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在康熙34年(1694)年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选定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这篇古文通过描写郑庄公阴险狡诈,其母姜氏偏心、溺爱以及其弟共叔段贪得无厌,反映了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斗争和冲突。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要发表一下几个看法。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母亲。由于母亲过份溺爱二儿子共叔段,使他养成骄、奢、淫、佚这种坏习惯,同时也在大儿子郑庄公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弟弟走上歧路时,做为哥哥的他没有加以指正,做为国君,没有加以惩罚,而是步步为营,挖好陷阱等待弟弟往下跳。当弟弟私心膨胀时,准备占领郑国。郑庄公把弟弟一举击败,使弟弟溃不成军,最终逃离郑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觉得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做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人们应该遵循这六顺。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受益匪浅。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2
千百年前那些蓬荜生辉的大殿之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争斗。而庄公和段这对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将要奔向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所写,没有一句褒贬,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鲜明的人物性格却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见解。
庄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这是一个复杂而心计深沉的人。
庄公的心思实在教人琢磨不透。对于弟弟段不知满足地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作为,无论大臣们如何规劝,他都毫无动摇,直到最后弟弟的军队整装待发,意欲将王城一举拿下之时才反攻——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弟弟的疼爱宽容,还是处心积虑?
我想,后者的可能较大。
以庄公之能,能够早先得到段之大军准备攻打的消息,就说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将段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从未信任过段,又何言疼爱?
庄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扩张版图,最终与其致命一击。若段未曾拥有过希望,那失败则不算失败,可眼见成功近在眼前,到头来却只是南柯一梦——刹那间荣华不再,由天堂直坠地狱,由一方龙头化为仓皇逃犯,曾执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却连容身之地都全无,对于一个视权力为毕生所求的人来说,又是何其大的打击!
未曾拥有,便不会真正体味到其乐,然而拥有后又瞬间失去,这样的空与痛又怎能言喻。
所以我想,这或许就是庄公的一场报复——报复姜氏对段的偏爱。
由后文可以看出,“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说明庄公对母亲的爱是真实而由衷的,所以他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所言。
人类对母亲的爱以及渴求母爱的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庄公或许不过是一个想要依赖母亲,获得母亲青睐的孩子,所以母亲对弟弟显而易见的偏爱大大伤害了他,黑暗的种子就此萌发,日益扭曲着他的心灵,终于根深蒂固,成为了铸成这场惊天报复的始作俑者。
一向被宠上了天的段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庄公渴求母爱的心,一个孩子渴求母爱的心,有多么可怜,又有多么可怕。
情感的积蓄与爆发,足以摧毁一切。一句“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便能看出姜氏对两个儿子的态度的天壤之别。
正所谓由爱生妒,由妒生恨,被母亲厌恶的痛,与对被母亲宠溺的弟弟的妒随着时间肆意生长,终将归结为一个字——恨。
这几十年积蓄的情感足以湮没理智,于是庄公亲自导演了一出叛戏,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当大军压境,看似无力回天,实则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命令下达的一刻,他亲手为弟弟创造的幻梦顷刻崩塌,他的报复落下帷幕,可他真的快乐么?
或许将弟弟逐走于他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从未对弟弟施以衷心,而他也并不明白何为手足之情。但与母亲决裂所带来的,却是莫大空虚。
所以他会被颍考叔的孝心所感染,发自肺腑地道出:“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庄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纵然他万人之上,母亲依然为弟弟处处着想;纵然他城府深藏,他也无法谋来母慈子孝的美好幻想。
常言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若不是姜氏的偏爱,或许,就没有后来亲兄弟兵戎相见的悲哀场面。
