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3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
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张晓东老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
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李越老师李越老师,声音灵动如水,思想深刻有理,她告诉“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她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行住坐卧处着手,吃、穿、思想、行为都要健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做中国的形象大使。
虽然离在南京上课的日子已经有几天了,但当时的欣喜、感动、礼敬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儒学社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圣贤文化的温暖,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后来有一次在网上碰到老师,跟老师说了一些目前的情况,听了老师的开导,才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穷酸,也许这正是自己学习不扎实才有的后遗症吧,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原来自己只是一个会选择退却的人,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幸好身边还有老师和那么多同学,可以时刻帮我自省,带我前进,记得老师说过,不管身处什么环境,只要内心安定,再大的阻碍都可以克服,再难的境地都可以游刃有余。所以非常感谢老师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这次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还记得那天刚到南京的传统文化培训中心地点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刚下车,就有一排的老师给我们真诚地鞠躬,微笑的给我们引路,为我们安排住宿。宿舍虽然只是简单的上下床铺,却整理的非常干净,脚脸盆、拖鞋、茶杯、晒衣架、一应俱全,摆放的整整齐齐。当辅导员老师带着微笑,并鞠了一躬,叫了我一声“解冉老师”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惭愧,看着老师的眼睛,清澈透明,只知道当时的感觉是那么的舒坦。我们用过晚饭后,随老师去教室,观看了知名古琴演奏家的雅致演奏,《高山流水》、《渔舟唱晚》、《陋室铭》、《一剪梅》、《平沙落雁》这些灵动、古朴的乐曲不断从我们的耳边响起,沁人心脾,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些演奏家们时而独奏,时而边唱边弹,他们弹唱自如,神情淡定,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古代,一同感受伯牙和子期的真挚友情;一同来到刘禹锡的陋室,体会他“惟吾德馨”的精神气质
时间很快在淡雅的演奏中结束,我们有序的退场,跟老师互道晚安后回到宿舍,发现床铺已经为我们铺好,在洗漱间各自用水,虽然人很多,但井井有条,相互恭敬有礼,笑容可掬。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的阳光和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诵《弟子规》、《孝经》,声音洪亮,响彻心底。晨读过后,老师安排我们用早餐,餐厅并不是很大,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这些美好。用餐过后,大家稍作休息后,就进入教室,听老师们讲课。这几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
本人通过参加这次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收获很多体会深刻。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通过发帖提问能和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变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师生讨论等方式把课文理解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所选教材是一个最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所选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编排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当然,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中华传统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3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汤圆;在北方有香脆多馅的饺子,不管是南方汤圆还是北方饺子,我都钟爱。
妈妈告诉我饺子和汤圆有区别,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区别,因为我的馋嘴都很喜欢吃,我的眼里只有吃,哪还能看出他们的区别。
汤圆我喜欢在元宵的时候吃,代表团团圆圆,毕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满嘛。每逢元宵时节,妈妈总会煮好一大锅汤圆,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汤圆们在锅里面沸腾,仿佛在里面狂欢似的,真令人喜欢。
“开动啦,小馋嘴。”妈妈亲切地说。我已经等候多时啦,终于来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夹起来,可是顽皮的汤圆们不让我夹,油腻油腻的,一夹起来,就会滑下去。所以妈妈让我用勺子来吃,这样以来,他们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们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都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圆圆的汤圆。我喜爱白白胖胖的汤圆,因为,他让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饺子令人喜爱,可口又多馅。有玉米馅儿的,有肉馅的,也有玉米火腿馅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时候,虽然我们在南方,但是我也喜爱吃饺子,饺子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家庭温暖如初。
当然了,饺子什么时候都能吃,因为随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见沙县等小吃餐厅,都把饺子列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会来几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饿了,就会去买几份饺子充充饥,顺便也让家人们饱满。我喜爱多馅的饺子,因为饺子解决了我们的温饱,让家庭美满。
南汤圆,北饺子,我都爱,我都要;每吃几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饿了就找它。
中国传统文化,我真的超爱呢。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
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张老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
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李越老师李越老师,声音灵动如水,思想深刻有理,她告诉“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她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行住坐卧处着手,吃、穿、思想、行为都要健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做中国的形象大使。
