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故都的秋读后感

2024/08/0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故都的秋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故都的秋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又读了一回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开篇即开门见山,切入正题,点明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感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竟为的是一饱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对故都的秋的迷恋可见一斑。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之秋的对比反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马川鸽的飞声;五彩缤纷的牵牛花;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方的秋雨......”无不展现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处北方的我,很喜欢诵读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散文。那缓缓的笔调,略带悲凉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

故都的秋读后感 篇2

我们的刘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故都的秋》,郁达夫所写的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这篇散文表面是对北平秋天的赞美,其实也同时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我先来介绍一下郁达夫。他出生于1896年,1945年被杀害。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在东京参与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从事编辑、大学教师等工作,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联合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组织,1983年前往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在苏门答腊的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的作品是忧郁的,然而这忧郁背后,则是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他的成名作《沉沦》中,他发出了希望祖国强大的呼唤,即便在他移居杭州期间所作的寄情山水的游记。作品中,如《钓台的春昼》《过富春江》等,也时时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为什么说《沉沦》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呢?我来回答,在书本里是这样写,他也希望他们的同学来对他讲些闲话,然后他的同学,却都自家管自家的去,寻欢作乐去,你一见了他那一副愁容,没有一个不抱头奔散的,因此他愈加怨他同学了,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们的敌人,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我总要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仇,复他们的仇。

“忧郁的教人,坚韧的透视”这句名言就是为郁达夫而写。

故都的秋读后感 篇3

我喜欢郁达夫的文章,喜欢它的静,它的孤独,它的忧郁,而这往往正是我的文章中所做不到的。

郁达夫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此生深有感触。悲凉沉郁的"故都之秋”;失散多年,竟成永别的好友"志摩";归家时丧子的"孤独者";孤独中前行的"零余者";被自我摧残,已颓废的"沉沦者"。尽管郁达夫的一生只49岁就终结了,但却经历了很多。

他留下的这一段段文字,何不是出来自内心深处的一声声呐喊。它表达着郁达夫心中,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祖国强大起来的热切呼唤。他也没有光靠空想,还积极参与了各种抗战活动,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之所以喜欢郁达夫的文章,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的心理独白,把一个“零余者”的内心世界完完全全地刻画了出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其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这就直接渲染了我的情绪,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郁达夫很擅长制造一个忧郁的环境或人物,这便使他的文感到更忧郁。

故都的秋读后感 篇4

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郁达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国,也就是我们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写法十分细腻,因为文中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了一条条扫帚的细纹……”扫帚的细纹给人感觉很清闲,再加上秋天的清爽,这样一来,秋天的韵味就更加明显了。

作者笔下北方的秋天给人感到十分清爽,凄凉。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轮回十分鲜明,可是我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凉的秋呢?每当秋天,一些公园会在园中小路的两旁摆上几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们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韵味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时漫步在街上,想寻找属于秋的那份宁静,可是在我耳畔却是一声声吵杂的车笛声。再看看人们,人们的脸上没有挂着清闲的表情,好像是谁也不知道秋天的到来。秋天中,最美的节日是中秋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看着天空中那轮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给孩子们讲那百听不厌嫦娥的故事。但是,这秋天最美的节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没有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也不再想听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宁静哪里去了?秋天的清闲哪里去了?秋天的韵味哪里去了?为什么我找不到了?哦,因为时代变了。现在已不是郁达夫的那个时代了,在这个时代里,秋天的宁静、清闲、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郁达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许会当成秋天的见证吧。也许,许多年以后,当人们看到《故都的秋》时,会想起:哦,还有个季节,叫“秋”……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叹的幽远,将秋描写的出色有味。《故乡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故都的秋读后感 篇5

我们的刘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故都的秋》,郁达夫所写的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这篇散文表面是对北平秋天的赞美,其实也同时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我先来介绍一下郁达夫。他出生于1896年,1945年被杀害。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在东京参与成立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2年回国后,从事编辑、大学教师等工作,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联合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进步组织,1983年前往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在苏门答腊的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的作品是忧郁的,然而这忧郁背后,则是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他的成名作《沉沦》中,他发出了希望祖国强大的呼唤,即便在他移居杭州期间所作的寄情山水的游记。作品中,如《钓台的春昼》《过富春江》等,也时时流露出一位知识分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为什么说《沉沦》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呢?我来回答,在书本里是这样写,他也希望他们的同学来对他讲些闲话,然后他的同学,却都自家管自家的去,寻欢作乐去,你一见了他那一副愁容,没有一个不抱头奔散的,因此他愈加怨他同学了,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们的敌人,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我总要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仇,复他们的仇。

“忧郁的教人,坚韧的透视”这句名言就是为郁达夫而写。

故都的秋读后感 篇6

我读了《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故都”是北国,也就是我们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写法十分细腻,因为文中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了一条条扫帚的细纹……”扫帚的细纹给人感觉很清闲,再加上秋天的清爽,这样一来,秋天的韵味就更加明显了。

作者笔下北方的秋天给人感到十分清爽,凄凉。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轮回十分鲜明,可是我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凉的秋呢?每当秋天,一些公园会在园中小路的两旁摆上几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们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韵味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时漫步在街上,想寻找属于秋的那份宁静,可是在我耳畔却是一声声吵杂的车笛声。再看看人们,人们的脸上没有挂着清闲的表情,好像是谁也不知道秋天的到来。秋天中,最美的节日是中秋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看着天空中那轮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给孩子们讲那百听不厌嫦娥的故事。但是,这秋天最美的节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没有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也不再想听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宁静哪里去了?秋天的清闲哪里去了?秋天的韵味哪里去了?为什么我找不到了?哦,因为时代变了。现在已不是那个时代了,在这个时代里,秋天的宁静、清闲、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故都的秋》也许会当成秋天的见证吧。也许,许多年以后,当人们看到《故都的秋》时,会想起:哦,还有个季节,叫“秋”……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叹的幽远,将秋描写的出色有味。《故乡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