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大国崛起》读后感

2024/08/0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大国崛起》读后感(精选37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拥有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必然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引自《大国崛起》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了解中国经历过无数个动乱时期,又从动乱不断走向和平,如果出一个选择题的话,你选择和平还是动乱?我想作为普通的百姓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平。但是,这样的选择就真地对了吗?

老百姓闲下来的时候,总会觉得活的不那么壮烈,于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就会成为一种调剂生活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现于乱世,乱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英雄,这时乱世的苦难已经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关于英雄的梦想和传说。而我想说的是不关英雄的事情,是一个比英雄更为重要的关于乱世的话题,那就是伟大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和乱世有关系吗?有,当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思想高峰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五四时期,试问这三个时期难道不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吗?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之所以立论动乱时代与伟大思想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的依据有四个:

一是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必须经历来自多方的强烈的思想碰撞,这种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须势均力敌,而后才能产生剧烈火花,从而引导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势均力敌的思想只有在动乱时代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中国。大家知道在大一统的和平年代,作为强大的中央政权必然谋求思想统一,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动乱时代这样的禁制才会放松。

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家们都要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合着留,不合则去,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所以动乱时代的知识分子反而能够畅所欲言,并无顾忌。这里不让说,就到别处说。如果在和平年代,一个公然和强大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唱反调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个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动乱时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动乱时代,强势者都要延揽人才,要谋求统一之策,统一国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哲学思想做为行为依据,思想家这时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种强势力量必然会孵化各种不同的思想为其服务。

四是知识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断的追求,通过超越前人而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和平年代,知识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压抑,人格中叛逆因素会在动乱时代肆意宣泄。

在为了能印证我的说法,就拿刚才讲到的三个思想高峰来说事:

先从第一个高峰说起吧,那个时代离我们太久远了,但那个时代的思想巨人们的伟大思想成为一个横亘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也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使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家无人敢称大师。中国现代却到处都有大师,真的、假的且不论,却没有一个人妄称自己是思想大师,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却步,不过这话还不能让李敖知道,否则他非要称自己是思想大师,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劝得了的。

遥想那个久远的春秋战国年代,王权衰落,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好多国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兼并战争接连不断,诸侯为求争霸,延揽人才,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武子们,纷纷开山凿河,各成一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争论。当时各国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对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学者兼容并包,都受礼遇,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说的就是当时各派学者的定期聚会,各学派代表人物在此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他们争论既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洁难,还要张扬自己的主张内容从自然开始,涉及人生、社会、道德、王霸乃至整个宇宙。还有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时,思想氛围也是宽容的,允许充分的争论,再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正是因为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这个时期的伟大思想,并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社会的以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高峰是汉亡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魏晋南北朝的思想还必须从汉朝谈起,汉朝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统一的国家要求统一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使儒学在其后两千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被视作正统官学。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儒学思想重压成为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转折。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的文人讲究名士风度,喜欢谈玄,按张英基先生的说法:“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战争和饥馑、阴谋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洒风流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乱,礼教的虚伪,不少士人为了逃避现实而信奉老、庄,寄情于山水。他们蔑视礼法,追求虚静超然的精神境界,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譬如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奇装异服,还有的就干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当街抓虱子并吃掉它,而旁若无人,有人惯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饮为荣,像刘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汉,中国文人的好酒之风就是从他们开始的,喝醉了什么都可以轻狂,哪有什么礼法在眼里。而且魏晋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们喜欢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吃完之后,浑身燥热,满街狂奔,令人羡煞。种种怪异行为的背后,是魏晋名士对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强烈叛逆,在这样的冲击下传统的礼教束缚逐渐转向松弛,先前那种思想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活跃了起来。玄学是在儒学高压下的一种思想解放,是向老庄思想的一种回归,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并改造了佛学,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为中国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正是一个强大王朝的瓦解后的动乱时代为这种思想叛逆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个高峰就是五四时代了。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甚至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经不能给中国找到出路了,中国向何处去第一次成为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经解体了,又开始了一个动乱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场我们谁都不会忘记的、著名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这旗帜,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国思想传统在那时发生了断裂,而这种代价为中国换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接受外来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最彻底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以上说的三个思想高峰都形成于动乱时期,我们需要伟大的思想做我们民族的灵魂,这种思想能够引导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动乱时期产生的思想必须根植于和平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珍视和平,我们也要珍视能够创造和平的、产生于动乱时代的伟大思想。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

