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
11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名师之路”小学美术教学研讨会。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与了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来推进我本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提高。
本次参加美术研讨活动,听了5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从精彩的5节课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实在”,授课教师在讲课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的距离可谓是近之又近,没有花架子,他们注重利用身边的生活注入教学,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思路,以便达到教学的目的。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进行探究和研讨教学。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有了一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挖掘美术课的价值
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学生在美术课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本身具有的美的造型,表现生活,传递信息,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造型中外在美以及内在美,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里,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
二、美术课程逐步“多元化”
进入“视觉文化”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当今科技、经济、文化的影响下,美术不仅仅是审美和创造,它和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一样是人类文化中各具特色却又无可替代的语言系统。现在学习美术的目的并非是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让学生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更深刻地理解美术和运用美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要重视培养学生观赏美术作品的爱好和习惯。
视觉艺术的冲击,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科技的发达在美术中得以应用以及所取的视觉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观摩学习虽然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可心里有些意犹未尽,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有新的创新,对教材和学生多琢磨,使自己的美术课有新的提高,以此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2
8月27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成为多面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一些的浅显的认识和感悟: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以往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鉴赏课,鉴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
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例如: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我们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3、经过几日的学习,听了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而为了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和不同发展要求的个体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新课程设置了五个模块9个部分供学生自主选择:A、美术鉴赏,B、绘画、雕塑,C、设计、工艺,D、书法、篆刻,E、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脑绘画与设计)。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还在一步步的尝试当中,也许这些新课程我们还无法完全在学校开设,但我相信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深为我们所接受,并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逐一实践。
4、课改培训使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观点;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应有教学的基本能力;有个性、特色;个人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态度;风趣诙谐的言谈;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特长;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否定与自我否定,建立与重新建立的勇气、能力、见解;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美术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培训,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训过程中,授课的老师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我的收获很大。规范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程设置,让我感觉到那些原本在我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马上就清晰了,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师德修养建设,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为指导思想,不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要做点燃孩子学习、生活、交往的明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尝试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xx民族中学
20xx年8月29日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我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如何去做,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初中美术课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一些的浅显的认识和感悟: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初中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以往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
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
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鉴赏课,鉴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
例如: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我们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初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3、经过几日的学习,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而为了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和不同发展要求的个体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新课程设置了四个领域供学生学习: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欣赏评述,D、综合探索,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还在一步步的尝试当中,也许这些新课程我们还无法完全在学校开设,但我相信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深为我们所接受,并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逐一实践。
4、课改培训使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观点;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应有教学的基本能力;有个性、特色;个人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态度;风趣诙谐的言谈;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特长;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否定与自我否定,建立与重新建立的勇气、能力、见解;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美术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xx中学20xx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我是蒙泉镇夏家巷完全小学派出的美术培训教师,有幸参加了8月27日在石门楚江一完小举行的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
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
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
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
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
(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4)注意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
为了避免教师的误解,本次《课标》修订注意了表达的辩证性。如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
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5)重新选择、组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和递进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偏重于工艺制作部分,对设计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不足,这次主要从设计语言和功能需要等方面,突出了设计的特征和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如“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此外,值得重视的是,本次修订中再次强调了“学习民族传统纹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现代设计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也了解传统纹样在设计中的价值和应用。
(6)厘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上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四个学段依次是“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欣赏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和“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评述的形式的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用简单的话语”、“用语言或文字描述”、“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大胆表达感受”、“表达感受与认识”、“用美术的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和“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7)增强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
鉴于材料和设备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也鉴于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美术教学的条件连起码的教学水平都不能满足,本次修订增加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基本条件;
第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第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8)对本文作精致化处理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适当调整,删除了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
