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春暖花开的明媚三月,我有幸来到了省城西安,在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参加为期九天的省级地理骨干教师的研修学习。
第一天来到学前师范学院报道,学院的接待老师服务热情周到,很快的就办好入住的手续,到房间里休息,学院还细心的给每位来培训的教师发了这九天的培训的课程安排表。九天的培训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有地理理论学习,有CAI技能培训,有拓宽一线地理教师视野的世界地理课程,也有教育技术、西工大附中等名校的教学观摩。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们精心设置课程,作为师大毕业多年的学生,这次培训的第一课我就再次领略了陈瑛教授的学者风采。几年来我一直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局限于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对时事地理关注的很少,这次聆听陈瑛教师的“新形势下的世界地理”,更新了我的知识储备,开阔了眼界,也给今后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还有陈教授本人授课方式平等、轻松、优雅,很值得我去学习。
陈教授讲到世界地理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的任何理论成果和规律,只有通过世界性的地理研究和类型区的比较分析才能得以证实。地理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放在全球的尺度上,方能理清脉络、分清层次。忽视世界地理的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也是世界地理学科虽几经沉浮,但始终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复兴世界地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其自身经济和政治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过程。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看,地理学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崛起的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学应当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大力加强对世界地理的研究,以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
我想,中国复兴国家战略大形势下,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也会随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要引领学生放眼世界,更好的认识世界。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自己得储备一桶水,现代教师要有奔流不息的知识储备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尽快多学习多充电,以更好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服务我们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邢兰芹博士的《“自然地理”部分》课标与教材解读报告,做的细致,深刻,也使我受益良多。虽然之前我自己也看过很多遍课标、课标解读相关书籍,但这节课我听的还是津津有味,因为邢老师不是大量的理论东西堆砌,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有新意的用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她生活实例给广大培训老师讲了堂生动的课标解析课。邢老师还专门讲到了地理素养问题。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其中,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这些知识的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关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我相信,九天的`培训,不仅开阔视野,启发了思路,更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更有信心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地理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
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方法、视角、观念等掌握的多少、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其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影响,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敏感度、科学逻辑性和思维逻辑性。
误区:传统地理素养培养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为依托,关注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能力。这种思路导致老师以来学
过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学生以掌握多少.
衡量自己的地理素养。体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以从老师处获得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相对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被轻视了。结果,如果都是好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老师讲的多少,而与学生自身的能力差异关系较弱。
二、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
1、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5、不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大量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必学的知识,现在成为学习的材料。
6、降低对知识深、广度的要求,强调可以归纳和分析出来的内容。
7、大量删除一些知识(如大气垂直分层、城市区位因素)。
三、教学中地理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多关注知识而忽视能力和观念培养
2、将教材内容机械化
3、大量超标扩展知识内容
4、对一些自然地理内容无谓加深
5、对一些人文地理内容僵化处理
6、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7、答题模板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8、大量做题,学生越做越疑惑8
四、新课程地理素养培养的建议
1、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课标为依据,在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内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概念图,课标之外的内容不必加量,程度也不必加深。可将初中和高中(必修)标准综合,逐尠标准要求达成方法目标和行为目标。将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细化,并与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形成每课的教学目标且予以落实。
2、用教材教,用好教材
理解教材的功能,用教材教,跳出教材掌握(如案例类内容),对有争议的内容,按教材讲,但要理解其实质,而非机械记其结论(如人口增长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一些表述、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以参照教材。可适当补充实际材料或热点问题,关键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材料本身。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
3、强化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地理观念(如整体性和差异性、典型性和过渡性等),地理视角(如时间视角、空间视角、运动变化的视角、比较的视角、联系的视角等),推理、判断、迁移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一:强化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
将纬度位置与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经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及经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地理事象与普遍规律相对应,若不符合普遍规律,则从非地带性因素考虑。
例二:特殊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
