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2024/07/3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1

一 、避免情绪化

很多管理者发现员工犯错的时候,往往在极度愤怒下批评员工。这样导致会失去焦点。要知道重要的不是批评员工、发泄情绪,而是要就是论事,针对员工犯错的原因进行检讨。了解员工的状况,并说出自己的期望,才能达到纠正的效果。

员工能不能改正错误的行为,管理者的态度是重要的关键。规范员工就如同教练员工一般,目的在帮助员工成长,所以在规范员工的时候,经理人首先要有个目标,你希望员工改变什么行为,如何改变,这些都需要管理者事先想清楚,甚至拟好计划。另外规范员工时,管理者也要在心中设定各种状态,如果员工没有改进的话,下一步要怎么做。

首先,管理者要问自己,为什么无法改变员工的行为?是激励方式错了吗?每个员工想要的东西不同,如果没有针对员工的特殊要求,你的规范行动可能迟迟看不到效果。 管理者的你经常遇见下面的情况,而遇见下面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这样做呢

二、不要延续纠正

发现问题的时间,管理者要尽快做出回应, 让员工了解哪些地方出问题,当你隐藏问题的时间,员工可能以为一切没有问题,而继续错的行为,尽快做出回应,可以让员工尽速发现,尽早改进。

三 、直接针对问题

教导员工时候,要直接针对员工的特殊问题,让他们了解问题出在哪里。找出员工最能改进的地方,而不是用很广泛的问题来教导员工,或是林林总总列出了很多员工改进的地方。这样员工还是不了解问题出在哪里,可以从哪里改进。

适时的多和员工交流,了解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首先从自身出发,和员工共同携手改正错误,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当你成为一名领导以后,有时不免会感到这样的冲动,你想说:“请看看我做出的成绩。”

当你的团队表现出色时,你希望把功劳都归到自己头上。担任领导并不意味着给你授予了王冠,而是给你赋予了一项职责——使其他人身上最好的潜质发挥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你的员工信赖你。共同分享工作的成绩。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关于“企业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规范员工行为?”的全部介绍就到这里了,好的方式能够让员工很好的接受,并且不会遭到抵触,所以作为创业者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必须要学会的。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2

管理沟通的重要作用

1.多角度决策

沟通有助于管理者做出决策,作为管理者,在对任何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时候,看待事情的角度总是有所偏移或者考虑的不够全面,有时候甚至偏离了实际状况。

那么,管理者就需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让员工提出建议,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减少偏差,提升管理者的判断能力。

2.协调工作

每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依存性越大,对协调的要求就越高。而协调就是通过沟通来实现的,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就不能很好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不能很好的分配资源,就容易带来效益的损失。

3.提升士气

管理者通过沟通,与医务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士气。充分的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要,通过沟通,对员工的工作也能有一个适当合理的评价。如果与员工之间能够有良好的沟通,就可以在做决策时,考虑员工的需求,做到有效的激励。

4.减少误会

管理者对于员工都是高高在上的,很多事情双方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有时候也容易出现误会。这种情况就不利于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沟通,能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增强管理者对员工的了解,消除误会,即使达不到完全的理解,至少也能取得谅解。

管理者的有效沟通技巧

1.听所有声音

2017年,是民营的黄金时代。对于民营管理者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挑战的,一个正确的决策能够为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只有学会倾听,才能赢得一个有一个的追随者,并且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没有什么比倾听更能让员工觉得受到尊重了,最好的管理者总是愿意倾听员工的想法。管理者在倾听的时候,不能只听“最大的声音”,要听所有的声音,认真听取所有人的信息和见解,还需要倾听他们没有说出来的信息。

沟通是通过肢体和语言来表达的,良好的肢体语言更能表现出管理者在认真的倾听,恰当的脸部表情、专注的身体姿势等等,倾听需要真诚,而不是只是在等待一个说话的机会。

2.过滤信息

管理者在沟通的时候,要懂得过滤自己不需要的信息,挑出对自己有用的重点内容。要在一次沟通中,找出关键信息、方案,是管理者的一项核心技能,懂得总结归纳和过滤信息,才是一次有成效的沟通。

3.结论前置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一定不止是倾听,管理者在向员工传递信息的时候,要将重点放在最前面,不论这是个好结论还是坏结论。管理者需要一个关键的结论来引起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员工的精神,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传达。

4.引起共鸣

人与人的思想之间一定是存在差异的,管理者要善用隐喻或者是类比,引起员工的共鸣。假如员工对待工作总是马马虎虎,管理者可以这么说到:“如果这是一手术,你的病人因为你的马虎,已经死亡了”。通过隐喻或者类比来引起员工对问题的思考,常常会给予员工一个更加深刻的记忆。

5.事实说话

员工对于管理者的决策都不总是认同的,在医疗行业里,有很多初出茅庐的年轻医师,在没有看到自己想法里的错误时,对自己的想法总是坚定不移的。因此,管理者面对这种员工,要靠实施来说话。

