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
其实,这本书搁置在书架上已经许久了,因为里面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读起来并不是那么趣味十足,之前读了几页,便没有再读下去。
之所以重读这本书,缘于这几天和学生一起收看《名师同步课堂》,在电视上做六年级数学直播课的是经验丰富的鲁向前老师,我发现他在讲课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的。
鲁老师在讲解求体积的解决问题时,提到了把一个体积转化成另一个体积,正方体熔铸成圆柱体,小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升高等等,体现了恒等变形的思想。
鲁老师特别提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由圆柱体积的求法猜想并实验证明圆锥体积的求法,体现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经常说教方法比教知识重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需要系统的'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便想到了书架上的这本书。说实话,读这本书是有些枯燥的,而且如果你不动脑子去思考书中的问题的话,那你可能仅仅读的就是字了。
在《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的封皮上写着: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下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在每一册教材中的体现,这本书可以当成我们的一本工具书,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方便我们查阅。比如,在总结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函数思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必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函数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面体现了函数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够联想到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匆匆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或者内容,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需要慢慢去领悟,但是我知道,在以后备课,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为学生考虑的再长远一些。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2
为什么我看这个数学思维方法几页就觉得很受益,有触动。因为以前自己数学能学好感觉只是天然的选择,下意识的动作,在这里能找到原理,让你的行为有理论依据,更加明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自己就是受益于这些思维方法,但却没意识到,看了书才恍然大悟。很多习以为常,想当然的事情明白了这样设计的道理了。比如为啥设计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为什么三四年级、初中一年级会是槛。区别主要是抽象能力的发展不同。思维在低年级作用不是特别大。差距显现不出来。从作者的言外之意也可以看到数学思维方法是最重要的东西,但却不是课堂教学的常态目标,只是教学的附属品,渗透出来的,有人悟性高,捕获的多,发展的好。有人不敏感,攫取的少。差距就出来了。
但不管从数学教育从业者还是我们个人的经历来说,数学思维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属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理性的认识。
奥数就是为了训练数学思维方法啊。但是真假奥数不一样,假奥数就是教给你套路,记住就好。
我自己数学学习也是原发性的。没人指导,没人培训。不过有人指点肯定会更轻松,或者能更进一步。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词汇是理解力的基础。在数学中,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和基本形式。概念大概等同于中文阅读里的抽象词汇,不过概念是有相关系统的东西。说这个是为了说明我们平时说的打好基础再拓展。到底什么是基础。基础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知识结构。
所以也自然明白日常我们说的“拓展”是什么。拓展就是在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利用思想方法、模型思想、推理思想等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3
其实,这本书搁置在书架上已经许久了,因为里面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读起来并不是那么趣味十足,之前读了几页,便没有再读下去。
之所以重读这本书,缘于这几天和学生一起收看《名师同步课堂》,在电视上做六年级数学直播课的'是经验丰富的鲁向前老师,我发现他在讲课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的。
鲁老师在讲解求体积的解决问题时,提到了把一个体积转化成另一个体积,正方体熔铸成圆柱体,小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升高等等,体现了恒等变形的思想。
鲁老师特别提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由圆柱体积的求法猜想并实验证明圆锥体积的求法,体现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经常说教方法比教知识重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需要系统的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便想到了书架上的这本书。说实话,读这本书是有些枯燥的,而且如果你不动脑子去思考书中的问题的话,那你可能仅仅读的就是字了。
在《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的封皮上写着: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下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在每一册教材中的体现,这本书可以当成我们的一本工具书,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方便我们查阅。比如,在总结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函数思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必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函数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面体现了函数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够联想到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匆匆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或者内容,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需要慢慢去领悟,但是我知道,在以后备课,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为学生考虑的再长远一些。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4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句话对于我们新教师来已经是烂熟于心,但对于这句话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对这句话才有了真正的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其次,数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知识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这学期我任三年级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主要思想有:第3单元“测量”中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dm)、毫米(mm)、千米(km)是符号化思想的应用;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些习题如本书中第25页的“案例2”应用了分类思想;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中学习的重复问题是集合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白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形状表示它的1/4。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白纸平均成4份,每份是它的1/4。这个教学过程中有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圆形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小,如果一直分下去,可以对应写出无限多个分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5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句话对于我们新教师来已经是烂熟于心,但对于这句话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对这句话才有了真正的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其次,数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知识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这学期我任三年级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主要思想有:第3单元“测量”中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dm)、毫米(mm)、千米(km)是符号化思想的应用;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些习题如本书中第25页的“案例2”应用了分类思想;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中学习的重复问题是集合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白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形状表示它的1/4。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白纸平均成4份,每份是它的1/4。这个教学过程中有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圆形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小,如果一直分下去,可以对应写出无限多个分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6
