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天幕红尘》读后感

2024/07/3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天幕红尘》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1

上篇文章重点介绍了奥布莱恩费尽心思要修理叶子农,为了给他的主人乔治出口气,更为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人首先要讲礼貌,为了这个‘礼貌’,奥布莱恩找到了叶子农的名门,要自由。顺着这个思路,他设计了一系列的事件,将叶子农由‘场’外强行拉入场内,并且让他出名,让众生发挥人性的特点,这群众生的绵羊是群动的,是起哄的,是习惯性思维的“没那么简单吧”。为了这个‘礼貌’,叶子农最后送命。

这篇文章暂时不展开讲奥布莱恩的实施细节,我们来看看叶子农仅见过一面的‘知心人’,方迪,一位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她是调研叶子农的人,也是叶子农纽约之行的翻译,并且通过跟老九聊天,认识到了叶子农的思想的价值,她把她自己定位成了叶子农的女人,更是叶子农的“知心人”。用一句王维的诗表达方迪的状态最为合适“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方迪的思维是可以跟上叶子农的思想的,她仅仅根据和老九的聊天,就写出了一篇理论尚佳的论文素材,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叶子农提出的。但是理论指导实践,是方迪悟出来的。

方迪根据叶子农和老九的聊天内容,写出了毕业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是牛人一个啊。在这篇论文框架中,有很多提炼的核心思想值得我们记录学习。

比如: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是质量和价格,很简单。做生意,做市场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但是真正理解这句话本质的人可能真没几个。比如如何理解质量,这句话放到老九的面馆这个具体市场来看,就是如何保证面条既好吃又可量产,还可以不受厨师变动的影响。如何保证好吃呢,就是要把手擀面的所有手工流程变成数据,这样就能保证面条的品质不因人的流动,心情而受影响。如何量产手擀面呢?不是招聘更多的厨师,而是将手工擀面的流程数据输入到电脑控制的机器压面机中,这样就可以保证品质如一的量产手擀面。

如何理解价格呢?降低体力和技术门槛就是降低了成本,人员只是操作机器的工人,不用付出技术,更不用付出过多的体力劳作。这就保证了人员的低成本。面条质量的稳定和产量的无限可能,都是低价格,低成本的基础。

面馆的另一个重要材料为汤和卤,汤卤原材料的选择必须具备普遍性和四季性,而不是讨巧市场小众群体的高端食材和稀有食材。这样才具备了可能做到无损复制的基本条件。

做好做大一家面馆,没有啥高深理论,没有高招,是根据条件的可能,同时创造条件,找到竞争优势的原理,老老实实遵循市场规律。

突然想起一句话:“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当然这句话不完全对,很大的可能是没有完全真正明白道理背后的本质,而且过好这一生,不一定是明白道理就能过好的。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2

读过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后,意犹未尽,模糊的明白了所谓的天道,就是按规律办事,没有神乎其神,只有道法自然,如来;所谓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也决定了个人的人生高度,“怕担责”、“靠别人”只会让机会从身边白白流走,你只能靠你自己,也唯有自己;所谓的生存尺度就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你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的要宽广;所谓的生死,该生则生,该死则死,想就去做,坦率一点,既然选择,就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好坏,这就是人生。

讲理论谁都能讲一大堆,但做起来所谓的大道理都已抛诸脑后,该为生存烦恼还是该无聊,一样不缺、一样不少。在我读过《天幕红尘》之后,我似乎对于《遥远的救世主》中所阐述的理论有了一点落地的踏实感,其中对我本人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们总是勤于动心,懒于动脑”,这句话已赤裸裸的揭露了问题的本质,我经常想,左想右想,但我只是在用“心”去想,然后就产生了一大堆的妄念、贪念,所有背离实际的想法都成为我焦虑、困惑不安的沉重负担,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我忽略了用“脑”去想:我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都要哪些?——我自身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我自身仍然欠缺哪些条件?——开始实践并不断修正。

