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4/07/28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

一 、学生是主体 关爱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3班的李冰倩和14班的成清源是极具语文天赋的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多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105分甚至是110以上的高分,她们的语文功底是不错的。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我班有个李某某,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些小发明,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王某某,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 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王xx是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能少做作业但不能不交.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一、学生是主体

关爱每一个学生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3班的李冰倩和14班的成清源是极具语文天赋的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多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105分甚至是110以上的高分,她们的语文功底是不错的。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我班有个李某某,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些小发明,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王某某,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王xx是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能少做作业但不能不交.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3

通过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展开,收获良多。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曾听一位老教师说:“课本编的有他一定的道理,讲课前首先要吃透课本。”当然这不是说讲课就围着书本转来回的读,而是不管怎么变都是不会脱离这个根本的。

课前准备包括备学生、备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这次的公开课交流中,我看到有的老师讲起课来可以旁征博引,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精彩纷呈。也有的准备不够充分,需要用到什么事例讲解的也是拿来就说,所举事例考虑不周全,有时缺乏逻辑性严密性。

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我发现青年教师都能跟学生培养出一定的感情,有了感情的教学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更精彩。我们的学生都是很敏感,很聪明的,当你对他们给予了全部的爱心,饱含着热情的上每一节课的时候,他们会回报给你百倍的情意。

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受到学校的表彰,他当时要求拥抱一下我们的院长,在他的过去的学习生涯中都是差生的代表,只得到过老师的批评,第一次受到这样的奖励,让他十分的感动。是啊我们的学生也许是最调皮最不好管理的,但是他们更是内心中情感最充沛的群体,而我们的教师就是要好好的引导他们。优秀的教师就是以他们人格魅力和品德来打动人的,而并不仅仅是学识。

总得来说,这学期的工作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4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年级,我校初一语文组在校领导和其他年级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认真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我校教研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注重校本培训,每周定时定点学习,让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并在专门的研讨会上将教学中出现的预设外、生成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创设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新课改研讨学习班和新课标培训,同时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讲学、讲课,努力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呈现于一线教师面前,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在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这就是我”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设立了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自我介绍”,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在这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5

一、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

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老师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它“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的学习不是他个体的独特行为,而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中的一种互动行为。就目前国内学生而言,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关系由以前的上下级关系变成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不能尊重学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我始终认为,课堂不仅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更应是学生表现自己思想和才智的剧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克服一“灌”到底,一唱“终”场的做法,而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机会。

我在语文教学时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老师、作者间的差异。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小沈,语文基础差,而且很调皮,老师上课他总不愿听,我从发现他的优点入手,尊重他,表扬他,鼓励他举手发言,结果他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经常看课外书籍,中考语文考了118分,有效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二、多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使学生正确的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语言的积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是语言的运用。只有夯实认字、组词、造句的基础,才能构建、组段连篇、成文的语文大厦。积累,首先要积累字词。就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而言,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常见常用的字词不能掌握,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这将根本无法形成语文能力。其次,要积累诗文。“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对于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创新积累。“生活积累”指的是深入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察世态人情;“思想积累”指的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习惯,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创新积累”指的是在积累过程中,善于生疑、质疑、释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对身边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思考,达到更高的层次的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提高语言修养,让字词、诗文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我是这样做的: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方法进行。七年级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并结合单元教学,介绍和讲解语文知识有哪些类别、哪些知识点;到八年级时,有意识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分类归纳,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项语文知识;到了九年级时,由我作示范,再让学生分类归纳,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的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证明,准确掌握语文课中所涉及的各项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三、选择可行教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

首先,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我在讲朱自清《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如:在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在教读《济南的冬天》时,我采用了“讨论归纳法”。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吗?我是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举手发言,最后由我或学生尽量采用同学们的意见来归纳:这三个字将水人格化。水是那样的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如训练七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是先出好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带学生进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多数情况下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品析文章。到了九年级,在分析文章时,我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我只是一个适时点拨的“引导者”。

四、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我认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6

