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智慧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3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我最大的感受,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细心,更需要老师的智慧。因为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学生。
有一个晚自修的第三节课,我到我班去巡视,因为天冷,教室的门窗都是关闭着的,当时还有老师在上课,我就不推开教室的门,只是轻轻地推开教室最后那扇窗,从窗缝里观看一下教室的情况,不看还好,一看火冒三丈,坐在最后排的两名男同学,作为重点班的学生,竟然这样,完全不理会有老师在讲台上,他们在下面边说话边吃着棒棒糖,气得我当时就想进去把这两名男同学拎出来,给他一顿教训,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有的学生就算违反了纪律,没有证据,会狡辩的,于是我掏出我的手机,在窗外把这两名男同学的一举一动拍了下来,拍了三十多秒钟,这两名男同学还是没有发现我。我有证据在手了,看你如何狡辩?我不想打断老师上课,我打算在走廊上等待老师下课后再教训这两名男同学,谁知道等到十点四十分,上课的老师还没有要下课的意思,这时候我己经不是那么的生气了,心想,天这么冷,就不等了吧,明天再找他们算账。
经过思考,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找这两名男同学算账。而是让全班学生做一道情景设置题:假如你是一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两名学生在下面边说话边吃东西,你看到这种情景,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我边说题目边盯着这两名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听了我的题目之后,他们脸一下子红了。接着,我又指名这两名学生起来回答。从他们的神态和回答,我知道他们也意识到了老师是在批评他,我就没有多说什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在处理这一件事时,我运用了情景设置换位思考法,以不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而最终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颇深。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策略。在处理这件事时,我不露声色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老师是为了让学生虚心接受批评和改正错误的不是为了伤害学生自尊的,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可能更加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反叛心理,那样班主任的工作就更难做了。管理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想办法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把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看成一次对全班学生引导教育的契机,让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净化,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尊重为前提,在轻松与平和之中更好地寻求教育智慧,在春风化雨中做到智慧育人,让“教育无痕”。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6
读毕《教育的智慧学》一书,深深思考,教育的智慧到底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读经”,不停地重复诵读经典。方法看似简单可效果非常殊胜,大道至简,往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在当今繁乱复杂的教育体系中,读经教育回归传统,它抓住了根本而简单的一点,就是读,不管你懂与不懂,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智慧开了,世间所有的知识你自然可以非常容易吸收消化、运用!有点像练武功中的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再练习其它武功就轻而易举了。
当然广而言之这里面也蕴含着很高明的“戒定慧”,戒,把你所接触的所用到的划出了特定的一个范围,在这范围里的经典是经历了几千年人类历史检验的,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精华中的精华!定,不需要人来讲解,不需要书写,不需要理解,就单单定在“读” 上面,通过从口读出来,耳朵听进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经云: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就是说我们这一世界众生通过耳朵接收信息是最容易最快速的。也是最容易开悟的.,何况还有加上前面戒和定的基础,智慧也就顺理成章出来了。读经教育可以说一步到位把戒定慧全修了!
一般知识性的书是机械性结构的,前面懂了后面才懂,整体是连贯的。而智慧的经典是通融的,圆融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读一部经典,里面的一字、一句你真正读懂了,那整一部经典你都读懂了。 “一经通百经通”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典真正读通了读透了,那么所有的经典你都能融会贯通!这里的道理极其深奥!简单一点的理解就像现代科学家常说的全息论,个体包含着整体,整体寓于个体之中,事物任何一部分都能反映出事物的全部。如同中医的望诊单单从面部可观出一个人身体的全部状况;相学中的看相仅仅从掌纹可推知一个人整一生的命运流程;周易里的易象从地名可测出这个城市的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了只要你集中精力于一点,坚持下去肯定可以到达事物的真相,由一点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全部,一就是多!