我之前总是幻想有个绝好的机会砸向我,或者有个大腿让我抱一抱,或者有什么诀窍可以一步登天,然后我等啊等。这么一分析,我仍然是在“靠”,我仍然是在靠别人、靠机会、靠狗屎运,唯独我忽略了靠我自己,我仍然是“弱势文化”人群里的一员,能通过此书看清我自己的本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那就是遵循了规律,所谓的诀窍,不过是更能看清规律少走的弯道,没有多神,就是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初读此四字好像又点故弄玄虚之感,但读完此书,却觉得这四字却能时时提醒自己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意思都懂,甚至都属于烂大街的名词,可是你一操作,必然会把这四个字抛诸脑后,你只会无限放大你愿意放大的,无限缩小你愿意缩小的,坐等收益,无奈你却成了被收割的对象,当失败真正来临的时候,你仍一头雾水。因此,见路不走,更具备可操作性,能时时提醒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条件可能,多少都正常。不要拘泥于经验,不要怕不同,也不要怕雷同,是否与经验相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因果,或者说只看因果。

我至今尚不清楚为什么豆豆将《天幕红尘》作为本书的书名,书中虽然有感情线索,但是无论是方迪还是戴梦岩都不像《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二人心灵相通、心心相惜的爱恋;无论是丁元英还是叶子农,都是崇尚自由,想要在尘世间寻求一净土的人物,有种看破红尘或者说与尘世间的人们格格不入之感,为何还要“天幕红尘”呢?

《天幕红尘》一书中,让我很感兴趣的不是叶子农的感情主题,也不是奥布莱恩如多米诺骨牌般的设计,而是叶子农与老九在一起分析老九所开饭店衰败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发展的谈话,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有拨开迷雾、理清脉络之效,而老九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们困惑之所在,与其说我在读书,不如说我在书中想要寻求解决自身困惑的答案。

另外,在看此书前,当别人提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民主等词,我会不屑一顾,上学时早被政治课摧残过无数遍的词,我甚至会在心理嘲笑一句“老土”,可在读完此书后,我只有自惭形秽,为自己的无知,只知表象不知深意的词义理解,果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书,也许能解开你此刻的困惑,足矣!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3

今天读完了继《遥远的救世主》豆豆的第二本小说《天幕红尘》,心里暗自赞叹豆豆的惊世之才,真TMD的牛逼。他的小说涉及到众多领域,金融市场、社会学、佛法、法律、政治、爱情、音乐、饮食......有浅谈有深入。充满了思辨,发人深思、启迪心智。

小说让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谈论“见路不走”,老九让叶子农拿面条打比方,

老九说:“手擀面就是比机器面好吃,这还算不算路?”,

叶子农说:“我给你擀一个,你看好吃不好吃。”

老九说:“你这不是抬杠嘛。”

叶子农说:“这不是抬杠,你不能说我的手就不是手。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3吃,是由经验归纳出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是我们说它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用人工的方式,他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哪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界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所以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见路不走”是整篇小说的核心思想,无论是利用中胸互免签证协议钻法律的空子办理签证进行劳务输出解决了罗家明遗留的债务问题还是老九面馆改革都充分体现它的规律,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

“见路不走”说起看起来容易做起难,因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自认高人就容易背离条件的可能。

见路不走,透过现象看本质,条件的可能,是我读完这篇小说最大的收获。是的呀我就反问“成事是不是条件的可能?!”,比如方法、途径、时间,尽乎关联的因素。所以你失败的时候就别在宽慰自己,运气不好啦!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4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豆豆所写的《天幕红尘》这本书,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之前看过豆豆的另一本小说《天道》,同名电视剧《遥远的救世主》,两本小说都对文化属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里边,主人公对“神及道,道法自然,如来”有很多的论述,故事的展开也是围绕主人公的理解展开的。而这部《天幕红尘》延续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见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作者借人物之口,阐述了见路不走的具体思路,并通过人物的事件经历来阐述作者的思考。