首先是朗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也一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作为老师只需要在朗读之前将生字做好解答,读诗是怎样停顿的做好标注。在对古诗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对当时作诗环境的关注。

其次是了解诗的创作过程。诗人是怎样的环境中发出什么样的感叹,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都与创作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些,就基本能够对一首诗有了解析,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古诗的魅力。

然后是解析诗的结构。将情感、事件等等要用大段文字描写的语言熔炼在一首诗之中,同时还要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这样的文字功底是需要我们一起去学习的。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汉字在诗句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将简单的词语进行颠倒有什么样的好处。教导学生在写作当中运用一些这样的技巧,提升文字表达的能力。

最后是借助多媒体教学。学生的阅历不够丰富,因此在欣赏诗词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没有一个明显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够学生去想象得到诗人所表达的奇幻的世界,所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呈现一幅具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同时将诗句让学生用联想以一个美好的景象记下来。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够死板的按照书本去教,根据现在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兴趣,最终热爱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7

一、基础知识方面:注重点滴积累,重复出现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成绩的关键。处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很多翻阅相关练习题,提炼出重要易错的知识点,以重点强调,每一天听写,多种形式练习的方式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学生们能熟记于心了。

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我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简便。

三、写作教学

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积累,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文时才有话可说。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经过以下两种途径:

1、阅读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能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片段、精彩的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之所以能写的准确生动都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8

语文教学大体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习作。我就我平时的教学工作跟大家分享一点我的心得,期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一、基础知识方面:注重点滴积累,重复出现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成绩的关键。处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很多翻阅相关练习题,提炼出重要易错的知识点,以重点强调,每一天听写,多种形式练习的方式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学生们能熟记于心了。

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本事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我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我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我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简便。

三、写作教学

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积累,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文时才有话可说。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经过以下两种途径:

1、阅读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我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能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片段、精彩的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我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我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之所以能写的准确生动都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以上是我从知识教学上分享了我的一点儿拙见,我再从学生管理方面分享我的管理习惯。

1、关心和爱护学生,仅有孩子们喜欢你了。才会愿意跟你交流沟通。才会愿意学习你的学科。

2、听讲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我喜欢营造一个简便愉悦但不是乱而无序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喜欢参与到课堂中来。愿意进取思考问题,愿意进取回答问题。

3、学习小组长的培养很重要。小组长管理本组学习、卫生、纪律,这样一个大的团体就变成一个个小的团体。管理起来很容易,小组里一帮一接对子还十分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4、班级里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也有利于学习。我不相信乱哄哄的脏兮兮的教室会有人愿意学习。有好的班风才会有好的学风。除了班级管理,我还注重学生梦想的树立。学生有梦想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态度的端正也很重要,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学习态度就等于学习成绩。没有行不行、能不能、仅有想不想。”我们的口号是:别人能做的我就能做;别人不能做的我还能做。每一天提高一点点!有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有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孩子的学习错不了。

5、关心重视后进生,多与家长沟通,多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习惯,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景,是转换后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9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靠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作了如下归纳。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

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资料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进取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进取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主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构成有序、趣味、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经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奠定了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要从身边琐碎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从花的香、草的绿中体味自然,从阳光的'明媚感受到生活的快活,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

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意识。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谛。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教科书中,学生最喜欢看什么书?你看发下来新书时,学生首先翻开什么书读得津津有味就知道了。那肯定是咱们语文老师引以自豪的语文书。一节节一年年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最轻视的是什么课?看看不少学生读到初中甚至高中依然分不清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就明晓了。那肯定也是咱们语文老师汗颜心痛的语文课。文章是浑然一体的精美艺术品,学生自然喜欢。那学生为何轻视语文课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面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按部就班、支离破碎的课文解读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再看看名师的课堂,再回想自己某些师生群情激昂的课堂,就会发现学生也是喜欢语文课的,不过他们喜欢的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课堂。那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课堂的绾合,用浑然精彩的课堂把学生们紧紧绾合在你的课堂里。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否绾合、怎样绾合呢?本文将根据笔者学习听课以及上课的经验尝试着梳理一二。

