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山河之书》有感

2024/08/0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山河之书》有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1

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举杯共月,唯有山河之书;历史长存,却怨她忘她者多,灯火阑珊,形影相吊,只得千年一叹。

最初认识余秋雨是因为朋友赠的书——《文化苦旅》,一看书名,文化,便先入为主,觉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条条是道,一本正经地说一堆道理,立马与自己划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测之书,不适合我读。然一日,实在闲来无事,仔细翻阅,便爱不释手,也便有了这次与《山河之书》的自然相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对于我来说,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四处瞎转悠,路确实就是书。品读一本本书籍,听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作者的心得与经验,可不就是踏着他们铺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独立的自己吗?而成熟又是什么?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为,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2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这时,看书便是一件惬意的事。我找来找去,一本《山河之书》引入眼帘,似乎正是我要寻找的宝贝。哇,黑色的封面显得既神秘又隆重。《山河之书》,听这名字,多么气势磅礴,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一下子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本书的作者余秋雨不追逐高官厚禄,毅然孤身一人冒着危险去考察我国重要遗址和文明故地,实在令人佩服。他的书也同样散发着伟大的气息,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此书主要讲了余秋雨考察各地后引发了一了对古今事物的赞扬与批判。

本书分好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又细分成几部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我本是树》这一章。它主要讲了苗族人作为蚩尤的后代崇拜枫树,爱护树木,人树合一。这里的人出生时,父母为他种一棵树,死后,村人砍下树,用树皮裹着遗体埋葬,再在上面种一棵树。因此,在这里,人即是树,树即是人,人树合一,人们怎能不爱护树?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林中的树,是苗寨人的证婚人;这林中的树,就是苗寨人自己。这种朴素的想法和做法,留下了一片净土,酿造了一片绿荫,吐出了新鲜的空气,净化了数代人的心灵。

如果我们每个人脑海里都有如此想法,世界该是多么美好,树木该是多么高大,沙尘暴、泥石流、龙卷风也许就从此销声匿迹。

记得小的时候,小区里到处可见那美丽的粉豆花,它形似喇叭,夜晚开放,好像一个俏皮可爱的小号手在吹奏着美妙的'音乐。我和妹妹经常摘下它的花朵,在花托处轻轻折一下,再轻轻一拉,一条细长的花丝便跟着花托出来了,然后将它挂在两侧的耳朵上,简直就是一对修长的耳环,真是漂亮极了。有时一不小心折断了花丝,或时间长了,花朵蔫了就将它随手扔到一边,不闻不问。那时我可曾想到花朵的痛苦;可曾听到折断它纤长的身躯时,她伤心哭泣的声音;可曾看到将它丢落一旁时,它孤独的眼泪。

如果它是我们的同类,如果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如果他就是我自己。我真想问问自己,我还下的去手吗?

美丽的、可爱的、可亲的生命,就这样,因为我的私心,因为我的一己私欲结束了。从此,便再也见不到它那婀娜的身姿,再也闻不到它那宜人的清香,再也不能听着它那优美的歌声入睡。

可爱的粉豆花,我在此真心的忏悔,愿你的姐妹们不再遭受到人类的欺凌和践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木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是多么的不容易。一朵花要经历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等阶段,是多么的艰辛。请爱护花草树木,以树为人,以人为树,到时我岂不是成了“周树人”?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3

余秋雨先生曾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苍茫天地间,人显得如此渺小,于是,他踏上了旅途,一条山河之旅,文化之行。如今,我亦在那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历史。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唯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绝。史书,记载层出不穷,又有几分是最真实的,最客观的呢?也许很少。当他的足迹踏入贵州那一片美好,西江苗寨姑娘们的美丽便展现于眼前,那嫣然一笑过后,淡淡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震撼心灵!

蚩尤与美丽一词似乎从未有牵连,甚至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或许书中说的就是对的“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是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在诸多史料中,蚩尤便是妖魔第一人。

在西江苗寨的石阶上,印下了千年前蚩尤与黄帝的那一场战争;在姑娘们的笑声中,拾起了遗落的历史,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小半历史,经过千年蒸馏,不再有愤恨,消去了火气,隐没了抱怨。

再往北去,他带领我们去到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那时已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而中国,有一座城市两千多年至今仍繁华。那,便是苏州。

温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苏州便以这样的形象处处给人以宁静之感。古人的题叹随处可见,文人大多以苏州来休憩,苏州便成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跟随他的脚步,漫步于苏州小巷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仿佛浮现于眼前,让你忍不住去想它背后之蕴。那两千多年的`小巷,写满了故事。