被爱,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就算失败,也有所依赖、有所慰籍;就算被全世界背叛,也会有人站在背后,给予支持、给予信任。我们拥有爱,便拥有了一个莫大的避风港,为我们遮风避雨,为我们指引方向。
庄公性格上的扭曲与偏执自幼形成,他渴求母爱,却不明白自己得不到母爱的原因,其实并不全在弟弟身上。爱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但物极必反,当爱与被爱严重失衡,必定会招致一场空前的灾难。
所以,在我们理所当然地接纳着爱时,我们也要去爱,爱是双方的,因此付出它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它。
庄公之孤独,在于他纵然群臣环绕、美女搭肩,也无一人给予他真爱。而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孤军奋战,只要还有所爱之人,只要还有爱着我们的人,我们就拥有了拼搏的意义,就拥有了永不磨灭的信念。
只要有爱相牵,人与人间便维系着永不会断的羁绊,就算相隔两地,有爱相伴,有所信念,一如并肩。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3
千年已过,往事成谜,我们不知道所谓"郑伯克段于鄢"到底是什么样的,只能凭着文中简短的描写知道了这是个不受宠的儿子用心机与手段将弟弟逼向绝路的故事。
武姜生下长子与少子,光凭名字就能看得出她对这两个孩子的喜恶。比起弟弟充满美好祝福的"段",庄公的名字显得又难堪又耻辱。而武姜向武公请求立少子为世子时,就已经可以看得出武姜对于长子已经持有放弃的态度了。不过好在武公的头脑是清醒的,依旧让庄公成了继承人。"世子"这个位置也许成了庄公凄冷童年里唯一的安慰。
童年积累的阴影在庄公的头脑里盘旋,但是对母亲和兄弟仍然抱有一丝希望。他也许想过要成就一番伟业,让母亲惊喜让弟弟崇拜,希望他们把他当成普通的家人看待,但是事与愿违,上有武姜的步步紧逼,下有叔段的虎视眈眈。庄公这才意识到了,母亲对他根本没有喜爱,弟弟也不会把他当兄长和君主一样尊敬。他一遍一遍地答应武姜的要求,给了叔段尊贵的地位。一个孝子和友兄的形象就这么展现出来了,我想庄公曾经是真的要树立这么一个良好的`形象,但是母亲和弟弟的得寸进尺让长时间处于孤独痛苦境地的他终于在长时间锻炼出来的隐忍中爆发了。
庄公用最阴险的手段将叔段逼向绝境,用最绝情的话把母亲困于城颖,一个本来就畸形的家瞬间支离破碎。
从始至终他都还是一个人,孤独地守着冰冷的王座,孤独地后悔。然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母亲的偏心。
最是无情帝王家。
从古至今,因为储位之争发生的手足相残,甚至是逼宫弑父的事情数不胜数。他们都是天下的胜者,家庭的败者。成就君主的是冷酷,残忍。如果庄公在算计太叔段的过程中有一点心软,他就可能死于非命。
《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批评叔段,讽刺庄公,客观地指出了兄弟相处的错误。庄公后悔时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就不得知了。但是他在隧道终于与武姜见面时的感叹有三分真七分假。三分真是他在漫长的数十年来真正地面对母亲,铲除了弟弟这个障碍,此时他的心里会想着如何与母亲相处,弥补童年的空缺,做个好君王的同时做个好儿子。
作为旁观者和后人,我们能够评论庄公阴险,奸诈和伪善。但是别忘了,庄公是个儿子和兄弟的同时,他也是个君王,倘若太叔段真的上位,历史就不会再有"春秋小霸"这一人了。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篇4
比起金钱,让人更痴迷的应该就是权力了。俗话说:"有权一定有钱,有钱不一定有权",从古至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行了残忍的斗争,许多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从皇子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到开国皇帝诛杀功臣,历史一次次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权力巨大的吸引力。"玄武门事变"应该是人们比较熟知的惨烈的皇位争夺战,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这是发生在亲兄弟之间真实的故事。而在春秋时期,早已有这样的悲剧。
郑庄公因为在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的,吓到了自己的母亲,所以母亲非常讨厌他,而更疼爱他的弟弟共叔段。她几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世子,而郑武公没有同意。后来郑庄公即位,她就不止一次为共叔段请求封地,导致共叔段的封地已经超过了祖制规定的大小。有大臣提醒郑庄公,封地太多将会威胁到王位。郑庄公早已看出共叔段有不轨之心,而且自己的母亲也一直在帮助他,所以就有求必应,麻痹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封地还不满足,还让不属于自己管辖的范围也服从于自己。又有人提醒郑庄公说:"你如果想把这块地封给他,我就请求去做他的下属;如果不想,就请除掉他,不要让民心生变。"庄公不听。
共叔段就在庄公的默许纵容下渐渐发展,直到觉得有足够的实力后开始攻击郑庄公。郑庄公派兵讨伐共叔段,共叔段封地的士兵纷纷倒戈,公叔段被迫逃跑到鄢,后来郑庄公伐鄢,又逃到共。
母子三人,本该多么和谐幸福!而母亲呢,因为大儿子出生吓到了自己就讨厌他,并且严重偏心于小儿子,不断纵容;哥哥呢,看透了弟弟的不轨,却又不及时制止,而是任其生长然后一举消灭,其用心何其歹毒!正是兄不兄,弟不弟,臣不臣,君不君。
历史的风云变幻,千年前的这场家庭宫廷权利之争的鲜血早已淹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但是,由于人性的恶劣而导致的人间悲剧并没有就此罢休,从古到今依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类似的故事在发生。我们期望,故事仅仅是故事,历史终究是历史。在我们的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倡导并养成健康而理性的人性,让人间不再有因人性的卑劣而造成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