一、重绾合是初中生对语文课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年龄大约在12—15周岁,心理上认知、情感及个性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自我意识较强,但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也不够成熟。你问小学生你将来干什么,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远大志向;你问高中生的人生目标,他们可能会告诉你明确的目标。惟有初中生,当你问他们的目标时,他们往往是沉默的,因为他们觉得说得太大可笑了;说得具体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几乎还没有考虑过。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当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起来时,责任心、坚韧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就不可能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他们大多还是喜欢谁就学谁的课,喜欢这节课就全身心投入,不喜欢他们会游离在课堂之外。特别对于看似谁都能听得懂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仅是按部就班学习课文或者一块一块地肢解课文,破坏了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美感或者你没能上出超越他们理解的新颖内容,都不足以吸引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以重视语文课堂的绾合是初中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设计的内容及课堂的呈现要能紧紧地抓住他们的心。

二、重绾合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

重绾合也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它多达十项。在总的教学建议中,它也列举了六大建议。在课程理念中它也强调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语文素养确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语文课程的丰富性以及其多重功能、多样策略为每位语文老师发展教学个性奠定了基础。这样就可以产生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多样形式,可以使得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无限的张力,因此自觉自主地绾合好每一节语文课就成了语文学科本身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必然需求。

三、巧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绾合的基石

教母语的语文老师拥有可以自由绾合教学内容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最容易上得支离破碎、不知所云,因此,设计教学预案对于语文老师而言特别重要。教学预案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构思方式,一种是板块结构,一种是线性结构。两种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一般优秀的设计倒多是两者的紧密糅合。比如你在教案设计上看到的可能是“导入”“整体感知”“具体品味”“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几个板块,但是,好的设计一定是有一条线贯穿了所有板块的,而决不会让每个板块是断裂开来的。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余映潮也经常采用板块结构来上课,但是他设计的板块看似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几个板块之间还是形成了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的。比如他的《济南的冬天》一课,就用“三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二读细细品味了精彩段落;三读就是课后作业的背诵)串起了从导入到感知再到品味和巩固的几大板块。

那么常态课中,采用那种形式较好呢?可能采用板块结构的老师不在少数,因为觉得它思路清晰,容易操作,不用费尽心思怎么去设计过渡绾合的问题及语言,用“接下来我们做什么”就可以顺利上完一节课。但也正是因为此,语文课往往上得波澜不惊,味同嚼蜡。因此,越是平时的常态课,笔者认为越应该采取的是线性结构。虽然设计时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备课的难度增加,时间延长,但是一旦你设计好了宛如一篇精美文章的教学预案,那么当你走进课堂时,胸有成竹的感觉和你上课过程中如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会抵消掉你课前备课时所有的辛劳。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学生全情投入的神情更满足自得的呢?

比如,《那树》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钧的作品,文章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是一篇难度颇大的散文。我校夏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句子为文本鉴赏的主干,探究老树的命运,引发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句子在文中的重要性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要找到了这一句,全文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夏老师为学生寻找了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由于有这条线的串联,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最终顺利完成整个预设。师生共同投入感情的一节课,学生是系着线的风筝,高飞于蓝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系着牛绳的耕牛,听所谓的答案,默默记笔记。再说,新课程的实施,试卷上很少是书上直接学过的答案,让学生被动地记笔记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丝毫没有帮助。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优美的文言写景散文,在设计时我想把文意疏通放在语言品析的环节里,于是我从“峡”字形入手设计:“‘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所以要写三峡风光,当然要从三峡的哪两个方面入手来描写?”“在作者描写的山山水水中,你喜欢什么呢?”“你喜欢山的什么呢?”“那么你喜欢三峡水的什么呢?”在字形的引领下,层层追问,在学生找说的同时融进字词的疏通和美文的诵读,一气呵成,学生也感觉酣畅淋漓。《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但第一段又比较生动形象,因为描绘了落日的幻觉,后几段文字是揭示幻觉的原因。抓住这个特点,我设计时构思了“艺术让我们沉醉,科学让我们清醒”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品味了说明文中描写的精妙及这类事理说明文写作的顺序。整节课,由于遵循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行文顺序,达到了步步深入而又井然有序的效果。

