
《平凡是世界》男主人公孙少平和《人生》的男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满满都是路遥年少时的影子。高加林和孙少平何其相似,不同的是高加林的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快,悲喜俩重天反复无常的太快。高加林和孙少平都出身寒门,家境贫寒,土生土长在农村,都能出苦耐劳,喜欢读报看书,虽然走不出自己那狭隘的小天地,但能通过读书来观察和了解世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极度不满和对命运的不屈不甘,让他们有无穷的.动力来满足求知的渴望,以及对外面世界和未来充满了无数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他们都在文革青后上过高中,遗憾的是都未能进入大学,虽然满腹才华,多才多艺,毕业后只能回到农村老家当了民办教师,后来都因为不同的原因,都不再教书,高加林通过部队高级军官转业的二爸进了县委宣传部工作,而孙少平凭借女朋友高干之女田晓霞疏通关系而进了铜川煤矿工作。高加林在不做民办教师当农民后与同村姑娘刘巧珍相爱,浑身书卷气而又帅气阳光的加林对没有上过学的巧珍有一股致命的吸引力。如果没有加林进城工作一事,他们在农村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双。刘巧珍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俊俏姑娘,心灵手巧而又善良乖巧,非常讨人喜欢,上门求亲的人都排成队了,可是巧珍早就芳心暗许,一颗心早就给了加林。
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顶替后,加林郁闷非常,有苦无处说。觉得自己与加林的差距拉近的巧珍主动出击,安慰加林于水深火热之中,表达爱意于加林穷困潦倒之际,巧珍用自己的炙热的爱吹散了加林积聚在心头的乌云,抚平了加林心灵的创伤。高加林和刘巧珍陷入了爱河,简直是天作之合!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该多好啊,不会空留给我们读者那么多的遗憾!
该来的还是得来,该走的还是得走。加林如愿进城工作,如鱼得水,满腹的才华终于得以展示,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是一个不光彩的人物出现了,就是加林的高中同学黄亚梅,干部子弟,跟加林同为班干部,又有共同的爱好,高中时期就交往密切。如果没有加林的进城工作,高黄二人在高中毕业之后就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任何交集,可是命运还是安排他们曾经拥有。彼时黄亚梅跟同学张克南恋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是她跟加林都背叛了自己的爱人,不光彩的走在了一起。张克南性格木讷,不善言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黄亚梅跟他在一起只是觉得他们门当户对,又是同学,是适合结婚的对象而已。而高加林风度翩翩,谈吐风趣,知识渊博,张克南跟他一比简直黯然失色,黄亚梅情感的天平自然倾向了高加林。
张克南被人横刀夺爱,倒也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但张克南的老妈却咽不下那口气,打听到高加林的工作来路不正,就到有关部门告了高加林一状。高加林当时正在外地采风,风光无限,等回到单位迎接自己的是一个晴天霹雳,心灰意冷,只能灰溜溜的卷铺盖回了农村。高黄轰动一时的爱情也无疾而终,可恨的是黄亚梅又回到了张克南的怀抱。
高加林灰溜溜的回到自己村子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用"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歌声来迎接他。彼时刘巧珍伤心绝望之际嫁给了追求自己多时的邻村青年马栓,高加林落得鸡飞蛋打,爱情事业双双失意,人生落入谷底,《人生》也宣告结束,空留给我们读者和作者自己满腔的遗憾。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让我们再一次对《人生》开篇时候引用柳青的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8
看完路遥的《人生》,让我的心无法平静,一直深思领悟着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有人说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后都会是一场幻灭;有人说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品尝;而我想人生是一盘棋,每个人只能下一盘,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全盘运筹帷幄,步步为赢,但是我们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我们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灭,更不要被动地品尝命运强加的各种滋味。
我想故事的结局一定像我们每天所走的路一样,一样的实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满地遍花的羊肠小道,像铺满鹅卵石的小桥,可能还有的设计让水漫上去,等等。可这些终是旅游式的消遣,就像我们偶然通宵达旦的与朋友狂欢,真正称得上路的还是那些结结实实的水泥大道。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人生是我们没法迈过的槛,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9
“统统毫无办法,严厉的生存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
《人生》的主角叫高加林。和我们一样,他二十出头,有一定的学问,有满腔的热情,有高远的理想。总以为自己会像一只大鸟,扑腾着翅膀,在祖国的天穹飞翔。
和很多屯子青年一样,他出生于山窝窝,怙恃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苦命的怙恃含辛茹苦扶养孩子到县城读书,为的便是孩子以后能吃上一碗“公众饭”,去除身上的牛粪味。
为了生存,昔日为人师的他要提上篮子到集市上叫卖。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难过。
但生存偏偏要对高加林开打趣,由于社会的暗中,高加林被人从教师岗亭上刷下来,重新变为农人。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0
人生在世,起起伏伏。犹如深邃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而我们只要坚守一颗真挚而积极的心,乘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以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大生产的农村为背景,很具有历史价值。以高加林的爱情和事业为主线,描述了当时社会现实状况。通过对高加林、巧珍、黄亚萍,顺德老汉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揭示了生命无常的悲凉道理。而且本书的坏境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最喜欢的就是《人生》叙事中,将每个人的想法都分别地用相应的篇幅深沉细腻地描述出来。这样使全文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也许,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此种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可是懂得珍惜也没有用了。因为已经失去了!高加林因为贪恋大城市的繁华与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抛弃爱他如命的巧珍。但是在县城被遣送回生产队时,才懂得巧珍的好。但为时已晚,巧珍却早已嫁作他妇,与他今生是彻底无缘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哀。高加林空怀一身才华却因没有考上大学而入民办小学教书,却因没有家庭背景而被迫下岗。最后,它回到自己的村,回到自己的生产队做农活。不久,他因叔父的调职,而被暗中调到县城当记者。人生状况,沉沉浮浮。加林只是因为没有实权,更因为社会的现实,而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自己掌握人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若加林没有真才实学又怎么可能在县城大放异彩?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唯有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办事能力,才有可能抓紧每个试图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机会。时代的悲哀更是个人的悲哀。而今,九零后的我们,更因九二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让如今社会金钱至上的理念浮出水面。对金钱、实权的追求,造成当今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个人人生的苍凉与无奈。
我们无法精确地掌握生活的每次沉沉浮浮,但是我们能以一颗真挚而积极的平常心去面对每次的挑战。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1
一次偶然机遇,看到路遥的《人生》,便很快被它朴素、平实的语言吸引,被它生动、曲折的情节感动。工作后,又重新翻阅了这本书,此时已从故事情节中脱离出来,更能理解其中的内涵,看到的想到的更多,怜悯中有一丝悲愤,涌起很多感触。
