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2024/07/24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校本研究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1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 “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

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校本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校本教师要具备与校本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校本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校本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校本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2

一名优秀的教师既是好的教书匠也是好的学习者。他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养料,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习的能力。而校本研修工作在推动新课改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我在校本研修学习中,始终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既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又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学习过程,谈点体会:

首先,教研从课堂上来。在我看来,教学即教研,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解决教研时间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运用艺术,充满智慧的过程。而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要靠教师即时的观察、分析、判断、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靠教研来获得。所以,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研过程。我就是在课堂上采取边教边研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更具实效。我体会到: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了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其次,教研从生活中来。事实上,教研的资源在教师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教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摔跤始终不肯起来,非得要母亲或父亲去扶她起来时,我们就该想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过多表扬,一味赏识学生,正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经常处在一片“好好好”的赞扬声中,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特别是留守学生,助长了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

第三,教师要勤于动笔。有人说得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至少是一个蹩脚的作家。这句话说得好,是啊!教师口口声声要求学生认真写作文,写出好作文,然而教师都不以身作则,带头写出优美的文字,那又怎么能让学生信服呢?认识到这一点,现在通过研修学习,我又开始爱上看书写文章了。不管是生活随笔或是教学浅见,我都在尽力地书写,书写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有自己学生的喜怒哀乐。

第四,听、评课。每周坚持至少听1——2节课,同时作好听评课记录,课后及时与授课老师进行反馈。每听到一节课都能令自己收获非浅,吸取别人课堂的精彩,弥补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精彩或不足,总是假设着自己如果在上这堂课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自己总是设身处地的想着,学习着有经验老师在上课堂的把握,而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会思考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些什么细节。

第五,校本研修伴我人生成长。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得以生存的支柱,我从中感受成长。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3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 “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

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非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校本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校本教师要具备与校本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校本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校本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校本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4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科学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师要具备与科学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科学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而现实是,我们科学教师都是由单科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地理教师组成,与专业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教师专业性知识的缺陷交极大地限制科学课程的实施。

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校本培训利用教学资源,以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对全县科学教师开展学科的专业培训。开展了学科交流,大家各抒己见,通过观点的交锋,强调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再次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其次促进了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审视与思考。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孟子亦云:“思则得也”。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科学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为我所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教师需要在反思中成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的困惑和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平时许多教师只有期末或年终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时,才会系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校本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转这种现象。说课、上课、评课活动的开展能促进教师把反思当成常规工作。与同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活动中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烁。通过追踪说课、上课的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从中会产生许多感悟。

如在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说《焦耳定律》的教学设计时,他为了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相同的导线分别给电灯和大功率电炉供电,让学生触摸导线,建立同一电路电灯和导线发热情况不同和不同电路中导线发热情景。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q与哪些因素有关?

3、增加自主探究的开放性和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根据学生的猜想结果,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4、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汇报实验结果并讨论评析实验结果。阅读教材形成焦耳定律。

如原来为了落实双基,我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给出结论或通过简单的例子得出结论,然后化大量的时间解释结论并加以巩固。通过校本活动的开展,我才了解到先前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教学模式应该是: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同时我也体会到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收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中,必须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的问题首先要有梯度,有易有难,且要从简到难。让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有所启发,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切不可设置的问题高深莫测,只有使一小部分的学生打开思维。如果这样,时间长了势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校本培训为教师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增强凝聚力的同时,努力营造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投身教学、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为优秀教师的脱颖也创造了条件,搭建舞台。但是,教师的自身条件不同,特点不同,教师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后续发展的目标也应该不同。因此,在推进教师培训工程建设过程中,倡导更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个性发展目标,努力激发教师追求发展的内驱力;培训形式多样性和开展活动的有效性,是以后教师培训首要考虑的问题。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5

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承担的课题研究任务是设计七年级校本预习作业,并付诸实施。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近一个半月,共设计了12次预习作业,在实施过程中感触颇多,且行且思,值得推敲和研究的细节颇多。下面,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参与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学习和课题组交流让我不断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研究实施之前,我阅读了余霞编着的《中小学生如何做好预习与复习》文中提到:为了实现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重点是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书中在数学预习方面提出许多有指导性及可操作性的意见。数学预习三步走:第一步,通读整册目录;第二步:细读每个单元目录;第三步:研读例题。如何让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得在新学习内容上下功夫,设计具体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完成预习目标。