这是管理者经常会面对的问题,一名有想法的员工总是会质疑任何事情,所以管理者在用事实说话的时候要懂得三个要素:一是逻辑论证;二是讲话有情感;三是以身作则。做到这三点,管理者所说的话才更有说服力。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我认为管理讲的是天分,讲求的是个人才能,注重的是个人魅力,而书本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是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德鲁克讲到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注重的不但是先天天赋、个人才能、个人魅力,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提高。这样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和提高价值。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德鲁克提出了五点要求:分别是善用时间、讲求贡献、善用人才、要事优先及有效决策。可以说,德鲁克先生教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是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读后感想。

一、时间管理——善用时间

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平时大多数普通人浪费了大量的自认为没有浪费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时间正是像德鲁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资源。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

正如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那样,首先要诊断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须亲力亲为的。然后是要统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要有一种刻意的倾向,用短的零散时间去处理必须由自己处理的不费时的事情上,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去处理相对重要的费时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能把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时间资源利用好,可以说就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绩效管理——讲求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够超越自己有限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可以超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他们重视贡献使自己拥有更高的视野,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4

一直以来,我认为管理讲的是天分,讲求的是个人才能,注重的是个人魅力,而书本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是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德鲁克讲到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注重的不但是先天天赋、个人才能、个人魅力,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提高。这样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和提高价值。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德鲁克提出了五点要求:分别是善用时间、讲求贡献、善用人才、要事优先及有效决策。可以说,德鲁克先生教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是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读后的感想。

一、时间管理——善用时间

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平时大多数普通人浪费了大量的自认为没有浪费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时间正是像德鲁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资源。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

正如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那样,首先要诊断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须亲力亲为的。然后是要统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要有一种刻意的倾向,用短的零散时间去处理必须由自己处理的不费时的事情上,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去处理相对重要的费时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能把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时间资源利用好,可以说就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绩效管理——讲求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够超越自己有限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可以超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他们重视贡献使自己拥有更高的视野,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5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6

在导师的推荐下,看完了德鲁克的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摘录了文中自己认为有所启发的几点:

1.当顾问顾名思义只是做智囊,而没有任何权力。所以做起事来必须要讲效益,要不就会一事无成。其次,最有效益的顾问也得仰仗机构里的人来把事情做好。

顾问是个很光鲜的名词,各种各样,或是管理或是战略的咨询公司是我们吹捧的对象。很多人认为顾问是让外行人指点内行人,其实谈不上指点,内行人难免“只缘身在此山中”,如德鲁克所说,沉溺于内部事务,而忽略了外部的效益,顾问的作用或许为里面的人打开一扇窗户。

2.问问你的下属“常常作哪些浪费你的时间,却不产生效果的事情?”

没有下属可问,于是我问了HW。他说我花太多的时间在一些一点都不重要但用于获取心灵上的慰藉的事情上,比如抱怨他没有准时calling等等。我记得他说过这样一个矩阵,重要而不紧急的,如我的一些小事;不重要而紧急的,如上厕所;重要而紧急的,如马上要见的重要客户;不重要而不紧急的,如规划下个周末的活动等等。这对我略有启发,有的时候只是觉得有些事情明知道是在浪费时间,但又不能放手,比如情感上的时间消耗。都用即时的效果来衡量是否浪费时间,是不是太功利了呢?

什么才是产生效果的?要怎样衡量效果的大小?是短期的效果还是长期的效果?很多问题。

3.我们通常总是容易过高地估计(而不是低估)自己的重要性,总认为许多事情只有自己来干才行。

我在这点上特别容易走极端。我或是认为这件事情非要我来做才可,或是认为这件事情没有我会更好。世界没有了谁都一样地转,历史成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成就了历史。

4.立志作贡献的管理者确会将自己狭窄的领域与整体联系在一起。

刘老师在IMBA课程上面说了一句话我特别印象深刻,他说,“你做了,但你没有记下来等于你没有做”。可惜有些人擅长于做,有些人擅长于记。知识工作者必须两样都行,不但精通于自己的领域,而且学会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项目管理中也有这种情况,尽管组织里的每个人并不是都参与到某个项目中来,但是让每个人都了解这个项目在做什么,有什么用,对项目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7

一、关于时间管理

许多有效的管理者都经常保存这样一种时间记录本,并每月定期拿出来看看。至少,有效的管理者每年定期做时间记录两次左右,每次持续三至四星期。每做完一次这样的记录,他们再重新考虑和规划自己的时间表。但是,六个月后,他们肯定都会发现,他们有逐渐陷入把时间浪费在琐事上的情况。时间的利用情况,定会随着实践得到改善。但是,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管理时间,才能避免让时间听其自然发展的情况。

二、关于企业文化

“谁必须使用我的产出,才能使之有效?”