我读唐晋的《大国崛起》这一本厚重的书,它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个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分公司在全体管理人员中开展"我读书、我思考、我收获"活动,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三是靠实力说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单是丛林准则,亦是政权更迭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二法则。大家都了解中国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因而闭塞视听,因此夜郎自大,言必称我泱泱大国,岂惧蛮夷倭盗未开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们口中的蛮夷倭盗未开化的不屑之流,用坚船利炮,轻易就敲开了自诩的所谓泱泱大国的国门,惨遭蹂躏,备受屈辱。

四是学习与创新。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坠入邯郸学步的误区。

《大国崛起》像一面历史宝镜,折射出世界经济文明之光;《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4

这个被法蒂玛所庇护的国家——葡萄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在世界各处还充满着战火与硝烟之时,葡萄牙把目光转向大海,开始了它的崛起之路。

人是贪婪的,贪婪可以让他们忘掉对未知大海的恐惧,为了财富,驶向哪个东方的神秘国度。甚至作为国家领袖,致力于航海事业的恩里克王子,一生未曾婚娶,而最终的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那支到达印度荣耀归来的船队,便与世长诀了。

接手恩里克王子任务的若昂二世,虽发现了非洲最南端好望角,但却将本属于自己的两个人才,拱手让给了刚刚结束了光复的国家——西班牙。这两个人才:哥伦布、达·伽马,先后发现美洲,到达印度,将西班牙送上巅峰。

葡萄牙与西班牙,凭借航海的巨大领先,殖民地遍布世界,称霸世界舞台近一个世纪之久。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这是属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传说。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5

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想比较于当时处于君主集权下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的统治很分散,起初是被西班牙国王统治,后来又得到了英国女王的统治,但是自信的荷兰人发现这些国家的统治着贪得无厌,当时的七个省份便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分散的共和国,一个商人和知识精英为代表的共和国。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当高级抢劫者的帮凶,所以虽然起步阶段不够民主,但是也能“在外分点汤,对内抢一点”,发展起来,然后可能实现民主转型,唯一的不好就是靠着别人崛起,也要看别人脸色吃饭,偶尔也得被老大抢一回(比如欧洲的中等发达国家、过去的四小龙等)。这是抢劫的分支阶段。

个强国要崛起必须先唤醒整体国民的整体愿望。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不仅仅是休生养息,更学要高层决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德国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早已有了先进的社会体制,所以在战后几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复,依旧是世界强国。读大国崛起有感大国崛起英国观后感800字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6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7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8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9

在回来的路上,我掀着《大国崛起》,我读到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总结如下,也作为我的读书笔记,以飨各位: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是基础,但必须防止过度军事化和若化国家的力量;

2、教育,特别是针对全民的受教育的权利问题,义务教育也只是起步,应该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3、对教育、科研应建立科学、创新为主的体制,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不是记忆的机器,此点是基础,影响深远;

4、金融、经济政策的科学、合理,应站立在民族的长远角度去制定远期、近期目标,为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负责;

5、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教育,特别是对基层人民的国家政策、法律、发展、艺术等方向进行落实;

6、各项政策务必到基层了解情况制定,并到基层去了解落实、实施效果,防止成果被部分利益集体吞噬,并要在人民的利益去推动发展,为人民谋福利。

7、建立“商业”与“道德”平衡,保证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提升!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0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1

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风云变幻,留下了各具特色的传奇发展之路,阅读《大国崛起》,品读历史的镜鉴,掩卷沉思,不由得想到,同样有着大国之称的中国走在脚下的是怎样的一条崛起之路。

日本——这个所谓“大国”的崛起背后是中国血泪的苦难史,这个“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小国,虽然资源匮乏,她域窄小,起初也不很发达。可凭着一个“借”字,借鸡生蛋,借刀杀入、借花献佛,愣是从一个蒙昧落后的国家,借由军国主义的利鞭,被驯化成了一个地域小而野心大的强国。从侵华战争的烧抢掳掠到堂而皇之屡次去神社“拜鬼”,然后无赖的将历史教科书全盘篡改,企图粉饰其不堪的侵略扩张的历史来蒙骗国民,东亚的日本小国就这样走上了它的强国之路,轰然崛起。