明白了这一点深层含义,自然会对读经教育产生极大的信心,它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成圣成贤,它开辟了一条成圣成贤的简易之道。借用西方成功学的一句话:你每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7
两天的智慧课堂学习之行,聆听了科大讯飞关于助理教育信息化变革主题报告、蚌埠二中校长关于“聚焦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报告。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逐步的变革。
第一天参观了合肥七中和八中这两所学校,感受了这两所学校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习了合肥八中的生物老师的一节课——“基因的表达”。这节慕课中,让我们看到八中老师们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智慧。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的知识总结和分析的机会更多的留给学生讨论、交流和总结。这节课,老师使用平板辅助教学恰到好处,让学生对比两种基因表达过程的相同和不同点,然后拍照上传。平板教学让老师能及时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思考结果并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天的学习是实验小学邓老师的数学课。课前邓老师让学生观看视频自学;课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抛给学生,多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邓老师则是适时地启发、点拨、引导。通过学生对学生质疑,慢慢引导学生往正确方向思考,不断比较总结,最后巩固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看别人的`课,想自己课的问题”这两天的学习让我看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对于翻转课堂的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也思考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两者之间的差别和转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课堂教学流程结构,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两天的学习体会到这几所学校对翻转课堂的积极探索、用于尝试,是的,要在教学上取得突破、取得成功,必须有目标、不忘初心,不断学习和探索。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8
近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封面上对李镇西老师的评价语是“一位真诚的教育思想者,一位执着的教育实践家”,其实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知道并接触过关于李镇西老师一些报道与介绍,知道他是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他长期担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师,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关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当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对他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读与诠释。
一、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
如在“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篇中,他谈到因为多年前出版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被贴了一个“爱心教育”的标签,对此,他表示不认可,他的思想被误读为有了爱就有教育,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但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当老师需要爱心,这是都明白的事情,强调爱心是必要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爱是万能的吗?爱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爱心与惩罚可以兼容吗?老话题可以产生新讨论。
二、教育家首先是教书匠
在“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一文中,李老师对“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这句话作了剖析,这也比较困扰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一面在提“不做教书匠”一面又在提“工匠精神”,两个“匠”的意义是一样的吗?技术上升到一定层次可以是艺术,教育究竟是一门技术活儿还是一门艺术活儿。李老师鲜明大胆的提出,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技术”过度,而是“艺术”泛滥,他认为在中国当下这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更应强调的是“最缺的.东西”,我们一些青年教师现在过多地推崇或者说太迷恋“教育艺术”,但凡是人人都能够拿来就用的东西,绝不是艺术。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没理由鄙薄教书匠。
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名人与所谓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
这本书分四个篇章,每一篇章又都有很多文章,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在本书,李镇西提出对一些比较时髦的观点做了自已的解读,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与批判精神,这是李老师思想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9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教师学习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习的任务是掌握教育之"道",寻找那些能够承载"道"、体现"道"、实现"道"的策略和方法;学习的`关键是独立思考,将所见、所闻通过所感与现实建立联系;学习的结果是实践与创造,是运用所学对现有工作进行调整和改善
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科学地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从心底里喜欢喜欢孩子,很可能教育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因此对教育而言,一个永远需要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让孩子喜欢你!
淡化教育痕迹,讲求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需要极大的教育智慧:教育者需善于遮蔽或隐藏教育意图,在看似无意识地接触、交流、共同活动中,让学生得到正面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不是教育的"教育",远比那些轰轰烈烈的教育行为效果显著得多。
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诚信的种子,期盼着将来长成一个诚信的社会。这是教育的使命。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我真后悔,怎么把如此好的书竟然束之高阁?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静不下心来阅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为由。看完此书,反思自己为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机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走进学生,不断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智慧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智慧课堂”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观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了机会与挑战,而知识则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筹码,学习“智慧课堂”势在必行。通过这次学习有如下收获:
一、什么是智慧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我校目前进行的“建构智慧课堂”的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做智慧型教师
智慧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有诸多共同之处,如都执着于教育规律的探索,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理论学习抱有很高的热情,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基础等。但从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来看,智慧型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指向,它对现代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发展境界——在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
做智慧型教师吧,只有充满爱心的教师,学会读书和反思的教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够打造新时期的智慧课堂。
三、建构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智慧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更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2、智慧课堂应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
在工作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自己很有才华,可惜上的课却并不受学生欢迎。这与不能清晰展开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些公开课之所以很成功,给学生及听课的老师以一种享受,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
3、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是指多样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如何用好教材?都应该是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当然,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还包括使用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变化提问的类型等。
4、智慧课堂应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我们要研究如何增加学生的投入时间,有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预先想好对策、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等都将直接触发学生智慧地学。
5、智慧课堂应重视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6、智慧课堂应追求高效教学
“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益。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智慧是力量的源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