不符合普遍规律的为特殊,既然是特殊,则影响因素为非地带性因素,多数情况下都与地形或下垫面有关。地形或下垫面影响气流(风)、气压、气温、降水(湿度)、光照等。分析特殊地理事象,应放在普遍规律背景下分析,以说明其之所以特殊。
例三:把握空间尺度
课标和教材初中和高中的区域案例学习都注意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空间尺度的地理意义。空间尺度认知需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将区域内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特征与更大或更小的区域同一主题建立联系,从而能将区域的学习放到统一规律和区域差异的大背景之中(如我国的地形特征和新疆的地形特征)。
(2)、当提供案例或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某区域相关规律或特征时,一定要明确给出区域尺度,用经纬网表示的图上至少要有两条经(纬)线,否则会得不出想要的结论;小区域应有比例尺。
(3)、当遇到小区域时,一要关注其空间背景,二要注意其关注的问题和描述的方法。
(4)、要引导学生关注某自然现象所占有的或某要素影响的区域空间尺度的大小,从而能在适度的空间尺度范围研究相应的问题。前者如台风,后者如洋流、地形影响降水的空间尺度。
(5)、当研究的是局地小区域时,在没有资料支撑的前提下,不能以大区域的规律来说明小区域的特征(如南昌的降水季节分配)。
例四: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人文地理方面,教材所述为一般原理,由于教材编写和使用有一定时间,且发展变化较快,因而,不可机械、绝对化地将教材所述应用到现实案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所述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所给案例的实际条件,按教材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五:关注地理逻辑
地理之理,即有逻辑,地理因素多,各因素相互影响,但是,当分析或表述时,应有层次并展示逻辑关系,教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作参照。学生需自己思考,进行表述,并逐渐培养其分析、表述的地理逻辑,答题模板或分点限制了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例六:模型(式)化处理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3
10月31日、11月1日,大连市地理教师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聆听了大家之言,专家教诲,受益匪浅。对于今后教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把收获总结如下。
一、地理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
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方法、视角、观念等掌握的多少、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其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影响,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敏感度、科学逻辑性和思维逻辑性。
误区:传统地理素养培养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为依托,关注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能力。这种思路导致老师以掌握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学生以学过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地理素养。体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以从老师处获得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相对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被轻视了。结果,如果都是好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老师讲的多少,而与学生自身的能力差异关系较弱。
二、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
1、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5、不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大量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必学的知识,现在成为学习的材料。
6、降低对知识深、广度的要求,强调可以归纳和分析出来的内容。
7、大量删除一些知识(如大气垂直分层、城市区位因素)。
三、教学中地理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多关注知识而忽视能力和观念培养
2、将教材内容机械化
3、大量超标扩展知识内容
4、对一些自然地理内容无谓加深
5、对一些人文地理内容僵化处理
6、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7、答题模板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8、大量做题,学生越做越疑惑
四、新课程地理素养培养的建议
1、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课标为依据,在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内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概念图,课标之外的内容不必加量,程度也不必加深。可将初中和高中(必修)标准综合,逐标准要求达成方法目标和行为目标。将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细化,并与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形成每课的教学目标且予以落实。
2、用教材教,用好教材
理解教材的功能,用教材教,跳出教材掌握(如案例类内容),对有争议的内容,按教材讲,但要理解其实质,而非机械记其结论(如人口增长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一些表述、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以参照教材。可适当补充实际材料或热点问题,关键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材料本身。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
3、强化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地理观念(如整体性和差异性、典型性和过渡性等),地理视角(如时间视角、空间视角、运动变化的视角、比较的视角、联系的视角等),推理、判断、迁移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一:强化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
将纬度位置与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经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及经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地理事象与普遍规律相对应,若不符合普遍规律,则从非地带性因素考虑。
例二:特殊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
不符合普遍规律的为特殊,既然是特殊,则影响因素为非地带性因素,多数情况下都与地形或下垫面有关。地形或下垫面影响气流(风)气压、气温、降水(湿度)光照等。分析特殊地理事象,应放在普遍规律背景下分析,以说明其之所以特殊。
例三:把握空间尺度
课标和教材初中和高中的区域案例学习都注意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空间尺度的地理意义。空间尺度认知需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将区域内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特征与更大或更小的区域同一主题建立联系,从而能将区域的学习放到统一规律和区域差异的大背景之中(如我国的地形特征和新疆的地形特征)。
(2)当提供案例或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某区域相关规律或特征时,一定要明确给出区域尺度,用经纬网表示的图上至少要有两条经(纬)线,否则会得不出想要的结论;小区域应有比例尺。
(3)当遇到小区域时,一要关注其空间背景,二要注意其关注的问题和描述的方法。
(4)要引导学生关注某自然现象所占有的或某要素影响的区域空间尺度的大小,从而能在适度的空间尺度范围研究相应的问题。前者如台风,后者如洋流、地形影响降水的空间尺度。
(5)当研究的是局地小区域时,在没有资料支撑的前提下,不能以大区域的规律来说明小区域的特征(如南昌的降水季节分配)。
例四: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人文地理方面,教材所述为一般原理,由于教材编写和使用有一定时间,且发展变化较快,因而,不可机械、绝对化地将教材所述应用到现实案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所述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所给案例的实际条件,按教材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五:关注地理逻辑