虽然离在南京上课的日子已经有几天了,但当时的欣喜、感动、礼敬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儒学社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圣贤文化的温暖,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后来有一次在网上碰到老师,跟老师说了一些目前的情况,听了老师的开导,才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穷酸,也许这正5是自己学习不扎实才有的后遗症吧,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原来自己只是一个会选择退却的人,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幸好身边还有老师和那么多同学,可以时刻帮我自省,带我前进,记得老师说过,不管身处什么环境,只要内心安定,再大的阻碍都可以克服,再难的`境地都可以游刃有余。所以非常感谢老师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这次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还记得那天刚到南京的传统文化培训中心地点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六点多了,刚下车,就有一排的老师给我们真诚地鞠躬,微笑的给我们引路,为我们安排住宿。宿舍虽然只是简单的上下床铺,却整理的非常干净,脚脸盆、拖鞋、茶杯、晒衣架、一应俱全,摆放的整整齐齐。当辅导员老师带着微笑,并鞠了一躬,叫了我一声“解冉老师”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惭愧,看着老师的眼睛,清澈透明,只知道当时的感觉是那么的舒坦。我们用过晚饭后,随老师去教室,观看了知名古琴演奏家的雅致演奏,《高山流水》、《渔舟唱晚》、《陋室铭》、《一剪梅》、《平沙落雁》这些灵动、古朴的乐曲不断从我们的耳边响起,沁人心脾,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些演奏家们时而独奏,时而边唱边弹,他们弹唱自如,神情淡定,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古代,一同感受伯牙和子期的真挚友情;一同来到刘禹锡的陋室,体会他“惟吾德馨”的精神气质
时间很快在淡雅的演奏中结束,我们有序的退场,跟老师互道晚安后回到宿舍,发现床铺已经为我们铺好,在洗漱间各自用水,虽然人很多,但井井有条,相互恭敬有礼,笑容可掬。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来,老师在国旗下教我们做操,锻炼身体,学习的人排满了整个广场,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的阳光和空气,所有的清新一直深发到了心底。早操过后,我们排队走进教室,朗诵《弟子规》、《孝经》,声音洪亮,响彻心底。晨读过后,老师安排我们用早餐,餐厅并不是很大,人却很多,但声音不会嘈杂,不会发生插队的现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礼,每个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悦,享受着这些美好。用餐过后,大家稍作休息后,就进入教室,听老师们讲课。这几天的生活就在吃饭和听课中反复着,但是没有会觉得单调,因为有精神食粮陪伴在我们,有这些大德,大智慧与我们相伴,只会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充满了人和人的友善。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0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20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谭院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辅导报告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启迪,有所受益,也就说要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怎样……我们要用心去读,认真品味,才能够荡涤内心深处的污垢,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得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2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支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不乱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惯、宗教、文学艺术、教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立异本人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研究《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研究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研究,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粹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关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观点遍及、内在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先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研究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研究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研究为乐事,反映了XXX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研究是一种快乐,想研究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研究新知识,温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研究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研究的思想。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3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4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制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准确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围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伴侣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
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肯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肯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训练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盛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仔细去学习、去思索、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推断和准时订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行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当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哺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许多没有做到:常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心情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赐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怀太少了。
从校内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头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妙,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埋怨周边的环境太过简单,埋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连续追寻生活的美妙。生活在回忆里,苦痛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布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特别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提示自己应当如何连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盼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四周的伴侣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盼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5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6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井井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
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8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9
