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21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今年8月,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远程培训,通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104名学员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培训。短短8天时间,他们聆听了10余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我校孙雪梅老师和另外两位外校老师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以下是黄燕老师的听课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济济一堂,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热情绽放。今天培训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即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构造同一堂语文课。

冬日的晨雾并没有遮挡住语文课堂的阳光,湿冷的空气中弥散着语文课堂的热情。本次同台献课的有来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任文川老师,成都七中刘源老师和我校孙雪梅老师。三位老师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给在座的老师献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他们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师所传递的语文教学之美却是截然不同的:绵阳中学任汶川老师对文本的深沉探索,七中刘源老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溯游文本,我校孙雪梅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情祭奠让人动容,他们的语文课堂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维之光。

课堂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不忍回顾的历史,让孩子们在拥有美好的世界里去追问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让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随着三位老师的讲述找寻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之乎者也的花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种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阵地。

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三堂课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应是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营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这次的培训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场场精神盛宴,让我们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的江岸区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听了老师们生动形象的讲解,我真的是非常的有体会,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体会整理为以下的几点,特向老师们回报一下: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坚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让学生接受到鲜活的语文,让他们的大脑积极思维,让他们的情感象涓涓的泉水川流不息,让他们的智慧象天上的星星永放光芒。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重视模块学习、夯实各种能力基础,养成学生语文素养模块学习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怎么教,怎么做”,在新课程下模块学习与考试一定会一直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

总之,一个星期的学习让我感觉很充实,解决了很多我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更加相信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新课程条件下,学习和成长的学生,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到实践中去寻求最佳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经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培训,使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新高考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一、语文教学必须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目标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注重语言的应用和表达,还要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把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三维空间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开放、自由的学习,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组织形式要更丰富性,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目的应试化、学习内容狭隘化、学习过程模式化、学习方式被动化,学生不可能真正爱语文。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包括课前预习准备、课中学习交流、课后总结拓展),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考表达过程。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语言开发和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也要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扬和书面赞美,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尽量让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

三、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就非常关键。学校尽可能的提供学生多远语文课程的选择,就必然需要语文教师的积极作为。在上好基础型课程外,有意识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具体来说,教师要认真分析本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特点,立足地域特点、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时代背景,加强团队合力,展示特长教学。开发活动体验性课程,诸如《实用调查报告》、《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影视欣赏》、等。也可以邀请专家和学者开设各种人文主题的讲座。让学生通过体验,从教材和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并且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访视多样化,并且积极进行考试命题研究和实践。

课程设置的变化,使得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语文作业设计也要因课制宜。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更有不同,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保证目标清晰、数量适宜、层级分明,形式灵活。评价标准要具备全面性、鼓励性和差异性。

考试命题和评价在整个课程建设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教学检测和激励导向,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大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进行考试命题评价研究也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以个体或备课组形式学习和研究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摸索其命题的思路和规律,探究其命题的方式和方法,反思和改进自己命题的问题和不足。命题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课文,同时还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时代,兼顾文本的经典性和时效性。

五、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学生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原著阅读。

阅读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加以检测,在班上可以进行好书分享会等活动,这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馆,每周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同时鼓励学生读写结合,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为语文作文积累大量的素材,这样就不怕学生无话可写。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新高考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机遇,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必须严格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要关注高中语文学科命题研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努力营造高效语文教学的和谐环境,体现语文学科“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助推学生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在高一、二就是文体不限的高考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语文是终身学习,教师也不例外。

新大纲、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教材和时代的要求。广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水平和诵读能力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终身学习”不再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五、要善于总结和回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104名学员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培训。短短8天时间,他们聆听了10余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我校孙雪梅老师和另外两位外校老师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以下是黄燕老师的听课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济济一堂,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热情绽放。今天培训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即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构造同一堂语文课。

冬日的晨雾并没有遮挡住语文课堂的阳光,湿冷的空气中弥散着语文课堂的热情。本次同台献课的有来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任文川老师,成都七中刘源老师和我校孙雪梅老师。三位老师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给在座的老师献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他们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师所传递的语文教学之美却是截然不同的:绵阳中学任汶川老师对文本的深沉探索,七中刘源老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溯游文本,我校孙雪梅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情祭奠让人动容,他们的语文课堂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维之光。

课堂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不忍回顾的历史,让孩子们在拥有美好的世界里去追问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让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随着三位老师的讲述找寻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之乎者也的花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种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阵地。

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三堂课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应是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营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这次的培训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场场精神盛宴,让我们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6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7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8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104名学员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培训。短短8天时间,他们聆听了10余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我校孙雪梅老师和另外两位外校老师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以下是黄燕老师的听课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济济一堂,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热情绽放。今天培训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即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构造同一堂语文课。

冬日的晨雾并没有遮挡住语文课堂的阳光,湿冷的空气中弥散着语文课堂的热情。本次同台献课的有来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任文川老师,成都七中刘源老师和我校孙雪梅老师。三位老师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给在座的老师献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他们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师所传递的语文教学之美却是截然不同的:绵阳中学任汶川老师对文本的深沉探索,七中刘源老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溯游文本,我校孙雪梅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情祭奠让人动容,他们的语文课堂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维之光。

