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2024/07/23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小学讲座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1

11 月 21 日下午,在铜鼓县一小的阶梯教室,我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教师李菊伦,县优秀教师王东林、何岚,县模范班主任李开、吴倍,以及县师德标兵林加福老师等六位代表他们的成长故事、感人事迹的“铜鼓县明师德、 铸师魂、 扬师风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报告会虽不到两个小时,但却让我萌生出许多的感慨。首先,令我感动至深的当属全国优秀教师李菊伦与县优秀教师王东林老师的事迹。几十年如一日,李菊伦老师痴心一片,扎根在贫困乡镇——高桥乡的偏远教学点,她甘守清贫,以教为乐,承载着山里人的希望,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明天,谱写着一曲又一曲教书育人的感人篇章。可以说,没有像李菊伦这样的好老师,山沟里就不可能飞出金凤凰,就没有山村的新发展。李老师一心为教,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山里娃,她舍小家为大家,党和人民也给予她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教师是平凡的,平凡中彰显着伟大。令人肃然起敬的王东林老师,历经病痛折磨,唯独放不下的是对教育教学的痴恋。五十多岁的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辛勤耕耘着自己热爱着的事业,一如既往的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句“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真让我们这些平日抱怨不休的老师脸红。

听了先进们的报告,带给我很多启示。今天的我,虽然不能像教育精英何岚老师那样虽处乡镇却也能出那样的斐然成绩,但我同样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我也能像李开、吴倍、林加福老师那样热爱教育、关爱学生;能像李菊伦老师,王东林老师那样对教育教学痴心不改。从教二十多年的我,对待教育教学,从不马虎,不慕名利,痴心耕耘,在三尺讲台。与时俱进,努力谱写着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新篇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耕耘不缀,践行自己的教育格言。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2

在怀集丘红慧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听了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肇庆市端州区教研室教研员杨晓红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精彩讲座。我受益匪浅!杨老师不仅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研经验向我们诠释了各个时间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名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

杨老师在讲座中明确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以及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每个教学段的教师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我们的语文课堂该教什么,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杨老师列举了大量的比赛课例,具体分析了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趋势,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走过的路程有清晰的了解,更明白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

在听了报告后,我深受启发,就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学法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传授的。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第三、学法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二、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语言学习得好,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强。可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了人文性过度,工具性不足的倾向。表现为:重感悟,轻训练;重内容,轻语言;重阅读,轻作文等。小学语言训练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

三、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要表现语文老师的高度与深度。

杨老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了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蕴,提高素质修养。最令我难忘的是她自己不仅仅深入课堂听了两千多节课例,还经常实践研究,上课、研讨、读书、提高。令我深感钦佩。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的探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大家风范,没有匠气,没有俗气,只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气质的形象。要达到这个高度,我们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诚教育。语文教师要有“天高云淡,笑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立于潮头写春秋”的胸怀与气度。不会因为坏境的改变,经济的冲击,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永远保持一颗敬岗爱业的热情的心。然后还要做到:张扬个性,业精于勤。张扬个性,锐意改革,创意教学,形成风格。潜心静虑,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最后还要做到:博览群书,内省致远。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博览群书,内省言行,将我们的言行内化为学术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长。

听了这个讲座,我想到的是:要是我们能够多一些这样的机会聆听专家的指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会更有信心;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3

最近看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看完感觉好多。该书以许多生动的案例,阐释了“期望效应”实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说明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过一个可悲的教育故事,它唤起了教师应该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首先,让每个人都享受一份爱。

德育需要一种轻松、宽容、温暖的环境。不要因为偶然的错误和失误而责怪学生,因为老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在形成良好性格的过程中,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是一种关注和关怀。我们应该从珍惜每一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心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要注意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同等重要。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无论是优秀的,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有特殊家庭的,没有任何功利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处的需求是渴望被别人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用“赞赏”的言行对待学生时,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勇气,唤醒他们埋藏的潜力,鼓励他们向成功迈进。教师要想拥有“赏识”这一法宝,就必须唤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而工作,而不仅仅是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或谋生的手段。“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爱倾注到教育中时,老师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当爱倾注到教育中时,老师会宽容地对待孩子,理解孩子的缺点。如果把爱倾注到教育中,教师就会理解、接受和运用“欣赏”这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进行培养。

第二,让大家享受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开发潜力的金钥匙是自信。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惩罚的力量。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扬时,会有意识地放大自己的优势,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信心,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消除。根据学生的特点欣赏学生。《现代汉语词典》对“欣赏”一词的解释是关注或赞美他人的才华或其作品的价值。这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去关注和表扬他们。也就是说,它不是“菜篮里的菜”,指着一个学生的话或台词来表扬和称赞他的能力,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欣赏。鉴赏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知识,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入的学习,掌握欣赏的有效手段,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发挥其作用。