《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心得体会露天煤业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0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三、做践行传统文化的使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
一是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
二是传播好传统文化。
三是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1
4月21日——24日,济宁市第一期国学经典教育导师培训,在济宁教育学院举行。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参加了为期两天半的培训,受益匪浅。
在紧张的两天半的培训中,共听报告五场,深深被精当的讲解折服。尽管我有很多的内容听得一字半解,但是讲解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激励并鼓舞着我。给我们授课的这五位教师,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但是他们的讲解是那样的激情四射,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直接现实,他们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讲课,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着传统经典文化。他们尽管年龄都很大,但是他们的精神都很好,真的是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的骆承彬教授不仅自己年龄大,而且还有一个高寿的母亲。说来话巧,一个102岁,一个106岁,都是在去年的时候“寿终正寝”,留下了二老“孝”的佳话。
我们培训的是传统文化,我在想,或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滋养,造就了二老良好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中国的传统文化难道有这么强的魔力?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在不同的培训场合,我也听说91岁的老教授讲课的讲义是用小楷字体的功力打造,而在授课的现场侃侃而谈,这就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想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是非常的高寿,我不知道长寿的秘诀在哪里?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教人求真向善,叫人内心平静。人内心平静了,达到了一种体内外的平衡,人就会心情愉悦,充实乐观。我想,在社会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下,重新弘扬传统文化,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德性在目前的却需要,只有通过这种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才能够够拯救中国的现实,达到一种理性的和谐!
回想专家的授课,犹如响彻在两耳的阵阵东风,又犹如沁人心脾的汩汩清泉,给人以无尽的精神洗礼。面对现实,又感觉差距甚远。也许这种从骨子里拯救国人素质的明智之举要从娃娃入手,从中国这束希望之花的根部抓起,才会抓出收获?期待花朵明天的辉煌与明艳的!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2
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
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还有人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学其实是博大景深的一门学问,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佛学开导人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知道富贵荣华只是过眼云烟,开心是暂时的,痛苦也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时时快乐开心,我们不可能永远悲伤痛苦,一切都将过去。 然后佛学教导人在思想上改变,教导人乐观,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不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是暂时的,世事无常,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佛学告诉我们不因为快乐而兴奋不已,也不要因为痛苦而悲伤,因为这是暂时的,遇到困难时要想这是暂时的,富贵时也要想这也是暂时的佛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过错,不要迷恋一时的快乐,不要遇到挫折就沮丧,我们要知道我们从来到世间开始就注定一切都是会离我们远去的
我们只有舍得放下才会得到,舍得放下富贵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会得到快乐,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3
《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心得体会露天煤业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做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做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4
本人通过参加这次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收获很多体会深刻。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通过发帖提问能和各位优秀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深入挖掘教材,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所变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师生讨论等方式把课文理解的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所选教材是一个最好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所选教材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教师一定要树立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主阵地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在教材的编排上,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著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笔者认为,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若能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这样处理,有助于解决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来理解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当然,也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是采取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高境界的“人生定位”方式。
三、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汉民族文化
中华传统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5
在元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国力最强盛的国家。这样的大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化和其他先进的文化的泛滥,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冷漠,甚至将被国人遗忘。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娱乐的文化”,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跑到脑后。许多人已经将自己祖先的历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不知道中国经历了多少朝代,有过哪些辉煌;他们甚至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历的那些苦难,所受的屈辱。有人说:“当一个民族忘记了它的历史,忘记了它的传统文化后,那么它离毁灭也不远了。”的确如此,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放弃,还剩下什么呢?