《人生》主要讲述一个叫高加林的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民办小学教师,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才能而又充满希望的职业,然而这份职业都被大队支书的儿子取代。于是,他回到了土地。在那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刘巧珍走进他的生活。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既自尊、自信、自强,又有自卑、自负、自私;既乐观、坚强、有追求,又悲观、懦弱、虚荣;既敢于反抗,又不断妥协。那个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日益优越,对于农民出生的高加林来说,自然是一种冲击和诱惑。他渴望走出那座束缚他思想,抑制他生命力的大山,他对城市生活充满渴望,对个人发展有所追求,他骨子里不甘平庸,执著地追求好的生活。所以,当高加林叔叔调回地区劳动局当局长时,一些人的见风使舵他就理所当然地进城在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
在县城的工作生活中,他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通讯稿写得顶呱呱,机关里篮球赛他又是主力,一切都得心应手,没多久就成了备受瞩目的人物,完全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与此同时,他也更清醒地察觉到与巧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对一直追求他的城市姑娘黄亚萍产生好感。
到这里,书中已埋下了两个伏笔:非正常渠道进入了县城机关;移情别恋。两个伏笔纠结到一块,就发展为情敌的母亲告发了他非正常渠道进入县城机关,于是他被辞退了,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农村。此时,农村恋人已嫁他人……
高加林是幸运的也是悲剧的,曾经有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又失去了平台;有那样一个那样全身心爱他的女子又失去了她。
我相信,大多读者从感情倾向,都是站在巧珍这一边的,我也一样。她对高加林无怨无悔的爱着,甚至当高加林要结束爱情,告诉她自己要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了,她也只是哭着说自己配不上高加林,让他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姑娘,让大家觉得高加林悲剧结局是理所应当。是啊,高加林不应当离开巧珍的。读书笔记m其实,这样的错,从一开始就酿造了吧。当他们的谈话集中于家里的猪下了几只小猪崽时,就注定两个人心灵上本就难以共鸣,我想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是出于对当时现状的妥协,对命运的妥协。高加林是一个对精神生活要求极高的人,他有自己的坚持与想法,但他未能一直坚持,所以接受了巧珍,所以离开了巧珍。
换个思路,如果高加林接受巧珍后,巧珍对他百般控制,不尊重父母,不支持他理解他,那么他提出分开对于读者又是什么感受呢?或许会觉得他早就应该跟巧珍分开了,会认为他与亚萍才是最合适的吧。但是,就是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朴素的情感打动,所以经常会忽略最本质的属性。我们潜意识里,并不在乎高加林的感受的。人们往往是同情弱者,忽视人性,总喜欢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去指点,但哪知道当事人的生活冷暖呢?因为我们也很容易被表象迷惑,因为我们也容易丢掉自己的坚持。
也许这就是人生,如同书的扉页引用的一句话: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作家柳青说的,却很好地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人,因为无数可能所以有不同人生。人生,因为无数可能所以精彩纷呈。但是,人还是需要有信仰,应该有原则的。如果一味地迁就、妥协,怀着侥幸的心理,就很容易迷失,甚至会丢掉自己。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2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3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4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
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5
曾看过《人生》这本书,这本书对我感触很深。我感觉很多人、很多事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有时候一个人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可能会遇到很多不顺,可能会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打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应该勇于接受挑战,做最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活的更加精彩善良。
每个人生下来都不可能是最优秀最完美的,一个人的优秀大部分是靠自己后天的努力去实现的。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就像马云、比尔盖茨等出名的人,他们本身条件并不是很好,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并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形,利用一切可创造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或许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不容小觑的优点。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你关上一个门,就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有的人天生就长得美,可能她会做事笨手笨脚,或者是心灵不美,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有个人可能长得不是那么的漂亮,但是她有一个善良的心,美丽的心灵,总是会做出让别人感到心暖的事情;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家里会为他铺好未来的路,出现困难挫折,有爸妈顶着,一直生活在甜蜜中,不知道苦的滋味,当有一天该他自己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时,会显得是多么的一无是处;有的人出生在寒门,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就显得很懂事、很独立,会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逆境让人成长的更快嘛。我对此感触很深,这几年家里出现了一些变动,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有点艰难,但正因为这样,让我成长了许多,让我独立了许多,让我有机会参加了很多的社会实践,有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困难总是暂时的嘛,因为我相信雨后总会遇到彩虹的。只要自己有一颗上进的心、不怕困难的勇气,和一个长远的眼光,就会越来越好的。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6
“当爱面对现实”——这是我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如果现实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简称“高”和刘巧珍(以下简称“刘”)曾经同在海的此岸,而黄亚萍(以下简称“黄”)和张克南(以下简称“张”)在海的彼岸,这两对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书写着爱的篇章。但随着对现实的跨越,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当爱第一次面对现实,高选择了刘,黄选择了张,尽管高与黄之间曾有过懵懂的情感,但现实的鸿沟最终让他们去面对眼前的爱情。转折点出现在高的叔叔复员归来,使得高有了到县里去工作的机会,也正是客观条件的变化,为高与黄再续前缘铺平了道路,由此展开了高在刘与黄之间感情的碰撞。高所面临的并不是两个人的幸福,而是关乎四个人的未来。
当爱第二次面对现实,高经过心理斗争,选择了黄。从此进入了四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高与黄的牵手,似乎是体现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爱,尊重个人情感。但这些是建立在背信弃义和刘与张痛苦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爱第三次面对现实,高丢了县里的工作,而黄因为爱情并没有随他回农村。可见,黄对高的爱是有现实前提的。但此时的刘已经在高离去后心灰意冷,嫁给了她并不爱的马栓,一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实的农村小伙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对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说的结尾,刘巧珍的.爱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现实。她求高明楼,能再让高加林教书。可以说,刘的农村姑娘那种执著的爱和黄因现实而变的自私的爱,是本篇小说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两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对爱情不同的理念。
读完本篇小说,很多人都为高加林的选择感到惋惜,对他没有和刘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传统婚姻结局而惋惜。但我想说,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看清楚真正对你付出真心的那个人,不要在虚名的覆盖下模糊了双眼。