为了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数学教育观念,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水平,进而提高数学专业素养,本书主编王永春于出版了专著《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欢迎,参与学习活动的老师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出来,在教学中去实践自己的学习收获,主编王永春把这些鲜活的学习体会和宝贵的教学经验案例结集出版,形成了本书,让更多的老师分享通俗而深刻的理论解读和接地气的实践经验。
本书作者王永春,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主任,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致力于课程、教材的研究,对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基于对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教育目标的强烈责任感,作者撰写了系列文章,就有关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专门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书。
本书是《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一书的读后感,是一线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解读和教学案例的研究。因此本书的内容结构和目录与《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结构和目录是基本相对应的,其中第1章到第五章的.目录与《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相对应,第六章教学案例部分,考虑到各年级案例分布不均,没有按照册数分节,把一、二年级分为第1节,三、四年级分为第二节,五年级分为第三节,六年级分为第四节。对学生来说,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概念与技能通常可以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而数学思想方法则需要通过教师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而数学思想方法需要通过在教学中长期地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古语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希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能够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7
35年前的盛夏,我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岁。
记得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募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稚气的脸上刻上了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当时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
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和困惑。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使孩子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太乏味了,于是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也有一些禀性顺从的孩子为了不负父母的期望,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只好以自己软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灵魂勉强支撑着,昔日的好学生行为变得怪异,情绪变得焦躁冷漠,失去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当时有些孩子终于忍耐不住向大人发出了“救救我们”的心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了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这就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8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句话对于我们新教师来已经是烂熟于心,但对于这句话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对这句话才有了真正的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其次,数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知识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这学期我任三年级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主要思想有:第3单元“测量”中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dm)、毫米(mm)、千米(km)是符号化思想的应用;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些习题如本书中第25页的“案例2”应用了分类思想;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中学习的重复问题是集合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白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形状表示它的1/4。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白纸平均成4份,每份是它的1/4。这个教学过程中有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圆形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小,如果一直分下去,可以对应写出无限多个分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9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句话对于我们新教师来已经是烂熟于心,但对于这句话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对这句话才有了真正的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其次,数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知识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这学期我任三年级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主要思想有:第3单元“测量”中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dm)、毫米(mm)、千米(km)是符号化思想的应用;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些习题如本书中第25页的“案例2”应用了分类思想;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中学习的重复问题是集合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白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形状表示它的1/4。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白纸平均成4份,每份是它的1/4。这个教学过程中有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圆形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小,如果一直分下去,可以对应写出无限多个分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0
其实,这本书搁置在书架上已经许久了,因为里面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读起来并不是那么趣味十足,之前读了几页,便没有再读下去。
之所以重读这本书,缘于这几天和学生一起收看《名师同步课堂》,在电视上做六年级数学直播课的是经验丰富的鲁向前老师,我发现他在讲课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的。
鲁老师在讲解求体积的解决问题时,提到了把一个体积转化成另一个体积,正方体熔铸成圆柱体,小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升高等等,体现了恒等变形的思想。
鲁老师特别提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由圆柱体积的求法猜想并实验证明圆锥体积的求法,体现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经常说教方法比教知识重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需要系统的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便想到了书架上的这本书。说实话,读这本书是有些枯燥的,而且如果你不动脑子去思考书中的问题的话,那你可能仅仅读的就是字了。