地理之理,即有逻辑,地理因素多,各因素相互影响,但是,当分析或表述时,应有层次并展示逻辑关系,教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作参照。学生需自己思考,进行表述,并逐渐培养其分析、表述的地理逻辑,答题模板或分点限制了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例六:模型(式)化处理
这是地理思维的高级形式,将地理原理或地理事象就相互关系或因果分析等,抓住主要方面,进行假设,而凸显其核心之理,原理的模型(式)化如工业区位三角、农业区位环型结构、中心地六边型结构等,地理事象的模型(式)化如俄罗斯河流和地形的分布格局、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等。
4、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地理强化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如读图能力、脑中有图等)的熟练掌握,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概念图,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释或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社会上或国际上有趣的地理现象,尝试自主或合作思考和分析。思考或分析步骤是提出问题或质疑,给出自己的初步思考,求证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文中写到教师有三重境界,第一层:谋生境界
把教师当成谋生的手段;第二层:道德境界
认为教不好会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
第三层:生命境界
他们会把教育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职业幸福。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春暖花开的明媚三月,我有幸来到了省城西安,在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参加为期九天的省级地理骨干教师的研修学习。
第一天来到学前师范学院报道,学院的接待老师服务热情周到,很快的就办好入住的手续,到房间里休息,学院还细心的给每位来培训的教师发了这九天的培训的课程安排表。九天的培训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有地理理论学习,有CAI技能培训,有拓宽一线地理教师视野的世界地理课程,也有教育技术、西工大附中等名校的教学观摩。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们精心设置课程,作为师大毕业多年的学生,这次培训的第一课我就再次领略了陈瑛教授的学者风采。几年来我一直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局限于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对时事地理关注的很少,这次聆听陈瑛教师的“新形势下的世界地理”,更新了我的知识储备,开阔了眼界,也给今后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还有陈教授本人授课方式平等、轻松、优雅,很值得我去学习。
陈教授讲到世界地理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的'任何理论成果和规律,只有通过世界性的地理研究和类型区的比较分析才能得以证实。地理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放在全球的尺度上,方能理清脉络、分清层次。忽视世界地理的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也是世界地理学科虽几经沉浮,但始终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复兴世界地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其自身经济和政治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过程。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看,地理学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崛起的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学应当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大力加强对世界地理的研究,以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
我想,中国复兴国家战略大形势下,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也会随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要引领学生放眼世界,更好的认识世界。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自己得储备一桶水,现代教师要有奔流不息的知识储备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尽快多学习多充电,以更好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服务我们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邢兰芹博士的《“自然地理”部分》课标与教材解读报告,做的细致,深刻,也使我受益良多。虽然之前我自己也看过很多遍课标、课标解读相关书籍,但这节课我听的还是津津有味,因为邢老师不是大量的理论东西堆砌,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有新意的用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她生活实例给广大培训老师讲了堂生动的课标解析课。邢老师还专门讲到了地理素养问题。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其中,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这些知识的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关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我相信,九天的培训,不仅开阔视野,启发了思路,更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更有信心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5
10月31日、11月1日,大连市地理教师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聆听了大家之言,专家教诲,受益匪浅。对于今后教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把收获总结如下。
一、地理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
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方法、视角、观念等掌握的多少、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其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影响,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敏感度、科学逻辑性和思维逻辑性。
误区:传统地理素养培养以大量的地理知识为依托,关注对"学过的"内容的再现和运用能力。这种思路导致老师以"掌握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学生以"学过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地理素养。体现在地理学习过程以从老师处获得多少知识为主要目的,相对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被轻视了。结果,如果都是"好学生",地理素养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老师"讲的多少",而与学生自身的能力差异关系较弱。
二、课标对地理素养的要求
1、在知识与方法之间,课改更强调方法,追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3、在学习目标上,重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不关注知识量和知识系统,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终极目标。
5、不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大量采用案例学习的方式,许多传统被认为是必学的知识,现在成为学习的材料。
6、降低对知识深、广度的要求,强调可以归纳和分析出来的内容。
7、大量删除一些知识(如大气垂直分层、城市区位因素)。
三、教学中地理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过多关注知识而忽视能力和观念培养。
2、将教材内容机械化。
3、大量超标扩展知识内容。
4、对一些自然地理内容无谓加深。
5、对一些人文地理内容僵化处理。
6、缺乏对逻辑思维的培养。
7、答题模板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8、大量做题,学生越做越疑惑。
四、新课程地理素养培养的建议
1、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课标为依据,在课标规定的内容范围内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概念图,课标之外的内容不必加量,程度也不必加深。可将初中和高中(必修)标准综合,逐"标准"要求达成方法目标和行为目标。将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细化,并与相关"标准"内容结合,形成每课的教学目标且予以落实。