黄亚萍可以背叛张克南,难道就不会放弃你高加林吗?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7
《人生》已经读完好长时间了,本来刚一读完就要写读后感的,但没有一点时间就没有写。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深,《人生》是短篇小说,特别具有吸引力,书中只写了高加林一年内的事业与感情的巨变,但却让人感慨,虽是小说,却又绝的在是太现实了!是啊,人,拥有的时候就好象拥有了一切,什么都朝着自己奋斗的方向发展,自己觉得自己好象很伟大,但当失去的时候却又会失去一切,就在突然之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残酷就残酷在这里: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得到后再失去!!高先生正是这样,他的教师做不成了,呆在家里好象失去了一切,可是,突然之间,他又拥有了一切,事业,爱情,前途,该有的他都有了!可还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而时间只有一年!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8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青。
《人生》是我前几个月读的一本书,路遥用他那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年轻小伙高加林一年的经历,他的一年可谓是起起伏伏。
高加林是一个农村的知识青年,他拥有强健的体魄,极富文采,在当地小镇上当一位人民教师。但平静的生活被村中的大队书记高明楼打破,他利用关系将自己的儿子三星代替加林当了教师,这对加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不得不回到村里当农民。但在村里,他与村里最好看却没文化的刘巧珍相爱。因为加林的当了劳动局局长的叔父回来村里,高明楼怕得罪他叔父,又靠关系将加林送到县委大院当干部,加林随后与刘巧珍道别。加林进城后不久,就与高中同学黄亚萍相遇并热恋。但由于黄亚萍之前有一个男朋友张克楠,张克的母亲为此愤愤不平,她于是举报了高加林靠关系找工作的事。加林很快就被撤职,他有回到了农村,变回原来那个一无所有的人了。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遏制了一股愤怒的情感,加林本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普通人,但他自己却没经得起诱惑,因为一个人而背叛另一个人,到头来只是一无所有。当时中国的社会风气也不好,因为关系而得到一官半职的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去回望我们的一生,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挫折,也获得了许多成功。在我们的每个挫折和成功背后,我们多多少少都懂得了什么。这些挫折与成功的经历不正是加林这—生的起起伏伏吗?人的一一生不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得到经验,然后凭借这些经验换取一次次的成功,成功与失败才铸就现在的我们。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岔口,在抉择前进的方向时,要经得起诱惑,不能像加林这样迷失自我。
柳青说过一句话:“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有些岔。道……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网络上我经常会看到一种新闻:“某官员因受贿X万被抓。”这些官员不正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受了诱惑,走错了方向,于是他们人生的很大一段时期从此就受了影响。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是理智的,在心中建立一座灯塔,让我们在抉择时,可以明辨出哪条才是我们应走的道路。
高加林的一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深爱他的人刘巧珍;高加林的一生又是不幸的,他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一无所有。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成为高加林,在生活中要经得起诱惑,做最好的自己,让诱惑不要冲破心里的大坝。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19
高加林的悲剧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怪不得他人,不懂得珍惜。他自以为受过高等教育,有了一般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去县城买馍馍怕遇见熟人丢脸,认为和巧珍在一起了就一辈子只能过农民生活了……
失意时,高加林只会抱怨不公,而不是想着如何改变现状,正如黄亚萍的父亲说的一句话:“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你应该怨你自己!”
生活的确很公平,高加林抛弃伤害了巧珍,选择了所谓适合他的黄亚萍,可他还是被黄亚萍的前男友张克南的母亲举报了走后门的事,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的悲剧是他自己的选择所致的。
这本书描述的每一个人都挺生动形象的,个人色彩很强,看完之后,感觉自己了解了各种人哈。
有善良单纯的痴情姑娘刘巧珍、有自尊心强不懂珍惜怀有才华的高加林、有娇生惯养很现实的黄亚萍、
有忠厚对黄亚萍很好的张克南、有活了七十多岁年轻的时候曾为心爱的人终生不娶的看的很透的德顺老汉、有精明的干部高明楼和马占胜……
还有那所谓的人情世故。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0
初识路遥先生的《人生》,还是高中时代,当时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主人公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情感纠葛。可是,今年的读书活动让我再次邂逅《人生》时,薄薄的200来页却让我感触良多,难以释怀。
《人生》一书中,作者路遥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年轻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却被村长高中毕业的儿子所取代;在自己准备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却因为叔叔的转业而被安排到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就在他在县委干得如火如荼时,却因为选择了黄亚萍而被人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高加林的这一年可谓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令人扼腕,让人叹息。可惜的是高加林的一次选择让他变得一无所有,可喜的是正如书中最后一章所言这并不是他的结局,他还年轻,他还有以后……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不同的人对人生持有不同的态度。高加林的选择是对是错,我们无法评判,但却值得深思。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自己做过的选择和走过的路,但是真正掩卷沉思时,我突然发现回忆和体味远远多于审视。
高三那年,我第一次遇见了人生的岔道口。经过高考的激烈厮杀,我幸运地考过了一本分数线,挤进了重点本科大学生的行列。可是,面对数以百计的大学和专业,究竟哪所大学才是适合我的象牙塔,哪个专业才是适合我的行当,年少的我一筹莫展,不知所措。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看到了西南政法大学的招生简章和介绍,慕名地我就被这个被外界戏称为“没落的贵族”所吸引了,并下定了报考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决心。尽管当时迫于就业压力,老师和家人都建议我读理工科,但我选择了“一意孤行”,开始了我的法律之路。后来,随着对法律知识的逐步接触,对法律理念的深入了解,我发现自己的性格中早就包含着平等、正义、自由等法律理念的因子,更是不由自主地迷上了这种叫法律的东西。于是,我坚定地告诉自己,选择法律是偶然,亦是必然。
大四那年,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岔道口。大学期间,由于对法律的热爱和知识的渴望,我充实而有序地安排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后因学习成绩出众、综合表现优异,获得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资格。可是,当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湖南省法检系统招录考试时,上苍再一次眷顾了我,我幸运地考上了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人民检察院。于是,是选择继续留校深造还是步入工作岗位,成了摆在我面前无法逃避的难题。还记得那几个翻来覆去的无眠之夜,那几次浅酌微醉中的尽情倾诉,最终我毅然地选择了工作,有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尽早就业的考虑,但更多的是源于我相信工作不是求学之路的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我顺利地考上了湖南大学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不但实现了昔日读研的梦想,更是为无憾于自己的选择添上了精彩的注脚。