毛笔书法,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没有毛笔书法,也就没有“书圣”王羲之,也自然没有著名的《兰亭序》。然而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写毛笔书法呢?与我们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毛笔书法课,每个人都要懂得写毛笔字。日本的毛笔书法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我们呢?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京剧、皮影戏、变脸…这些都逐渐淡去,现在的人们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对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过活,传统文化成了远去的记忆。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静下心品读中国的四大名著,面对滕王阁也很难再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困难也很难再吟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诗,那宋词,那元曲,还有多少人记得?现在的我们沉醉于青春小说,科幻小说,沉迷于网络。可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现在许多西方的学者到中国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源,来学习中华文化,作为国人的我们,却把这些遗忘,这应该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重视即将被遗忘中华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续写灿烂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6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
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
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7
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抛弃一切杂念,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这一过程并不难,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接受正确圣贤教育,抛弃太多的物欲和金钱观,一旦这教育恢复,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绝对不难。现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个人都欲望炽热,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们的心给包裹住了,像厨房里的灯泡一样,被油烟熏黑了,到最后到厨房开灯跟没开灯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擦灯泡,先擦自己的灯泡,和谐自己的身心,擦一点亮一点,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恶、不和谐全都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湛,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伶俐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准绳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尺度。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虔诚、取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宁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短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紧张的是我们的后代,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需让后代晓得这也是他们必需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当本人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
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研究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笃取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XXX。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刻薄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肯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干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9
一、精彩课程。
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
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
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
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
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0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1
《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心得体会露天煤业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何宏伟给我们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学的传统文化课从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学习之道,通过古代学者的小故事及诗句来引导我们从学习的用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三个方面着手,让我们懂得学习理念的内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现性,让我们青工受益匪浅。通过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何总用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
1.学习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学习是实现个人抱负的途径;3.学习是造就临危善断自信心的根本;4.学习是来源于自己的快乐。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结合了我们青工本质思想做出的一个总结。时至今日,学习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读书考证。旅游是学习,健身是学习,上网是学习,工作是学习,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学习也从单纯的求知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终是要学以致用,探寻从辛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果。
二、学习理念内化成为一种激情
学习需要一种态度。牛顿有过这样的名言“你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食物,你该下苦功;你想获得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苦才是获得一切的定律。”我们知道对于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间是过得非常快;对于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过得是‘一时三秋’啊。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不喜欢阅读的书籍,是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牛顿给学习的概念已经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所以,学习的苦与乐取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把学习当做生命过程去经历,最终会把学习这种理念内化为一种激情,外化为一种习惯。做到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享受学习,你还会觉得苦吗?
三、学习是现实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前提
在当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环境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那应该学习什么呢?人的素养有三点很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生存能力、个人内涵。
1.综合素质
有很多朋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为什么有一些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的人会成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却上了大学还要给这些大老板打工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重点问题停留在了综合素质方面上。大家都经过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学习,可以说都掌握了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上,我们却遥遥不及这些人。因为这些人在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对综合素质方面上有所磨练了。我们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还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早地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生存能力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及企业情况来讲,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指我们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总总结了作为露天煤业青工应该具备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只有懂得行为规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财务管理知识,财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务管理教给大家的是聚财用财理财之道,做企业也罢做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它;再其次要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完成任何工作离不开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评价员工的绩效?如何使员工薪酬体现均衡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后知晓相关联专业,专业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但一项工作常常涉及多个专业,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专业水平发挥到极致,不仅如此知晓相关专业还能建立全局理念。
