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三》读后感

2024/07/2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三三》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三三》读后感 篇1

《三三》写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文章通过对三三质朴善良、纯真可爱、对爱情朦胧的憧憬来描绘湘西农村淳朴的自然美、人情美。

从小说对杨家碾坊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这里更像是世外桃源,有着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融入大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天地人合一的美。三三作为一个15岁的少女,她的家境在农村算是富裕的,母亲对她也好,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对男女之事又有一些敏感,在别人提到时,她隐隐约约知道一些,在见到白脸人时她会羞红了脸,在见到袍白帽女人时会选择赌气逃避,她始终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作者通过梦境来暗示三三对爱情的向往。在得知白脸的城里人死去的那一刻,若隐若现地描绘了她怅然若失之感。

鱼的象征

三三不允许别人钓水潭里的鱼,把它当作私有财产,母亲不会阻拦别人钓鱼,可以看出一个小女孩毫不掩饰内心的自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不做作。

鱼大概代表的是三三懵懂的爱情,村子里的人都想跟三三家成为亲家,原因很简单,三三家有一座石磨坊。鱼是她除了母亲之外最好的朋友,她有什么心事会说给鱼听,好像只有鱼知道。母亲对于三三的婚事并不着急,她想要的是三三成为城里人。三三与母亲见到城里白脸男人都感到欣喜,母亲表现得很明显,笑了好几次,她心理是渴望三三嫁给这个城里男人,以后到城里去生活。三三是以小孩家执拗反抗的情绪去表达,内心欢喜总是要表现出相反的`一面。这也是从孩童到青春期过度微妙的感情描写,有一点小小的叛逆心理,也对自己产生这种懵懂的悸动感到难以启齿,少女的娇羞表现得恰如其分。三三能够感受到母亲与管事先生的谈话,他们有意无意地让三三知道一些,又不明说,所以三三一次次幻想自己去了城里,见到了城里人的堡垒、见到许多城里人。

关于梦境

第一个梦境,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

鱼大概就是三三真实的心理写照,在第一次见到白脸男子时,三三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三三内心产生了一种难以明说的悸动。

第二个梦境,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会事。

红灯笼是有代表意义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办喜事才挂上红灯笼,这件事只有鱼知道。三三知道母亲与他们商量着她的事,她心理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她不想告诉任何人。少女情窦初开就是如此吧,羞于表达,内心渴望,嘴上什么也不说。三三一团孩子气,对于别人若有若无的打趣很敏感,对于母亲似是而非的笑也很敏感,她假装不知,以逃避的方式应对。

在见到白帽子女人,对她与城里男子产生的误会开始,三三不去见男子,每次都在屋外待着,又可以看到一个女孩最大程度的保留着内心的自尊。

第三个梦境,管事先生和城里男子来买鸡蛋,因为城里男子说道用金子买,三三赌气不卖,管事先生和城里男子滚到了水里,摸了许多鱼拿走。

三三始终维护着自己的情感,当别人提到金子,她就赌气不卖,还一个劲地祈祷有只狗向他们扑过去,让他们难堪。三三守护的是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她知道自己心底刚萌芽的爱情,但这种从未有过的悸动让她说不清道不明。一个女孩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情感,面对别人的揶揄,她穿上保护衣去捍卫内心,让别人看来她既霸道又无理。在他们的眼里三三应该是可爱淘气的,有着孩童的纯真,有着少女的娇羞。

三三听说他们要去别的地方养病,她毫不犹豫跟着母亲去看望城里男子,男人死了。三三陷入到一种巨大的失落中,她守着终日与她相伴的鱼,甚至听不见母亲说话,她刚萌芽的爱情夭折了,一切美好扼杀在摇篮里。不得不说结局是悲剧的,将美好的东西破灭给人看,也不得不说它是唯美的,有遗憾的美才让读者心中怅然若失。