今年,我再一次走到了事业上的岔道口。通过参加区里的80后选拔考试,我幸运地获得了到街道(乡镇)任副职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磨练提升自己的好舞台,也是实现政治梦想的好机会。可是,当院领导征求我是否愿意继续留在检察院工作的意见时,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选择的凝重和艰辛。是选择大多数人眼中的“香饽饽”,还是坚守自己的清贫法律之路,真是百般犹豫,难以抉择。回眸自己三年多的检察生涯,虽然一直从事的是复杂繁琐的综合事务,没有公诉台上魅力四射的激情张扬,没有反腐战场上斗智斗勇的起伏跌宕,但是我收获了领导兄长般的关怀、同事朋友般的帮助,沉淀了自己的无知肤浅,积蓄了继续前行的力量。于是,在冷静思考和反复斟酌后,我勇敢地选择了留在检察院,并告诉自己要认真执着地走下去,无愧于那份欲淡还浓、欲浅还深的法律情结,亦无悔于自己的每一次抉择。
其实,人生就如一次旅程,没有一条道路是笔直而没有岔道的。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不可回避的就是选择。选择的过程会很艰难,因为人生的未知性让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而有的选择却足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乃至全部。但是,人生之路没有答案,选择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当你选择后,你就要执着无悔地走下去,绝不退缩,绝不逃避。若时间这个试金石证明当初的选择是错误时,就勇敢地停下脚步,去重新思量并探索该如何走下去。唯有这样,才能彻悟人生,笑看人生,享受人生。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1
读过路遥小说的,最喜欢的莫过于长篇《平凡的世界》,中篇《人生》。我个人认为,《人生》是弱化版的《平凡的世界》,而《平凡的世界》是加强版的《人生》。其实高加林就是孙少平,孙少平就是高加林,抑或那二人就是路遥自己,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的化身而已!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就是写自己,写自己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
我们知道路遥是陕西清涧人,他是家中长子,下有弟弟妹妹数人,家庭贫困,少时常常饥不果腹。因为伯父无儿无女,路遥被过继给他的伯父,生活才有所改善。少时贫困的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从来没有被困难所压倒,正是少年时候贫困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锻炼成他坚毅顽强的性格,也为他日后创作积攒了素材和灵感来源。
《平凡是世界》男主人公孙少平和《人生》的男主人公高加林的身上满满都是路遥年少时的影子。高加林和孙少平何其相似,不同的是高加林的.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快,悲喜俩重天反复无常的太快。高加林和孙少平都出身寒门,家境贫寒,土生土长在农村,都能出苦耐劳,喜欢读报看书,虽然走不出自己那狭隘的小天地,但能通过读书来观察和了解世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极度不满和对命运的不屈不甘,让他们有无穷的动力来满足求知的渴望,以及对外面世界和未来充满了无数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他们都在文革青后上过高中,遗憾的是都未能进入大学,虽然满腹才华,多才多艺,毕业后只能回到农村老家当了民办教师,后来都因为不同的原因,都不再教书,高加林通过部队高级军官转业的二爸进了县委宣传部工作,而孙少平凭借女朋友高干之女田晓霞疏通关系而进了铜川煤矿工作。高加林在不做民办教师当农民后与同村姑娘刘巧珍相爱,浑身书卷气而又帅气阳光的加林对没有上过学的巧珍有一股致命的吸引力。如果没有加林进城工作一事,他们在农村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双。刘巧珍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俊俏姑娘,心灵手巧而又善良乖巧,非常讨人喜欢,上门求亲的人都排成队了,可是巧珍早就芳心暗许,一颗心早就给了加林。
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顶替后,加林郁闷非常,有苦无处说。觉得自己与加林的差距拉近的巧珍主动出击,安慰加林于水深火热之中,表达爱意于加林穷困潦倒之际,巧珍用自己的炙热的爱吹散了加林积聚在心头的乌云,抚平了加林心灵的创伤。高加林和刘巧珍陷入了爱河,简直是天作之合!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该多好啊,不会空留给我们读者那么多的遗憾!
该来的还是得来,该走的还是得走。加林如愿进城工作,如鱼得水,满腹的才华终于得以展示,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是一个不光彩的人物出现了,就是加林的高中同学黄亚梅,干部子弟,跟加林同为班干部,又有共同的爱好,高中时期就交往密切。如果没有加林的进城工作,高黄二人在高中毕业之后就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任何交集,可是命运还是安排他们曾经拥有。彼时黄亚梅跟同学张克南恋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是她跟加林都背叛了自己的爱人,不光彩的走在了一起。张克南性格木讷,不善言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黄亚梅跟他在一起只是觉得他们门当户对,又是同学,是适合结婚的对象而已。而高加林风度翩翩,谈吐风趣,知识渊博,张克南跟他一比简直黯然失色,黄亚梅情感的天平自然倾向了高加林。
张克南被人横刀夺爱,倒也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但张克南的老妈却咽不下那口气,打听到高加林的工作来路不正,就到有关部门告了高加林一状。高加林当时正在外地采风,风光无限,等回到单位迎接自己的是一个晴天霹雳,心灰意冷,只能灰溜溜的卷铺盖回了农村。高黄轰动一时的爱情也无疾而终,可恨的是黄亚梅又回到了张克南的怀抱。
高加林灰溜溜的回到自己村子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用"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歌声来迎接他。彼时刘巧珍伤心绝望之际嫁给了追求自己多时的邻村青年马栓,高加林落得鸡飞蛋打,爱情事业双双失意,人生落入谷底,《人生》也宣告结束,空留给我们读者和作者自己满腔的遗憾。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让我们再一次对《人生》开篇时候引用柳青的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2
《人生》已经读完好长时间了,本来刚一读完就要写读后感的',但没有一点时间就没有写。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深,《人生》是短篇小说,特别具有吸引力,书中只写了高加林一年内的事业与感情的巨变,但却让人感慨,虽是小说,却又绝的在是太现实了!是啊,人,拥有的时候就好象拥有了一切,什么都朝着自己奋斗的方向发展,自己觉得自己好象很伟大,但当失去的时候却又会失去一切,就在突然之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残酷就残酷在这里: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得到后再失去!!高先生正是这样,他的教师做不成了,呆在家里好象失去了一切,可是,突然之间,他又拥有了一切,事业,爱情,前途,该有的他都有了!!可还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而时间只有一年!!!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3
简单的故事,明朗的线索,所谓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剥掉它华丽的外壳,呈现于人前的只有一个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就是我唯一的收获,不得不承认高加林能干,正直,热血,但这丝毫都无法掩饰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颤栗者的事实。他懦弱,并不是指他行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对抉择的犹豫,软弱。
正是由于他的懦弱,他躯壳表面浮夸的热血被一点点的吞噬,甚至于埋葬了他的爱情与事业,最终成为一具被懦弱之丝牵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许你会说这是时代结出的悲哀之果,但作为幕布的.时代何以能够左右真正的演员呢?时代只是客观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挣扎中抽干自己的热血,染红了时代,染红了那黑色的幕布。红与黑的交织正是那悲哀的极致色彩。
与腥红的真实的血液相对的无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尽可以用它衡量一个人受过多少良心的谴责,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没有翻转的机会,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尽了它最后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为巧珍而流,为年迈的父母而流,为朴实的村民而流,甚至为他的家乡高家村而流,他辜负了所有,伤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们越是给予高加林一颗火热的心,高加林的热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须为自己内心的懦弱付出应有的代价。于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那是一张张黑色的,嘲弄的笑脸,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罗斯著名尼耶斯夫彼斯基认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刹那,倾尽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丝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4
