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24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获取对象感是一个不断地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在播讲稿件之前,我们一般都要对受众进行具体的设想。而设想的依据则是语言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因此,理解语言内容是根本,深入主题是挖掘之器。

在此,我想谈谈获取“对象感”使“言由心声”的途径。

从西方对于播音员的定义不难看出,“权威性”对于播音员的重要。这里的“权威性”与“可信性”并不完全重合。权威性是指一种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声音。“权威性”是“你对你所谈论的事很了解,而且能给人信服的解释,并随时准备向别人解释清楚。”它来自于冷静的头脑和丰富的内涵。传者必须深入了解所言之物,把自己要表达的事物溶化在自己的血液里,才可能在与受众交流时做到“言之有人”

“言为心声”。

所以提到“写作”的重要,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报道》的新闻主持人约翰·伊说:“关键在于完全搞清楚你所要念的东西,然后再开口。如果你明白了,听众也明白了。”熟悉播讲内容并且使自己的思索蕴含其中是播讲愿望有所激发的动力。知道讲什么,才明白要讲给谁听;知道受众听什么,才明白要怎么讲。英国ABC新闻的经理曾批评一些年轻的播音员并不理解所念的东西,把新闻节目做的像在猜谜,甚至错词不断,这都不是有前途的新闻人士应该犯的错误。可见,在播音中做到“心明眼亮”并非易事。

《妇女时间》的主播珍尼·莫瑞说:“如果你不能写的话,你就不是称职的主持人。”——写作能力是一个传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在这里,“写”所包含的不仅有语言组织能力及谴词造句的功力,还包含了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的思考和角度。同时“写”的过程也是传者消化信息的过程。英国四频道主播认为“所有的信息新闻都要了如指掌,否则会影响其播音风格。”“有些报道要动手写,使其可以适应我的风格。”这种深入稿件,努力寻求对象感,挖掘内心感染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美国新闻单位的策略是“微笑微笑再微笑”,英国则是“微蹙微蹙再微蹙”。其实表情只是他们定位对象感的一种方式,而努力做到“由已达人”才是他们的真正意图所在吧!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在西方传媒的定义里,播音员意味着一种职业性,权威性,个性化的力量。作为传播者,宣传有的放矢,宣传深入人心尤为重要。这要求传播者要与受众溶为一体,以“有人来听”为基础,成为“有人要听”。说话是要看对象的,播音更应如此,努力地获得最准确最积极的对象感,才可以使播音员主持人不但悦耳悦目,而且赏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所以,获取对象感是播讲稿件“有的放矢”的关键。对象感也就是“心中有人”,为着他们而想着他们,时刻不忘记他们。也就是受众群总在你心中存在着,做聆听状等待着传者的`字字如珠。

关于对象感,播音学张颂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对象感是被播音员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只有当你充分了解受众对你宣传的内容可能会有的反映,了解你所面对的受众的情绪和情趣之后,你的播音才会更有针对性,“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能迎刃而解!

西方的传播行业对于“对象感”也极为重视。英国广播公司教员罗伯特·麦克利什说:“融洽的关系是靠着为观众设想建立的,寻求这种无形间的沟通是‘无线电波的延伸’。”所以,融洽的氛围是交流的前提。在当今大多数的听众都是以广播为背景声音的环境下,如何使“文字脱离稿件”飞入受众的耳朵,并引领他深入其中,几乎成为了所有传者的难题。面对“去创造有生命力的语言,并让它以自由的个性与听者坦诚相见”这种极致化的追求,传播者依然把“集中精力,调动情绪,把心思放于受众”首当其冲地推为重中之重,这千锤百炼之后的“青睐”可见一斑。在专业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你播音像自言自语”,或者经常会在播完稿件之后自己都不知所云,面对同组同学面无表情的反应,尴尬万分。

这些都是没有找到准确的“对象感”并没有由此深入理解稿件所带来的窘境。没有动已心,又如何动人容?没有在寻找对象时“入乎其内”,又如何在播讲中“呼之欲出”?

