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2024/07/27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1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作为一名高中部的老师,能否以理性、从容的心态迎接新课程?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我们的教学?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学习主要围绕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高中新课程的结构、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高中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等六个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学习。通过学习,我认为:这次改革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其中,设置模块,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也是推行新的高中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二是课程管理上推行选修制与学分制,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在高中阶段完全贯彻选修制与学分制的第一次。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面对新课程,我思索: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新课程?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及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是不是都用不上了?心里没底,感觉不安。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一定会带来教学上的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可能是原有的教学实践就有的。我们应持一种实事求是的课程发展观,对课程方案与教学实施的内在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充满自信。有了这样的心态,实施新课程才能从容而不盲从。为此,我意识到,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实施之前,我所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清理和反思:在自己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好的,是需要发扬光大的,有哪些是不好的,需要逐渐去除的;在我们所了解的他人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又有哪些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学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出自己的教学转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回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够不盲目、不紧张,从容地实施新课程。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2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鉴赏阅读,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阅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学的参考,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材的可用性,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为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参考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合理评价,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行为特性,以及不同认知结构缺陷的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个别需要的补救教学的策略与措施,个别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3

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构建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东西。

教学有三种境界:

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三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第三种境界。当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高效的课堂必须是有道德的课堂。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也同样离不开道德。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与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在课堂之中,课堂必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焦虑等。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师生鲜活的生命质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乐园,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让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善待。

通过学习,主要的三点感受:

一、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会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潜能。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教师的心灵互相沟通,和教学内容发生共鸣,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从而使他们走进美好的学习世界。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11月22日,我校一行7人走出自己的课堂,经过近七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目的地石屏,走进了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的四位名师的课堂,听了他们的讲座。

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著名教师盛新凤、张学伟、虞大明、许习白的课堂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感受益匪浅,他们的课堂上,无时不闪动教改之光,无处不洋溢和谐的氛围。

一、充满魅力的和美语文教学

在第一天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和美语文教学。盛老师幽默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显露无疑。

盛老师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第一课时通过说说、读读、写写三种方法聚焦了居里夫人的三个特写镜头: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和实验室居里夫人。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找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理解淡薄名利的里的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并学习发表自己的议论。在盛老师的课堂上,贯穿其间的是一个“和”字。课后又联系其课堂教学,讲解了她的“和美语文”理论(即讲座)。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公开课及讲座,一千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可见盛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

二、令人振奋的高效课堂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张学伟老师用这样的课堂新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聆听到师生民主而融洽的平等对话,我们可以直视到学生思维碰撞时闪现的串串火花,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的人文情怀------这种课堂活力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

1、产生于教师亲和力。

张老师语言亲切、随和,加上热情的鼓励,产生一种磁性,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一开始,张老师就鼓励学生说出初读课文后的心情。有的学生说是感动,有的学生说是辛酸,还有的学生说是同情、高兴、心痛等等。他尊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读得很好,读出了味道。这么多问题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帮我。我可以摸一下你的头吗------”张老师的话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期待,这种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他的“生本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处处可以看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和“活力”。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欣赏学生,也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花开的声音”;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师生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孕育出情感的浪花。

2、静下心来,研读教材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名师们超前的教学思维,独特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瞬间来自哪里?——来自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和超文本的解读。张学伟老师上的《景阳冈》是一篇传统老课文,课文篇幅较长,通常我们上这样的课文总觉得一课时时间太紧张,总是慌慌张张,顾此失彼,可是张老师上的是那样生动传神,将课文归结为饮酒(倔强、酒量)——上冈(纠结、胆量)——打虎(惊慌、力量),使武松的形象一下子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明起来。特别是打虎部分,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动词从不同角度读、议、演、悟,将远离生活、抽象难懂的课文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对武松这个英雄产生了敬佩之情,还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三、不可抗拒的魅力课堂。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魅力之源,来自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课堂上.虞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犹如一个个路标,在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回想虞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男教师特有的睿智、幽默、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制造

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声间悄悄溜走,真是让我叹为观止。虞大明老师所上的是《麦哨》。课堂让人回味无穷:

1、期待,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上课伊始,虞老师就直接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猜猜麦哨是怎样的,用什么做的,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完之后,他又问:“想不想看看麦哨是什么样的?”有了前面的猜测铺垫,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真正的麦哨了,这时虞老师才点击课件,出示麦哨的样子。这时每一位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2、授业,于不知不觉中进行

其实麦哨不要说是厦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没吹过,连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没见过,没吹过。可是虞老师却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吹了一回,并且吹出了语文知识,吹出了习作方法。虞老师先出示课文中的象声词“呜卟,呜卟,呜……”让学生试吹(不是试读),等学生在几次试吹之后,他又出示了这样一组句子:1、呜卟——,呜卟——,……2、呜——卟,呜——卟,……3、呜卟——,呜卟——,……先是老师吹,学生猜是哪一句,然后再让学生来试吹,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吹麦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并且知道以后在自己的文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使自己的象声词