二是删除了文本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图表、案例和名词术语解释,
三是在体例和文字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比如,为了增强体例的统一性,实施建议部分的表述方法都做了统一。此类修改较多,因此不再一一例举,详见附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三、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我是蒙泉镇夏家巷完全小学派出的美术培训教师,有幸参加了8月27日在石门楚江一完小举行的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
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
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
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
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
(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4)注意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
为了避免教师的误解,本次《课标》修订注意了表达的辩证性。如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5)重新选择、组织“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和递进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偏重于工艺制作部分,对设计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不足,这次主要从设计语言和功能需要等方面,突出了设计的特征和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如“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此外,值得重视的是,本次修订中再次强调了“学习民族传统纹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现代设计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也了解传统纹样在设计中的价值和应用。
(6)厘清了“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上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四个学段依次是“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欣赏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和“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评述的形式的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用简单的话语”、“用语言或文字描述”、“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大胆表达感受”、“表达感受与认识”、“用美术的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和“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7)增强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
鉴于材料和设备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也鉴于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美术教学的条件连起码的教学水平都不能满足,本次修订增加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基本条件;
第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第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8)对本文作精致化处理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适当调整,删除了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
二是删除了文本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图表、案例和名词术语解释,三是在体例和文字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比如,为了增强体例的统一性,实施建议部分的表述方法都做了统一。此类修改较多,因此不再一一例举,详见附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三、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6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我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如何去做,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初中美术课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一些的浅显的认识和感悟: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初中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以往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
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
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鉴赏课,鉴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
例如: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我们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初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3、经过几日的学习,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而为了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和不同发展要求的个体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新课程设置了四个领域供学生学习: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欣赏评述,D、综合探索,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还在一步步的尝试当中,也许这些新课程我们还无法完全在学校开设,但我相信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深为我们所接受,并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逐一实践。
4、课改培训使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观点;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应有教学的基本能力;有个性、特色;个人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态度;风趣诙谐的言谈;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特长;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否定与自我否定,建立与重新建立的勇气、能力、见解;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美术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xx中学20xx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x月xx日,是我们暑期培训的第二天,培训主题是“美术 创意”,美术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受训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更新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来说,这次培训来得及时,来得实在,虽然短短的一天时间来培训美术,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在让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上午担任主讲的是我们柳桥幼儿园的李纳老师。李老师是学习美术毕业的对美术有很深的理解,根据她美术教学实践,深入浅出地进行了专业而生动的讲解,不仅让全镇的老师学习和掌握了一些装点美术教学活动,而且让老师们知道好的作品是需要有创意的。每一次绘画课,都要让孩子先观察所画的事物,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该事物,然后再让孩子作画,这样的作品不但形象还充满灵气,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下午由穆老师和焦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讲解,首先穆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是“纸浆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首次认识纸浆画老师们都很感兴趣,了解到纸浆画的制作过程以后老师们就开始进行制作,纸浆画需要细心的作画,老师们在作画中都非常认真,最后的作品展示也是非常完美。接着焦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变废为宝”,在近几年的自制玩教具中我们一直遵循的就是以废旧材料为主,对废旧材料多少有点了解,通过焦老师的讲解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废旧材料的重要性。最后,焦老师提议以各幼儿园为单位用报纸制作一件晚礼服,听完焦老师的话老师们都积极的动起手来,很快我们园里的美女模特便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仙女。老师们的积极性特高,做的“服装”也是“款式”多样,音乐起,走秀开始了,老师们身着自制的礼服款款走上舞台表演,美轮美奂,让真正的服装设计师都会自叹不如。这让我发现我们幼儿教师的潜力是无限的,是可无限发掘的。
20xx年暑期幼儿教师美术培训的一天在匆匆忙忙中落下了帷幕,一天的培训结束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时间过得太快太快。授课老师耐心、专业的讲解和指导,教师们扎实、用功的好学和苦练,在“紧张、充实、快乐”的培训中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新的目标,我会努力做一名有创意的老师,让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更好的发展!
美术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我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如何去做,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初中美术课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一些的浅显的认识和感悟: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初中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以往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
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我们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
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鉴赏课,鉴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我们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
例如: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我们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初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3、经过几日的学习,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而为了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和不同发展要求的个体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新课程设置了四个领域供学生学习: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欣赏评述,D、综合探索,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还在一步步的尝试当中,也许这些新课程我们还无法完全在学校开设,但我相信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深为我们所接受,并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逐一实践。
4、课改培训使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观点;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应有教学的基本能力;有个性、特色;个人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态度;风趣诙谐的言谈;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特长;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否定与自我否定,建立与重新建立的勇气、能力、见解;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美术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