日本的这种欲盖弥彰,无法直面历史的态度,让人联想到了一个与之截然相反的强国——德国。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者把德国比作一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在自己力量壮大之后,面对老一辈人他要求有话语权,要有自己的地盘,因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可晓而知,年轻人在此次战役中受到了重创,但是这样的挫折并没有使他变得成熟,他只是觉得委屈,一种认为自己应经有了足够的话语权却遭到排斥的委屈。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想要伺机报复,在几年后再次化身为恶魔,给世界带来灾难。不用说,年轻人再次惨败,但是这次他们接受了教训,变得成熟了。由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经由挫折蜕变成成熟稳重的男人。虽然日耳曼民族曾经走过扩张道路,然而,几百年以后的今天,与日本形成强烈反差的那一幕让世界为之动容,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那句“勃兰特跪下了,德意志站起了。”让人在一个民族回眸历史的眼神中,不仅看见了过去,更预见了未来。正如作者在书描述的:“这个民族在狂暴中体现出的力量是那么的可怕,而在沉静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又是如此的惊人而优雅,这个民族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创造奇迹,无论是他们的狂暴还是他们的沉静,无一例外地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这,才是大国之风。

反观我们国家的国情,我国无论从人口还是地域面积上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然而这样得天独厚的大国特质却让我们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远远落在了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小国的后面。这让我们不得不在“大国”的问题上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像是一个高大魁梧却步履蹒跚的人,卖力的走着自己的一条路。然而,可曾想过,我们地域辽阔,但却地大物薄,我们资源辽阔,但是人口密集,使得人均占有量仅仅是其他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如果把那些发达小国家比作独生子女家庭,那么我们国家就是拖着十几口人过日子的大家庭,我们要用同样的一份口粮去养活十多口人,这样想来,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我们承载着大国之难,带着庞大的人口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发展道路上走的虽然艰难,但是一步一个脚印。

许多所谓“大国”,之所以为“大”,是因为他展示给世界的是他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当“大国”的富人们徜徉在灯红酒绿的'上的社会,用他们的规则主宰着一切时,可曾想到贫民窟的穷人们连黑面包也吃不上,当他们筑起高高的资产阶级象牙塔时,社会已经无情的把底层的劳动人民抛弃了,贫富两极急剧分化,富人的天堂,同时也是穷人的地狱。

我们没有他们轻松的步履,是因为我们从未遗弃前进队伍中任何一群的落后者,从未卸下身上的责任,走在队伍最前列的人总会回过头,向后头的大部队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和谐的,全面的,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绝不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在发展的道路上,超速度的快感只能造就虚华世界的表象,只有统筹兼顾的大国风范才支撑得起大国沉重的脊梁。

大国之大,终究要承受无数的考验,才能成其“大”。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广受称赞。在这场危机当中,中国顶住出口大幅下滑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向受灾国提供援助,成为抵挡危机的坚强支柱。二零零三年在非典疫情阴影笼罩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非典,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疫情监测网络,遏制了非典肆虐的趋势,成功的控制了疫情。当甲型疫情再次来袭,我们凭着成功的经验,沉着应对。

大国之大,还在于每一个让世界回眸凝视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北京奥运会,惊艳全世界,让中国初露大国风采。“北京欢迎你”,中国喜迎八方之客,尽显大国之风。开幕式上,金声玉振,奏响中华文明的天籁之音;穹苍浩瀚,璀璨星火荡漾着新时代的流光溢彩。本次奥运会成为“地球村”最大的国际盛会,盛况空前,我们要借这一大好机会,充分展现出泱泱大国的优雅风度。我们既要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因为拥有五千年的深厚底蕴,我们可以充满自豪地历数家珍:长城、兵马俑、“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等,我们也要向世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了这些成就,我们才有实力来承办奥运会,建成以鸟巢、水立方等为代表的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奥运场馆和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并决心把她组织成一次恢宏壮丽的盛会。我们看到,奥运会精彩的开幕式有中国元素,也融入了世界的色彩,这就是一种大国风度。大国风度,就是以博大胸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不辨远近,不分亲疏,让朋友们宾至如归,如沐春风;大国风度,就是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分自信,引为骄傲,也对他人的文化、习俗高度尊重,充分理解,取长补短;大国风度,就是以一种平常心对待胜败,把善意的微笑、亲切的问候、热烈的掌声送给各国参赛的运动员,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出一个文明古国的风采与气度、智慧与理性、眼光与品位,给世界留下美丽的记忆。

中国,这个名副其实的大国,正是以其优雅的风度,绚丽的风采成就其大国风范,谱写出壮丽的《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2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3

在回来的路上,我掀着《大国崛起》,我读到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总结如下,也作为我的读书笔记,以飨各位: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是基础,但必须防止过度军事化和若化国家的力量;