在《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的封皮上写着: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下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在每一册教材中的体现,这本书可以当成我们的一本工具书,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方便我们查阅。比如,在总结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函数思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必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函数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面体现了函数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够联想到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匆匆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或者内容,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需要慢慢去领悟,但是我知道,在以后备课,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为学生考虑的再长远一些。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1
为什么我看这个数学思维方法几页就觉得很受益,有触动。因为以前自己数学能学好感觉只是天然的选择,下意识的动作,在这里能找到原理,让你的行为有理论依据,更加明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自己就是受益于这些思维方法,但却没意识到,看了书才恍然大悟。很多习以为常,想当然的事情明白了这样设计的道理了。比如为啥设计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为什么三四年级、初中一年级会是槛。区别主要是抽象能力的发展不同。思维在低年级作用不是特别大。差距显现不出来。从作者的言外之意也可以看到数学思维方法是最重要的东西,但却不是课堂教学的常态目标,只是教学的.附属品,渗透出来的,有人悟性高,捕获的多,发展的好。有人不敏感,攫取的少。差距就出来了。
但不管从数学教育从业者还是我们个人的经历来说,数学思维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属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理性的认识。
奥数就是为了训练数学思维方法啊。但是真假奥数不一样,假奥数就是教给你套路,记住就好。
我自己数学学习也是原发性的。没人指导,没人培训。不过有人指点肯定会更轻松,或者能更进一步。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词汇是理解力的基础。在数学中,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和基本形式。概念大概等同于中文阅读里的抽象词汇,不过概念是有相关系统的东西。说这个是为了说明我们平时说的打好基础再拓展。到底什么是基础。基础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知识结构。
所以也自然明白日常我们说的“拓展”是什么。拓展就是在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利用思想方法、模型思想、推理思想等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2
为什么我看这个数学思维方法几页就觉得很受益,有触动。因为以前自己数学能学好感觉只是天然的选择,下意识的动作,在这里能找到原理,让你的行为有理论依据,更加明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自己就是受益于这些思维方法,但却没意识到,看了书才恍然大悟。很多习以为常,想当然的事情明白了这样设计的道理了。比如为啥设计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为什么三四年级、初中一年级会是槛。区别主要是抽象能力的发展不同。思维在低年级作用不是特别大。差距显现不出来。从作者的言外之意也可以看到数学思维方法是最重要的东西,但却不是课堂教学的常态目标,只是教学的附属品,渗透出来的,有人悟性高,捕获的多,发展的好。有人不敏感,攫取的少。差距就出来了。但不管从数学教育从业者还是我们个人的经历来说,数学思维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属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理性的认识。
奥数就是为了训练数学思维方法啊。但是真假奥数不一样,假奥数就是教给你套路,记住就好。
我自己数学学习也是原发性的。没人指导,没人培训。不过有人指点肯定会更轻松,或者能更进一步。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词汇是理解力的基础。在数学中,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和基本形式。概念大概等同于中文阅读里的抽象词汇,不过概念是有相关系统的东西。说这个是为了说明我们平时说的打好基础再拓展。到底什么是基础。基础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知识结构。所以也自然明白日常我们说的“拓展”是什么。拓展就是在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利用思想方法、模型思想、推理思想等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3
其实,这本书搁置在书架上已经许久了,因为里面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读起来并不是那么趣味十足,之前读了几页,便没有再读下去。之所以重读这本书,缘于这几天和学生一起收看《名师同步课堂》,在电视上做六年级数学直播课的是经验丰富的鲁向前老师,我发现他在讲课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的。
鲁老师在讲解求体积的解决问题时,提到了把一个体积转化成另一个体积,正方体熔铸成圆柱体,小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升高等等,体现了恒等变形的思想。
鲁老师特别提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由圆柱体积的求法猜想并实验证明圆锥体积的求法,体现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
经常说教方法比教知识重要,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需要系统的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便想到了书架上的这本书。说实话,读这本书是有些枯燥的,而且如果你不动脑子去思考书中的问题的话,那你可能仅仅读的就是字了。
在《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的封皮上写着: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技能,后者一般通过短期的训练便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应该是一个通过长期的渗透和影响才能够形成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通过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下篇介绍各类思想方法在每一册教材中的体现,这本书可以当成我们的一本工具书,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方便我们查阅。比如,在总结十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中,都体现了函数思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必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函数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里面体现了函数思想,并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以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能够联想到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仅仅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匆匆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或者内容,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需要慢慢去领悟,但是我知道,在以后备课,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为学生考虑的再长远一些。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4
最近,我在阅读《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本书,本着寻找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我翻开了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案例及作者的思考和观点。这些观点对我的触动很大。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小思考。
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案例,它是在学习人教版第一册“减法”的时候,教师先利用电脑动画设计了一个停车场的情境,学生会开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停车场原来有5辆小汽车,开走了2辆,问停车场还剩几辆小汽车?学生流畅的'列出算式并计算。教师把 “5-2=3”板书在黑板上
,并结合算式以及“图”“手势”来理解减法:从总量中去掉(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并没有总结性的语言)。紧接着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个学习活动,教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创作”一个“减法”解决问题,并列式解答。在交流汇报时,一位小女孩到实物展台前一边演示“小水果”学具,一边介绍刚才自己的创作过程:“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有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话音刚落,另一个男孩喊道:“怎么还是5-2=3呀?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我没重复,老师刚才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展台前的小女孩不服气地为自己辩解。坐在下面的男同学站起来反驳道:“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女孩一脸疑惑的看着老师。