变得更有意思。

3、童趣,让学生的学习乐此不疲

虞老师的课堂魅力在于他不需要许多的语言,学生情不自禁地就进入感受体会文本之中。在学习吃茅茅草一段时,他利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记住了吃茅茅草的动作,更体会到了吃茅茅草的乐趣。一句谁表演得好就奖励他吃真正的茅茅草,让学生丢掉了课堂的束缚,夸张地表演起来,课堂也赢得了阵阵掌声与笑声。更有趣的是,一位同学在虞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表演,虞老师竟要求也要分一枝“茅茅针棒棒糖”,然后就在课堂上吮吸了起来。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了,但虞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这样充满轻松、有趣的氛围,还愁我们的孩子会不喜欢上语文课吗?感谢虞老师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思考。

四、具有开创性的古诗教学

许习白老师上的《寻隐者不遇》也让我开了眼界。诗的教学大都千篇一律,似乎没什么探头,可是,这次听课使我对诗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寻隐者不遇》是贾岛写的一首诗,整节课围绕读、写、说来展开教学,重点是写和说:开始,教师问:“古诗写的是谁和谁的对话?”“是贾岛和童子的对话。”于是,老师让学生写出对话的内容,其实意在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在此基础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11月22日,我校一行7人走出自己的课堂,经过近七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目的地石屏,走进了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的四位名师的课堂,听了他们的讲座。

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著名教师盛新凤、张学伟、虞大明、许习白的课堂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感受益匪浅,他们的课堂上,无时不闪动教改之光,无处不洋溢和谐的氛围。

一、充满魅力的和美语文教学

在第一天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就欣赏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和美语文教学。盛老师幽默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显露无疑。

盛老师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第一课时通过说说、读读、写写三种方法聚焦了居里夫人的三个特写镜头: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和实验室居里夫人。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找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理解淡薄名利的里的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并学习发表自己的议论。在盛老师的课堂上,贯穿其间的是一个“和”字。课后又联系其课堂教学,讲解了她的“和美语文”理论(即讲座)。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公开课及讲座,一千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可见盛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

二、令人振奋的'高效课堂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张学伟老师用这样的课堂新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聆听到师生民主而融洽的平等对话,我们可以直视到学生思维碰撞时闪现的串串火花,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的人文情怀------这种课堂活力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

1、产生于教师亲和力。

张老师语言亲切、随和,加上热情的鼓励,产生一种磁性,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一开始,张老师就鼓励学生说出初读课文后的心情。有的学生说是感动,有的学生说是辛酸,还有的学生说是同情、高兴、心痛等等。他尊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读得很好,读出了味道。这么多问题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帮我。我可以摸一下你的头吗------”张老师的话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期待,这种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他的“生本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处处可以看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和“活力”。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欣赏学生,也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花开的声音”;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师生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孕育出情感的浪花。

2、静下心来,研读教材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名师们超前的教学思维,独特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瞬间来自哪里?——来自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和超文本的解读。张学伟老师上的《景阳冈》是一篇传统老课文,课文篇幅较长,通常我们上这样的课文总觉得一课时时间太紧张,总是慌慌张张,顾此失彼,可是张老师上的是那样生动传神,将课文归结为饮酒(倔强、酒量)——上冈(纠结、胆量)——打虎(惊慌、力量),使武松的形象一下子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明起来。特别是打虎部分,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动词从不同角度读、议、演、悟,将远离生活、抽象难懂的课文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对武松这个英雄产生了敬佩之情,还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三、不可抗拒的魅力课堂。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魅力之源,来自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课堂上.虞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犹如一个个路标,在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回想虞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男教师特有的睿智、幽默、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制造

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声间悄悄溜走,真是让我叹为观止。虞大明老师所上的是《麦哨》。课堂让人回味无穷:

1、期待,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上课伊始,虞老师就直接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猜猜麦哨是怎样的,用什么做的,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完之后,他又问:“想不想看看麦哨是什么样的?”有了前面的猜测铺垫,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真正的麦哨了,这时虞老师才点击课件,出示麦哨的样子。这时每一位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2、授业,于不知不觉中进行 其实麦哨不要说是厦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没吹过,连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没见过,没吹过。可是虞老师却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吹了一回,并且吹出了语文知识,吹出了习作方法。虞老师先出示课文中的象声词“呜卟,呜卟,呜……”让学生试吹(不是试读),等学生在几次试吹之后,他又出示了这样一组句子:1、呜卟——,呜卟——,……2、呜——卟,呜——卟,……3、呜卟——,呜卟——,……先是老师吹,学生猜是哪一句,然后再让学生来试吹,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吹麦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并且知道以后在自己的文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使自己的象声词