再往北去,便到了黄州。赭红色的陡坡直逼浩荡大江,那便是东坡赤壁,苏东坡一生坎坷,辗转许多地方,而黄州,定让他最为印象深刻。

他从监狱中走出,带着极小的官职,没有家眷,别无选择,朝着这一片荒凉走来。乌台诗案消耗了他太多精力,消磨了他太多锐气,他甚至一度想自杀。而历史事件的背后,却往往是小人作祟。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而在黄州,他想通了。他不再骄纵,不在有锐气,回归清纯与空灵。苏东坡也与其他大家一样,成熟于灾难,成就于灾难。千古杰作前奏已奏响,神秘的天光已射向黄州。

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书中之旅也未曾停止。中国,外国,大大小小文化古迹,他都会去一一探寻。而我就在这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海南岛的高洁,莫高窟的雄伟,以及渤海国的那份隐秘。

书与路融为一体,文化与山河亦相互交织。在书中我行走于山河之间,体会文化之旅。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4

余秋雨先生曾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苍茫天地间,人显得如此渺小,于是,他踏上了旅途,一条山河之旅,文化之行。如今,我亦在那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历史。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唯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绝。史书,记载层出不穷,又有几分是最真实的,最客观的呢?也许很少。当他的足迹踏入贵州那一片美好,西江苗寨姑娘们的美丽便展现于眼前,那嫣然一笑过后,淡淡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震撼心灵!

蚩尤与美丽一词似乎从未有牵连,甚至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或许书中说的.就是对的“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是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在诸多史料中,蚩尤便是妖魔第一人。

在西江苗寨的石阶上,印下了千年前蚩尤与黄帝的那一场战争;在姑娘们的笑声中,拾起了遗落的历史,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小半历史,经过千年蒸馏,不再有愤恨,消去了火气,隐没了抱怨。

再往北去,他带领我们去到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那时已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而中国,有一座城市两千多年至今仍繁华。那,便是苏州。

温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苏州便以这样的形象处处给人以宁静之感。古人的题叹随处可见,文人大多以苏州来休憩,苏州便成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跟随他的脚步,漫步于苏州小巷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仿佛浮现于眼前,让你忍不住去想它背后之蕴。那两千多年的小巷,写满了故事。

再往北去,便到了黄州。赭红色的陡坡直逼浩荡大江,那便是东坡赤壁,苏东坡一生坎坷,辗转许多地方,而黄州,定让他最为印象深刻。

他从监狱中走出,带着极小的官职,没有家眷,别无选择,朝着这一片荒凉走来。乌台诗案消耗了他太多精力,消磨了他太多锐气,他甚至一度想自杀。而历史事件的背后,却往往是小人作祟。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而在黄州,他想通了。他不再骄纵,不在有锐气,回归清纯与空灵。苏东坡也与其他大家一样,成熟于灾难,成就于灾难。千古杰作前奏已奏响,神秘的天光已射向黄州。

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书中之旅也未曾停止。中国,外国,大大小小文化古迹,他都会去一一探寻。而我就在这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海南岛的高洁,莫高窟的雄伟,以及渤海国的那份隐秘。

书与路融为一体,文化与山河亦相互交织。在书中我行走于山河之间,体会文化之旅。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5

余秋雨先生曾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苍茫天地间,人显得如此渺小,于是,他踏上了旅途,一条山河之旅,文化之行。如今,我亦在那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历史。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唯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绝。史书,记载层出不穷,又有几分是最真实的,最客观的呢?也许很少。当他的足迹踏入贵州那一片美好,西江苗寨姑娘们的美丽便展现于眼前,那嫣然一笑过后,淡淡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震撼心灵!

蚩尤与美丽一词似乎从未有牵连,甚至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或许书中说的就是对的“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是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在诸多史料中,蚩尤便是妖魔第一人。

在西江苗寨的石阶上,印下了千年前蚩尤与黄帝的那一场战争;在姑娘们的笑声中,拾起了遗落的历史,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小半历史,经过千年蒸馏,不再有愤恨,消去了火气,隐没了抱怨。

再往北去,他带领我们去到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那时已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而中国,有一座城市两千多年至今仍繁华。那,便是苏州。

温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苏州便以这样的形象处处给人以宁静之感。古人的题叹随处可见,文人大多以苏州来休憩,苏州便成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跟随他的脚步,漫步于苏州小巷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仿佛浮现于眼前,让你忍不住去想它背后之蕴。那两千多年的小巷,写满了故事。