其实,就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品,所以几乎每篇文章也都能找到巧妙设计的那个点,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痴”字,《孔乙己》中外貌描写的那句话或者引人深思的结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出大乱子了”的关键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纳”字等等。还有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被名师演绎过的经典文章莫不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名师特别注重教学预案的精妙浑然设计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管理的根本。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是教师有意识的控制活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运动。课前符合学生思维层次、思维规律的精心预设才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定势控制。老师的设计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逐渐推进,才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时刻获得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以便于迅速转化为高效的学习功能。

四、妙语言是绾合成为常态的教育智慧

老师要能像盐一样融入孩子的身体里,学生才能和你在课堂里产生紧密的连接,形成有效的互动,达成学习的最大效果。课前精妙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现场,最浑然一体的绾合还特别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课堂调控的课堂智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巧妙的提问语言和衔接过渡的语言。

提问语言很忌讳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等很直白的话,似乎把一节课变成了练习讲评课。除掉课文的主问题是自己课前精心预设好的之外,课文的追问问题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会随着课堂的进展有一定的变化。这时候巧妙巧妙的衔接语十分重要,它可以不着痕迹地把问题引向纵深。比如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余映潮的《济南的冬天》中当余老师感觉到学生的表述还没有到位时,不是说“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还有吗?”“只有这一点理解吗?”等不少人常有的引导方式,他总是悠悠地说:“对,下面还应该有话说。”用这种方式来重新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严强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当发现学生结合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分析性格陷入瓶颈时,严老师用“大家知道清朝妇女服饰美的标准吗”引导学生轻松地解读到了王熙凤华贵美丽外表包裹下的多重性格。

在提倡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的今天,衔接点评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但是在改变只用“好”或“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的情况的同时,有些评价又走入了虚假的误区。比如,“真好,你回答的真不错。”“你真棒!”“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因为当你说这些时语调很平淡,没有惊喜的眼神和语气时,初中学生决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表扬而激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投入度的。其实只要你老师是真诚,全情投入的,不用直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额外的点评,而只要在逐渐推进的教学流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客观点评并引领深入就可以了。嘉兴名师姚培红老师在上《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姚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点评,但丝毫都没有哗众取宠的生硬之嫌,就是因为姚老师都在解读质量的本身上进行点评,说出了学生优秀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进行说明文片断练习时,有一个学生开头那句话是用记叙文的表述方式介绍了自己喜爱的花瓶。姚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在肯定她说明方法用得好的同时,校正了开头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没有练习过说明文写作的前提下对说明文的语言表述问题有了最及时地对比感知,效果很好。再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当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说本文写得有些杂乱时,钱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来讨论。由于学生都知道鲁迅的文章肯定不会乱写的,当站起来说时“我……我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的无效答案自然出现。但是,钱老师抛出问题的目的肯定不是这个,而是引导学生读进去,读懂。当发现目的没有达到时,钱老师的处理非常高明,他继续笑着把问题引向了深入:“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水平不高的中学生了。但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在钱老师不动声色而又积极的引导下,学生慢慢走进了文本。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教科书中,学生最喜欢看什么书?你看发下来新书时,学生首先翻开什么书读得津津有味就知道了。那肯定是咱们语文老师引以自豪的语文书。一节节一年年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最轻视的是什么课?看看不少学生读到初中甚至高中依然分不清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就明晓了。那肯定也是咱们语文老师汗颜心痛的语文课。文章是浑然一体的精美艺术品,学生自然喜欢。那学生为何轻视语文课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面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按部就班、支离破碎的课文解读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再看看名师的课堂,再回想自己某些师生群情激昂的课堂,就会发现学生也是喜欢语文课的,不过他们喜欢的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课堂。那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注重课堂的绾合,用浑然精彩的课堂把学生们紧紧绾合在你的课堂里。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否绾合、怎样绾合呢?