小说的开头就明示:见路不走,是要见,见性,见智,着相,着礼,品鉴有别,亲密有度,这是个没有道法的红尘,而且有时还要你滚一下,这是个没有方向的名利场,有时会绞一些你的肉。这就是你头上的天幕。天有道,则无常道,事于道,则天有道看与事则无常,无常则明,明则通,则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则世事可治愈,渐达佳境。罗家明践行“见路不走“而自杀于莫斯科。罗家明的莫斯科投资失败自杀,不是见路不走,而是事于道,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罗家明栽跟头是呈因果存在的,谁具备了那种条件谁都离栽跟头不远了。

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个条件只管它这个条件的用,不管别的用,如果你面对的`不是正确,你跑一辈子也没有用,老天爷不会因为众生心诚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条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让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的,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是条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

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过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它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如来是啥?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出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个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学都用得道这个词,是迷信还是科学就看你的甄别能力了。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一个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一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高招,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性。他就会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他载跟头就是必然。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个例子: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这算不算路呢?但随便找个人做的手擀面并不一定有机器好吃,但不能说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是由经验归纳出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我们说他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等等。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那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束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见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大,也许是不一样的。

人最愿意走捷径的,比如谁谁的成功之路,他以为别人成功了,他照搬过来也会成功,那就危险了。唯经验唯教条,这东西害人。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5

感觉很久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了,这本《天幕红尘》是前天收到的,很特别。

大红色的封面,黑色的字体,没有任何多余的介绍,在封面的右侧直直的竖着一排字:《遥远的救世主》之后最新政治小说。看过电视剧《天道》的人应该都知道,《天道》改编自《遥远的救世主》。

《天幕红尘》最特别之处不在于封面的简单、低调,这本书是我目前看过所有的书里,唯一没有序,没有目录的书。从第一章至最后一章第五十一章,一共385页,没有一副插图,没有浪费一页纸。

从苏联解体,石油大亨罗家明一夜之间破产自杀写起,始终是“政治”在主角的位置。而叶子农作为一个“西马”的信奉者,独处海外,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终于被海外右翼势力杀害。他的“见路不走”的如禅偈般的哲言,贯穿了全书,神秘莫测,成为人人在破解的一道难题。巨商、演艺明星、海外学子纷纷登场,场景在莫斯科、纽约、巴黎、匃牙利、中国之间穿梭般展开,全书带给人一种新鲜、浪漫、刺激的阅读冲击力。

以上是封的内容介绍。

第一章开篇是一个叫罗家明的石油大亨自杀背景的介绍,章节最后也是罗家明开枪前最后看了一眼的横幅,他最后的意识里依然是那四个字:见路不走。

在我看来,这四个字就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写这四个字的叶子农是本书的主要人物。据罗家明的妻子林雪红向罗家明的债务人介绍,在北京罗家明的办公室,来了个陌生人,说是有个项目希望家明给他五万元投资用一年,然后返还50万元,他拿出500块钱放在桌上,说我就买你五分钟的时间。家明说骗子我见多了,我就给你五分钟,我倒要看看你能出什么骗招。结果等人说完了,家明拿出2000块钱给他,说温州人向来都是赚别人的钱,你要能到温州赚来温州人的钱,我就给你投资,你要是骗子,你的学识也不是一般的骗子,这点小钱就当赏识你的学识了。过了半个月这人又来了,他拿着那钱真去温州做了笔生意,赚了8000块钱回来,所有的过程都有据可查,那不是作假能作出来的细节。罗家明二话没说甩给他五万。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想不到一年后这人还真就提个皮箱再次找上门来了,箱子里放着整整50万。家明问他挣了多少钱,他说挣了200多万。当时家明正筹备去美国发展,就说你别干了,跟我去纽约吧,那儿有大舞台。这人说他己经不干了,已经攒够了出国的钱,他要去柏林。俩人吃了一顿饭,推心置腹谈了一场,才知道这人去柏林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临走,家明说什么都不要那50万,说我不要你的钱,你要真想谢我,就送我一句比50万还值钱的话吧。这人想了想,说那我就送你四个字吧,见路不走。