我设计预习作业的思路是:知识的衔接→新概念的捕捉→模仿例题解决新问题→反思提升。通过这一阶段学生解决预习作业问题,反映的情况是他们写的很不好。课题组的第一次讨论让我意识到,指导学生预习应该更加具体,具体到如何落实每一个细节。课题组的第二次讨论让我意识到,设计预习作业应该给学生创造“踏脚石”和“阶梯”—有支撑,有切实可行的落脚点。

二、自我鞭策和持之以恒让课题研究价值得以彰显—“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的实施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我可以寻找很多理由:学生底子薄;教学时间不够用;平时事情太多。对于“想尽一切办法去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所提高”来说,这些不过是说辞。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将从以下三点做起:优化预习作业设计,使作业内容精炼有效;跟踪学生预习作业完成情况,不断完善提高;指导学生预习、学习不断常态化、精细化。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6

一名优秀的教师既是好的教书匠也是好的学习者。他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养料,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习的能力。而校本研修工作在推动新课改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我在校本研修学习中,始终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既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又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学习过程,谈点体会:

首先,教研从课堂上来。

在我看来,教学即教研,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解决教研时间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运用艺术,充满智慧的过程。而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要靠教师即时的观察、分析、判断、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靠教研来获得。所以,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研过程。我就是在课堂上采取边教边研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更具实效。我体会到: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了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其次,教研从生活中来。

事实上,教研的资源在教师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教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摔跤始终不肯起来,非得要母亲或父亲去扶她起来时,我们就该想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过多表扬,一味赏识学生,正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经常处在一片“好好好”的赞扬声中,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特别是留守学生,助长了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

第三,教师要勤于动笔。

有人说得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至少是一个蹩脚的作家。这句话说得好,是啊!教师口口声声要求学生认真写作文,写出好作文,然而教师都不以身作则,带头写出优美的文字,那又怎么能让学生信服呢?认识到这一点,现在通过研修学习,我又开始爱上看书写文章了。不管是生活随笔或是教学浅见,我都在尽力地书写,书写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有自己学生的.喜怒哀乐。

第四,听、评课。

每周坚持至少听1——2节课,同时作好听评课记录,课后及时与授课老师进行反馈。每听到一节课都能令自己收获非浅,吸取别人课堂的精彩,弥补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精彩或不足,总是假设着自己如果在上这堂课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自己总是设身处地的想着,学习着有经验老师在上课堂的把握,而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会思考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些什么细节。

第五,校本研修伴我人生成长。

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得以生存的支柱,我从中感受成长。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7

一名优秀的教师既是好的教书匠也是好的学习者。他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养料,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习的能力。而校本研修工作在推动新课改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我在校本研修学习中,始终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既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又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学习过程,谈点体会:

首先,教研从课堂上来。在我看来,教学即教研,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解决教研时间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运用艺术,充满智慧的过程。而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要靠教师即时的观察、分析、判断、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靠教研来获得。所以,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研过程。我就是在课堂上采取边教边研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更具实效。我体会到: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额外负担的前提下,增加了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其次,教研从生活中来。事实上,教研的资源在教师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教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不小心摔跤始终不肯起来,非得要母亲或父亲去扶她起来时,我们就该想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是过多表扬,一味赏识学生,正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经常处在一片“好好好”的赞扬声中,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特别是留守学生,助长了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

第三,教师要勤于动笔。有人说得好,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至少是一个蹩脚的作家。这句话说得好,是啊!教师口口声声要求学生认真写作文,写出好作文,然而教师都不以身作则,带头写出优美的文字,那又怎么能让学生信服呢?认识到这一点,现在通过研修学习,我又开始爱上看书写文章了。不管是生活随笔或是教学浅见,我都在尽力地书写,书写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有自己学生的喜怒哀乐。

