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2024/08/0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1

一、域外学习的收获

20xx年10月12日至21日,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乡村振兴域外专题培训班,培训形式非常好,主要以授课、现场教学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既有新思想的学习,又有红色教育的传承。培训让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使自己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了提升。走进每一个考察点,都能感受到组织强、党建好、产业兴、群众富所带来的美丽乡村振兴之美。

(一)抓实党建促引领。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使基层组织强起来,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例如,义勒力特嘎查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党小组会议、建立微信及网格群等方式,深入实施“党建+”系统工程,牢固树立融合党建理念,引领带动各领域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互促协调发展。

(二)抓实服务促治理。以党建为引领,网格治理为手段,信息化为支撑的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健全完善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配强网格员力量,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不断提升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组织力、行动力和号召力。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例如:乌兰浩特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长发村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道德讲堂;义勒力特嘎查通过党群服务中心以“文明嘎查”创建为载体,广泛普及道德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弘扬社会新风,提升文明水平,营造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抓实产业促振兴。乡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核心。兴安盟有很好的地域资源优势,最为可贵的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好,每个村级组织都是实体,而且都有殷实的集体经济积累,都有健全的功能,带领群众致富。例如:三合村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生产“绿色有机”品牌大米,发展民俗特产旅游,促进农业融合发展;义勒力特嘎查按照“农业+旅游”的思想,大力推进农家乐、采摘体验、开心农场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二、今后工作打算

通过此次域外培训,大路镇要借经验,结实际,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党建+”模式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我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一)“党建+服务”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1、重点培养强能力。积极创新学习教育方式,组织内容科学,形式多样的.党员干部培训活动,强化党员干部意识,更新业务知识,创新活动载体,依托各种培训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网络学习e支部等平台互动共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党员干部学习内容,使党员干部具有服务群众的本领能力。

2、抓意识,强服务。依托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秉承“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通过党员服务队、网格员入户宣传,把党的决定、政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到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确保村级“两委”班子干部担当作为,搭建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二)“党建+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把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开展文艺演出,举办农民运动会,丰富载体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巾帼美家超市”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村规民约,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树立良好家风民风,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三)“党建+产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进一步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形成支部引领、专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格局,采取政策引领和党员带头致富、大户带动等模式,实行一村一品,盘活村集体资产,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主要依托项目建设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农户形成产业集群抱团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总之,我镇将以党建引领抓产业、抓品牌、抓项目、抓融合,推动大路镇乡村振兴工作快速发展,实现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2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3

作为一名农商银行的青年员工,我始终有一种“三农情结”,犹如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在进办公室工作之前,我是一名支行客户经理,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农贷户打着交道,每天周而复始的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又单调的工作,让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农商银行深厚的感情,他们信任我们就像信任自己的土地一样,在粮食收获前就知道自己能打多少粮食。70多年比肩同行,共同的栉风沐雨,双方早已结下了浓浓的“农商鱼水情”。

在办公室工作后,我接触到各类文章材料多了起来,也有幸能听到行领导们对农商行转型发展的讲话。“乡村振兴、支农支小支微支民、金融精准扶贫、整村授信、党建互联互助”等,这些是近期耳边常听的词汇,行领导的话语间始终都离不开“三农”。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上的决心和努力。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的“本色”。

我从农村里来,深爱着自己成长的土地,能够在在农商银行工作并服务于自己熟知的农民朋友,我感到幸运,也感到满足。我想有这种感觉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因为我们的员工均来自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们的单位早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埋进了这片土地,工作于“城乡人民自己的银行”,服务于县域地方经济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梦想。

工作中,我有幸遇到一位睿智的农商行前辈,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代在服务“三农”上的坚守与忠诚。他们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真心爱上了这份工作。他讲到“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当你只有做到走进包片村里,每一户家中养着的狗能朝着你摇尾巴、农户能拉你进去喝一杯茶,你的'工作才做到位,才是一名合格的客户经理”。