再往北去,便到了黄州。赭红色的陡坡直逼浩荡大江,那便是东坡赤壁,苏东坡一生坎坷,辗转许多地方,而黄州,定让他最为印象深刻。

他从监狱中走出,带着极小的官职,没有家眷,别无选择,朝着这一片荒凉走来。乌台诗案消耗了他太多精力,消磨了他太多锐气,他甚至一度想自杀。而历史事件的背后,却往往是小人作祟。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而在黄州,他想通了。他不再骄纵,不在有锐气,回归清纯与空灵。苏东坡也与其他大家一样,成熟于灾难,成就于灾难。千古杰作前奏已奏响,神秘的天光已射向黄州。

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书中之旅也未曾停止。中国,外国,大大小小文化古迹,他都会去一一探寻。而我就在这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海南岛的高洁,莫高窟的雄伟,以及渤海国的那份隐秘。

书与路融为一体,文化与山河亦相互交织。在书中我行走于山河之间,体会文化之旅。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6

茫茫山河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根,一个栖息地,那是故乡。

从一般意义上讲,故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是你户口本上写着的地方,是有年少回忆的地方。我生在广州,在广州长大,由此看来,好像广州便是我的故乡。不仅仅如此,我不会湖南方言,不曾融入过湖湘文化,去那岳麓书院,看那爱晚亭。而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同时也是一方文化对于人的记号,这些我都没有。

可广州呢?在那里触之可及的只是表层化,物质化,肤浅化的碎片文化,以及喧嚣于上的物质。在那里没有对灵魂的追问,没有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探寻,每个人过得庸庸碌碌,不曾探寻过文化,也不曾对中华文化的去处有过丝毫的追寻。对于广州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来去匆匆的游子罢了,对这片土地来说是陌生的,是暂驻的。

我要找的故乡,应该是精神故乡,或者文化故乡。文化对于人的塑造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我要追寻那些文化,去见一见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的状况,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碰撞的激烈,那些古文明,黄河流域的朴素富有生命力以及长江流域的精致。文化故乡是你一生追寻的地方,是你灵魂的居所,纵使他只是一片荒远闭塞的边远之地,但是只要踏上便会有血脉相融的熟悉感。

这些是在余秋雨先生的书里的。直到我知晓了先生的“大散文”,我才对中华文化有过深刻的思考,在如今这个物质代替一切精神空虚已经极其普遍的时代,我们的空虚只能依靠文化来填充,才能体现现代精神的价值,形成了大散文,具有一股力量不同于寻常的散文,那是对如今文人日渐堕落的痛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追问,对于如今世俗化、物质化的愤怒。先生的彷徨是对如今文人命运的彷徨,先生的呐喊,是对中华文化如此的呐喊。

那是一本山河之书,一本血脉之书,那是中华母亲的血脉,中华文化的传承。无论是那边远的苗寨里的对于自己祖先的深刻记忆,还是侗族人民动听的歌声所折射的文化荼毒以及对原生态文化的疏远,又或是的是那飘摇在风雨中数百年的藏书阁——天一阁,里面的书都是对中华文化的追忆。

我们需要一个文化故乡,记录着我们文化的起点以及我们该拥有的厚度,在如今这个文化人已经不具有文化特性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日渐斑驳,杂碎的年代,文化传承就愈发显得重要珍贵。

就像《诗经》那样以诗为经,这不仅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

物质的高度并不能决定文化的高度,在千年之前,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的时代,劳动人民依旧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写成诗经。而这种精神高度却是如今的我们依旧难以企及的。

我们与古人相差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还有精神高度。对于自己灵魂的追问,当你面对那些千年数千年以前的遗迹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时间的面前,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这一点古人早就发现了,让我们却渐渐忘记了。在物质力量愈来愈强的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征服,是支配,但形形色色的欲望已经冲洗掉了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基座何在,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这是我们的文化山河。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7

《山河之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他曾经获得许多荣誉称号。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

刚刚接触这本书时,觉得里面的文字枯燥乏味,但通过后来的阅读,才发现这本书的字字句句都十分哲理、经典。

有这样的一个场面:两只蚂蚁在大地上相遇了,由于矜持互相没理。爬过很久都后悔了,毕竟是同类啊,怎么没有拥抱一下?

