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校训心得体会

2024/07/19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校训心得体会(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校训心得体会 篇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我们学校也是如此。“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我们的校风。“生活即教育”,这是我们的校训。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此可见读书对古人的重要性,如今读书对我们也很重要。读书可以让我们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就是靠听、说、读、写传承下来的。母亲时常对我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你一生的武器,你要用更多的知识来武装你的头脑,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暗暗地将这些话记在心里,开始发奋读书,在学校里,我读教科书;在家里,我读科普书;在清晨,我读古诗词;写完作业时,我读历史书。

可是我的文科成绩依然提不上来,我又问妈妈,妈妈说:“你的阅历太少,还未经受生活的磨难,接受生活的教育,要多写作,加入你真实的感情,多观察生活,不要只读死书,不懂得活用,为了读书而读书。”

于是,我又开始慢慢地转变,我从内向慢慢开始变得开朗,学会了为人处事,学会了交朋友,学会了积极发言,开始变得幽默,变得自信,不再像以前一样唯唯诺诺,自卑,逆来顺受。

妈妈说,我是真的长大了。随着我的转变,我的成绩也慢慢地提上来,作文也从低谷慢慢爬了上去,成为及格、良、优,甚至成为优+,有一次还上了《鲁中晨刊》小记者报,爸爸拿着手机拍了照片到处转发,奶奶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但我的心里一直装着两句话: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生活即教育。

一直到现在,我依旧坚持每天读书。渐渐地,读书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时,妈妈就会笑着骂我几句:“你看,咱家养了个书呆子,整天买书光浪费钱呢!”但我总是一笑而过,或许,这是生活对我的考验吧!

我会牢记我们的校风校训,把她作为我成长、生活的一个标准,让自己更有学识,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校训心得体会 篇2

伟大哲人荀子在《劝学》中说道:“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意思是说,笔直的木头烤弯了就能够做成合乎标准的车轮,即便又晒干了也不会变形,这是人力加工的结果。同理,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要加以引导和规范,而这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大学是立人之地,育才之源,理应以校训来树立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信念。

校训,是一种学校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体现,也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基石。历数中国古今之名校,每一个底蕴深厚的大学都会有催人奋进、促人自省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类似的典名句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们熏陶了莘莘学子,也造就了代代风云人物。他们在内心深处或许一直都是以母校简练而独到的校训而自勉的。上外,作为国内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领头兵,是培养外语精英的沃土,上外学子理应用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来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用弘扬中西,内外贯通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可以说,上外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八个字作为校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学贯中外”,毋庸置疑,理应成为高校传播思想的根基。一个“贯”字囊括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晓古今”,能佐当今之事;“洋为中用”的道理自百余年前的变革便深入人心。做到中外合璧,融会贯通,才能使学问不落于世界,并弘扬传统菁华于海内。而这正是我们上外所肩负的重责。

古话有云,“先成人,再成才”。“格高志远”就是成人的准则,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知识才学固然重要,品格眼界更能省身明志。那么什么样的品格才算作高格,什么样的志向才算是远志呢?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拥有真正的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的“格高志远”。一百年前的国学大师辜鸿铭先生在他的传世之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对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做出了诠释:深沉、博大、简朴,而具有灵性。真正的中国人应当蕴藏深厚的文化,含蓄而内敛;拥有宽广的胸怀,豁达而博大;具备朴素的作风,宁静而致远;发挥灵性的潜能,灵巧而卓越。当今大学生应该以此为参考和奋斗的方向,以此作为我们格高志远的起点。

要做到这些要求,并非易事。但身为人师,我们必须努力为之奋斗不息。那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动力。

最后,我想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少年说》来结束本次演讲。希望梁先生的话语,能指引育人者奋斗的方向,指明学子肩负的历史使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校训心得体会 篇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校训心得体会 篇4

校训: “崇尚真知,追求卓越”

校风: “关爱合作,敬业创造”

学风: “勤奋多思,活泼健美”

