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德育渗透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1
三甲小学:谢荣群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千克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到超市去调查数据,买来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豆子、棉花等;上课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教学《论语》一则时,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会在朗读中了解古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道理,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文化的伟大,懂得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掉自己存在的不足。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它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科优势。因此探索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途径,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教学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即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每单元地理课的教学中,上好每堂课,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逐步完成中学德育目标。具体的要求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中学地理德育的特点
2.1依存性
依存性是指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寓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
2.2协作性
协作性指德育有些内容的传授需要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联合协作完成,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2.3随机性
随机性要求地理教师注意从教材中挖掘出包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把分散的,不系统的,不明显的思想教育因素集中起来,发挥其德育功能。
2.4渗透性
渗透性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为学生心田播种,扶植他们奋发向上,成为欣欣向荣的长青之树。
3.中学地理德育内容
3.1课本中挖掘德育素材
挖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都可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得以体现。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等。高一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2生活实践中获得德育素材
新课标提出: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以我们生活的成都为例,成都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成都的城市化及其问题,成都的城市规划的变迁,成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成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成都的气候变化,成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成都的工业发展与变迁,成都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4.德育渗透的途径
4.1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是德育的方式之一。学校德育不仅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还融于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地震、矿物标本采集等,课外活动以它的课外姓、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做实验,制作地理模型,研讨课题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提倡每个学生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注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集体的活动,学生将会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感受到合作与宽容对于集体成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如对月相的观测至少要坚持一个月,特别是下弦月相需要后半夜进行观测。坚持下来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4.2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不能吃苦,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凡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性格和积习,如果这些积习伴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很容易给他们自己和社会造成危害,而地理教学中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态理念,有利于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吃苦耐劳教育,地理教学使人明白,无论是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要取得自身长足发展,要有正常的竞争和永久的合作以及人际关系协调的积极性,通过地理问题的教学,这些内容特别容易被接受,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如野外地质考察、大气环境质量的测量、企业三废物质处理的调查;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等实践活动。参与这些地理活动都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及工作中竞争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只有在地理活动中发挥群体协作的优势,才能解决,因此,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康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3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传授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渗透更要紧,教师自身的德行以及课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需要。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最灵活的一种形式。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了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世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4.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小系统,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合作协调,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大,学校可以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可以以墙报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的危机感,把“资源道德意识”融合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地理教师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
4.5在设计练习时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之谜,例如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之谜,外星人之谜,魔鬼三角之谜,生物起源之谜,恐龙灭绝之谜,板块运动力的产生之谜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至今仍
有争论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不是由于二氧化碳造成的等等,地理教学也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有待研究的众多重大问题,这些尚无定论的内容都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极好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练习,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地理教学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实施德育教育要有趣、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注意施行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要善于使德育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3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因此,体育课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要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生活目的与祖国建设的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生活好、发展好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健康、持久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促进自身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当前,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体育教学中时常会怕脏、怕累,在困难面前时有意志薄弱的表现。作为体育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身上出现这些问题,就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鼓励和引导他们克服不足,扭转错误思想和行为,让他们不断鼓足信心和力量直面困难,不断学会坚强和勇敢,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学生才会真正从心底喜欢上体育学科。
二、体育教学中应包含德育教育的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会脱离学校德育总的目标体系,具体来说其内容包括: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实现“四化”立志成才的情感、意识,通过具体的技能培养和训练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献身精神、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意志;不怕困难,自信自制,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文明礼貌的道德行为;还要注重组织纪律与法制观念的培养。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1、要重视理论的讲授。教师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把所讲的知识的系统、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如通过讲授我国的体育发展史可以唤起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激励他们为祖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而奋发不息等;通过典范人物的杰出贡献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而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2、通过实践教材内容落实德育教育。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中长跑实践,对学生进行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体操项目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勇敢、机敏、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实践,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
3、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常规是对师生提出基本要求,贯穿在课前热身、课中实践、课后应用之中。教师应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安全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落实课堂常规,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在确保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风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