一、重绾合是初中生对语文课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年龄大约在12—15周岁,心理上认知、情感及个性虽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自我意识较强,但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也不够成熟。你问小学生你将来干什么,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远大志向;你问高中生的人生目标,他们可能会告诉你明确的目标。惟有初中生,当你问他们的目标时,他们往往是沉默的,因为他们觉得说得太大可笑了;说得具体也不可能,因为他们几乎还没有考虑过。一个人意志力的强弱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当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确立起来时,责任心、坚韧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就不可能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他们大多还是喜欢谁就学谁的课,喜欢这节课就全身心投入,不喜欢他们会游离在课堂之外。特别对于看似谁都能听得懂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仅是按部就班学习课文或者一块一块地肢解课文,破坏了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美感或者你没能上出超越他们理解的新颖内容,都不足以吸引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以重视语文课堂的绾合是初中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设计的内容及课堂的呈现要能紧紧地抓住他们的心。

二、重绾合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

重绾合也是语文学科对语文老师的需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它多达十项。在总的教学建议中,它也列举了六大建议。在课程理念中它也强调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语文素养确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语文课程的丰富性以及其多重功能、多样策略为每位语文老师发展教学个性奠定了基础。这样就可以产生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多样形式,可以使得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无限的张力,因此自觉自主地绾合好每一节语文课就成了语文学科本身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必然需求。

三、巧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绾合的基石

教母语的语文老师拥有可以自由绾合教学内容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最容易上得支离破碎、不知所云,因此,设计教学预案对于语文老师而言特别重要。教学预案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构思方式,一种是板块结构,一种是线性结构。两种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一般优秀的设计倒多是两者的紧密糅合。比如你在教案设计上看到的可能是“导入”“整体感知”“具体品味”“拓展延伸”“作业布置”等几个板块,但是,好的设计一定是有一条线贯穿了所有板块的,而决不会让每个板块是断裂开来的。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余映潮也经常采用板块结构来上课,但是他设计的板块看似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几个板块之间还是形成了层层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的。比如他的《济南的冬天》一课,就用“三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二读细细品味了精彩段落;三读就是课后作业的背诵)串起了从导入到感知再到品味和巩固的几大板块。

那么常态课中,采用那种形式较好呢?可能采用板块结构的老师不在少数,因为觉得它思路清晰,容易操作,不用费尽心思怎么去设计过渡绾合的问题及语言,用“接下来我们做什么”就可以顺利上完一节课。但也正是因为此,语文课往往上得波澜不惊,味同嚼蜡。因此,越是平时的常态课,笔者认为越应该采取的是线性结构。虽然设计时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备课的难度增加,时间延长,但是一旦你设计好了宛如一篇精美文章的教学预案,那么当你走进课堂时,胸有成竹的感觉和你上课过程中如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会抵消掉你课前备课时所有的辛劳。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学生全情投入的神情更满足自得的呢?

比如,《那树》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钧的作品,文章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是一篇难度颇大的散文。我校夏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以“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句子为文本鉴赏的主干,探究老树的命运,引发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这一句子在文中的重要性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要找到了这一句,全文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夏老师为学生寻找了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由于有这条线的串联,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最终顺利完成整个预设。师生共同投入感情的一节课,学生是系着线的风筝,高飞于蓝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系着牛绳的耕牛,听所谓的答案,默默记笔记。再说,新课程的实施,试卷上很少是书上直接学过的答案,让学生被动地记笔记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丝毫没有帮助。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优美的文言写景散文,在设计时我想把文意疏通放在语言品析的环节里,于是我从“峡”字形入手设计:“‘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所以要写三峡风光,当然要从三峡的哪两个方面入手来描写?”“在作者描写的山山水水中,你喜欢什么呢?”“你喜欢山的什么呢?”“那么你喜欢三峡水的什么呢?”在字形的引领下,层层追问,在学生找说的同时融进字词的疏通和美文的诵读,一气呵成,学生也感觉酣畅淋漓。《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但第一段又比较生动形象,因为描绘了落日的幻觉,后几段文字是揭示幻觉的原因。抓住这个特点,我设计时构思了“艺术让我们沉醉,科学让我们清醒”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品味了说明文中描写的精妙及这类事理说明文写作的顺序。整节课,由于遵循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行文顺序,达到了步步深入而又井然有序的效果。