学校确立了校训、校风,通过学习让我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通过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我们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办学理念都是相符相乘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但以校训为本。校训就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我校的校训是“崇尚真知,追求卓越”。“崇尚”一词含义是推重提倡,讲究重视。“真知”就是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且真实。“卓越”就是超凡脱俗,非常优异。“追求卓越”就是追求行业顶尖水平。

我们的校训融入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又体现了我校的教育的特色,“崇尚真知”是“追求卓越”的前提,“追求卓越”是“崇尚真知”的目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人生路上走的更远更踏实。的确是这样,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的修养不断提高,才能带领学生进步。教师的修养我觉得很多都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

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学互长,互相“关爱”,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一定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作为教师,我将本着爱岗敬业之心,务实进取,为实现我校“让每一个学生成才”的美好愿景贡献一份力量。

校训心得体会 篇5

校训,学校之色也。校训应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从办学特色中提炼升华出来。“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正好比一个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最终只能在忙乱、空虚、平庸中度过一生。学校亦是如此,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婆说好跟婆,公说好随公,朝三暮四,只能是师生疲惫而无所得。所以说好的教育,首先就是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张扬。而校训就是学校个性的一张脸。“练好每一招”是抚松兴隆学校办学特色——武术的张扬。“用心去做”是抚顺十中面对困境、革新除弊的起点。抚松外国语学校的校训“把握今天,精彩明天”则出自一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她的诠释是“我看到我周围很多同学,包括我身边的大人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着每一个今天,这样怎能期望收获明天?我觉得只有珍惜和把握住每一个今天,才有资格去希望明天。”让校训带着自己学校的体温,让校训带着自己学校的气息,让校训带着自己学校的气质,让校训真正的成为自己学校的一张名片。这样,校训才能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这样,校训才能成为学校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校训,学校之行也。1930年出版的 《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由此可见,校训拟定之目的一是“公见之”。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二是“实践之”。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促使师生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抚松隆兴学校校长张洪坤为了将校训落实为行动可谓是煞费苦心。开始不少老师认为是“多余”是“瞎整”,抵触情绪不小。教练教的不用心,学生学的软绵绵,老师们呢,袖手旁观,根本不参与。为此,他请出53岁的老教师孙成顺当总教练,听取建议调整了训练时间,增加了训练科目,并亲力亲行,参与练习。

最终把校训化作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化作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取得了显著成效。抚顺十中“用心去做”的校训制定了。首先校长孙立功实践之,平等称呼,关心帮助;老师们实践之,积极投身学校建设;学生实践之,大胆提出建设性建议。诚信考场的成功更是校训“用心去做”的实践成果。总之,“见之”容易,“实践”难,虽然校训本身就是一个号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能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但是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只有持之以恒的将校训转化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行为习惯,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校训,学校之慧也。校训作为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首先必须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练好每一招”是兴隆学校是校长张洪坤召集学校比较有创意的师生商量,经过一番学习,一番讨论,达成的共识。“用心去做”是抚松十中开展校训征集活动,师生纷纷投稿,献计献策的结果。“把握今天,精彩明天”是抚松外国语学校广泛征集,师生投票,层层筛选出来的。由此可见,校训是全校师生智慧的结晶。我想,也只有这样出于众而用于众,才易众行之。

掩卷深思,我无形中获得了力量,倍添了精神,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我对学校的今天和明天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

校训心得体会 篇6

想起20xx年我刚踏进新安校园的那一刻,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对未来三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转眼间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就已经结束了,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也对学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每每说到我们学院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它的创始人,他就是广东省原副省长,政协副主席,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王屏山同志。从他提出新安学院的办学理念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个对教育热忱到极致的人。“学会做人、打好基础、培养专长、加强实践、报效祖国”就是他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的校训。