3.个人内涵
强化个人内涵,就是强化个人修养,如同武林高手要练内功一样。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人生的认识,还可以提升你的个人修养。曾国藩曾说:“读书以训诂为主。”多看经典训诂学问,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对事物遵循过程了然于胸,稳坐泰山。正所谓“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万兵。”所以实现这高标准人生目标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我们可以解惑;学习,我们可以实现抱负;学习,我们可以拥有临危善断的自信心;学习,我们可以拥有快乐。虽然学习很幸苦,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会实现我们高标准的人生目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2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3
曾几何时,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独占鳌头。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阻碍文化创新;小到王道士从敦煌石窟中把一车车的文物拱手相送。这些历史的案例无一不显出在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后,是文化的疲倦感和无力感。在当今的世界潮流中,创新处于首位,在这么一个各国文化大杂糅的世界上,中华传统文化只有进行创新型转变和创造性发展才能使我们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
当代世界,科技和创新引领发展,文化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相联系。数字敦煌是一个很早便开展并一直在进行的项目,该项目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个部分,运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宝数字化,来满足人们的游览、研究等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这便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联系起来,来更好地宣传敦煌文化。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创新性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在当今社会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往和联系必不可少,而这种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适应的。我国重振丝绸之路,使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不仅传播了丝绸、茶叶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国的礼仪、文学等传遍世界。“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各国的交流,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一种创新性的传播方式更为世人熟知。与此同时,孔子学院也伴随着我们同其他国家的交往在全世界开花结果,使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来展现在世界上。可见,传统文化通过国与国之间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播。
在“互联网+”的多媒体时代,我们应将传统文化通过媒体等方式来向人们传播。前不久十分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巧妙的利用了媒体等传播平台,通过比赛的方式并制作成节目来传播中国诗词的魅力。《国家宝藏》也同样在这方面获得了国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历史剧的方式来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这些受到一致好评的文化类节目都将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来向国人展示。看来,在当今时代人们更易接受将传统文化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引领当今世界潮流,中华文化只有进行创新型转变和创造性发展才能使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才能使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的巅峰。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4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到委屈,是在干啊,怎么达不到效果呢?原来是犯了“紧有限,宽用功”了,只是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事倍功半。理解“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后,对工作方法有了重新的认识,要一头一头的来,仔细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不可急,要用心下功夫的做好每一样工作。再一个要专心,一切以大局为重,不可做工作以外的事,不然不但不能完成领导交托的任务,反而会令自己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以上,是我学习《弟子规》浅显的认识,以后继续学习,领悟,努力改善,把它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正确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则,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已之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5
在中国的民间,有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剪纸。
今天来到竹君园,当听说要剪“囍”字时,我的心里真是又忐忑又兴奋!心想:终于能够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剪纸了!心中不由得多了些期待!
剪纸终于开始啦!老师首先拿来了一张红色的纸,让我们对折再对折,我学着老师的样子,认认真真地折着。然后老师又向我们展示了几张“囍”字的图案,让我们模仿着画下来,没等老师说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照葫芦画瓢,一边画,一边不安地想:我能画好吗?但我仍然专心致志地画着。终于画好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但是还要将阴影部分剪下来呀!我可不能得意忘形了呀!于是我拿起纸,心中似乎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步一步地剪着意外的是,仿佛每剪一次心中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突然,“咔嚓”一声,我一不小心剪到了阴影部分以外的`地方。这怎么办呐?会不会影响最后的美观呢?会不会……此刻的我心可真是乱如麻。这时我脑子里飞快地转出一个念头:只要把它扩大一下不就可以了吗?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我继续小心翼翼地剪着,不一会儿就剪好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龟缩在桌子底下,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展开了!乍一看,真的就是一个大大的囍字,我迫不及待地给老师看。老师仔细端详了一下,忽然笑着说:“你剪错了!……”顿时,我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一样,没劲了!满心的期待仿佛一下子落空了!不过这时我心中又有一个声音响起:即使剪错了,也不要灰心!是啊,虽然我剪错了,但我感受到了剪纸的乐趣,这不就是这次剪纸课的意义吗?
我不禁感叹:一把剪刀和一张纸,经过一双灵巧的手,却可以变成美丽的“囍”字。剪纸艺术,真不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呀!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6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7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虫”一样,在吸食着父母长辈们的“血”。我认为这些人当中有一点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没有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汉黄香年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后,再请父母安睡,在夏日时,自己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还有孔融,只有四岁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吃小的梨……这不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
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点亮一点星光;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中国文化,我们虽如一叶扁舟,但能惊动大海。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国文化吧!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8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xx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也许没有背下来的必要,只是我背下来了,这里不管了),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姑娘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