其实,就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浑然一体的艺术品,所以几乎每篇文章也都能找到巧妙设计的那个点,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痴”字,《孔乙己》中外貌描写的那句话或者引人深思的结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出大乱子了”的关键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纳”字等等。还有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被名师演绎过的经典文章莫不是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名师特别注重教学预案的精妙浑然设计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实现课堂教学科学管理的根本。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是教师有意识的控制活动,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运动。课前符合学生思维层次、思维规律的精心预设才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定势控制。老师的设计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逐渐推进,才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攀登,并向纵深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时刻获得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以便于迅速转化为高效的学习功能。

四、妙语言是绾合成为常态的教育智慧

老师要能像盐一样融入孩子的身体里,学生才能和你在课堂里产生紧密的连接,形成有效的互动,达成学习的最大效果。课前精妙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现场,最浑然一体的绾合还特别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课堂调控的课堂智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巧妙的提问语言和衔接过渡的语言。

提问语言很忌讳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等很直白的话,似乎把一节课变成了练习讲评课。除掉课文的主问题是自己课前精心预设好的之外,课文的追问问题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会随着课堂的进展有一定的变化。这时候巧妙巧妙的衔接语十分重要,它可以不着痕迹地把问题引向纵深。比如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余映潮的《济南的冬天》中当余老师感觉到学生的表述还没有到位时,不是说“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还有吗?”“只有这一点理解吗?”等不少人常有的引导方式,他总是悠悠地说:“对,下面还应该有话说。”用这种方式来重新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严强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当发现学生结合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分析性格陷入瓶颈时,严老师用“大家知道清朝妇女服饰美的标准吗”引导学生轻松地解读到了王熙凤华贵美丽外表包裹下的多重性格。

在提倡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的今天,衔接点评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但是在改变只用“好”或“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的情况的同时,有些评价又走入了虚假的误区。比如,“真好,你回答的真不错。”“你真棒!”“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因为当你说这些时语调很平淡,没有惊喜的眼神和语气时,初中学生决不会因为这些所谓的表扬而激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投入度的。其实只要你老师是真诚,全情投入的,不用直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额外的点评,而只要在逐渐推进的教学流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客观点评并引领深入就可以了。嘉兴名师姚培红老师在上《生物入侵者》一文时,姚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都作了点评,但丝毫都没有哗众取宠的生硬之嫌,就是因为姚老师都在解读质量的本身上进行点评,说出了学生优秀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进行说明文片断练习时,有一个学生开头那句话是用记叙文的表述方式介绍了自己喜爱的花瓶。姚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在肯定她说明方法用得好的同时,校正了开头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没有练习过说明文写作的前提下对说明文的语言表述问题有了最及时地对比感知,效果很好。再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当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说本文写得有些杂乱时,钱老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来讨论。由于学生都知道鲁迅的文章肯定不会乱写的,当站起来说时“我……我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的无效答案自然出现。但是,钱老师抛出问题的目的肯定不是这个,而是引导学生读进去,读懂。当发现目的没有达到时,钱老师的处理非常高明,他继续笑着把问题引向了深入:“当然,鲁迅如果乱写的话,那就不是鲁迅,而是一名水平不高的中学生了。但不能把这个作为理由。要用文章本身来说明。”在钱老师不动声色而又积极的引导下,学生慢慢走进了文本。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一次通透的洗礼。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进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教材的使用年级,我校初一语文组在校领导和其他年级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认真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些许成绩。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我校教研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注重校本培训,每周定时定点学习,让理论学习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并在专门的研讨会上将教学中出现的预设外、生成性的问题共同解决;学校创设条件,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新课改研讨学习班和新课标培训,同时请市、区教研员到校讲学、讲课,努力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呈现于一线教师面前,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新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观念上变“以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我们准确把握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舒张学生个性。在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这就是我”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设立了语文学习的成长记录本,让学生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自我介绍”,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在这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充分反思过去备课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备课进行了改革,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适合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读书、积累、提高”的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新课标下的教学每一步前进都需要探索总结。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明确。如新课程中“双基”的落实情况,教学评价的把握,我们的课程内容对于形成学生素质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爱上语文,因为它是一门神奇而美妙的学科,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快乐的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用语文来描述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4