4、结合组织练习进行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是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它与教育方法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课的任务,也是贯彻教育因素的重要环节。例如通过对课的任务、要求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通过整队、队形变换与调动,培养迅速整齐、集体协作和遵守纪律的作风;在分组练习时,对学生进行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在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时,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关心教育。
5、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德育教育。学生课堂上表现的良好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及时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此外,教师要善于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对违纪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及时进行引导,把不良风气消除在萌芽状态下。
6、结合国内外体育大事及有关新闻报道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讲授全运会、亚动会、奥运会及世锦赛等赛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体育强国的现实,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使之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7、结合社会、家庭生活进行德育教育。要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改封闭式为开放式,开辟校外德育工程基地,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体育教师应和班主任一起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融洽师生情谊,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艰苦奋斗精神。另外,我们要把单一式的教育改为多元化,使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结合,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
8、结合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证明,良好的榜样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以榜样为师,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应注意运用各种榜样从多方面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
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才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4
三甲小学:谢荣群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千克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到超市去调查数据,买来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豆子、棉花等;上课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教学《论语》一则时,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启发学会在朗读中了解古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文中的道理,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文化的伟大,懂得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掉自己存在的不足。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5
根据学科内容分层次地,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当前中学物理的德育主要目标。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认识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作为物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物理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师德,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增强育人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自身的德育水平,乐观上进、敬业爱岗;将传授物理知识与德育二合为一,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同时增加德育艺术技巧,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内在的`德育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以及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
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挖掘德育素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责任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在物理新教材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介绍了我国大量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墨经》论述杠杆原理,小孔成像、面镜的观察研究,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三国时代的曹冲称象表明人们已懂得如何利用浮力。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介绍了声学共鸣现象,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近年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渗透这些德育素材,可以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形成,调动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浓厚的兴趣、激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五、改进教法,灵活渗透德育
1.用新的说法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火药和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的,但它们却被侵略者利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获得和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等。
2.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适度地掌握"分寸"。教师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怎样将物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6
根据学科内容分层次地,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当前中学物理的德育主要目标。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认识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作为物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物理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师德,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增强育人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自身的德育水平,乐观上进、敬业爱岗;将传授物理知识与德育二合为一,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同时增加德育艺术技巧,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内在的德育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以及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
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挖掘德育素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责任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在物理新教材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介绍了我国大量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墨经》论述杠杆原理,小孔成像、面镜的观察研究,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三国时代的曹冲称象表明人们已懂得如何利用浮力。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介绍了声学共鸣现象,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近年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渗透这些德育素材,可以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形成,调动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浓厚的兴趣、激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五、改进教法,灵活渗透德育
1.用新的说法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火药和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的,但它们却被侵略者利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获得和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等。
2.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适度地掌握"分寸"。教师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怎样将物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7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它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科优势。因此探索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途径,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教学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即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每单元地理课的教学中,上好每堂课,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逐步完成中学德育目标。具体的要求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中学地理德育的特点
2.1依存性
依存性是指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寓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
2.2协作性
协作性指德育有些内容的传授需要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联合协作完成,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2.3随机性
随机性要求地理教师注意从教材中挖掘出包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把分散的,不系统的,不明显的思想教育因素集中起来,发挥其德育功能。
2.4渗透性
渗透性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为学生心田播种,扶植他们奋发向上,成为欣欣向荣的长青之树。
3.中学地理德育内容
3.1课本中挖掘德育素材
挖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都可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得以体现。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等。高一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2生活实践中获得德育素材
新课标提出: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以我们生活的成都为例,成都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成都的城市化及其问题,成都的城市规划的变迁,成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成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成都的气候变化,成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成都的工业发展与变迁,成都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4.德育渗透的途径