前辈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内心也产生了哪天自己能得到前辈们这样“待遇”的向往。但当我向他抱怨,现在的农民朋友很忙,忙着圈里的的猪等着他去喂,后山的羊等着他牵回,地里的土豆正等着他去收获,而不“搭理”我,甚至家中的狗没有主人的许可,不让我进入主人的院子时。前辈则语重心长的说道“时代在变,现在的农民朋友比以前更勤劳,不是他们不搭理你,而是你选择的时间不对。农民朋友对我们是认可的,你为什么不能等到傍晚或者去田里找他呢,只要用心去做、真心相待,再经常走访,喝上农户一杯热茶,甚至留你吃上一顿饭都是常有的事······”

当我带着前辈的话走上信贷岗位上时,以至在现在办公室岗位上时,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前辈对我讲的话,大家都在很好的践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大家都在传承。近期全行开展的“十公里行动”,男女老少、干部员工齐上阵,一村一户细细走访,一笔一划认真记录,行动开展的热火朝天,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三农”情结的完美体现。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4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5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靠的是产业,而产业要兴旺、要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的领头人,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7

作为一名农商银行的青年员工,我始终有一种“三农情结”,犹如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在进办公室工作之前,我是一名支行客户经理,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农贷户打着交道,每天周而复始的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又单调的工作,让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农商银行深厚的感情,他们信任我们就像信任自己的土地一样,在粮食收获前就知道自己能打多少粮食。70多年比肩同行,共同的栉风沐雨,双方早已结下了浓浓的“农商鱼水情”。

在办公室工作后,我接触到各类文章材料多了起来,也有幸能听到行领导们对农商行转型发展的讲话。“乡村振兴、支农支小支微支民、金融精准扶贫、整村授信、党建互联互助”等,这些是近期耳边常听的词汇,行领导的话语间始终都离不开“三农”。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上的决心和努力。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的“本色”。

我从农村里来,深爱着自己成长的土地,能够在在农商银行工作并服务于自己熟知的农民朋友,我感到幸运,也感到满足。我想有这种感觉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因为我们的员工均来自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们的单位早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埋进了这片土地,工作于“城乡人民自己的银行”,服务于县域地方经济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梦想。

工作中,我有幸遇到一位睿智的农商行前辈,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代在服务“三农”上的坚守与忠诚。他们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真心爱上了这份工作。他讲到“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当你只有做到走进包片村里,每一户家中养着的狗能朝着你摇尾巴、农户能拉你进去喝一杯茶,你的工作才做到位,才是一名合格的客户经理”。

前辈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内心也产生了哪天自己能得到前辈们这样“待遇”的向往。但当我向他抱怨,现在的农民朋友很忙,忙着圈里的'的猪等着他去喂,后山的羊等着他牵回,地里的土豆正等着他去收获,而不“搭理”我,甚至家中的狗没有主人的许可,不让我进入主人的院子时。前辈则语重心长的说道“时代在变,现在的农民朋友比以前更勤劳,不是他们不搭理你,而是你选择的时间不对。农民朋友对我们是认可的,你为什么不能等到傍晚或者去田里找他呢,只要用心去做、真心相待,再经常走访,喝上农户一杯热茶,甚至留你吃上一顿饭都是常有的事······”

当我带着前辈的话走上信贷岗位上时,以至在现在办公室岗位上时,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前辈对我讲的话,大家都在很好的践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大家都在传承。近期全行开展的“十公里行动”,男女老少、干部员工齐上阵,一村一户细细走访,一笔一划认真记录,行动开展的热火朝天,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三农”情结的完美体现。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8

近日,中组部推出党员教育电视系列片《美村三十六法》,以《做景观天》为题的我县古郊乡锡崖沟村作为全省唯一村庄入选其中。

据了解,《美村三十六法》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主题,讲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提炼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之“法”。该片共36集,每集介绍一个村的典型做法,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锡崖沟村作为我省唯一一个入选《美村三十六法》的乡村,以“做景观天”为题,采用纪实的手法,展示锡崖沟村民在党支部带领下,不甘闭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历时30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挂壁公路”。走出大山后,锡崖沟村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继续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利用自身红色传承、绿色生态优势,以打造“避暑花园”为发展目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开辟多种经营、发展旅游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解答了只要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充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就能将区位劣势转化为独特发展优势,昂首阔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的时代课题。

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篇9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了短板弱项,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做法。目前,一定要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要在政策导向上做好衔接。一方面,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等的政策,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要在产业规划上做好衔接。要着眼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要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