《人生》一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在于它的名字。“人生”——多么广阔的一个词语,一本书能写尽其间的所有吗?满怀一种期待,开始细细品读这本书。
本书描写了农民子弟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从教师到农民到记者再到农民的一系列身份的改变,行为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以及与巧珍、亚萍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从教师到农民这一身份的变化确实让高加林无法接受,而正是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但凡青年,总是富有激情;然而奋斗,却总是充满辛酸;而且爱情,还总是伴随无奈。这就是高加林的真实。
高加林的确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干,他有见地,有抱负,关心社会,还像城里的青年一样时尚——会打篮球!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用?他的身份卑微,只是黄土地上普通平凡的农民的儿子!没有社会关系,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权力资源??这所缺乏的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注定了他最终被书记所排挤,教师的职位被书记公子顶替的宿命!奋斗到最后,又得到什么?当他在失意之时,落魄之际,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意,陪他度过了那段没有阳光的日子,她就是巧珍。巧珍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简单地爱着加林,可是她当时爱上的是个不成熟的加林,他总是把自己的感情牵强的与自己的前途相联系。我们为巧珍不平,她处处为加林着想,可
是他呢?最后却选择了一个以前是高中同班同学的知识分子,认为人家懂知识,懂文化,家庭条件又那么好,可以帮助他以后的人生,然后找了个自私的理由拒绝了巧珍,伤透了那个单纯的农村女孩的心,亲手毁灭了那片真挚的爱情。这也让我不得不思考感情与这个世界现实的关系。
当高加林再次碰见高中同学亚萍的时候,巧珍那苍白如纸的单纯也就真如纸张,被亚萍那如火的激情所燃烧,所湮灭,荡然无存??抛弃了那个没有文化、见识,没有共同语言的`巧珍的高加林,满怀憧憬地和亚萍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就会幸福吗?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吗?就像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故事类似,上天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走后门”的事情被人揭发!所有的所有,工作、荣誉、幸福顷刻化为乌有。命运如同迷宫一样扑朔迷离,绕了一个圈子,带着满身的伤痛,他又一次回到了黄土地??释放青春的激情,有何错?为报负而奋斗,又有何错?追求爱情的美满,更又有何错?究竟人生是什么?为何一连串的对竟得出了一个无情的错!高加林的失败,高加林的悲剧,正是在于他选择了一条与现存的人生观,与现存的社会结构规则相矛盾的奋斗方式。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时代,盛唐或者乱晋;不论处在什么样的阶层,帝胄亦或寒衣;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年龄,白首还是垂髻——纵观古今中外历史长河,即使同样的时代同样的阶层同样的年龄,总是同样伴随着成功者与失败者。刘邦与项羽、李世民与太子丹、康熙与光绪??行笔到此,不得不提路遥书中提到的艾青的话——人生的道路
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还年轻的时候。
“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对前途和命运充满渴望与希冀,也有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欲望。为了顺应时间的潮流,为了遵循利益的法则,我们不停地改变着,追随着更体面更充裕的物质生活,哪怕在纷繁的人流中难以呼吸,遍体鳞伤,仍要强忍着华丽外表下内心的焦虑和煎熬。也许,我们早就忘却了小时候第一篇关于理想的习作了。”是啊,人,生来就有权利追求幸福、自由和快乐!可是,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逐渐模糊了目标,把金钱和事业等同,把美女与爱情混淆。等到遍体鳞伤的那一天,猛然才发现,我们已迷失,跌倒在人生的岔道上。
书本的最后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这是一种警醒,也是给了迷失的年轻人一个温暖的怀抱,仿佛一个新的黎明又将来临……
人生也就是这样,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看清我们的路,向着光明走下去……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5
不同的选择,就此有了别样的人生。
我们各自的人生中,无一例外,要时时做出人生选择,太多的抉择。而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伴随着舍与得,失去与得到。重要的是我们在给出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时,是不是没有丢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初的梦想,使身随心动。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使他失去本我,没了自我。失去本心,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终,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终。由此,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不乏“悲剧”。
“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有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以求得到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来自本我的欲望适度,会给我们以激励。而过分泛滥,则会吞噬我们的内心,失去本心,我们则是最大的输家。
贯穿《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伴随着悲剧,伴随最终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触颇多,跟随本心,我最大的感触则为他爱情道路的不坚守。
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双全,且文武兼备。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注重实干。对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上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对于他的爱情道路的选择,我却是太多话要说,但又仿佛说不出什么。
初恋是美好美丽的,巧珍美丽善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没有文化,却真真切切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她充满激情且实际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纯真无暇。被大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爱着,高加林感觉到了这份幸福。伴随事业上的“腾达”,他离开那片黄土地,来到城市,重逢了黄亚萍。与巧珍相比,她作为现代女性,热情开放,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交谈话题。
高加林婉言拒绝旧爱巧珍,接受黄亚萍的感情。巧珍含泪答应,坚强着,豁达着,继续着对高加林不变的关心关怀。我不去想高加林于两人间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怎样的内心挣扎,我只想说他的这次抉择预示着上帝绝不会再继续偏爱他,最后爱情道路的一无所有就已经尽不在意料之外。他抛弃了曾经的誓言、约定,曾经的纯真,曾经一切的美好,丢了责任,丢了彼时的本心。
起初,我与同上帝一般、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却在读完此书之后要说,才子固然讨人喜欢,讨我喜欢,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为重要,更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权利金钱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爱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这些问题显得又格外重要。
请守护我们的内心,守护本真,做真自我,才不会惧怕“步步惊心”,不惧怕做出过的选择、在做的选择、将做的选择。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6