我们人类就是蚂蚁。

我们再渺小,也算拥有了生命。生命,有它的本性。本性之一是聚集,本性之二是延续。对于智能高于蚂蚁的人类而言,就会因为聚集和延续,呼应前后左右,既自我安慰,又互相安慰。

人类的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主要办法是寻找“意义”。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意义,聚集的意义,延续的意义……这在早期比较容易,只要有聪明人站出来,一说“意义”,大家就相信,一到现代就难了,既然大家从小已经知道了银河系和地球的一点点真相,那就很难再从根本上信任各种“意义”。所以,现代智者特别苦恼,必须把知道了的一切当做并不知道。这种情景,就像哈维尔所说的那样,在汪洋大海里寻找一个“意义的岛屿”。

“意义的岛屿”可以令人类忘记无边无际的茫茫,忘了惊涛骇浪,产生精神上的安全感,从而居住下来。这,便是文化。

当天灾降临个人、家庭、村落、乡镇、城市几乎都无法自救。若能够延续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结果。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成为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我想应该与一次次灭顶之灾中的守望救助有关。据资料显示,亚洲别国好几个天灾现场,美国遭遇飓风的一个灾区,救援情况都远不如中国。

在“自然暴力”面前,人类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毁灭降临,在毁灭前一刻的互相救助,也可能会成为人类到地球的一次最终安慰,或是人类各个文明之间的最后比赛。这种善良互助在平日里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连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天灾降临,却“震”出了集体本性,这便是文化自醒。

历史文化是山河铸造出来的,连山河都可以随脚而过,那历史就更不在话下了。地球的寿命是任何一个人无法估计的,人间的祸福也是无法预测的,却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在路上。中国该去的地方不少,年轻的行走者们应该先去感受渗透了文化的美丽山河,感受可爱的中国文化,必定会有一些新的体验。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8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这时,看书便是一件惬意的事。我找来找去,一本《山河之书》引入眼帘,似乎正是我要寻找的宝贝。哇,黑色的封面显得既神秘又隆重。《山河之书》,听这名字,多么气势磅礴,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一下子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本书的作者余秋雨不追逐高官厚禄,毅然孤身一人冒着危险去考察我国重要遗址和文明故地,实在令人佩服。他的书也同样散发着伟大的气息,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此书主要讲了余秋雨考察各地后引发了一些感想,并发表了对古今事物的赞扬与批判。

本书分好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又细分成几部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我本是树》这一章。它主要讲了苗族人作为蚩尤的后代崇拜枫树,爱护树木,人树合一。这里的人出生时,父母为他种一棵树,死后,村人砍下树,用树皮裹着遗体埋葬,再在上面种一棵树。因此,在这里,人即是树,树即是人,人树合一,人们怎能不爱护树?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林中的树,是苗寨人的证婚人;这林中的树,就是苗寨人自己。这种朴素的想法和做法,留下了一片净土,酿造了一片绿荫,吐出了新鲜的空气,净化了数代人的心灵。

如果我们每个人脑海里都有如此想法,世界该是多么美好,树木该是多么高大,沙尘暴、泥石流、龙卷风也许就从此销声匿迹。

记得小的时候,小区里到处可见那美丽的粉豆花,它形似喇叭,夜晚开放,好像一个俏皮可爱的小号手在吹奏着美妙的音乐。我和妹妹经常摘下它的花朵,在花托处轻轻折一下,再轻轻一拉,一条细长的花丝便跟着花托出来了,然后将它挂在两侧的耳朵上,简直就是一对修长的耳环,真是漂亮极了。有时一不小心折断了花丝,或时间长了,花朵蔫了就将它随手扔到一边,不闻不问。那时我可曾想到花朵的痛苦;可曾听到折断它纤长的身躯时,她伤心哭泣的声音;可曾看到将它丢落一旁时,它孤独的眼泪。

如果它是我们的同类,如果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如果他就是我自己。我真想问问自己,我还下的去手吗?

美丽的、可爱的、可亲的生命,就这样,因为我的私心,因为我的一己私欲结束了。从此,便再也见不到它那婀娜的身姿,再也闻不到它那宜人的清香,再也不能听着它那优美的歌声入睡。

可爱的粉豆花,我在此真心的忏悔,愿你的姐妹们不再遭受到人类的欺凌和践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木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是多么的不容易。一朵花要经历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等阶段,是多么的艰辛。请爱护花草树木,以树为人,以人为树,到时我岂不是成了“周树人”?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9

余秋雨先生曾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苍茫天地间,人显得如此渺小,于是,他踏上了旅途,一条山河之旅,文化之行。如今,我亦在那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历史。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唯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绝。史书,记载层出不穷,又有几分是最真实的,最客观的呢?也许很少。当他的足迹踏入贵州那一片美好,西江苗寨姑娘们的美丽便展现于眼前,那嫣然一笑过后,淡淡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震撼心灵!