推而广之,凡能受到听众、观众欢迎的节目,其“对象感”都很强。像《为您服务》这种服务性的节目,在聊天似的谈话中充分的实现了互动的交流感。而且由于对象感的作用,使播音与主持具备了真诚热切,情感积极,语言丰富,平易亲切特点,其播讲的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出乎其外”如果被称作是质的飞跃,那么“入乎其内”则定是积累质的基础。“手到擒来”的前提依旧会永远是“铁鞋踏破”,这一点在播音创作中仍是真理!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3

获取对象感是一个不断地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在播讲稿件之前,我们一般都要对受众进行具体的设想。而设想的依据则是语言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因此,理解语言内容是根本,深入主题是挖掘之器。

在此,我想谈谈获取“对象感”使“言由心声”的途径。

从西方对于播音员的定义不难看出,“权威性”对于播音员的重要。这里的“权威性”与“可信性”并不完全重合。权威性是指一种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声音。“权威性”是“你对你所谈论的事很了解,而且能给人信服的解释,并随时准备向别人解释清楚。”它来自于冷静的头脑和丰富的内涵。传者必须深入了解所言之物,把自己要表达的事物溶化在自己的血液里,才可能在与受众交流时做到“言之有人”“言为心声”。

所以提到“写作”的'重要,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报道》的新闻主持人约翰·伊说:“关键在于完全搞清楚你所要念的东西,然后再开口。如果你明白了,听众也明白了。”熟悉播讲内容并且使自己的思索蕴含其中是播讲愿望有所激发的动力。知道讲什么,才明白要讲给谁听;知道受众听什么,才明白要怎么讲。英国ABC新闻的经理曾批评一些年轻的播音员并不理解所念的东西,把新闻节目做的像在猜谜,甚至错词不断,这都不是有前途的新闻人士应该犯的错误。可见,在播音中做到“心明眼亮”并非易事。

《妇女时间》的主播珍尼·莫瑞说:“如果你不能写的话,你就不是称职的主持人。”——写作能力是一个传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在这里,“写”所包含的不仅有语言组织能力及谴词造句的功力,还包含了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的思考和角度。同时“写”的过程也是传者消化信息的过程。英国四频道主播认为“所有的信息新闻都要了如指掌,否则会影响其播音风格。”“有些报道要动手写,使其可以适应我的风格。”这种深入稿件,努力寻求对象感,挖掘内心感染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美国新闻单位的策略是“微笑微笑再微笑”,英国则是“微蹙微蹙再微蹙”。其实表情只是他们定位对象感的一种方式,而努力做到“由已达人”才是他们的真正意图所在吧!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从“内修”到“传递”——有感于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

本次研修,我们得以与众多优秀的省、市、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近距离学习和交流,无论是xx附小“抱团式”的优秀团队、xx中学吴xx老师“家庭式”的工作室,还是xx小学“品牌化”的工作室;在聆听他们无私的分享中,在参观个性鲜明、特色各异的工作室时,我深深被吸引,由衷敬佩的同时,也深切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与责任。从“潜心内修”到“无私传递”是我对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整体印象。以下分享两个印象深刻的工作室。

(一)吴向东工作室——要把自己当回事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赫赫有名的吴向东老师其貌不扬,话语不多。他给我们分享的第一句话:“要把自己当回事,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科学、综合)工作室成员并不局限于“指派的”学员,他的鸢尾花团队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他工作室的工作时间不只是在“跟岗期间”,而是在每时每刻。吴老师的分享就如他的外形一样朴实无华。吴老师从(学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出成果”三个方面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他工作室的运作经验。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分享里,我们也许不能“吃透”他的经验,但我记住了吴老师说的:“学习要开放悦纳”,“正确价值观体系的建立才能改变教学行为”,“要让成果系统化”;我更深刻理解了“学习和坚持是个人和团队成长的生命力”。