变得更有意思。

3、童趣,让学生的学习乐此不疲 虞老师的课堂魅力在于他不需要许多的语言,学生情不自禁地就进入感受体会文本之中。在学习吃茅茅草一段时,他利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记住了吃茅茅草的动作,更体会到了吃茅茅草的乐趣。一句谁表演得好就奖励他吃真正的茅茅草,让学生丢掉了课堂的束缚,夸张地表演起来,课堂也赢得了阵阵掌声与笑声。更有趣的是,一位同学在虞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表演,虞老师竟要求也要分一枝“茅茅针棒棒糖”,然后就在课堂上吮吸了起来。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 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了,但虞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这样充满轻松、有趣的氛围,还愁我们的孩子会不喜欢上语文课吗?感谢虞老师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思考。

四、具有开创性的古诗教学

许习白老师上的《寻隐者不遇》也让我开了眼界。诗的教学大都千篇一律,似乎没什么探头,可是,这次听课使我对诗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寻隐者不遇》是贾岛写的一首诗,整节课围绕读、写、说来展开教学,重点是写和说:开始,教师问:“古诗写的是谁和谁的对话?”“是贾岛和童子的对话。”于是,老师让学生写出对话的内容,其实意在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在此基础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6

今天,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给学员做了“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精彩报告。孔老师从实际入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的给学员讲授了什么是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案例研究、怎样进行案例写作、以及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等问题。回顾今天的学习,除了学习到一些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外,还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其中特别有感触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当前新课程研究的热点是有关“四基”的理论和“两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两能”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交往的空间。其中,思考的空间尤为重要。

下面给大家呈现一个案例来引起我们的反思。“蔡金发的研究”题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萨饼。7个女孩平分2个匹萨饼,3个男孩平分1个匹萨饼。

A.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一样多吗?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B.如果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和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不一样多,谁分得更多一些?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测试结果分析:超过90%的.中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常规策略:每个男孩将分得1/3个匹萨饼,而每个女孩将分得2/7个匹萨饼。如果要比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这两个分数通分(1/3=7/21,2/7=6/21,7/21-6/21=1/21)或是把它们都转化为小数(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于2/7。

只有大约20%的美国学生使用了这种常规策略。

相反地,绝大多数的美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非常规策略中的一种。

解法1: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另外三个女孩分另一个匹萨饼。这六个女孩中的每个女孩都与三个男孩中的每个男孩分得同样多的匹萨饼。但是有一个女孩没有分得匹萨饼。所以,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2: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萨饼要少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3:7个女孩有2个匹萨饼,3个男孩有1个匹萨饼。女孩所拥有的匹萨饼是男孩所拥有的匹萨饼的2倍。但女孩的人数却不止男孩人数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4:每个匹萨饼被分成4块。每个女孩分得1块,还剩余1块。每个男孩分得1块,也还剩余1块。剩下的1块必须由7个女孩再次来分,而另外剩下的1块只需要3个男孩再次来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这个例子表明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尽管常规的策略明显地非常有效并且易于应用到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但是这种常规策略却显示不出什么创意。

相反地,尽管非常规的策略显示出学生思维上的创意,但这些策略几乎不适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我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常规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国课堂教学在发展创造性数学思维上的有效性。我想,我们只有将这两种有效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于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很多时候为了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和交往的空间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类型按什么形式去做即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做题机械化、缺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我们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当的练习(量大、形式单一、不分层次)和讲授还会导致“熟能生厌”、“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为了“省事”,有时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类型就用什么方法。还有在计算教学中,有时没有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其实,我们只需把脚步放慢一些,给学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一些猜测和质疑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转化为“熟能生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做了一下诊断,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7

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谈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想法。

一、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如数的计算是原来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已有所减弱。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此笔者就此进行了点滴探索。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同样能推导圆面积公式,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气氛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8

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谈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想法。

一、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如数的计算是原来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已有所减弱。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此笔者就此进行了点滴探索。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同样能推导圆面积公式,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气氛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9

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谈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想法。

一、为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度的知识接受等问题,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生没有自己的小天地,集体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质的学习很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如数的计算是原来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已有所减弱。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此笔者就此进行了点滴探索。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形后同样能推导圆面积公式,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气氛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走进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作为一名高中部的老师,能否以理性、从容的心态迎接新课程?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我们的教学?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学习主要围绕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高中新课程的结构、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高中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等六个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学习。通过学习,我认为:这次改革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其中,设置模块,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也是推行新的高中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二是课程管理上推行选修制与学分制,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在高中阶段完全贯彻选修制与学分制的第一次。选修制与学分制的实施,意义十分重大。

面对新课程,我思索: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新课程?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及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是不是都用不上了?心里没底,感觉不安。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一定会带来教学上的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可能是原有的教学实践就有的。我们应持一种实事求是的课程发展观,对课程方案与教学实施的内在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充满自信。有了这样的心态,实施新课程才能从容而不盲从。为此,我意识到,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实施之前,我所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清理和反思:在自己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好的,是需要发扬光大的,有哪些是不好的,需要逐渐去除的;在我们所了解的他人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又有哪些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学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出自己的教学转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回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够不盲目、不紧张,从容地实施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