这几天在家里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使我回味无穷。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有着很多重要的岔路口。一开始高加林在学校做老师,由于高明楼给他儿子走后门,所以三星才把高加林换了下来,高加林的人生在那一刻也走到了最低点,然而他并没有颓废巧珍的出现是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幸运女神再次倾向了他 。后来在马占奎的帮助下加林到了县里去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此同时他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巧珍?亚萍?在地位的诱惑下加林违背了他的'良心而选择了黄亚萍,这次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他没能最终和黄亚萍在一起而且还使他被停职重新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的这一些事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人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没有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同样充满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同样关系着我们的命运。小到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身边朋友的选择;大到自己工作的选择,人生目标的选择,我们都一定要慎重的走出每一步。
也许你会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出这么多选择。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身边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身边交流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选择就是我们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通过不断的自主选择,自己也在选择中得到锻炼,在做出正确选择的时候吸取成功的经验;在做出错误的选择的时候吸取失败的教训;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选择我们的选择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我们的人生才会跟家的丰富多彩。既然人生选择这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方法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首先我们应该在选择之前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选择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一条道路;然后我们应该根据选项查阅相关资料,全面的的了解这些选项的具体情况;最后如果我们一次选择失败了也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我们要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下次的选择更加完美。
人生的选择就是这样模模糊糊,让人看不透以至于有些担心和后怕。但是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们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锻炼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7
时针划过大一,仿佛转瞬间就来到了大二,原以为的时间很长,变成了近在眼前。二十弱冠的我们,明明也还是懵懂的少年,却要一个人背起行囊,独立远行,我们的青春,正迈入了正途,我们的人生,已在扬帆起航。
看路遥的《人生》,仿佛真的在旁观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一生。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可再次回到城市的高加林,在经过反复考虑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最终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
其实人生有时便是这样,这个充满故事的词,总会落下酸甜苦辣咸的痕迹,如同我们一样,如那小说中的高加林一般,想法设法的掩饰那些不体面的过往,可就算我们在歇斯底里,也都无济于事。最后,我们想明白了:“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青春的我们,也许经历过聚散和离分,也许尝受过怀疑的眼神,可我们的生命却不断的延伸。在这个热气腾腾的年纪里,每个人都是在横冲直撞的成长。在黑暗里,我们守着光亮,不断地失败,又再次开始,亲爱的,我知道你很累,可我们都不要放弃,你终将与光明相拥,好吗。我们的人生,正青春,所以你要过的值得。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8
无论是谁,都曾迷茫过,也曾困惑过,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该如何抉择——是勇敢追随自己的梦想,还是向残酷真实的现实低头。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这个角色。他那强烈的自尊心,对大城市的渴望和远大抱负,使他失去自我,没了本心,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悔恨而终。高加林与农村女孩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本书的主线之一。高加林实实在在是个才子,有理想有追求有见识。对于他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追求和理想我是理解的,但对于他的爱情抉择,我却是有许多话要说,可什么也说不出来。
爱情固然是美好的,刘巧珍是个没有文化,朴实地道的农村人,她却真真切切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实际且热烈的方式爱着高加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在巧珍的陪伴和支持下,他度过了人生的阴霾时期,准备踏踏实实做一个农民,跟巧珍过幸福的日子。但是好运来了,加林常年在外地的叔父回家乡了,为加林安排了城里的职位,加林终于能够走出黄土地去他梦寐以求的县城工作了!他的勤奋、聪慧、让他迅速成为县城里人人称赞的人才,但在他事业平步直上的时候也遇到了感情的纠葛。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典型的新时代的女青年,她活泼开朗,博学健谈、家境富实,跟加林像高中时一样一起探讨人生、讨论国际大事。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黄亚萍也爱上了高家林,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与高加林在一起了。
高加林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决定狠下心与深爱他的巧珍分手。他的心也很痛,但是为了未来的前程,巧珍一个大字不识的姑娘在与黄亚萍聪明先进的对比中,显而易见。就这样高加林和黄亚萍开始了恋爱,亚苹的爱是大胆的,她对加林有着很强的占有欲,这点跟温顺的巧珍根本不一样,为此他们也时常有矛盾,虽然现在的日子让他有点飘飘然,也是他梦里中追求的。但时常会想起巧珍那可爱亲切的脸,让他内疚后悔。与此同时,伤心的巧珍答应了别人的求婚,嫁给了一样没文化的农村人,但她的内心还是深深爱着高加林。
正当加林事业爱情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场灾难似的打击向他袭来。加林工作走后门的事被揭发了,加林被撤去职务,他又要回去当农民了。这对正满怀热情、想闯出一番事业的他是天大的打击,他无法面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乡亲,无法再和黄亚萍恋爱,也失去了巧珍,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农民的命运,这到底是生活跟他开了个玩笑还是他跟生活开了个玩笑。但是乡亲们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冷嘲热讽,而是同情热心地伸出了一双双粗实的大手,鼓励他安慰他,正如德顺爷爷说的“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最终使高加林深受感动“一双失去光彩的眼睛重新飘荡起亮点火星”扑在这片土地上。
我能理解高加林的追求和抱负,作为贫穷落后农村中少有的读书人他想摆脱农民的命运、走出大山、闯出一番天地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他对爱情的选择,选择了对他发展有利的有共同语言的黄亚萍,抛弃了深爱他的单纯善良的有着金子般心的巧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有可原的。虽然最终他也发现了自己真正爱的还是那个可爱单纯的姑娘巧珍,只可惜为时已晚。高加林人生的跌宕起伏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一个时代的众多的青年人,他们血气方刚,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生活总不是一番风顺的,有很多的岔道口要去抉择,无论选择的结果怎样,都要自己去承受。痛苦、辉煌、悔恨都是人生道路上必须承受的。《人生》也就是以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正如路遥引用柳青的话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的岔道口,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在这个繁杂、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须时时怀着一颗平常之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浮躁、消沉,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人生本没有意义,是我们给它赋予了意义。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人生的抉择,把握人生美好的事物,把握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29