一所学校的精神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校训,校训也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同时它也包涵了这所学校的'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的积淀也是时刻激励我们成长的标杆。我们的校训是“学会做人、打好基础、培养专长、加强实践、报效祖国”这么一个顺序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学会做人”,俗话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会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这个理。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谈什么做事、做学问。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他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这就足以说明学会做人有多么的重要。而且当我们学会做人了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了解自己活在这世上是为了什么?应该怎样个活法?当我们知道活着为了什么,生活就有了无限的动力;知道应该怎样个活法,生活就会很充实而有意义。简单点说,学会做人能让你的做事有原则,不违背道德不违反法律。

其次就是“打好基础,培养专长”,打好基础是教育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而我们如果要想培养自己的专长,前提是要打好基础。达芬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就是因为当初他不停的画蛋,打好了学画画的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基础不扎实,高楼又如何平地起呢?有了好的基础之后,就要好好培养自己的专长,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这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将来出来社会,有一定的专长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接受来自各方的考验,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然后就是“加强实践”,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时,不要以为这就是全部,因为理论终究是理论,如果我们在实际当中不会运用,那它还是书本的知识,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加强实践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实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哪里,同时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能让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加强实践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理解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避免了“眼高手底”的尴尬处境。

最后是“报效祖国”我觉得这个不需要有太多的说明,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的后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国家;但我们更要学会报效祖国。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就是王屏山同志。他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也仍然在为教育事业而奔波劳累,他把自己的生命焊接在教育事业上,他就是教育战线的“焦裕禄”。而他的这些不单单是为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是在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他肯定没有想过这些,他只是简单的想为教育尽一份力而已。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努力践行校训,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在校训的陪伴下我们一定能更好的成长,变的更加出色。

校训心得体会 篇7

事情每天都有发生,有些事就像那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有的却犹如热铁烙肤,难以忘却。入了八月的广州,燥热的天气并没有给人渐入凉爽的感觉,除了这天气深深地给记忆划上了一笔外,四号在黄埔军校的军事拓展训练也早早地注定了要在大家的心上再留下一道痕迹,正如高中、大学时军训的画面,会永远挥之不去。

迎着久违的清爽,乘坐着早班车,我们出发了。不在乎路途的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满怀憧憬,嘻哈一路,当然,也会有些许忐忑藏于心间。上午先是参观黄埔旧址,瞻仰先烈前辈,触发了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带着激动,我们转战去了训练常快快地更换好军装,站齐了队伍,正式展开了场地上的训练。这次的拓展和曾经经历过的军训有所不同,没有了夹着帽檐顶着太阳军姿一小时,没有了正步,没有了饭前一支歌......主打的是团队的协作。

期间一共做了两个团体活动:信任背摔,还有个被称作挑战国际记录的拍数字。在经历第一个信任背摔时,每个战友都吼出了对集体的坚信,仰天后摔,接着躺进集体的怀抱,安全着地。我去掉了眼镜,虽然近视度数一般,不过突然取下,还是不习惯。当我站在上面的那一刻,真心一毫也不担心我的身重体胖,满怀着对集体的信任,准备一躺而就,外加上不戴眼镜让我有点发晕,后仰的那一瞬,我闭上了双眼,结果落地安好。虽然一个人摊开一双手很难接住一个高处倒下的人,但是一群相互鼓励相互扺掌的战友,却可以万无一失的完成。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团队的力量。也许这个游戏让我们觉得团队是存在的,团队的力量也不能忽视,不过似乎没有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少了团队的支撑会怎样。接下来的训练就让我们深有感受。“拍数字”,我们第二队,第一次拍前,大家讨论试图采用听手掌拍地次数来操作,“疾水冲不了满杯”,结果第一次违令,第二次中途断线,下来后,我们讨论了场地噪杂环境不允许,听音也没有视觉传输快准,最终采用了守住自己的号码,盯住上家,最后几个人拉抱结合拍30的方法。经过训练我们一次次刷新成绩,尽管最终的团队自我突破中,大家高度集中的神经出现了断点,没能实现拍入六秒的成绩,七秒多也是新进步。如果没有大家,单凭个人,30个散布着的数字,会拍多久试想便知。团队的执行力,凝聚力,无需言他,行胜于言。训练中的感动也是时时存在,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第一队,他们在80深蹲时,相互打气,数着数字,那画面很温馨,团队一直都在。