作者构建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与世无争,娴静淡然,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他们鲜活明亮,不卑不亢,处处体现出景美、人情美。

《三三》读后感 篇2

我初读《三三》是因为沈从文喜欢这样叫张兆和,而且这本小说是写于他们的热恋期间,我想着应该会有个不同于翠翠的好结局,但是三三是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是他心里乡土文化的持守者,那个白脸男人就好像是城里文化的代表,这就注定他们的结局只能这样了。无论结局如何,至少在三三平淡的生活中能遇见那个让她心里泛起淡淡涟漪的人,有些人能遇见就已经足够了。《三三》这篇文章,有三个点特别吸引我,一是沈从文把三三这个小女生的心里世界和情感变化写的特别细致,二是他把感伤的结局写的特别平静,三是这个故事背后折射了很多哲思。

三三初见白脸男人时,听那个白脸男人夸她漂亮,笑着跑去了,出于好奇她又故意跟在他们后面,听他们讨论自己该嫁人了,她用指头塞住耳朵,听管事先生说让白脸男人可以去做磨坊主人,脸上发着烧,心里有点生气,这是她情窦初开的开始。她把这件事保密不告诉妈妈,但心里十分高兴,听妈妈说要去送鸡蛋,她假意说他们是坏人,妈妈问她为什么说他们是坏人,面对妈妈的问题她红着脸不回答。最后她还是陪妈妈去送鸡蛋,白脸男人注意到她,她有些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看见城里女子在照顾白脸男人,听妈妈说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她还长得体面,三三心里有些许醋意。

三三最后一次去见白脸男人的时候还和母亲讨论过城里的事情,这时她是期待的,听到白脸男人去世的消息,心里一跳,想去看最后一眼他,但听别人议论那个城里女人是他的衣服,她脸白白的就走了,回到家,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一样,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从初见时的欣喜,到后来的淡淡忧伤,不喜不悲,这期间三三心动过,脸红过,吃醋过,期待过,失落过,沈从文把三三的心里世界描绘的很细致,让人不由得和三三—起脸红,一起失落,他把三三对爱情的憧憬和最后的无疾而终衔接的很好。

《三三》的结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到后碾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送谁,三三好象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又跑出去了。简单平静的语调,没有歇斯底里的咆哮,却隐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逝去的不仅是白脸男子,还有三三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憧憬,这个结局,能想通,也能接受,但还是会难过,沈从文最擅长用最平淡的语气,去讲述一个含有淡淡忧伤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看似平和却有一丝感伤。

不知道《边城》里的翠翠等来那个夜下唱歌的少年没有,但是她还有个期盼,她还可以守着这个期盼度过漫漫的岁月,可是不同于翠翠,三三的爱情还未开始就已结束,那个男人成为她平淡生活中唯一的波澜,就只出现一瞬,就己足够她用余下的时光去回味,如此淡入淡出,拿不走,抹不掉。

白脸男人的突然出现与离去,对三三是产生了一些影响,她对城里生活有过期待,对爱情有过幻想,她也对城里与乡镇的差距自卑过,但这不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生命里还有妈妈,还有溪水,有碾坊,有她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余下的人生。她难受的都没有痕迹,那个男人的只是她人生一个小部分,纵然有些许失意,最后三三还是能多诗意的过完以后的人生。故事的最后所有的一切都会回归平静和释然,他们的生活都还要继续,所有的失落和感伤都会在平静的人生中淡化。

《三三》读后感 篇3

沈从文的小说追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对完美人性的追求。2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特有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湘西的自然风光总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总体灵魂与基石。在沈从文的笔下《三三》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善良,真挚,美丽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农民。地主或者是小业者,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世界,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看完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你会深刻的体会到“女人是水做的”。小说里的三三也不例外,沈从文把三三描绘成一个善良,纯真,含蓄纯朴的女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完美女子的评价与要求。从三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生追求。十五岁的三三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纯真与纯朴,完全不被尘世的所沾染,整日与河里的鱼和溪边的鸭子为伴,三三的`心事河里的鱼比母亲知道的还多,如果这些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完全不能做到的。