4.1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是德育的方式之一。学校德育不仅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还融于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地震、矿物标本采集等,课外活动以它的课外姓、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做实验,制作地理模型,研讨课题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提倡每个学生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注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集体的活动,学生将会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感受到合作与宽容对于集体成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如对月相的观测至少要坚持一个月,特别是下弦月相需要后半夜进行观测。坚持下来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4.2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不能吃苦,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凡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性格和积习,如果这些积习伴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很容易给他们自己和社会造成危害,而地理教学中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态理念,有利于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吃苦耐劳教育,地理教学使人明白,无论是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要取得自身长足发展,要有正常的竞争和永久的合作以及人际关系协调的积极性,通过地理问题的教学,这些内容特别容易被接受,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如野外地质考察、大气环境质量的测量、企业三废物质处理的调查;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等实践活动。参与这些地理活动都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及工作中竞争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只有在地理活动中发挥群体协作的优势,才能解决,因此,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康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3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传授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渗透更要紧,教师自身的德行以及课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需要。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最灵活的一种形式。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了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世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4.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小系统,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合作协调,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大,学校可以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可以以墙报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的危机感,把“资源道德意识”融合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地理教师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
4.5在设计练习时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地理教学中涉及许多自然之谜,例如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之谜,外星人之谜,魔鬼三角之谜,生物起源之谜,恐龙灭绝之谜,板块运动力的产生之谜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至今仍
有争论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不是由于二氧化碳造成的等等,地理教学也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有待研究的众多重大问题,这些尚无定论的内容都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极好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练习,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地理教学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实施德育教育要有趣、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注意施行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要善于使德育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8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中的德育是由学校举行的各种德育活动和各学科的德育组成的整体,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发现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讲声学时,我就讲故宫天坛的回音壁,在讲光学时,我就讲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墨子所著《墨经》上已经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讲杠杆时,我就讲述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杠杆原理制成捣谷的舂和在井上汲水的桔棒以及天平和杆枰,而天平和杆枰在现代社会仍然普遍应用。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中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086年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在讲物质的构成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探讨,提出了“五行说”、“元气说”、“原子论”。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在航天领域,人造卫星进入太空,超导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组织学生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在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科技信息,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讲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的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还给学生讲工程专家詹天佑和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的学习兴趣,还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利用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还有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三、结合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结论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归纳、总结出来的。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客观分析,决不弄虚作假。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四、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个性的培养的渗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合作的乐趣
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如法拉第长于实验研究,麦克斯韦擅长理论概括。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奠定了电磁场理论的基础。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教学实践一再证明: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使学生铭记终生,受益终生。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9
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真可说是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是越来越难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思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阵地”。那么,究竟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下面谈谈我多年来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要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内容应该说在各语文学科的教材里都有所体现,因为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做到教学育人,切实履行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要善于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
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刻苦精神;所以在渗透德育思想时要十分注意找到“兴趣点”,它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有力于学生发展。
三、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四、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想根源,严而无格;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德育渗透心得体会 篇10
(一)优化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重视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我们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1、注重园内大环境的设计
在我们幼儿园,教学楼外面的墙壁上设计了各种小动物欢聚一堂的场面,渲染了友爱和平的气氛;走廊上,张贴着孩子们和老师设计的画,内容包罗万象:保卫祖国的解放军、我们都是好朋友、城市交通、勇敢自信的小飞行员、克服困难的探险家、彬彬有礼的小猫咪┉┉,在每个活动室的主题墙壁上都布置着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名言和图片,楼梯的走廊上还悬挂着富有特色的“小鱼、企鹅、星星宝宝、小马”等手工饰物。环境作为一种工具,辅助着我们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2、活动室的布置应体现德育内容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如:“北京”——中国地图,“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我们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下,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的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我们与幼儿用灵巧的手,剪出各种图案、窗花,制作了脸谱、手工刺绣,体验了民间艺术的美;我们还利用活动室的区域,创设了“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美发美发厅”、“有意思西餐厅”、“小吃一条街”“时装表演绣”游戏,,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游戏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贝贝的手帕》中贝贝的手帕不小心丢了,很多小朋友帮贝贝找手帕,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种活动中去
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我们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