拓展仅仅是一天的时间,时间虽短,记忆长存,时时的感悟,团队精神也会永生。从讲解员起先的讲解,思考着军团的努力,终得救民就国,大家的努力,也会让工作更完善,后又训练场荷枪实弹,体会着团队的意义。

脱下军装,坐在归去的班车里,这一路退后的夜景,逝去的时间,邂逅的黄埔,长存于心,再也无法忘却。感谢公司让我们有了这次体验和感悟,也感谢身边的战友,她们以实际行动感染着我,感谢集体,感谢有你。

校训心得体会 篇8

其一,求实,即追求现实。我们在生活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什么事情都要弄清楚,搞明白。我的周围就有很多同学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有一道数学题不能做出来,她便在班级四处“求访”,似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绝对不让自己有不明白的,学得囫囵吞枣。当然,任何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她的.求实,让自己的数学突飞猛进。故求实是我们人人都要学习的。

其二,创新,即在现状前创立新的状态,利用新方法,开展新思路。爱因斯坦说:“若无某种大胆创新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所以创新也是我们在求知时不断需要的。就像我们现在做的题,不是死板地背书,是在我们课本中的知识基础上,让我们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法,用崭新的目光看待试卷上的题目,不再固步自封,开拓自己的眼界,在创新中一步步地提高自己。

其三,自强不息,即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这既包含努力,又包含坚持。《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学生,我们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例如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他永远不停地低头学习。在我们在旁边玩乐的时候,他在背单词;在我们上课转笔发呆的时候,他在全神贯注地听讲,甚至在缝隙时间做几道巩固提高的练习题。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让我一直佩服的,他自强不息的品质是我们要学习的。

校训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也应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对梦想的追求。求实,让我们清醒;创新,让我们提高;自强不息,让我们不负青春!

校训心得体会 篇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校训心得体会 篇10

伟大哲人荀子在《劝学》中说道:“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意思是说,笔直的木头烤弯了就能够做成合乎标准的车轮,即便又晒干了也不会变形,这是人力加工的结果。同理,一个人要想成才,就必须要加以引导和规范,而这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大学是立人之地,育才之源,理应以校训来树立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信念。

校训,是一种学校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体现,也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基石。历数中国古今之名校,每一个底蕴深厚的大学都会有催人奋进、促人自省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类似的典名句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们熏陶了莘莘学子,也造就了代代风云人物。他们在内心深处或许一直都是以母校简练而独到的校训而自勉的。上外,作为国内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领头兵,是培养外语精英的沃土,上外学子理应用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来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用弘扬中西,内外贯通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可以说,上外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八个字作为校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学贯中外”,毋庸置疑,理应成为高校传播思想的.根基。一个“贯”字囊括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晓古今”,能佐当今之事;“洋为中用”的道理自百余年前的变革便深入人心。做到中外合璧,融会贯通,才能使学问不落于世界,并弘扬传统菁华于海内。而这正是我们上外所肩负的重责。

古话有云,“先成人,再成才”。“格高志远”就是成人的准则,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知识才学固然重要,品格眼界更能省身明志。那么什么样的品格才算作高格,什么样的志向才算是远志呢?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拥有真正的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的“格高志远”。一百年前的国学大师辜鸿铭先生在他的传世之作《中国人的精神》中对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做出了诠释:深沉、博大、简朴,而具有灵性。真正的中国人应当蕴藏深厚的文化,含蓄而内敛;拥有宽广的胸怀,豁达而博大;具备朴素的作风,宁静而致远;发挥灵性的潜能,灵巧而卓越。当今大学生应该以此为参考和奋斗的方向,以此作为我们格高志远的起点。

要做到这些要求,并非易事。但身为人师,我们必须努力为之奋斗不息。那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动力。

最后,我想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少年说》来结束本次演讲。希望梁先生的话语,能指引育人者奋斗的方向,指明学子肩负的历史使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