蚩尤与美丽一词似乎从未有牵连,甚至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或许书中说的就是对的“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是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在诸多史料中,蚩尤便是妖魔第一人。

在西江苗寨的石阶上,印下了千年前蚩尤与黄帝的'那一场战争;在姑娘们的笑声中,拾起了遗落的历史,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小半历史,经过千年蒸馏,不再有愤恨,消去了火气,隐没了抱怨。

再往北去,他带领我们去到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那时已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而中国,有一座城市两千多年至今仍繁华。那,便是苏州。

温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苏州便以这样的形象处处给人以宁静之感。古人的题叹随处可见,文人大多以苏州来休憩,苏州便成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跟随他的脚步,漫步于苏州小巷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石阶,一座座门庭,仿佛浮现于眼前,让你忍不住去想它背后之蕴。那两千多年的小巷,写满了故事。

再往北去,便到了黄州。赭红色的陡坡直逼浩荡大江,那便是东坡赤壁,苏东坡一生坎坷,辗转许多地方,而黄州,定让他最为印象深刻。

他从监狱中走出,带着极小的官职,没有家眷,别无选择,朝着这一片荒凉走来。乌台诗案消耗了他太多精力,消磨了他太多锐气,他甚至一度想自杀。而历史事件的背后,却往往是小人作祟。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而在黄州,他想通了。他不再骄纵,不在有锐气,回归清纯与空灵。苏东坡也与其他大家一样,成熟于灾难,成就于灾难。千古杰作前奏已奏响,神秘的天光已射向黄州。

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书中之旅也未曾停止。中国,外国,大大小小文化古迹,他都会去一一探寻。而我就在这本《山河之书》中,读到了海南岛的高洁,莫高窟的雄伟,以及渤海国的那份隐秘。

书与路融为一体,文化与山河亦相互交织。在书中我行走于山河之间,体会文化之旅。

读《山河之书》有感 篇10

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这时,看书便是一件惬意的事。我找来找去,一本《山河之书》引入眼帘,似乎正是我要寻找的宝贝。哇,黑色的封面显得既神秘又隆重。《山河之书》,听这名字,多么气势磅礴,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一下子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本书的作者余秋雨不追逐高官厚禄,毅然孤身一人冒着危险去考察我国重要遗址和文明故地,实在令人佩服。他的书也同样散发着伟大的气息,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此书主要讲了余秋雨考察各地后引发了一些感想,并发表了对古今事物的赞扬与批判。

本书分好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又细分成几部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我本是树》这一章。它主要讲了苗族人作为蚩尤的后代崇拜枫树,爱护树木,人树合一。这里的人出生时,父母为他种一棵树,死后,村人砍下树,用树皮裹着遗体埋葬,再在上面种一棵树。因此,在这里,人即是树,树即是人,人树合一,人们怎能不爱护树?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这林中的树,是苗寨人的证婚人;这林中的树,就是苗寨人自己。这种朴素的想法和做法,留下了一片净土,酿造了一片绿荫,吐出了新鲜的空气,净化了数代人的心灵。

如果我们每个人脑海里都有如此想法,世界该是多么美好,树木该是多么高大,沙尘暴、泥石流、龙卷风也许就从此销声匿迹。

记得小的时候,小区里到处可见那美丽的粉豆花,它形似喇叭,夜晚开放,好像一个俏皮可爱的小号手在吹奏着美妙的音乐。我和妹妹经常摘下它的花朵,在花托处轻轻折一下,再轻轻一拉,一条细长的花丝便跟着花托出来了,然后将它挂在两侧的耳朵上,简直就是一对修长的耳环,真是漂亮极了。有时一不小心折断了花丝,或时间长了,花朵蔫了就将它随手扔到一边,不闻不问。那时我可曾想到花朵的`痛苦;可曾听到折断它纤长的身躯时,她伤心哭泣的声音;可曾看到将它丢落一旁时,它孤独的眼泪。

如果它是我们的同类,如果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如果他就是我自己。我真想问问自己,我还下的去手吗?

美丽的、可爱的、可亲的生命,就这样,因为我的私心,因为我的一己私欲结束了。从此,便再也见不到它那婀娜的身姿,再也闻不到它那宜人的清香,再也不能听着它那优美的歌声入睡。

可爱的粉豆花,我在此真心的忏悔,愿你的姐妹们不再遭受到人类的欺凌和践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木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是多么的不容易。一朵花要经历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等阶段,是多么的艰辛。请爱护花草树木,以树为人,以人为树,到时我岂不是成了“周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