针对这样的“冲突”老师应该怎样处理?课堂中,我们也经常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应对呢?下面请我先说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从中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到答案。面对冲突,这位教师当时问:“你还能想到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于是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编出很多的情境。最后,教师继续捅破 “那层窗户纸”:“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室里,有的说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却能用同样的算式来表示呢?”孩子们终于发现,虽然时间不一样,但他们表示的意思都一样,都是从5里去掉2,剩下3,所以都可以用5-2=3来表示。
针对课堂生成,要抓住时机追问。在赞叹这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机制的同时,我在想,我们该怎样跟这位老师学习呢?好像无章可循,但细细品味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这位老师是因为抓住了减法的本质才能应变的如此自然巧妙。所以我认为设计问题,尤其针对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抓住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本质,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正确的判断出教学中的“生成”是否解释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5
数学知识是思想方法的载体,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因而数学思想方法有一个特点,它并不像数学知识技能那样显而易见。我也是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小学数学课本里蕴含着这么多数学思想。我任教的是一年级,低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局限,教材比较注意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或初步了解数学思想。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说说平时是怎样渗透数学思想的,接下来说的都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
一、对立统一思想
书本17页《十几减5、4、3、2》做一做的题目是5+()=13,13—5=()。后面减法里算出的差就是前面一道算式的加数。充分体现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分类思想
教学书本51页《摆一摆,想一想》时,用3个圆片在只有个位和十位的数位表上能摆出几个不同的数?可以有条理的思考,分为3种情况:位数上摆3个圆片的数是3,位上2个圆片的数是12,个位上1个圆片的数是21,个位上0个圆片是数是30。这样分类的摆出来的数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的。还可以这样分类:先在十位上摆3个圆片的数是30,十位上摆2个圆片的数是21,十位上摆1个圆片的数是12,十位上0个圆片的数是3。这样分类摆出来的数是按照从大到小排列的。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学生才能够更轻松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学生有的按材质进行分类,有的按人民币的单位进行分类。学生意识到人民币可以按单位来进行分类,单位最大的是元,最小的是分,才能更好地理解1元=10角,1元=10分,也为后面人民币的转换和计算奠定了基础。
三、演绎推理思想
书本41页的百数表,学生填完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中是0到99这100个数,每行的十位数相同、个位数从0到9,每列的个位数相同、十位数从1到9。学生发现了这些规律后就容易填写“做一做”的题目。后来在书本91页的练习中再次出现了百数表,并让学生填写空格里的数。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我再次引导学生去发现百数表的规律,发现每行的数依次加1,每列的数依次加10。这样学生填空格就更加容易,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很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思想的渗透,应该是长期的,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开始培养。为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充分地去挖掘教材中蕴含是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6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句话对于我们新教师来已经是烂熟于心,但对于这句话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对这句话才有了真正的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其次,数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知识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这学期我任三年级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主要思想有:第3单元“测量”中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dm)、毫米(mm)、千米(km)是符号化思想的应用;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些习题如本书中第25页的“案例2”应用了分类思想;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中学习的重复问题是集合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白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形状表示它的1/4。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白纸平均成4份,每份是它的1/4。这个教学过程中有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圆形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小,如果一直分下去,可以对应写出无限多个分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7
为什么我看这个《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几页就觉得很受益,有触动。因为以前自己数学能学好感觉只是天然的选择,下意识的动作,在这里能找到原理,让你的行为有理论依据,更加明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自己就是受益于这些思维方法,但却没意识到,看了书才恍然大悟。很多习以为常,想当然的事情明白了这样设计的道理了。比如为啥设计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为什么三四年级、初中一年级会是槛。区别主要是抽象能力的发展不同。思维在低年级作用不是特别大。差距显现不出来。从作者的言外之意也可以看到数学思维方法是最重要的东西,但却不是课堂教学的常态目标,只是教学的附属品,渗透出来的,有人悟性高,捕获的多,发展的好。有人不敏感,攫取的少。差距就出来了。
但不管从数学教育从业者还是我们个人的经历来说,数学思维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属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理性的认识。
奥数就是为了训练数学思维方法啊。但是真假奥数不一样,假奥数就是教给你套路,记住就好。
我自己数学学习也是原发性的。没人指导,没人培训。不过有人指点肯定会更轻松,或者能更进一步。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词汇是理解力的基础。在数学中,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和基本形式。概念大概等同于中文阅读里的抽象词汇,不过概念是有相关系统的东西。说这个是为了说明我们平时说的打好基础再拓展。到底什么是基础。基础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知识结构。
所以也自然明白日常我们说的“拓展”是什么。拓展就是在理解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利用思想方法、模型思想、推理思想等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篇18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句话对于我们新教师来已经是烂熟于心,但对于这句话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读了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思想与数学思想方法》之后,对这句话才有了真正的认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其次,数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结合所教知识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这学期我任三年级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主要思想有:第3单元“测量”中学习的长度单位:分米(dm)、毫米(mm)、千米(km)是符号化思想的应用;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些习题如本书中第25页的“案例2”应用了分类思想;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中学习的重复问题是集合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白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形状表示它的1/4。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白纸平均成4份,每份是它的1/4。这个教学过程中有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的应用。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把一个圆形平均分,分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小,如果一直分下去,可以对应写出无限多个分数。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这本书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