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路遥的《人生》一书看完了,看完后非常有感触,感觉自己的心灵好久没有这样被触动了。
“人不能因为虚荣要抛弃做人的原则”,这是书中光棍老汉德顺对主人公高加林说的一句话。高加林因为被别人“走后门”而失去了自己民办教师的职位,自己转为正式教师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后来又因为“走后门”而一路青云直上,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走后门”一事被人告发,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又破灭了。而揭发此事的人正是克南的母亲,她恨他夺去了自己儿媳妇。他为了自己能够去大城市发展,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地位,抛弃了巧珍这块“金子”。他只看到黄亚萍的温柔与才华,却忘记了是谁在他最失意最落魄的时候关心她,给他勇气。纯朴善良的巧珍虽然没读什么书,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对高加林的爱却是真挚的。但是高加林却因为和她没有共同语言,最后放弃了她而选择了能和他谈论十四种新能源的黄亚萍。他这个决定注定要让他后悔一辈子,就算他没有被揭发,而是随着黄亚萍去了大城市,黄亚萍此时虽然深爱着他,但是谁能保证到了大城市里后不会变心呢,那里比他优秀的男人大把,谁知道她会不会像抛弃克南一样抛弃他呢。但是巧珍不一样,他要是选择了巧珍,巧珍会一辈子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过一辈子的。后来巧珍也很嫁人了,嫁给了庄稼人马拴。高加林知道此事,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父亲和德顺老汉的话,本来已经得到了一块金子,却像土圪一样给扔了。
如此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我,也给上了一课: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选择,一但选择错误,失去的东西也就永远失去无法再拥有它了。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就算得到了也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30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31
这是我第二次读路遥的书,同平凡的世界一样看完之后,感悟良多。《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一样皆从平常的天气开展出去,在我们的眼里无论是风雨飘摇或是白雪纷淋都只过是正常的天气情况,并无多少异样。然而作者早已将故事主人的命运昭示出来,安排得妥妥当当,我有时甚至暗自自忖到是天气还是命该如此,对于天气与命运或许可以划个等号,总是如此阴晴不定。
《人生》是我看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早就想一睹为快的书,但由于各种原有如今才见其“芳容”,真是妙不可言。我没有作过任何的猜测与幻想或是想象,只是带着我应该具有的真实性与故事给予我那般炽热的鼓励去温柔对待,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大多数眼中《平凡的世界》与《人生》为人生励志小说,在其出版到如今激励了或是激励着不少年轻人。虽然故事的年代已久远,但相同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却不可少见,只是更换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不同角色,在内容的本质之上并没有多少差异。或许看了《平凡的世界》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平凡,而自己原来有多么卓越,世界很大而梦想很小;看了《人生》之后你才会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缺失了什么,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把那“要紧处的几步”走好,又何叹人生路漫长。
与余华的《活着》相较来说,路遥俨然没有余华那样显得“刻薄”,在现实与命运面前只是缓缓推进,给予读者或是主人公缓解的余地。而余华却毫不留情地向你直接昭示苦难所带来的悲惨与绝望,甚至直接得让你有着一种完全崩溃的感觉,相比之下更像一个无情的魔术师。二者各有千秋,一种是跟随命运与现实循序渐进,一种是在苦难面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对于命运而言不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在命运面前有时是无法反抗的,只能借助于自我认为可能对的方向继续前行着,只能试着去无视命运的捉弄。命运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与我们能够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让我们在人生上不显得处处悲凉与绝望,在绝望之中都会尚存希望;有时与我们又是仇缠满腹的仇敌,随时随刻都想置我们于死地,借助它一切力量摧毁与泯灭掉我们残存的希望,直到我们向它屈服为止,让我们不再寻找到一个适合的理由继续再对它抱有丝毫的希望。
但是,我们还是要再继续不断地说服自己,并利用自己毕生的亲和力去再次靠近并绝对信任它,好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继续活着的勇气与活下去的理由。面对高加林来说所受的遭遇绝不比之逊色,——自我教师资格为别人借用权利替代,自己还得以笑面对待剥夺自己资格之人;难以面对同学所目睹自己的不堪,但还是得继续装着若无其事;对于自己去卖白馍换取买油盐而对要喝“白蒸馍哎——”难以启齿时还得继续向生活的现实低头哈腰,或许那时他开始逐渐相信命运了,不再有那么几分知识分子的“清高”了。
无论是与命运推心置腹还是接受它的虚情假意,我们都得认清自己,我们承认与顺从得再多有时并不能增改它或许早已既定的圈套。大多转机都深藏于不可发现的时空之中,只待无意之间,确切地说是有福分获得它的恩准而对希望有所盼望。我们有时觉得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与义务,可当真正幸福摆在我们跟前只有一线之间的距离时,我们又犹豫不决了,认为那是一种奢求,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即便是得到了也是不可靠的幸福。
人只有在绝望之中才会生发出对自我悲鸣,在常规状态之下我们会肆无忌惮地挥霍掉转机所带来的希望的些许星光。我们总在失望与绝望之间徘徊与犹豫,在希望与落寞之间踌躇不定,在那些所谓的十字路口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命运不会给人绝对的绝望,没有退路的失望,总要给人一点转机的。仿佛我们的人生就是它安排的一场戏,我们充当着戏台之上的戏子,缺了我们就缺了戏子,戏就无法再继续演下去,因为没有比人这种戏子更适合的戏子了。无论是其中的复杂性还是看似简明性都是一些无法估计的猜测。相反的是我们不是靠演戏维持着人生的,而是企待着超越命运之手的更高意义。
在你最绝望时命运之手常将你拉往希望的边缘,给予一些假惺惺的好转事态。对于高加林来说,巧珍在自己毫无准备之下告白对于自己来说无疑增添了些生活的希望与乐趣,但更多的是面对自己未来的惶恐不安。不过或许在这一刻他才能够有足够的底气去遗忘前些不堪入目的日子,在这一刻他才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也只有在这一刻他才觉察到自己的生活与未来的命运是那么满目疮痍,在这一刻他真正地陷入了迷惘与无助了。
生活不会让我们顺顺当当地成为一个高尚而有品味之人,不会让我们的路途显得顺坦与愉悦。人常常被牵绊不仅是权势与地位,而且还有维系着的不敢高攀情感,高加林并没有认为巧珍的告白是一件值得高兴之事,相反或许这只是一个梦幻,在梦中才是真实的。他下定决心留在家里出山去劳作,以此证明自己也具备着劳动人民不怕苦的优秀品质,不是每一个文化人都显得弱不禁风。而在一旁的巧珍见其状况早已泪流满面。
爱情没有到来之前始终如一地保持沉睡的状态,沉睡只是在等待一个震动将其震醒,这个震动似乎是命中所定,不能够安静地对其避而远之。我们有时以为闭上眼睛,捂上了耳朵就能够无所观望,无所声响。可哪知某一天我们不仅被弄得无法沉睡,而且自己还被震得支离破碎,生活早已不再恢复以往的平静。
我们常以为值得去歌颂与怀念的日子最后往往成为风轻云淡,而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子又常显得弥足珍贵。那些被紧紧握住被珍视得如至宝一样的日子逐渐被时光遗忘,那些如今觉得可以洒脱抛置的日子反而雕刻于时光之上被我们逐渐记起,成为我们最深切的怀念。只待时光远去,岁月流长,把每个当下的日子偶尔伴随记忆流淌。
爱情可以让人对生活再次拾起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亦可以让人消沉与堕落其中。在高加林几乎丧失了斗志时,命运偏偏为他安排这么一段离奇的爱情,在爱情之中点燃希望的火把,激情地燃烧着。这段爱情的到来使他渐渐忘却了往日的想法,那些试图脱离掉黄土地的梦想,如今的他渐而更加承认并认定着自己属于黄土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再带有那些惊羡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耕耘好自己的“土地”才是自己的本分。“他渐渐开始正常地对待劳动,再不像刚开始的几天,以一种压抑变态的心理,用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肉体,以转移精神上的苦闷。”这次爱情的来袭让加林更加坚定不移地认为黄土地里也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人生之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那么错厄不定,有些事情注定要经历风雨般的考验。对于加林与巧珍的爱情,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理解,甚至于同情,人们不仅要只要制造舆论去平添日常生活的活动,而且还要肆意地扩大到满村风雨。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做法为爱情的鉴定,亦可理解为至始至终为一种旧俗的观念所笼罩的愚昧与无知。即便如此,爱情所焕发出来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它的容量使爱着的两个人足够地富有。