(二)吴xx工作室——有思想,有幸福

xx中学吴xx老师的名字很硬(三个石头),但她却是一个柔软、美丽、知性的优雅女性。她的(历史)工作室让人留恋:不仅因为工作室内的布置弥漫着“历史感”——红色底板金色门钉的大门、青瓦红框的陈列墙、明晃晃的“文物”陈列柜、羊皮四方灯笼、古装布衣裙、长案书桌;还因为她命名为“民师——普通的、草根的老师”、“明师——明白的、为明天的老师”、“鸣师——乐于争鸣的老师”的工作室理念;更因为她有内容、有深度、有幸福感的工作室行动。吴老师说话慢慢的、柔柔的,不张扬但透着坚定。在吴老师徒弟——同样成长为名师的双学峰老师的分享中,我更深刻理解了工作室作为环境、平台的角色和责任。我们需要建一个有思想的工作室,做一个有思想的名师,带出有思想的学员;让工作室有内涵,有温暖,有幸福。

从“自话”到“对话”——有感于教师的交流协作意识

本次项目培训最具活力的课程当属“活动课程”,从第一次“认识他人”的拘谨,到“认识自己”的投入,再到“幸福你我他”的疯狂,我们这些以四、五十岁为主的学员们经历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课堂中伙伴及我们自己的表现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团队的关系,认识团队中伙伴的意义。

在韩裕娜博士设计的“七巧板”游戏中,我们领略了“集体失败”的痛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没有全局观,没有对话,不善于合作是根本原因。聪明如我们,在领到任务卡后,很快就明白了老师发的'四片七巧板是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一个任务的,必须与其他小组分享与合作;也知道一个课室相互有距离的七个小组,在不能移动座位的情况下,有效的合作是应当产生一个“指挥”。可是,40分钟的游戏时间里,不到5分钟时就明白的道理,却在一片嘈杂声中,“道理”、“规则”不堪一击。在“尽快完成小组任务获得加分”的利益驱动下,主动分享出去的七巧板,不一定能归还回来;希望得到帮助的,只能无助地请求;原想规规矩矩不动的,最终也加入了“抢夺战”中;终于醒悟过来的“领导组”,“号召”无力后最终放弃……

这让我想起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学会合作”这些话,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可是我们老师真的懂得合作吗?!小组中必须产生一名领袖成员,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去当“领袖”呢?!

又记得宋春燕博士设计的“我是谁”活动中,在题板上归纳小组类型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时,部分小组成员开始选择离场休息,只留下了几名组员完成任务。还记得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不断“追问”的课堂,朱教授一直努力与老师们“对话”,但显然老师们很不习惯甚至回避这种“毫无准备”的对话,大家似乎更习惯于“准备好了”再回答,习惯于“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可能会很轻易地批评学生“不会合作”、“不愿开口”、“不懂表达”,作为老师的我们今天以学员的身份,同类型的任务给我们,我们“会吗?”、“愿吗?”、“懂吗?”,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也许以往的经历使我们习惯于独立思考、自说自话,也许这只是游戏不必太较真。但我觉得,在这开放的、多元的、新鲜的,强调交流、对话、合作的社会里,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不与时俱进、身体力行的老师,不可能带领出“想象中、愿景里”的积极进取、勇于表达、创新协作的学生和团队。我们,肩负责任。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主持人的艰辛和快乐,在同学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作为一名班级主持人,我深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影响

文字语言的表达上,注意口语规范化的练习。通过练习使我具备了一定的文字总结、统计分析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主持。

二、学会总结经验和技巧,提高工作效率。主持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我清醒地认识到,主持工作是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同事们教会了我很多行之有效工作方法和技巧,就牢牢记住,在操作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也要好好思考分析。我想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我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主持节目时能冷静办,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

虽然在上学期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认为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我缺乏学习的紧迫感自觉性。二是在工作较累的时候,有过松弛思想;三是工作中有些随意性,主观臆断,这也是自己政治素质不高的表现。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此时的窗外是天地间浓妆艳抹的时候,阳光失了些先前纯粹的灿烂,仿佛染上了一点儿晕色,有种想要招惹些回忆的味道。而此时的我手中翻启着厚重的专业书,感慨着自己的专业学习竟如此飞逝而去,付出了几许?又收获了几分?心中不觉像极了窗外交错的欣喜与无奈。

