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大学生读百年孤独有感

2024/07/2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大学生读百年孤独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大学生读百年孤独有感 篇1

《百年孤独》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篇鸿篇巨制了。还记得高中学《外国小说精选》的时候老师就对我们推荐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去品读著作,现在进了大学,有了空闲时间,就拿出了这本书,前后通读了一遍,看得也许不是很深入,但是我还是想谈谈我的感想,也许比较浅陋,但是还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想表达对我这本书的封面的喜爱,买的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黑色的.底面,红色的抽象线条交织其上,每次翻开它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时是蝴蝶,有时是蝙蝠,也有时是芭蕉叶……各种图案交织在一起,离奇荒诞诡谲,是否印证着剧情的离奇呢?

打开书,第一页只是一张黑灰色的纸;往后翻,白纸上用哥伦比亚语印着著作的时间:1967年;后一页印着:Cienanosdesoledad(我只知道最后一个词是孤独);再向后翻是作者:加西亚。

大学生读百年孤独有感 篇2

《百年孤独》,是我用时最长,阅读最仔细、又最意犹未尽的一本书。不要说阅读时偶有跳跃,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名字之相像、情节之迷离,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可你若看进去,我保证你不想将目光移开,这本书吸引人到不想吃饭、不想睡觉的程度,连我现在写书评都是激动的。评论名副其实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确是实至名归。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给你讲了个糅合了现实与虚幻的传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镇马孔多,一个家族,七代人,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百年兴衰,所有扭曲的战争、放纵、欲望、疯狂都写的万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欢这本书,最大满足了好奇、探险的阅读体验,并细细读出了《百年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还功不可没捋顺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经在喜马拉雅听过《百年孤独》,可只几个章节就因各种复杂放弃了,听书无论如何没有阅读过瘾,许多时候连反应、品味、咂摸的时间都没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经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极棒的,自然而然在书堆里会继续拿起他的《百年孤独》。读书可以发现自己的浅薄,读的越多发现越多;而读书也能带你经历许多人生,你可以读读《百年孤独》,因为只这一本书就可以带你经历许许多多人生,那些梦幻的、疯狂的、有趣的、孤独的人生......

大学生读百年孤独有感 篇3

我想当家族里的其他人看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站在那颗栗树之下,不由得悲从中来之时,他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身陷悲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祖先,更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

我试图去看透那个似乎与这个世界重叠的结界,和那群似乎与世人重叠的孤独患者。女人们大多无法敌过自己的感情而沦陷于无尽的孤独漩涡,男人们为女人和事业角逐终身,最终沉寂于落寞。百年的人与故事都似轮回 般重复,却又个个精彩,篇篇动心。在那里:

吉普赛人带着飞毯和水晶球给马孔多带来混乱与惊喜。

梅尔基亚德斯如幽灵一般捣鼓着他的炼金术,脸上闪着向往的光芒。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站在那颗栗树下,仰望天空,喃喃着无人能懂的语言。

乌尔苏拉以她那比男人更宽阔的臂膀为子孙们提供庇护,终了此生。

庇拉尔·特尔内拉坐在那张吊床上,双眼无神,感知着扑克牌带给她先知的预言。

……

在那个故事里,世界紧簇在马孔多周围,而马孔多因这个家族而诞生而辉煌而没落而消亡。

看书时,我就像一个纵眼旁观一切的老妇人,穿梭在马孔多的大街小巷,打探着有关这个家族的传说,每晚在心细数一遍这些年来我所见所闻的故事。我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崛起,也看清了它结实的身躯内部那颗支离破碎 的心;我看着那些孩子们长大,也看清了他们在沉重希冀下的不愿再向外窥探的心灵;我了然牛皮纸上记载的家族史,也看清了纸上不能言说的满是荒唐的眼泪。

大学生读百年孤独有感 篇4

《百年孤独》是由加西亚·马尔克斯所创作的一本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作为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这本书不仅具有独特的写作手法,还因故事的奇幻、孤独的可怖而引人入胜。

在荒诞背后隐藏着的无数隐喻,与那些梦幻结合现实的无数事件,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全寝同学。在课余时间,我们曾为何塞·阿尔卡蒂欧·布恩迪亚家族的混乱关系展开激烈的探讨;为乌尔苏拉如何在这个孤独而又短命的家族里活到百余岁感到疑惑;为理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十七个儿子的命运而构筑了网络图;为那错综复杂的感情线索,代际线索,时间线索而迷惑不已……

事实上,以上那些引起我们深思过的问题,也仅仅只是《百年孤独》这本盛世经典的冰山一角,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此书一切的荒诞其实都暗含隐喻。在当时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所谓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对于那些“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没有见识又腐朽的人们来说,无疑是魔幻的、荒诞的。对于他们的经历及感受,与马孔多的众人是极其类似的。

当然,作为文学作品,本书也存在着无数晦涩的部分,当我们刚开始读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甚至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伏笔埋得这么早,可越往后读,便越能理解作者。他在提前给我们做心理建设。因为这本书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阐述一个时代背景,孤独是一种长存在世界上的情感,作者要把这种孤独贯穿从古至今的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彻底明白并信服他所阐述的“孤独”,如此声势浩大的时间线如果不把伏笔铺早一点,是很难令人信服和接受的。

第一代布恩迪亚家族,何塞·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我们无法想象作为马孔多的开创者——何塞·布恩迪亚,当自己濒临垂死时,唯一能与自己对话的竟然是当年自己杀死的普鲁邓希奥的灵魂。我们刚开始读时感到十分疑惑,为什么布恩迪亚一个那么有威信力、那么崇尚科学的人最后会孤独到无法与人交谈,就是因为他错在了近亲结婚,错了在违背人性道德伦理上?可是他与乌尔苏拉生下的是健康的孩子呀,为什么要对他们如此的不公平?

可到读完全书后才发现自己观点如此幼稚。从来没有什么孤独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那种透彻心扉的孤独感来自我们每个人本身,说什么命运的诅咒也罢,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是人性自身的问题。布恩迪亚是科学的孤独,虽然他崇尚真理可他却不曾有一刻获得过别人真正的理解。乌尔苏拉是热情的孤独,她是如此的勤奋能干,聪明又热心肠,可她所有的付出和操劳却不曾得到过任何人的感谢。

在布恩迪亚家族往后每代孩子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他们唯一的相同点便是那不幸的命运,没有一人可以幸免。

读完《百年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种浩大的孤独,这既是布恩迪亚们无数次选择之后的结果,也是羊皮卷上早已安排好的结局。我们知道孤独、矛盾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然面对的,只有珍惜当下,在韶华之际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够抗衡未来的次次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