一个人可以为理想讴歌,切不可为现实讴歌。理想常与现实隔离开来而倍显高贵,可以不用讲求那么实际,但现实却不然,不仅要你为之低头哈腰,而且要你饱经风霜尝完其中所有的痛楚与心酸。而我们常撇开现实驾驭着理想的幻象忽略掉现实的真实性。也许等到我们待到那个“梦醒时分”时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成为无业游民的加林在高明楼的帮助之下获得了拉粪的“一官半职”。
但这份职业令他拉着茅粪桶东避西躲,鬼鬼祟祟得似做贼一般,因为职业之间的差距而害怕碰见熟人与老同学。可哪知即便不遇见熟人与老同学,终究还是逃不过人所具有的触景生情。那夜“他在灯光若明若暗的街道上走着,心里忍不住感叹:生活的变化真如同春夏秋冬,一寒一暑,差别甚远!三年前,这样的夜晚,他此刻或者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读书;或者在电影院散场的人群里,和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向学校。要不,就是穿着鲜红的运动衣,潇洒地奔驰在县体育场的灯光篮球场上,参加篮球比赛,听那不绝耳的喝彩声……黄亚萍此刻在干什么呢?读书?看电视?喝茶?他很快觉得自己有点可笑了。”生活有时就让人觉得可笑,不是我们对生活开了一个玩笑,就是生活对我们开了玩笑,我们在开玩笑时生活当了真,我们开始认真对待生活时生活又在开玩笑。
不过,生活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插曲,总有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总有些时候让人受宠若惊。叔叔高玉智调派到老家工作并身兼劳动局局长一职无疑为家里增加了荣耀与光彩,更多的是提高了家里的底气与声望,正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向傲慢的刘立本与仗权势的高明楼一瞬间变得开始巴结与顺承了,脸上时刻拉开了笑面。自然的是,家里有了靠山,加林工作就有了指望,接连不断的是生活光景将会发生巨大的改观。其实,对于加林这么一个充满报复与理想的血气方刚之人,必然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无量的憧憬。
叔叔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为他未来劈开了一条光明大道。在叔叔间接的帮助之下,再加之高明楼对于加林又显得有些愧疚感,于是对马占胜也做了一些工作,当初加林丢掉工作就是他们两人谋划的,如今给加林安排个比教师好的职业一方面可以掩埋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加林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便往后可以找点关系。对于精明的高明楼与马占胜绝不会错失这个良机,这个如意算盘他两打得自认为可算是完满。
于是,加林在自个都觉得茫然无知的情况下就到了县里去当记者,当然他自己也深知自己那么顺顺当当地到市里工作大多也仗了叔叔的地位。但他没能力去预知到他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路途是否坦荡都不得而知,不过至少当下是那么的美好,那么值得憧憬。
人们常说“好景不长”我想总有点预示的,如暴风雨来临之前要有点征兆,但在加林身上却没有得到灵验。到县城工作之后的他与黄亚萍的疯狂恋爱,再到因为黄亚萍的恋爱自己被张克南***告到纪检处查到“走后门”而丢失掉工作,自己抛弃的巧珍已嫁为人妇。这些毫无征兆的事情在那么短时间内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连不断地发生,直到最后回到老家之后才明白原来一切都像做梦一般,但好在这个梦被现实与良心破灭,这时才清晰地明白那些意味深长的道理……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能够让人减少一些狂热,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德顺爷爷用缀补钉的袖口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说:“听说你今上午要回来,我就专门在这里等你,想给你说几句话。你的心可千万不能倒了!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圪了。”他用枯瘦的手指头把四周围的大地山川指了一圈,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爷爷,你的话给我开了窍,我会记住的,也会重新好好开始生活的。刚才我在前川碰见庄里的其他人,他们也给我说了不少宽心话。唉,我现在就担心高明楼和刘立本两家人往后会找我的麻烦,另眼看我……”“啊呀,这你别担心!就是为了这事,我刚才还去明楼家找了他。我和他爸当年是拜把兄弟,我敢指教他哩!我已经把话给他敲明了,叫他再不要捣你的鬼……噢,我倒忘了给你说了!我刚才去明楼家,正碰见巧珍央求明楼,让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让你再教书哩!巧珍说得鼻子一把泪一把!明楼当下也应承了。不知为什么,他儿媳妇巧英也帮巧珍说话哩。你不要担心,书教成教不成没什么,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我不能够准确地给人生下一个定义,或许借柳青那几句可以道明。柳青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需要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深藏的酸甜与苦辣。最后将一切都付之一笑。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32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路遥人生读后感 篇33
不同的选择,就此有了别样的人生。
我们各自的人生中,无一例外,要时时做出人生选择,太多的抉择。而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伴随着舍与得,失去与得到。重要的是我们在给出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时,是不是没有丢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初的梦想,使身随心动。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使他失去本我,没了自我。失去本心,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终,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终。由此,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不乏“悲剧”。
“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有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以求得到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来自本我的欲望适度,会给我们以激励。而过分泛滥,则会吞噬我们的内心,失去本心,我们则是最大的输家。
贯穿《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伴随着悲剧,伴随最终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触颇多,跟随本心,我最大的感触则为他爱情道路的不坚守。
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双全,且文武兼备。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注重实干。对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上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对于
他的爱情道路的选择,我却是太多话要说,但又仿佛说不出什么。
初恋是美好美丽的,巧珍美丽善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没有文化,却真真切切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她充满激情且实际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纯真无暇。被大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爱着,高加林感觉到了这份幸福。伴随事业上的“腾达”,他离开那片黄土地,来到城市,重逢了黄亚萍。与巧珍相比,她作为现代女性,热情开放,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交谈话题。
高加林婉言拒绝旧爱巧珍,接受黄亚萍的感情。巧珍含泪答应,坚强着,豁达着,继续着对高加林不变的关心关怀。我不去想高加林于两人间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怎样的内心挣扎,我只想说他的这次抉择预示着上帝绝不会再继续偏爱他,最后爱情道路的一无所有就已
经尽不在意料之外。他抛弃了曾经的誓言、约定,曾经的纯真,曾经一切的美好,丢了责任,丢了彼时的本心。
起初,我与同上帝一般、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却在读完此书之后要说,才子固然讨人喜欢,讨我喜欢,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为重要,更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权利金钱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爱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这些问题显得又格外重要。
请守护我们的内心,守护本真,做真自我,才不会惧怕“步步惊心”,不惧怕做出过的选择、在做的选择、将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