这个问题直接表明,与之有关的重要任务,并不在本组织范围之内,既不是上面的个别管理者,也不是下面的个别管理者。它把知识组织的现实情况突出出来:有效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具有各种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们共同完成的。这些人是自愿在一起配合工作的,他们这样做,是根据情况的必然发展和任务的需求,而不是根据正式的法定结构范围。

例如,在医院里——医院也许是现代知识组织中最复杂的——护士、营养学家、理疗医生、药剂师、X光医生、药理学家、病理学家,和一系列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必须围绕着同一个病人工作,极少需要任何人进行有意识的指挥或管理,。然而他们必须为一个共同目的一起工作,并且是根据一个总的行动计划:医生的治疗处方。在组织结构上,他们各自向自己的负责人汇报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所精通的专业知识进行工作。但是,每个人又要根据某个病人的特定情况、条件和需要,经常同别人交换情况。否则,他们的努力很可能有害无益。

在一家医院里,如果重视贡献已成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大家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则几乎不称其为问题。在其他医院里,尽管行政当局通过各种委员会、职工会议、公报、号召等,竭力去实现信息交流和协调工作,但无论是触类旁通的信息交流,还是自发地自我组织成为以任务为中心的协作集体,都不会出现。

三、关于用人

完成任务的自然顺序则是,先有工作空缺然后再无色一个人去补上。这种做法极易把人引入歧途,即物色“勉强称职的人”——合乎最起码要求的人选。这样选出的人,当然总是平庸之辈。

医治这种弊病,有个广为宣传的“疗法”,那就是因人设事。但是,这种疗法,比疾病本身还糟糕——或许一个非常小和非常简单的组织,有可能例外。职务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职务是由任务,而不是由人决定的。

因人设事行不通的原因是,在组织内,一项职务的界限、结果和地位所发生的每一变化,都会引起整个机构的一系列连锁变化。组织内的各种职务,都是相互依赖和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不能仅仅为了要替换某一个人的某一职务,而变更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责任。因人设事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会造成职务的需求和现有人才之间的更大脱节。为了安全插某一个人,十几个人都要变动工作,受到牵连。

“考察组织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有天才,而是看它是否有能力是平常人取得不平常的成绩。”

用人所长的第二条原则,是每项职务都必须在要求高低和范围大小上有伸缩性。然而,多数大型组织都不采取这种用人政策。他们倾向于把职务的范围限制得很小,似乎只有那些在一定的时间,按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和加工的人们,才能做这项工作。

四、关于考核

有效的管理者懂得,用人时他们必须首先了解某个人能干什么,而不是先看某个职务要求什么。这就是说,早在安排某个职务的决定之前,他们就对人的情况有过考虑,而且这种考虑与职务安排无关。

这条原则,是今天广泛采用的人事考核制度的依据,特别是用来定期考核知识工作者的依据。人事考核的目的是,必须对某人进行考核之后,才能决定他是否是晋升的合适人选。

实际上,许多管理者根本不理考核制度要他们做的那一套,他们根据自己的敏锐直觉。他们认为,当面考核毫无意思,因为它的重点也是找下级的缺点、毛病和错误。这种看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医生帮人看病那样。但是,如果把医生同病人之间的关系用于上、下级关系上,那他们几乎不可能在一起工作下去。所以,管理者不肯用规定的考核制度是不足为奇的。

五、关于有效决策

有效的决策人,因而总要设法引出不同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是他不致被表面有理,实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意见所骗。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选择余地,可以经过选择才做决策。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几个可选择的方案,当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缺陷或错误时,他不致在大雾中失去方向。不同意见也可以迫使他自己和他的同事去想象。不同意见把近似有理的决策转化为正确的决策,进而转化为良好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人,既不能一开始就认为,某个行动方案的建议是正确的,所有其他方案一定是错误的;也不能一开始就认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应首先找出人们持不同意见的原因。

六、全文总结

1、通向有效性的第一步是个方法问题:记录时间的实际使用情况,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第二步是要求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贡献上。到了这一步,管理者就要约束自己,考虑组织聘请自己担任管理工作的原因和他应该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这些问题,要求管理者承担责任,而不是以做下级自居,仅满足于自己能“取悦上级领导”。换言之,如果管理者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集中在贡献上,他就必须要考虑目的和结果,而不是仅考虑方法。

3、发挥人之所长。管理者如果发挥人之所长,他就使个人的目的和组织的需要,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成果,个人的成就和组织的机会都结合起来了。

4、“重要的事情先做”。

5、有效的决策。

关于管理者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培养,而不是靠培训。他必须要掌握知识和技能。他必须在任职期间,养成许多新的工作习惯,还必须不时地摈弃一些旧的工作习惯。除非管理者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的有效性,否则,不管他本人多厉害,这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

组织并不会因为拥有更优秀的人才,而更为有效。它们拥有优秀人才,是因为它们激励人们按照他们的标准、习惯和风气去进行自我培养。其结果是,个人都对自己进行优秀的、集中的、有目的的自我培养,使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篇8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的确,现在所在企业的考评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评估点,年终考评时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评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