记得初学“气息控制”时,我始终都找不到“气息流动”的感觉,反复练习仍不得其法,而后,我的小课老师告诉我:“现在你干脆忘记任何具体的理论指导,记住,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说的,从心里向外抽取的!”我随即想起妈妈告诉过我的“为文只是因为心坎里的话要出来。”是的,为文,为人,播音都是一种心灵的传递,无论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的苍茫,还是“八百标兵奔北坡”的生动,言为心声才会有情,有流动。在专业学习里,从“气息控制”到“播音创作中的感受”,从“情感的引发和聚积”到“对象感”的把握,我一次次地透彻着“言为心声”的真正含义,也领悟了它在稿件创作中的`重要。所有优秀的播音都是由于与受众形成了共鸣,所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播音都是由于传者与受众间精彩的沟通——“对象感”合适积极的把握。专业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我也在不断地摸索着“心中有人,心中有情”的播音状态。今天在安静中梳理我专业积累中最深的体会,心有惶恐但仍无限感激。仔细地揣摩和斟酌,算是对专业学习之路段落的献礼,也是在新的起程里再一次的抛锚吧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在西方传媒的定义里,播音员意味着一种职业性,权威性,个性化的力量。作为传播者,宣传有的放矢,宣传深入人心尤为重要。这要求传播者要与受众溶为一体,以“有人来听”为基础,成为“有人要听”。说话是要看对象的,播音更应如此,努力地获得最准确最积极的对象感,才可以使播音员主持人不但悦耳悦目,而且赏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实际必要。”所以,获取对象感是播讲稿件“有的放矢”的关键。对象感也就是“心中有人”,为着他们而想着他们,时刻不忘记他们。也就是受众群总在你心中存在着,做聆听状等待着传者的字字如珠。

关于对象感,播音学张颂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对象感是被播音员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只有当你充分了解受众对你宣传的内容可能会有的反映,了解你所面对的受众的情绪和情趣之后,你的播音才会更有针对性,“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能迎刃而解!

西方的传播行业对于“对象感”也极为重视。英国广播公司教员罗伯特·麦克利什说:“融洽的'关系是靠着为观众设想建立的,寻求这种无形间的沟通是‘无线电波的延伸’。”所以,融洽的氛围是交流的前提。在当今大多数的听众都是以广播为背景声音的环境下,如何使“文字脱离稿件”飞入受众的耳朵,并引领他深入其中,几乎成为了所有传者的难题。面对“去创造有生命力的语言,并让它以自由的个性与听者坦诚相见”这种极致化的追求,传播者依然把“集中精力,调动情绪,把心思放于受众”首当其冲地推为重中之重,这千锤百炼之后的“青睐”可见一斑。在专业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你播音像自言自语”,或者经常会在播完稿件之后自己都不知所云,面对同组同学面无表情的反应,尴尬万分。

这些都是没有找到准确的“对象感”并没有由此深入理解稿件所带来的窘境。没有动已心,又如何动人容?没有在寻找对象时“入乎其内”,又如何在播讲中“呼之欲出”?

推而广之,凡能受到听众、观众欢迎的节目,其“对象感”都很强。像《为您服务》这种服务性的节目,在聊天似的谈话中充分的实现了互动的交流感。而且由于对象感的作用,使播音与主持具备了真诚热切,情感积极,语言丰富,平易亲切特点,其播讲的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出乎其外”如果被称作是质的飞跃,那么“入乎其内”则定是积累质的基础。“手到擒来”的前提依旧会永远是“铁鞋踏破”,这一点在播音创作中仍是真理!