这个人就是叶子农。罗家明的妻子林雪红因为罗家明把这四个字奉为人生真言,所以将罗家明的破产与自杀与叶子农联系起来。于是林女士在罗家明的五个最大债权人同时在场的吋候,向众人说出了这个故事,意在通过五个债权人的影响力,集体去柏林要个说法,原本大家都以为是走个过场,没有想到柏林的叶子农竟然接盘了,为了帮助林女士归还一百多万美金的债务,他在见面后的第二天下午就出了方案。为此,几位债权人都被他征服了,著名的演艺明星也由最初对他的不屑,转而直接上门表露芳心。仅有一面之缘的他的临时英文翻译方迪小姐,将对叶先生的爱慕埋在心里,工作的动力来源于可以接近他的思想,在他不幸发生后,给他准备了墓地,尽管里面只有他的遗物。多么珍贵的情谊!

书中叶子农的观点以及关于叶子农的人生简历,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去审视自己的曾经,也令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曾经的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意别人的言行,从别人的言行里给自己添堵,曾经的自己不明白自己的心,不看重自己的意,时时以别人的心别人的意为首要,却从来没有收获过一份来自别人的真心。

现在好了,不再有别人了,我能坚持自我,享受独我,在这样转变的过程中遇见这本书,似乎就是上天在给我指明前方的路!

见路不走,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不复制别人成功的路!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6

读过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后,意犹未尽,模糊的明白了所谓的天道,就是按规律办事,没有神乎其神,只有道法自然,如来;所谓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也决定了个人的人生高度,“怕担责”、“靠别人”只会让机会从身边白白流走,你只能靠你自己,也唯有自己;所谓的生存尺度就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你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的要宽广;所谓的生死,该生则生,该死则死,想就去做,坦率一点,既然选择,就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好坏,这就是人生。

讲理论谁都能讲一大堆,但做起来所谓的大道理都已抛诸脑后,该为生存烦恼还是该无聊,一样不缺、一样不少。在我读过《天幕红尘》之后,我似乎对于《遥远的救世主》中所阐述的理论有了一点落地的踏实感,其中对我本人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们总是勤于动心,懒于动脑”,这句话已赤裸裸的揭露了问题的本质,我经常想,左想右想,但我只是在用“心”去想,然后就产生了一大堆的妄念、贪念,所有背离实际的想法都成为我焦虑、困惑不安的沉重负担,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我忽略了用“脑”去想:我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都要哪些?——我自身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我自身仍然欠缺哪些条件?——开始实践并不断修正。

我之前总是幻想有个绝好的机会砸向我,或者有个大腿让我抱一抱,或者有什么诀窍可以一步登天,然后我等啊等。这么一分析,我仍然是在“靠”,我仍然是在靠别人、靠机会、靠狗屎运,唯独我忽略了靠我自己,我仍然是“弱势文化”人群里的一员,能通过此书看清我自己的本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收获。

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那就是遵循了规律,所谓的诀窍,不过是更能看清规律少走的弯道,没有多神,就是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初读此四字好像又点故弄玄虚之感,但读完此书,却觉得这四字却能时时提醒自己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意思都懂,甚至都属于烂大街的名词,可是你一操作,必然会把这四个字抛诸脑后,你只会无限放大你愿意放大的,无限缩小你愿意缩小的,坐等收益,无奈你却成了被收割的对象,当失败真正来临的时候,你仍一头雾水。因此,见路不走,更具备可操作性,能时时提醒自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条件可能,多少都正常。不要拘泥于经验,不要怕不同,也不要怕雷同,是否与经验相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因果,或者说只看因果。

我至今尚不清楚为什么豆豆将《天幕红尘》作为本书的书名,书中虽然有感情线索,但是无论是方迪还是戴梦岩都不像《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二人心灵相通、心心相惜的爱恋;无论是丁元英还是叶子农,都是崇尚自由,想要在尘世间寻求一净土的人物,有种看破红尘或者说与尘世间的人们格格不入之感,为何还要“天幕红尘”呢?