第四,听、评课。每周坚持至少听1——2节课,同时作好听评课记录,课后及时与授课老师进行反馈。每听到一节课都能令自己收获非浅,吸取别人课堂的精彩,弥补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精彩或不足,总是假设着自己如果在上这堂课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自己总是设身处地的想着,学习着有经验老师在上课堂的把握,而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会思考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些什么细节。

第五,校本研修伴我人生成长。校本研修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得以生存的支柱,我从中感受成长。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8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 “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非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校本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校本教师要具备与校本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校本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校本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校本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9

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承担的课题研究任务是设计七年级校本预习作业,并付诸实施。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近一个半月,共设计了12次预习作业,在实施过程中感触颇多,且行且思,值得推敲和研究的细节颇多。下面,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参与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学习和课题组交流

让我不断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研究实施之前,我阅读了余霞编著的《中小学生如何做好预习与复习》文中提到:为了实现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重点是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书中在数学预习方面提出许多有指导性及可操作性的.意见。数学预习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整册目录;

第二步:细读每个单元目录;

第三步:研读例题。如何让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得在新学习内容上下功夫,设计具体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完成预习目标。

我设计预习作业的思路是:知识的衔接→新概念的捕捉→模仿例题解决新问题→反思提升。通过这一阶段学生解决预习作业问题,反映的情况是他们写的很不好。课题组的第一次讨论让我意识到,指导学生预习应该更加具体,具体到如何落实每一个细节。课题组的第二次讨论让我意识到,设计预习作业应该给学生创造“踏脚石”和“阶梯”—有支撑,有切实可行的落脚点。

二、自我鞭策和持之以恒

让课题研究价值得以彰显—“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的实施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我可以寻找很多理由:学生底子薄;教学时间不够用;平时事情太多。对于“想尽一切办法去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所提高”来说,这些不过是说辞。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将从以下三点做起:优化预习作业设计,使作业内容精炼有效;跟踪学生预习作业完成情况,不断完善提高;指导学生预习、学习不断常态化、精细化。

校本研究心得体会 篇10

强化研究稳步提高

在校本研究中,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教育教学现象,从而揭示规律,指导实践,其研究战略是:功在教研,重在创新,效在课堂,惠在同学。学校以校本研究为载体,实现年级组有总课题,有研究具体方向,组内人人有子课题的群众性校本研究活动目标,做到学校有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教研组有校本研究实施计划,人人有校本研究打算,做到每次校本研究有主题、有计划、有首席发言人、有活动记载、有活动情况反馈;要求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反思、一次收获、一次提高,学校坚持每周三校本专题研究日、每月举行一次教学开放日,每位教师每月4篇教学反思,定期开展校本研究交流互动,通过这些活动,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提高教书育人技巧。在活动中,学校行政领导进组分科包干,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每个行政人员既是校本研究的参与者,又是校本研究的指导者,在活动中既要充沛尊重老师们的主体地位,又要掌握正确导向,挖掘师生潜力,有效地促进校本研究的顺利开展。

为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为教师搭建施展才气的广阔舞台,让每位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得到提升,我们先后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老教师教学一得经验交流、教师博客竞赛、基本功竞赛、读书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社团活动展示会等系列活动,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研究风格,成为市、区、校教学骨干,同时我们积极构建区教研室、学校、年级组、个人四级校本教研网络,定期检查活动情况,定期考核研究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时提高。

大力推广,全面提升

校本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科教学的不时发展。为此,我们在校本教研效果的'推广上下功夫,使校本教师效果转化为生产力。学校确定了校本研究优秀效果推广方法,通过大会经验介绍,结集出版教研小册,优秀课例、案例集、优秀教学反思评比、优秀论文评比、学习型教研组先进组评比展示等多种形式推广校本研究效果,既有利于老师们的学习借鉴,又培养了教师进一步反思的优质品质,还方便了教师应用,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校本教研的深入化是促进教育教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将学校工作引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xxxx年度,学校数学校本研究课在伍家岗区校本研究展示会上获得一等奖,数学教研组被评为校本研究先进教研组,低语组被评为伍家区巾帼示范,10多名教师在全国,省、市、区优质课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教师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在湖北省校本研究网发表文章300多篇。正是通过校本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的素质教育,推动了新课程的改革,使我校走出了一条校本研究兴教,校本研究强校的现代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