10月17日,我有幸作为片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竞赛的评委,听取了三个教师的三堂语文阅读教学课。应该说,三位教师,都尽心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所授课文,进行了用心解读,精心设计。其中,《羚羊木雕》的执教者顺应时代要求,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字词教学、文章感知、角色朗读与表演、人物性格的体会、文章主题探究、达成效果检测等环节。但就课堂教学的实施看,需要强调一句: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回归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着手于文本的“示范”。

首先从采取“导学案”的执教方式上看,明显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学生根据“导学案”,完全明白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且各个环节内容的相互印证,让学生用不着思考用不着想就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其次,就教学的内容看,学生的字词学习,应该是该学段(初一年级)的一个重点,要对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可惜我们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读正确(况且如“树杈”之类的翘舌音、“逮”这样的上升字还没有读正确),忘却了书写与意义的教学。角色朗读与人物性格把握,如果不结合文章去感悟,没有教师的指导(语序、语调、语气和节奏、重读与轻读),是达不到学生学习目的的。更不要说只是让“分组”(美其名曰:合作探究)下的几个学生去“七嘴八舌”一阵了。至于文章主旨,是作者书写本文的真实意图。即使是要体现编者的意图,也要有个度。本文的原标题是《反悔》,编入教材时,编者将标题改为了《羚羊木雕》。其主旨很明显:“行成于思毁于随”。也就是“做事(处事)要动脑筋”。就编者意图看,就是让学生在“亲情”与“友情”的矛盾冲突之中去感受亲情、体验友情,并懂得“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避免矛盾、化解冲突的交流与沟通方法只能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而并不是文章的主旨。第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因此,文章开篇揭示矛盾高潮的写法、插叙友情的写法、通过贴切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写法等,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忽视不得!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探究,课堂上的书写训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让“达不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要求成为必然。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5

一、基础知识方面:注重点滴积累,重复出现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成绩的关键。处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很多翻阅相关练习题,提炼出重要易错的知识点,以重点强调,每一天听写,多种形式练习的方式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学生们能熟记于心了。

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本事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我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我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我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简便。

三、写作教学

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积累,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文时才有话可说。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经过以下两种途径:

1、阅读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我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能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片段、精彩的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我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我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之所以能写的准确生动都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6

首先是朗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也一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作为老师只需要在朗读之前将生字做好解答,读诗是怎样停顿的做好标注。在对古诗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对当时作诗环境的关注。

其次是了解诗的创作过程。诗人是怎样的环境中发出什么样的感叹,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都与创作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些,就基本能够对一首诗有了解析,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古诗的魅力。

然后是解析诗的结构。将情感、事件等等要用大段文字描写的语言熔炼在一首诗之中,同时还要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这样的文字功底是需要我们一起去学习的。通过对诗句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汉字在诗句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将简单的词语进行颠倒有什么样的好处。教导学生在写作当中运用一些这样的技巧,提升文字表达的能力。

最后是借助多媒体教学。学生的阅历不够丰富,因此在欣赏诗词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没有一个明显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够学生去想象得到诗人所表达的奇幻的世界,所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呈现一幅具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同时将诗句让学生用联想以一个美好的景象记下来。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够死板的按照书本去教,根据现在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兴趣,最终热爱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的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7