《天幕红尘》一书中,让我很感兴趣的不是叶子农的感情主题,也不是奥布莱恩如多米诺骨牌般的设计,而是叶子农与老九在一起分析老九所开饭店衰败问题所在以及如何发展的谈话,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有拨开迷雾、理清脉络之效,而老九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们困惑之所在,与其说我在读书,不如说我在书中想要寻求解决自身困惑的答案。

另外,在看此书前,当别人提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民主等词,我会不屑一顾,上学时早被政治课摧残过无数遍的词,我甚至会在心理嘲笑一句“老土”,可在读完此书后,我只有自惭形秽,为自己的无知,只知表象不知深意的词义理解,果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这是一本值得人深思的书,也许能解开你此刻的困惑,足矣!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7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豆豆所写的《天幕红尘》这本书,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之前看过豆豆的另一本小说《天道》,同名电视剧《遥远的救世主》,两本小说都对文化属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里边,主人公对“神及道,道法自然,如来”有很多的论述,故事的展开也是围绕主人公的理解展开的。而这部《天幕红尘》延续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见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作者借人物之口,阐述了见路不走的具体思路,并通过人物的事件经历来阐述作者的思考。

小说的开头就明示:见路不走,是要见,见性,见智,着相,着礼,品鉴有别,亲密有度,这是个没有道法的红尘,而且有时还要你滚一下,这是个没有方向的名利场,有时会绞一些你的肉。这就是你头上的天幕。天有道,则无常道,事于道,则天有道看与事则无常,无常则明,明则通,则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则世事可治愈,渐达佳境。

罗家明践行“见路不走“而自杀于莫斯科。罗家明的莫斯科投资失败自杀,不是见路不走,而是事于道,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罗家明栽跟头是呈因果存在的,谁具备了那种条件谁都离栽跟头不远了。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个条件只管它这个条件的用,不管别的用,如果你面对的不是正确,你跑一辈子也没有用,老天爷不会因为众生心诚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条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让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的,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是条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过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它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如来是啥?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出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个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学都用得道这个词,是迷信还是科学就看你的甄别能力了。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一个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一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高招,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性。他就会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他载跟头就是必然。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个例子: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这算不算路呢?但随便找个人做的手擀面并不一定有机器好吃,但不能说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是由经验归纳出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我们说他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等等。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那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束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见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大,也许是不一样的。人最愿意走捷径的,比如谁谁的成功之路,他以为别人成功了,他照搬过来也会成功,那就危险了。唯经验唯教条,这东西害人。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8

朋友送了我一本小说《天幕红尘》,本来我以为我们只是单纯的吃喝胡侃的朋友,没想到这年头还有赠书的朋友。

《天幕红尘》是豆豆写的,我看过之前改编她小说的电视剧《背叛》,许晴和巍子演的,相当好看,当时还写了读后感,不出意外的话,《天幕红尘》这本书一定可看。

赖了半个月,到4月26日才动手翻书。书很好看,但我看书的进度却很慢,到5月27日才全部看完,如果是在我年轻的时候,预计5天左右能够看完。

我知道,并不是我老到眼花手颤,而是手机成瘾,翻书很难了。

手机成瘾的原因

一、获取信息更便捷。联网的手机,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只要打几个字或者发个语音,相关信息立马搜出,有的软件还具有听歌识曲、看图辨物功能。书拿在手上,就只能看书里的内容,没有跳出书本的可能。

二、内容形式更丰富。联网的手机,可以获取海量内容,只要是你想到的或者是有线索的,几乎都可以通过联网手机找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图、视频、直播、互动交流等形式获取信息。书则以文字为主,最多辅以图片,更没有实时互动交流。

三、精准推送更精彩。手机里的每一个APP(手机小程序)背后,都有一家或多家公司支撑,这些公司高薪聘请了一堆专业人士,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出让你如何更长时间的使用他们的APP,比如我常用的抖音,每划走一个视频,接下来的视频还是我喜欢看的,常用的微信公众号,各类文章精彩不断。躺在床上看手机,迟迟舍不得睡。