主持人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从“内修”到“传递”——有感于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分享

本次研修,我们得以与众多优秀的省、市、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近距离学习和交流,无论是xx附小“抱团式”的优秀团队、xx中学吴xx老师“家庭式”的工作室,还是xx小学“品牌化”的工作室;在聆听他们无私的分享中,在参观个性鲜明、特色各异的工作室时,我深深被吸引,由衷敬佩的同时,也深切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与责任。从“潜心内修”到“无私传递”是我对优秀工作室主持人的整体印象。以下分享两个印象深刻的工作室。

(一)吴向东工作室——要把自己当回事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赫赫有名的吴向东老师其貌不扬,话语不多。他给我们分享的第一句话:“要把自己当回事,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的(科学、综合)工作室成员并不局限于“指派的”学员,他的鸢尾花团队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他工作室的工作时间不只是在“跟岗期间”,而是在每时每刻。吴老师的分享就如他的外形一样朴实无华。吴老师从(学员)“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出成果”三个方面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他工作室的运作经验。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分享里,我们也许不能“吃透”他的经验,但我记住了吴老师说的:“学习要开放悦纳”,“正确价值观体系的建立才能改变教学行为”,“要让成果系统化”;我更深刻理解了“学习和坚持是个人和团队成长的生命力”。

(二)吴xx工作室——有思想,有幸福

xx中学吴xx老师的名字很硬(三个石头),但她却是一个柔软、美丽、知性的优雅女性。她的(历史)工作室让人留恋:不仅因为工作室内的布置弥漫着“历史感”——红色底板金色门钉的大门、青瓦红框的陈列墙、明晃晃的“文物”陈列柜、羊皮四方灯笼、古装布衣裙、长案书桌;还因为她命名为“民师——普通的、草根的老师”、“明师——明白的、为明天的老师”、“鸣师——乐于争鸣的老师”的工作室理念;更因为她有内容、有深度、有幸福感的工作室行动。吴老师说话慢慢的、柔柔的,不张扬但透着坚定。在吴老师徒弟——同样成长为名师的双学峰老师的分享中,我更深刻理解了工作室作为环境、平台的角色和责任。我们需要建一个有思想的工作室,做一个有思想的名师,带出有思想的学员;让工作室有内涵,有温暖,有幸福。

从“自话”到“对话”——有感于教师的交流协作意识

本次项目培训最具活力的课程当属“活动课程”,从第一次“认识他人”的拘谨,到“认识自己”的投入,再到“幸福你我他”的疯狂,我们这些以四、五十岁为主的学员们经历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课堂中伙伴及我们自己的表现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团队的关系,认识团队中伙伴的意义。

在韩裕娜博士设计的“七巧板”游戏中,我们领略了“集体失败”的痛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没有全局观,没有对话,不善于合作是根本原因。聪明如我们,在领到任务卡后,很快就明白了老师发的四片七巧板是无法独立完成任何一个任务的,必须与其他小组分享与合作;也知道一个课室相互有距离的七个小组,在不能移动座位的情况下,有效的合作是应当产生一个“指挥”。可是,40分钟的游戏时间里,不到5分钟时就明白的道理,却在一片嘈杂声中,“道理”、“规则”不堪一击。在“尽快完成小组任务获得加分”的利益驱动下,主动分享出去的七巧板,不一定能归还回来;希望得到帮助的,只能无助地请求;原想规规矩矩不动的,最终也加入了“抢夺战”中;终于醒悟过来的“领导组”,“号召”无力后最终放弃……

这让我想起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学会合作”这些话,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可是我们老师真的懂得合作吗?!小组中必须产生一名领袖成员,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去当“领袖”呢?!

又记得宋春燕博士设计的“我是谁”活动中,在题板上归纳小组类型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时,部分小组成员开始选择离场休息,只留下了几名组员完成任务。还记得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不断“追问”的课堂,朱教授一直努力与老师们“对话”,但显然老师们很不习惯甚至回避这种“毫无准备”的对话,大家似乎更习惯于“准备好了”再回答,习惯于“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们可能会很轻易地批评学生“不会合作”、“不愿开口”、“不懂表达”,作为老师的我们今天以学员的身份,同类型的任务给我们,我们“会吗?”、“愿吗?”、“懂吗?”,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也许以往的经历使我们习惯于独立思考、自说自话,也许这只是游戏不必太较真。但我觉得,在这开放的、多元的、新鲜的,强调交流、对话、合作的社会里,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不与时俱进、身体力行的老师,不可能带领出“想象中、愿景里”的积极进取、勇于表达、创新协作的学生和团队。我们,肩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