其实,在刚开学的那段时间里,初来乍到,在很多方面都颇为费力,备课的时候虽然也有看课本和教参,但是真正讲下来发觉整堂课都是我的自导自演,学生课堂掌握不足,检测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多,那时我的心情也很复杂。直到在一次复习《承天寺夜游》时偶然翻阅了余老师的教学设计,突然发觉自己的问题是出在备课这一环节了。

回忆自己当时上这一课,按照大纲要求先是解决字的翻译、词的理解和断句,接着就是文段翻译然后就是各种贴近考点的理解等等。结果等课后检测中发现很多反复讲过地方学生还是出问题。抱着尝试的心理,我先是搜集了学生易错的地方,接着“厚着脸皮”在学生中“不耻下问”出错的原因,最后分类为:记不到、记混淆、无法理解这三类。在具体复习这一课的时候只抓住苏轼的情感变化进行有针对的记忆、区分和理解。在这里,我就借用了余老关于此文的结构变化处理的过程,从概括到情感流露的分析再到细化,就很轻松地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思想。

从这里,我明白了自己往常备课是一种毫无目的的备课,即使把知识点归纳得再齐全,学生吸收不了还不如精简为一节课突出一个目标。当然,如今期末临近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避免复习课上学生无精打采,可能在板块式练习的过程中要加强方式的灵活变化,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其次,要抓紧平时所学知识点的复习。

从理论上讲,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解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学会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本来想通过复习用思维的细胞组成一个思维的有机体,或者说,把概念组成一个概念体系,形成基本的理论,所以如果平时不抓紧学习,很多学生在复习时一下子就会陷入到对一个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这种复习其实就是对遗忘知识点的重新建立连接了,而且在考场上还容易出错,所以说这样的复习进展极慢还“不讨好”,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厌烦这样的复习。可以说,平时学习是准备原材料的过程,而复习是组装知识大厦的过程。平时不备料,“知识大厦”在复习时就建立不起来。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二者不可分割。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设计、教法选取、目标确立以及课后复习引导等环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次的系统复习,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仅质量会越来越高,而且会以少而精的形式牢固地贮存在头脑中,为实现学生独立地应用这些知识创造极好的条件。

教学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要摸索的道路还很长。虽然自己从教时间不长,成长也不太明显,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每一天能过得充实快乐,收获成长的幸福感,不过实话实说,自己也确实不够勤奋,平常充电不足,所以希望各位前辈们能多加督促,帮助我改掉这种坏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8

语文教学大体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习作。我就我平时的教学工作跟大家分享一点我的心得,期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一、基础知识方面:注重点滴积累,重复出现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成绩的关键。处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很多翻阅相关练习题,提炼出重要易错的知识点,以重点强调,每一天听写,多种形式练习的方式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学生们能熟记于心了。

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本事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我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我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我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简便。

三、写作教学

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积累,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文时才有话可说。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经过以下两种途径:

1、阅读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我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能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片段、精彩的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我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我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之所以能写的准确生动都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以上是我从知识教学上分享了我的一点儿拙见,我再从学生管理方面分享我的管理习惯。

1、关心和爱护学生,仅有孩子们喜欢你了。才会愿意跟你交流沟通。才会愿意学习你的学科。

2、听讲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我喜欢营造一个简便愉悦但不是乱而无序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喜欢参与到课堂中来。愿意进取思考问题,愿意进取回答问题。

3、学习小组长的培养很重要。小组长管理本组学习、卫生、纪律,这样一个大的团体就变成一个个小的团体。管理起来很容易,小组里一帮一接对子还十分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4、班级里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也有利于学习。我不相信乱哄哄的脏兮兮的教室会有人愿意学习。有好的班风才会有好的学风。除了班级管理,我还注重学生梦想的树立。学生有梦想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态度的端正也很重要,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学习态度就等于学习成绩。没有行不行、能不能、仅有想不想。”我们的口号是:别人能做的我就能做;别人不能做的我还能做。每一天提高一点点!有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有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孩子的学习错不了。

5、关心重视后进生,多与家长沟通,多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习惯,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景,是转换后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