第三,欣赏不是一切,但可以接近一切。

无数成功人士在《赏识你的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外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内在因素决定了事情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他的第一首诗。***妈评价他“很棒”,他爸爸评价相反:很糟糕。从母亲的“欣赏”中,他获得了爱的力量,这成为他日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中,他得到了警示的力量,于是他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小心,要注意,要总结,要提高”。在这两股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欣赏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能激发、唤醒和启发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从而使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学生不够聪明,好的结果没有得到回报。静下心来想想普通的孩子,想想让我生气的宝宝。猛然醒悟: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候走得匆忙,浑浑噩噩的心情遮住了我们的眼睛;繁琐的工作和忙乱的线索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束缚,升学的压力,困扰着我们的内心

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4

本人于20xx年月11月25日至30日参加了越城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听了许多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宁波市十九中黄伟建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黄老师与我们交流了

(1)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对学生的评价

(3)几个与初中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点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5)小学数学竞赛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人格障碍能力丧失、习惯不良、基础缺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使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黄老师说,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数学有效发展。希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经常对话,彼此学习和交流。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小学解题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要求,会解小学奥数题。作为经常教小学高段数学的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就想:如果在小学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有一定解决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初步能力,那么对今后在初中学习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能适应“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如:玩过的各种玩具、形态各异的盒子、学习用具等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再通过折、剪、叠、做等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自制物体模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实际问题,如通过自制长方形框架,使学生知道它的可变性以及它的特性,自制三角形框架,知道它的稳定性等,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求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物体的体积等,解决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浴池的四周与底面铺瓷砖问题、鱼缸的表面积及体积、求烟囱的表面积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方面的问题,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们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思维训练后,既可减轻在中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用多种思考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面积不变的数学问题。如:平移法、等底同高法、整体减部分法、割补法、重叠法、转换等知识在不同的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渗透,特别在趣味数学班中渗透更为明显。(如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半径,正方形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圆余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我在引导学生时,不但从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着手,还用了把小正方形扩大4倍转换成大正方形的方法,把问题转化成正方形与内切圆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课本中探究的正方形与内切圆的面积之比:200比157进行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总之,小学与中学的数学界限不能划得太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挖掘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使学生们能顺利进入中学的学习。今天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未来,把学习新理念融于教与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5

前些天,有幸到xx国际学校听了一场王教授的精彩讲座,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

首先谈谈关注学生。

这一问题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七八岁年龄,正是爱说爱笑爱表现的小孩儿,上课时总想让老师检查自己的作业或挑自己回答等等。特别是一些调皮的男孩儿,看似顽劣不已,实则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许是我们忽略了他。

王教授谈到课堂上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这实际也是我们课改理念的一条。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关注到孩子的每一节课,关注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这是一个漫长又值得期待的过程。

我们班里有个个子低低的小女孩儿,刚接班时,我时常看到她上课愁眉苦脸的样子,下课又开开心心的。了解得知,她的学习成绩极差,数学多次得“个位数”,认识的字也不多,语文课本根本读不下来。这算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怎么办?只能是想办法激发她对学习的兴趣了。课上我有意无意到她身边的次数多了起来,数学上像计算之类的题目,她虽慢了一些也是能做对的。我寻找着一切可利用的契机来关注她,鼓励她,让她感到温暖,增强自信心,并努力缩小我们师生间心灵的距离,使她产生“向师性”。

再者,沉下心来学习基础知识也很重要。

一个班,如果每节课都热热闹闹的,活动特别多,那么这个班的成绩不会怎么好。因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机会去真正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全在那些“合作、交流”上了。针对这个问题,王教授讲到要严抓书本中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每节课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小检测,做到堂堂清,天天清,这一点真的是我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成绩的提高在于课堂,而课堂的有效组织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向课堂要质量,这仍是我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6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多)。这些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听了杨明丽老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

一、概念的引入

从实际引入(也可以说是从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像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老师们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在学习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些图形?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一些习题。再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后,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7

11月21日下午,在铜鼓县一小的阶梯教室,我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教师李菊伦,县优秀教师王东林、何岚,县模范班主任李开、吴倍,以及县师德标兵林加福老师等六位代表他们的成长故事、感人事迹的“铜鼓县明师德、铸师魂、扬师风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报告会虽不到两个小时,但却让我萌生出许多的感慨。首先,令我感动至深的当属全国优秀教师李菊伦与县优秀教师王东林老师的事迹。几十年如一日,李菊伦老师痴心一片,扎根在贫困乡镇——高桥乡的偏远教学点,她甘守清贫,以教为乐,承载着山里人的希望,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明天,谱写着一曲又一曲教书育人的感人篇章。可以说,没有像李菊伦这样的好老师,山沟里就不可能飞出金凤凰,就没有山村的新发展。李老师一心为教,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山里娃,她舍小家为大家,党和人民也给予她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教师是平凡的,平凡中彰显着伟大。令人肃然起敬的王东林老师,历经病痛折磨,唯独放不下的是对教育教学的痴恋。五十多岁的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辛勤耕耘着自己热爱着的事业,一如既往的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句“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真让我们这些平日抱怨不休的老师脸红。