课堂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不忍回顾的历史,让孩子们在拥有美好的世界里去追问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让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随着三位老师的讲述找寻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之乎者也的花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种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阵地。

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三堂课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应是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营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这次的培训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场场精神盛宴,让我们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19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0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1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2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构,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就应该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这一阶段的学习马上要结束,我会将这里学到的带回学校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3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构,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就应该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这一阶段的学习马上要结束,我会将这里学到的带回学校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4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5

2月14日—21日,四川省高中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104名学员参加了我校举行的培训。短短8天时间,他们聆听了10余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我校孙雪梅老师和另外两位外校老师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同课异构。以下是黄燕老师的听课感受。

12月20日上午,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济济一堂,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热情绽放。今天培训课题是对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即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去构造同一堂语文课。

冬日的晨雾并没有遮挡住语文课堂的阳光,湿冷的空气中弥散着语文课堂的热情。本次同台献课的有来自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的任文川老师,成都七中刘源老师和我校孙雪梅老师。三位老师以其敏捷的才思和深邃的才情给在座的老师献上了三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曾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他们所教授的内容虽然相同,但是三位老师所传递的语文教学之美却是截然不同的:绵阳中学任汶川老师对文本的深沉探索,七中刘源老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溯游文本,我校孙雪梅老师怀着对历史的深情祭奠让人动容,他们的语文课堂无一不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绽放的思维之光。

课堂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缅怀那段不忍回顾的历史,让孩子们在拥有美好的世界里去追问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让在座的所有老师也随着三位老师的讲述找寻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之乎者也的花园,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精神感召之下有一种责任感和反思精神的阵地。

这次培训时间很短,三堂课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应是如何在语文课堂里营造更多的美,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这次的培训不仅仅是一堂堂语文课,更让我们感受到是一场场精神盛宴,让我们向语文教学更深处漫溯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6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构,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就应该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这一阶段的学习马上要结束,我会将这里学到的带回学校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7

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习、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徐淀芳老师说,课标中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把课本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与“语文素养”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新课程不仅继承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要教会学生掌握好工具必须引导学生到言语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去领会,自己去获得语文交际能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尽量适应学生要求、符合学生兴趣。主要反映在语文课改中淡化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但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教这些知识,而是教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位专家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味地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教师不管在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还是研究型课程,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得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在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评价学生学习地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步根海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8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29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30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另外我也想谈谈,这次培训以后我以后在教学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谈谈我以后的目标: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31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xx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构,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就应该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这一阶段的学习马上要结束,我会将这里学到的带回学校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32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构,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就应该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这一阶段的学习马上要结束,我会将这里学到的带回学校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33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34

10月14—25日,有幸参加了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学习,按照学习计划我有序地完成了培训学习的任务,收获颇多。

在这期间,共观摩了来自四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八位优秀语文老师精彩而有特色的优质课;还聆听了三位大学教授和六位特级教师或省内名师的讲座。他们是构建浙派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和理论的创导者。从张纪良特级教师处,看到了一位名师的成长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乐趣无穷,榜样的力量在激励着自己;胡勤等老师的讲座,又让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光龙教授的讲座从一定理论高度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做了阐述,加深了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彭小明、蔡伟两位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的指导,深入浅出,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四所重点高中的教研组长的讲座,体现了各自的语文教学的特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衷感谢组织者的精心安排。

当中感受最深的是杭二中钱增兴特级教师的讲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钱老师《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策略探究》讲座,从两大方面做了阐述。一是课堂教学问题,二是主问题设计三步曲。有理论研究,又有具体事例分析,既有高度,又有实际操作,非常实用。试摘录部分观点:教学中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1、“主问题”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整体阅读的问题设计。

2、“主问题”是在教师对文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设计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

3、“主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质高意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具有“一问抵许多问,一问领多思”效果。然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关注语文学习的读、写、说、思活动,关注学生更全面更自主的发展。因此钱老师将主问题设计概括为九个字,即聚焦准、脉络清、探究深,非常准确。

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公开课正好是钱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很好注脚。如上《记念刘和珍君》的老师,整堂课紧紧抓住两个词语:哀悼和愤怒,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教学非常完整流畅,赏心悦目。

另外还引发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多媒体与黑板的关系。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许多老师就很少甚至不用多媒体了,所有的内容都在课件上,意味着所有内容都有了老师的预设,对课堂的生成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因为不那样就与原来不一致了。而杭二中两位老师的幻灯片都不超过十张,而都使用了黑板,我想这是主问题策略的必然:主问题用多媒体显示,这是预设;小问题不能都做预设,要那样就禁锢了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通过学习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思考都还不成熟。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地引领、点拨,是对我原有的教育观念的一次“洗脑”,摒弃了许多旧观念,旧方法,给予我的是更多的反思、自省和重构,为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奠定了基础。我想这就应该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这一阶段的学习马上要结束,我会将这里学到的带回学校去,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篇35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