2、教育,特别是针对全民的受教育的权利问题,义务教育也只是起步,应该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3、对教育、科研应建立科学、创新为主的体制,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不是记忆的机器,此点是基础,影响深远;

4、金融、经济政策的科学、合理,应站立在民族的长远角度去制定远期、近期目标,为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负责;

5、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教育,特别是对基层人民的国家政策、法律、发展、艺术等方向进行落实;

6、各项政策务必到基层了解情况制定,并到基层去了解落实、实施效果,防止成果被部分利益集体吞噬,并要在人民的利益去推动发展,为人民谋福利。

7、建立“商业”与“道德”平衡,保证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提升!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4

我读唐晋的《大国崛起》这一本厚重的书,它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个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分公司在全体管理人员中开展"我读书、我思考、我收获"活动,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所以,国家的强弱、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进步性。

三是靠实力说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单是丛林准则,亦是政权更迭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二法则。大家都了解中国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为闭关锁国,因而闭塞视听,因此夜郎自大,言必称我泱泱大国,岂惧蛮夷倭盗未开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们口中的蛮夷倭盗未开化的不屑之流,用坚船利炮,轻易就敲开了自诩的所谓泱泱大国的国门,惨遭蹂躏,备受屈辱。

四是学习与创新。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坠入邯郸学步的误区。

《大国崛起》像一面历史宝镜,折射出世界经济文明之光;《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6

在回来的路上,我掀着《大国崛起》,我读到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总结如下,也作为我的读书笔记,以飨各位: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是基础,但必须防止过度军事化和若化国家的`力量;

2、教育,特别是针对全民的受教育的权利问题,义务教育也只是起步,应该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3、对教育、科研应建立科学、创新为主的体制,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不是记忆的机器,此点是基础,影响深远;

4、金融、经济政策的科学、合理,应站立在民族的长远角度去制定远期、近期目标,为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负责;

5、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教育,特别是对基层人民的国家政策、法律、发展、艺术等方向进行落实;

6、各项政策务必到基层了解情况制定,并到基层去了解落实、实施效果,防止成果被部分利益集体吞噬,并要在人民的利益去推动发展,为人民谋福利。

7、建立“商业”与“道德”平衡,保证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提升!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7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8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坏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19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0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1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

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2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3

位于欧洲西北段的英国是一个颇具独特的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累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分隔开,这使英国比较容易防守——只要具备适当的防守手段和坚定的防守意志。

常久以来,英国一直居于文明世界的边缘,文明的进程也多次被外来侵略者打败。正是这样一个在北海惊涛骇浪漂浮的小小岛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并且最终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此时的世界地图,似乎为他悄悄重新画过,英国从地理边缘变成了世界中心,这样一个小岛国成为了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

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凭借的是他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制度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引领人类进步的潮流,使世界各国争先效仿。1870年以后的英国开始衰落,也是因为它文化中的保守因素阻碍其继续发展,从而慢慢落伍,成为了二流国家。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4

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荷兰人的这些创造性地做法使得他们成为了当时的商品集散地。他们坚守信誉,开发了很多新航线,垄断了当时的欧洲的海上贸易,想比较于当时处于君主集权下的`其他欧洲国家,荷兰的统治很分散,起初是被西班牙国王统治,后来又得到了英国女王的统治,但是自信的荷兰人发现这些国家的统治着贪得无厌,当时的七个省份便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分散的共和国,一个商人和知识精英为代表的共和国。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当高级抢劫者的帮凶,所以虽然起步阶段不够民主,但是也能“在外分点汤,对内抢一点”,发展起来,然后可能实现民主转型,唯一的不好就是靠着别人崛起,也要看别人脸色吃饭,偶尔也得被老大抢一回(比如欧洲的中等发达国家、过去的四小龙等)。这是抢劫的分支阶段。

个强国要崛起必须先唤醒整体国民的整体愿望。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不仅仅是休生养息,更学要高层决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后。德国与日本虽然是战败国,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早已有了先进的社会体制,所以在战后几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复,依旧是世界强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5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6

这一周,我阅读了《大国崛起》这部书,虽然没有读完,但这本书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国崛起》讲述了十五世纪以来的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史和衰败过程。其中既有如日中天的美国、日本,也有昨日黄花的法国、英国。这些国家都是从不断汲取外国的优点、增强本国的军事实力开始,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其中不少国家还通过侵略战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往往也是在战争的引导下,其中的不少国家由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通过《大国崛起》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出: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亡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经济,二是军事,三是人民的信仰。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国家便会像苏联一样四分五裂;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会像近代中国一样被分得千疮百孔;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团结全国各地人民的信仰,就会像早期德国一样先后出现一千七百余个独立政权。而今天的中国正在一天天走向崛起,如果没有通过总结其他大国得来的经验去前进,那么中国也很有可能会沿着其他国家的老路走下去。所以说,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汲取他人的长处,能帮助自己更加快速、高效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这样,而说到我们自身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在学习上,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多汲取别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自己更好的学习生活,学习别人的长处来不断完善自我。

《大国崛起》不止是针对中国,不只是针对国家发展的好书,而且是针对全世界各国、各民族、所有人的一部好书。它让我们懂得了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向日趋完美的明天!