听了先进们的报告,带给我很多启示。今天的我,虽然不能像教育精英何岚老师那样虽处乡镇却也能出那样的斐然成绩,但我同样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我也能像李开、吴倍、林加福老师那样热爱教育、关爱学生;能像李菊伦老师,王东林老师那样对教育教学痴心不改。从教二十多年的我,对待教育教学,从不马虎,不慕名利,痴心耕耘,在三尺讲台。与时俱进,努力谱写着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新篇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耕耘不缀,践行自己的教育格言。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8

11月21日下午,在铜鼓县一小的阶梯教室,我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教师李菊伦,县优秀教师王东林、何岚,县模范班主任李开、吴倍,以及县师德标兵林加福老师等六位代表他们的成长故事、感人事迹的“铜鼓县明师德、铸师魂、扬师风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报告会虽不到两个小时,但却让我萌生出许多的感慨。首先,令我感动至深的当属全国优秀教师李菊伦与县优秀教师王东林老师的事迹。几十年如一日,李菊伦老师痴心一片,扎根在贫困乡镇——高桥乡的偏远教学点,她甘守清贫,以教为乐,承载着山里人的希望,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明天,谱写着一曲又一曲教书育人的感人篇章。可以说,没有像李菊伦这样的好老师,山沟里就不可能飞出金凤凰,就没有山村的新发展。李老师一心为教,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建设,为了山里娃,她舍小家为大家,党和人民也给予她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教师是平凡的,平凡中彰显着伟大。令人肃然起敬的王东林老师,历经病痛折磨,唯独放不下的是对教育教学的痴恋。五十多岁的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辛勤耕耘着自己热爱着的事业,一如既往的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句“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真让我们这些平日抱怨不休的老师脸红。

听了先进们的报告,带给我很多启示。今天的我,虽然不能像教育精英何岚老师那样虽处乡镇却也能出那样的斐然成绩,但我同样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我也能像李开、吴倍、林加福老师那样热爱教育、关爱学生;能像李菊伦老师,王东林老师那样对教育教学痴心不改。从教二十多年的我,对待教育教学,从不马虎,不慕名利,痴心耕耘,在三尺讲台。与时俱进,努力谱写着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新篇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耕耘不缀,践行自己的教育格言。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9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多)。这些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听了杨明丽老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

一、概念的引入

从实际引入(也可以说是从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像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老师们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在学习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些图形?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一些习题。再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后,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小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看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看完感觉好多。该书以许多生动的案例,阐释了“期望效应”实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说明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过一个可悲的教育故事,它唤起了教师应该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首先,让每个人都享受一份爱。

德育需要一种轻松、宽容、温暖的环境。不要因为偶然的错误和失误而责怪学生,因为老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在形成良好性格的过程中,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是一种关注和关怀。我们应该从珍惜每一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心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要注意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同等重要。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无论是优秀的,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有特殊家庭的,没有任何功利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处的需求是渴望被别人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用“赞赏”的言行对待学生时,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勇气,唤醒他们埋藏的潜力,鼓励他们向成功迈进。教师要想拥有“赏识”这一法宝,就必须唤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而工作,而不仅仅是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或谋生的手段。“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爱倾注到教育中时,老师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当爱倾注到教育中时,老师会宽容地对待孩子,理解孩子的缺点。如果把爱倾注到教育中,教师就会理解、接受和运用“欣赏”这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进行培养。

第二,让大家享受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开发潜力的金钥匙是自信。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惩罚的力量。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扬时,会有意识地放大自己的优势,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信心,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消除。根据学生的特点欣赏学生。《现代汉语词典》对“欣赏”一词的解释是关注或赞美他人的才华或其作品的价值。这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去关注和表扬他们。也就是说,它不是“菜篮里的菜”,指着一个学生的话或台词来表扬和称赞他的能力,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欣赏。鉴赏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知识,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入的学习,掌握欣赏的有效手段,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发挥其作用。

第三,欣赏不是一切,但可以接近一切。

无数成功人士在《赏识你的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外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内在因素决定了事情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他的第一首诗。***妈评价他“很棒”,他爸爸评价相反:很糟糕。从母亲的“欣赏”中,他获得了爱的力量,这成为他日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中,他得到了警示的力量,于是他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小心,要注意,要总结,要提高”。在这两股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作家。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欣赏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能激发、唤醒和启发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从而使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学生不够聪明,好的结果没有得到回报。静下心来想想普通的孩子,想想让我生气的宝宝。猛然醒悟: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候走得匆忙,浑浑噩噩的心情遮住了我们的`眼睛;繁琐的工作和忙乱的线索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束缚,升学的压力,困扰着我们的内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