三三在自家的河里划分“势力范围”不准外人来钓鱼,我们显然可以看到三三的“私心”但这私心之下确实三三的纯真与善良,她从来没有真正的阻止过钓鱼者,只是回去告诉妈妈,把这些事当做了母女两人的趣事,被三三阻止的钓鱼者也没有因为三三的阻止而生气,并且不自觉的和三三开起了玩笑,在沈从文的笔下就是在这种有着利益冲突的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不管是三三和钓鱼者都是善良的。

三三的故事从本身来看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城里白脸男子的突然死去,粉碎了三三对爱情的幻想与渴望,但我们从小说里却看不到一点爱情悲剧中的“悲”的味道,沈从文之所以乐意写爱情悲剧,他认为这是理想中的现实,善良美丽的爱情被影像毁灭,在美丽理想的世界里也会让人感到忧愁,沈从文巧妙的利用爱情悲剧把现实世界与理想的湘西世界相连,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独特性的体现。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理想湘西世界的赞美与渴望,但三三母亲对城里生活的渴望我们是可以显而易见的,这是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距离感,所产生的隔阂与不了解造成的,三三的母亲羡慕于城里的生活,但她不知道城里人的生活并不是她表面所看到的那样的舒服,她不知道城里有更多的人想逃离那里,希望和她们一样过着自由,祥和的生活。

《三三》读后感 篇4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慢慢地绽放她留给我的情怀,春天的手呀翻阅她的等待,我在暗暗思量该不该将她轻轻摘····”耳畔孟庭苇悠悠扬扬的歌声,轻轻重重的砸在心头,不期然暗暗升起少女特有的朦胧羞涩情怀,半红起脸来。如果,三三此刻在我边上,是不是会更有共鸣?

三三,这个叫人喜爱的小姑娘,家住杨家堡,父亲早逝,与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的守着磨坊过日子。曾今,母亲,磨坊,养鸡,池塘,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直到有一日,总爷家管事先生带着一个城里来养病的青年来看磨坊,一切都不同了。一向隔世的三三遭遇了这场在劫难逃的爱情,她的心上有一颗爱情的小芽在悄悄成长,羞涩而执着,可还没等到幸福,男青年却最终病逝。但三三的爱没有死去,反而在往后的时光里,始终久久的缠绕着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茨威格的这几句话让我的情思干脆而彻底地投入了三三无疾而终的爱情,那种说不清的暗恋,埋藏着说不上的.辛酸。心思慢慢变化的三三,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纯粹的快乐。以前的她是调皮的,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别人,”也是任性的,对着亲密的妈妈也会悄悄抱怨“三三不回来了”。可是现在,变化准时的发生了。因为她好强,她羞涩,不好意思同妈妈讲,而妈妈不懂得她的心思,她开始痛苦。她明明想去看看那城里男子,却又不敢去,只说,“谁去送他们鸡蛋,娘,娘,我说……他们是坏人!”不明就里的妈妈当然只能自己去,于是便安安生气了,生自己的气,也怪妈妈的不理解。本来非常喜欢看的,听得别人结婚,现在却酸涩的说“人家媳妇不媳妇,管你什么事”。小女子的那种恋爱小心思,显现无遗。

如果说,事情能够一直这样,三三或许就能够在假装的不情愿中真的和城中的白脸男子在一起,更退一步,她还是能够远远地观望,小心的隐藏,小心的呵护自己的爱恋。可是,那男子却就这样毫无预兆的死了,她那还来不及开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永远的变成了一个梦。

虽然文章把男主角的死写的很淡很淡,但那由刻意凸显的三三如花朵般未发泄开来的爱,传达出来的深刻的悲伤,漫天袭来,顷刻间将我湮灭。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慢慢的燃烧她不肯承认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