2、用教材教,用好教材
理解教材的功能,用教材教,跳出教材掌握(如案例类内容),对有争议的内容,按教材讲,但要理解其实质,而非机械记其结论(如人口增长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一些表述、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以参照教材。可适当补充实际材料或热点问题,关键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材料本身。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
3、强化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地理观念(如整体性和差异性、典型性和过渡性等),地理视角(如时间视角、空间视角、运动变化的视角、比较的视角、联系的视角等),推理、判断、迁移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一:强化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
将纬度位置与纬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经度位置与海陆位置及经度地域分异规律相联系,将地理事象与普遍规律相对应,若不符合普遍规律,则从非地带性因素考虑。
例二:特殊地理事象的原因分析
不符合普遍规律的为特殊,既然是特殊,则影响因素为非地带性因素,多数情况下都与地形或下垫面有关。地形或下垫面影响气流(风)、气压、气温、降水(湿度)、光照等。分析特殊地理事象,应放在普遍规律背景下分析,以说明其之所以特殊。
例三:把握空间尺度
课标和教材初中和高中的区域案例学习都注意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空间尺度的地理意义。空间尺度认知需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将区域内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特征与更大或更小的区域同一主题建立联系,从而能将区域的学习放到统一规律和区域差异的大背景之中(如我国的地形特征和新疆的地形特征)。
(2)、当提供案例或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某区域相关规律或特征时,一定要明确给出区域尺度,用经纬网表示的图上至少要有两条经(纬)线,否则会得不出想要的结论;小区域应有比例尺。
(3)、当遇到小区域时,一要关注其空间背景,二要注意其关注的问题和描述的方法。
(4)、要引导学生关注某自然现象所占有的'或某要素影响的区域空间尺度的大小,从而能在适度的空间尺度范围研究相应的问题。前者如台风,后者如洋流、地形影响降水的空间尺度。
(5)、当研究的是局地小区域时,在没有资料支撑的前提下,不能以大区域的规律来说明小区域的特征(如南昌的降水季节分配)。
例四: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人文地理方面,教材所述为一般原理,由于教材编写和使用有一定时间,且发展变化较快,因而,不可机械、绝对化地将教材所述应用到现实案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所述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所给案例的实际条件,按教材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原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五:关注地理逻辑
地理之理,即有逻辑,地理因素多,各因素相互影响,但是,当分析或表述时,应有层次并展示逻辑关系,教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可作参照。学生需自己思考,进行表述,并逐渐培养其分析、表述的地理逻辑,答题模板或分点限制了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例六:模型(式)化处理
这是地理思维的高级形式,将地理原理或地理事象就相互关系或因果分析等,抓住主要方面,进行假设,而凸显其核心之理,原理的模型(式)化如工业区位三角、农业区位环型结构、中心地六边型结构等,地理事象的模型(式)化如俄罗斯河流和地形的分布格局、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等。
4、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地理强化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如读图能力、脑中有图等)的熟练掌握,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概念图,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释或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社会上或国际上有趣的地理现象,尝试自主或合作思考和分析。思考或分析步骤是提出问题或质疑,给出自己的初步思考,求证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文中写到教师有三重境界,第一层:谋生境界把教师当成谋生的手段;第二层:道德境界认为教不好会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第三层:生命境界他们会把教育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职业幸福。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春暖花开的明媚三月,我有幸来到了省城西安,在陕西省学前师范学院参加为期九天的省级地理骨干教师的研修学习。
第一天来到学前师范学院报道,学院的接待老师服务热情周到,很快的就办好入住的手续,到房间里休息,学院还细心的给每位来培训的教师发了这九天的培训的课程安排表。九天的培训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有地理理论学习,有CAI技能培训,有拓宽一线地理教师视野的世界地理课程,也有教育技术、西工大附中等名校的教学观摩。感谢学院的各位老师们精心设置课程,作为师大毕业多年的学生,这次培训的第一课我就再次领略了陈瑛教授的学者风采。几年来我一直埋头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局限于传授学生书本知识,对时事地理关注的很少,这次聆听陈瑛教师的“新形势下的世界地理”,更新了我的知识储备,开阔了眼界,也给今后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还有陈教授本人授课方式平等、轻松、优雅,很值得我去学习。
陈教授讲到世界地理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的任何理论成果和规律,只有通过世界性的地理研究和类型区的比较分析才能得以证实。地理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放在全球的尺度上,方能理清脉络、分清层次。忽视世界地理的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也是世界地理学科虽几经沉浮,但始终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复兴世界地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其自身经济和政治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过程。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看,地理学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崛起的这一伟大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学应当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大力加强对世界地理的研究,以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
我想,中国复兴国家战略大形势下,我们的中学地理教育也会随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要引领学生放眼世界,更好的认识世界。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自己得储备一桶水,现代教师要有奔流不息的知识储备意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尽快多学习多充电,以更好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服务我们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邢兰芹博士的《“自然地理”部分》课标与教材解读报告,做的细致,深刻,也使我受益良多。虽然之前我自己也看过很多遍课标、课标解读相关书籍,但这节课我听的还是津津有味,因为邢老师不是大量的理论东西堆砌,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有新意的用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她生活实例给广大培训老师讲了堂生动的课标解析课。邢老师还专门讲到了地理素养问题。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其中,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这些知识的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关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我相信,九天的培训,不仅开阔视野,启发了思路,更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更有信心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