四、多种功能满足生产生活。手机除了能打电话、发信息、视频聊天,还可以当手电筒、遥控器,可以办公写文章、做报表,可以购物、点餐,可以学习做菜、健身,可以做非常多的事。

优势即劣势

手机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正是因为手机获取信息更便捷、内容更丰富精彩、更能满足我当下的需求,我们更容易手机成瘾。

我们利用手机在碎片化时间完成各项事情,注意力也会不自觉地碎片化,以至于在口味不变、尚未老去的.时候,连同一个作者的开篇即吸引我的好书,都难以集中精力短时间看完。

但我是要面子的人,我不想给朋友留下了不尊重对方、不爱读书、注意力无法集中、网瘾中年的印象,而我实际上有上述部分毛病,当发现自己有不良习惯后当然要改。

而看纸质书,就是利用纸质书籍获取信息不易跳转、形式单一、没有其他功能的劣势,再加上得到朋友赠书的压力,去抗争网瘾,去恢复注意力,恢复深度思考的习惯,增加精神世界的自控力。

同时,在好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养分。常看书、看好书,如同每天好好吃饭睡觉一样,能保持健康积极的精神世界。

具有思辨精神的作品

20xx年看电视剧《背叛》,当时的评价是:“高智商、强对抗、快节奏、国际大背景。片中哲理频频闪现,高智商操作,大风险运作,悲剧的高潮,造化弄人,奇迹的出现,阴谋的成功与失败,小女人的思维,真实的命运和现实,各方面的专家式描写,动人的场景,唯美的画面,片子拍的几乎每一处都是那么的好。”

20xx年看小说《天幕红尘》,开篇就很吸引我,从苏联解体导致一个中国人生意失败后在莫斯科自杀讲起,留下一堆债给老婆,老婆找到了当年给她老公送了四个大字“见路不走”的叶子农,叶子农完全可以不搭理的情况下,思索了半天,决定帮助朋友老婆在债务到期前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实施一个风险颇多需要周密计划精心操作但不违法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商业计划来筹钱。之后犹如多米诺骨牌引发出的一系列故事,还有迷一般的“见路不走”褪去层层迷雾,用叶子农与各债主间的哲理指导突破瓶颈的破局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小说对国内外情况、各职业的诸多细节展现了作者的阅历视野是全球化、专业化的,情节设计相当精巧,而最重要的思辨精神是更值得我们一探究竟的,大到看待诸国制度,小到一碗面条,用辩证的、运动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极端的、静止的、片面的眼观看问题,去寻求事物的本质规律并且践行,而不被表象所迷惑继而埋怨彷徨甚至走错方向。

朋友之道

有朋友一起探究美食、一起健身塑型,当然是件快事,这是以兴趣为基点的朋友。

但如果朋友间能深入到以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去看待、分析问题,在不以争输赢而以探实相的讨论中,去充实完善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并且相互长期影响,将长期有益于构建健康、积极的精神世界,这才是朋友长久之道。

其实,送书也是件比较冒险的事。对于收书的人来讲,这是他不愿承受的压力,因为压根就没有阅读的习惯,甚至会觉得对方是不是在显摆书读得多而嘲笑自己不读书。对送书的人来讲,对方没有阅读习惯,那就只能停留在没有阅读习惯的精神交流层面,大家都尴尬。

之前婚后一段时间,我的爱人买了些书,比如“一枚糖果”写的神鬼类小说,“安妮宝贝”写的情感类小说,尽管这是给女性的读物,但这些书我都看了一遍。

目的是方便与爱人进行精神交流,同时我了解到更多的思维模式(女性角度)、风土人情、人生阅历,以及徜徉在无限精神世界中的快乐。

如今在读书习惯渐失、手机成瘾、舍不得睡的时候,有幸有朋友送好书助力。

5月28日开始,我在看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1997年出版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待我看完此书,如觉得书有益则赠朋友。

来而不往非礼也,让朋友也感受下被赠书的压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