老师点评:早看过书评,知道《大国崛起》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书。遗憾的是老师一直忙忙碌碌毫无作为,至今还未能认真读读此书。说来真是很惭愧,你的读书心得既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也让老师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前停滞不前的现状!“汲取别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自己更好的学习生活”,你的这一阅读心得给老师带来很好的启示,谢谢你!

知不足方懂进取,有你这样的好孩子与老师相伴,相信一定能让我们彼此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你说对吗?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7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8

《大国崛起》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值得一看。它提到了英国、俄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当今的大国。

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因为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美国的创新力量非常强大。美国由照搬欧洲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造发明,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里不是简单的量变而引起的质变,而是美国的政策所向。美国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时机,鼓励自主创造发明,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把专利权写入宪法,这点燃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很喜欢影片中的那句话“专利制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这一点之于中国也是有些许借鉴作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没能赶上工业革命的黄金期,但美国那种鼓励自主创造发明的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鼓励自主创造发明不是纸上谈兵,要让人民看见政府是在动真格,才能激发起人民的热情与激情,要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美国懂得抓住发展机遇。它的机遇就是战争,战争之于其他国家或许有一些利益可图,但它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而美国凭借其进退自如的地理优势,频频参战,从中捞取利益,而其损失,无疑是小之又小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劫难,而对于美国来说,却成了一次天赐的发展良机,之后的美国,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这一点对于中国貌似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其实不然。美国的这种毫不畏缩,善于抓住机遇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我们一学的。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是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感觉就像对日本的敌视已经渗到我们的骨子里了,因此我们对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种抗拒,不愿去了解和日本有关的东西。其实,我们想深一点:为什么日本在二战作为战败国,在几十年后却能位居世界第二?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他们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最重要的是他们被打以后不会忘记痛,懂得醒悟,学会强大。

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经济实力,还有心理准备。在这三方面中,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它是最公正的,几乎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如何去解读,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现。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更重要的一点,影片一直给我们是一种忧患意识。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29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坏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0

这一周,我阅读了《大国崛起》这部书,虽然没有读完,但这本书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国崛起》讲述了十五世纪以来的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史和衰败过程。其中既有如日中天的美国、日本,也有昨日黄花的法国、英国。这些国家都是从不断汲取外国的优点、增强本国的军事实力开始,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其中不少国家还通过侵略战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往往也是在战争的引导下,其中的不少国家由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通过《大国崛起》这部书我们可以看出: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亡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经济,二是军事,三是人民的信仰。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国家便会像苏联一样四分五裂;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会像近代中国一样被分得千疮百孔;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团结全国各地人民的信仰,就会像早期德国一样先后出现一千七百余个独立政权。而今天的中国正在一天天走向崛起,如果没有通过总结其他大国得来的经验去前进,那么中国也很有可能会沿着其他国家的老路走下去。所以说,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汲取他人的长处,能帮助自己更加快速、高效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这样,而说到我们自身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在学习上,在自己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多汲取别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自己更好的学习生活,学习别人的长处来不断完善自我。

《大国崛起》不止是针对中国,不只是针对国家发展的好书,而且是针对全世界各国、各民族、所有人的一部好书。它让我们懂得了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向日趋完美的明天!

老师点评:早看过书评,知道《大国崛起》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书。遗憾的是老师一直忙忙碌碌毫无作为,至今还未能认真读读此书。说来真是很惭愧,你的读书心得既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也让老师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前停滞不前的现状!“汲取别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自己更好的学习生活”,你的这一阅读心得给老师带来很好的启示,谢谢你!

知不足方懂进取,有你这样的好孩子与老师相伴,相信一定能让我们彼此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你说对吗?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1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我们要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重视思想文化的繁荣、重视科学和教育、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

对于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是怎样成为17世纪的王者?

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虽然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成为富强的'国家的道路,清朝的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德国的兴衰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2

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九个大国在过去近两百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还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浩荡向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都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训。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类通过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来中国虽受尽了列强的蹂躏和种种磨难,今天中国的崛起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称霸也永远不会侵略、威胁别的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国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3

葡萄牙、西班牙,都是依靠民族的独立的强大国家力量和海洋优势,通过香料贸易和殖民掠夺,而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荷兰,是在四百多年前,依靠海洋贸易和商业制度上的创新而夺得世界霸权。它们的大国之路,对中国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了。而以英美法德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之路,以及苏俄的强大之路,对正处在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比较它们的经济制度。

由荷兰首先开创的一些现代商业制度,比如股票交易所、银行,在英国的手里发扬光大。英国通过海战夺取了海上霸权,但真正使其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却是由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及其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美国,则在二十世纪早期,代替英国,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早期由英国开创的自由经济模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带来了重重矛盾,而美国,受苏联模式的启发,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新确保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法国则大多是借鉴英美的经济体制,没什么特别可言。

苏俄的大国之路,则充满了跌宕起伏。沙皇时期的农庄经济模式,决定了它决不可能在与已经实现工业化了的欧洲大国之间的较量中胜出。但伴随着十月革命而来的苏联,采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而且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理论支持,使其经过一个五年计划即迈入了工业化大门,工业生产能力巨增。尽管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却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造就了苏俄的大国之位。

与上面两种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和日本,它们都采用的是英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但是,却是由国家来推动、引导经济的发展,从而克服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都搭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考虑到苏联经济体制的最终垮台,总的来说,在国家指导下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制度,是相对较好的经济体制。而美国在大萧条期采取的经济恢复措施,包括增加国家支出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都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次,比较这些大国的政治制度。

尽管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都是向着更公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但是,它们的政治体制依然差别巨大。如最后一集《大道行思》中,被采访者,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主席伊夫·盖纳所言:“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英国人的民主和法国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政治道路,只能从自己的历史中去反思。从汉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军事强大。一个散乱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而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复杂的地域、民族关系,注定了唯有中央集权,统治阶层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够保证国家的统一;更进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干预经济的运行。这也正是当今的中国,坚决打击东突等分裂势力的原因。

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自从近几年中国海军的新型核潜艇成功试射8000公里射程的潜射洲际导弹之后,美国的航母舰队已经不敢轻易到台海游荡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强大的军事威慑,特别是核威慑,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己不受侵犯,还让我们具有了在国际政治上发言的话语权。

同样,西方执意推销的多党制,对于中国来说,也看不到任何的.好处。专*制固然有其弊病,但是,比较起来,“乱”则是更让国家内耗的情形。而且,一党的内部,也可以形成多种力量制衡,同样可以保证党的健康发展。况且,七千多万党员中,毕竟大部分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只有具备这么强大群众基础的共产党,才有能力领导中国的大国之路。

最后,比较这些大国的文化。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进步的保证。无论是英美法德还是苏俄,在它们国力崛起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后推动这种上升的力量——文化。无论是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经济上的探索发展,还是管理上的开拓创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蕴。

中国拥有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智慧,中国人具有发展所需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很高兴地看到,仅仅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真正全速发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术引进和创新,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国留学生,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而最近几年,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则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不仅仅是美国,中国也已经可以轻松驾驭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术之高超,甚至更胜美国一筹。比如最近中国在伊朗问题上,由局外人到作为重要利益方而参与斡旋,就体现了高明的国际政治策略。而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随着众多孔子学院在海内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不仅让更多的人听到了中国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国正统文化的强盛。这是世界公认的,仅有古希腊先哲的思想可与之比拟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给我们指点迷津。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4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6

在回来的路上,我掀着《大国崛起》,我读到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总结如下,也作为我的读书笔记,以飨各位: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是基础,但必须防止过度军事化和若化国家的力量;

2、教育,特别是针对全民的受教育的权利问题,义务教育也只是起步,应该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3、对教育、科研应建立科学、创新为主的体制,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不是记忆的机器,此点是基础,影响深远;

4、金融、经济政策的科学、合理,应站立在民族的长远角度去制定远期、近期目标,为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负责;

5、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教育,特别是对基层人民的国家政策、法律、发展、艺术等方向进行落实;

6、各项政策务必到基层了解情况制定,并到基层去了解落实、实施效果,防止成果被部分利益集体吞噬,并要在人民的利益去推动发展,为人民谋福利。

7、建立“商业”与“道德”平衡,保证物质与精神的共同提升!

《大国崛起》读后感 篇37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