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19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摘要:现如今,科学发现与基础创新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问和核技术等前沿科技,还有更接地气的健康、环保、卫生、安全、气象等暖心科技。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xx年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小学科学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孩子们保持与生俱来的童心和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小学科学课程落地过程中存在师资紧缺、任课老师教学压力大、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问题,教师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足,校舍硬件条件限制等问题。

这一系列因素实时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但农村学小学却有着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阐释科学精神的主要定义

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共同信念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且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创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重复和可检验性、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的功利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独立精神等。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怀疑求证,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浅析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什么是科学教育?人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颇。人们习惯性地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检验和检查,因此科学教育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们获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获得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至于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灵魂。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教育不是教育,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就相当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悲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知识技能与理念精神会脱节。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的教育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探索小学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科学教育就要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儿童天性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主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某些观点认为: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能按照教科书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实践与探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在校园处在高校周围,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学校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少年宫的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合,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一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直希望像医生一样,工作几年就去进修个一年载,以更新落伍的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参加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我终于有幸来到了桐城派的故乡古老的文都——桐城参加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收获颇丰。

培训没几天,就被专家教授们渊博的学识和敬业精神深深折服,他们深入浅出,侃侃而谈。王斌老师所作的专题《奇妙的生命世界》(植物部分)重点介绍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图文结合,又特别突出了变态叶、变态茎、变态根和水果中的食用部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刺槐的刺是叶托,贴梗海棠的刺是茎刺;豌豆的卷须是叶,葡萄的卷须是茎;马铃薯吃的是茎,萝卜吃的是根;苹果、梨子吃的是花托,桑椹吃的是花萼,桃子吃的是中果皮……这些知识将我们学生时代学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重温、强调,使我们受益匪浅。

《生命科学与健康生活》介绍了与人们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生物安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王老师对很多食品都了如指掌,他在讲到一些食品的营养或危害时,不仅“说其然”,还“说其所以然”,可谓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李燕老师的《宇宙中的星体》也是这样,期待她的《地球概貌与地球物质》。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还了解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了好几年的科学课,一直把传授科学知识作为主要的目标,而忽略了科学研究和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的张庆教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就强调了这一点,李燕老师也强调了探究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守有老师认为,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放在首位,他强调“重视体验”“探究高于验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专家示范课《蜗牛》就以提出问题为主,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分类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专家教授们不但以渊博的知识,还以高尚的人格成为学员们的楷模。临近退休的茅云禄老师和学员们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完饭后还亲自将盘子送给工作人员。许守有老师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语调,用他那特有的“绩普”讲了6个多小时,最后以自己的成功经历勉励学员们“保持平和的`心态,多阅读观察思考,并且要有毅力”,体现了他那诚挚的赤子之心和爱生情怀。无论哪位老师在授完课后,都会不厌其烦地解答学员们的问题,热心地为学员拷贝资料,主动留下联系方式。

老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学员们,学员们无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认真地记录,积极地探讨,及时地撰写心得体会和论文。相信经过二十天的培训,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定会上个新台阶,我要以“科学家的知识,教育家的方法,心理学家的素质”来不断提高自己。

当然什么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次培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短短的二十天的培训应该讲究高质高效实用,太浅太深太理论的的东西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殷海红老师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简单实用,而他介绍的“牛顿环”“惠桥实验”估计有80%的人都不懂,如果将它们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用到的实验会不会更好呢?许守有老师有着29年的教学经验,要是将“有效观课议课”部分换成教学叙事会不会更生动呢?茅云禄老师教学的简笔画时间能否压缩压缩?如果每天的课都足够精彩,再苦再累再热我们也热情不减。

预祝培训活动圆满结束!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摘要:现如今,科学发现与基础创新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问和核技术等前沿科技,还有更接地气的健康、环保、卫生、安全、气象等暖心科技。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xx年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小学科学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孩子们保持与生俱来的童心和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小学科学课程落地过程中存在师资紧缺、任课老师教学压力大、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问题,教师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足,校舍硬件条件限制等问题。

这一系列因素实时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但农村学小学却有着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阐释科学精神的主要定义

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共同信念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且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创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重复和可检验性、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的功利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独立精神等。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怀疑求证,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浅析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什么是科学教育?人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颇。人们习惯性地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检验和检查,因此科学教育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们获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获得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至于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灵魂。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教育不是教育,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就相当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悲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知识技能与理念精神会脱节。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的教育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探索小学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科学教育就要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儿童天性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主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某些观点认为: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能按照教科书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实践与探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在校园处在高校周围,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学校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少年宫的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合,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一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两天的高密度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改后的五、六年级教材的编写意图,专家名师分别从单元设计思路和各课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了解读。单元设计思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概念建构及学生年龄特点要求,从新旧教材的对比,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进行了解读;各课的内容解读,针对每个活动的意图和目的.,分析讲解的特别透彻,提供了许多教学活动建议,对于我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培训结束了,但学习实践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理念、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科学课动起来,从课内到课外、从室内到室外、从传统教学到数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长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的理解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纵观标准,主要要把握科学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其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6

20xx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师培训,培训过程中专家们精彩的论述,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教学新的天地: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现将本次培训的感受汇报如下:

专家的讲座,从一个全新而实用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科学、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两方面内容。而这两面的内容恰恰紧扣了小学《科学》的宗旨和核心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专家从科学的定义、含义、分类、知识、方法等方面,一层层条丝缕析地剖析开来,如层层剥笋一样,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就是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

通过详细分析,了解了这种不同之后,让我在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加掌握了小学生探究的特点,力争与小学生一起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探究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

专家们还从他们多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小学科学教学范例及鲜活的事例,这些理论知识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结构,而动手操作的训练,则锻炼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操作能力。

除了这些专家的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主办方还安排了科考实践活动,为我们今后的小学科学实践考察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这一次除了与专家们面对面的探讨、学习之外,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们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在交流中我既为那些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研究感到深深地折服,同样是兼职科学教师,自己花在教学、教研上的时间要少得可怜,在教学、教研上的努力显得是那么渺小。也让我对同行们丰富的知识感叹。很多老师是从语文、数学、美术甚至是英语专业转到小学科学行业中,有些甚至和我一样兼顾着其他的课程教学,但是他们能真正与学生一起研究科学、学习科学,这让我到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研究,真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与学生共成长。

短短的几天培训让我明白: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科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才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乐学、爱学科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科学方法,体现科学课的灵魂,使科学课上出“科学味”!

不管愿不愿意,培训在意尤未尽中就这样宣告结束了,真的很舍不得一起学习的同事,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更要衷心谢谢给我们传授知识、解答我们疑惑的教师们。带着对你们的敬佩之情,在下面的教学中将会好好努力,努力增进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再接受更多的熏陶。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省级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已过半,我的精神之旅在吸收和蓄满了各位专家的能量之后,已开始扬帆出海,驶向一片广袤而无垠的海面。

在这片精神海洋里,随着物理、生物、地理等各位专家的导航,我来到了科学世界的城堡深处,跟随着张杰、李蓉、王斌等老师的引领,我认识了《什么是科学》、《宇宙中的星体》、《奇妙的生物世界》……张杰教授的《什么是科学》讲座,从一个全新而实用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科学、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两方面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恰恰紧扣了小学《科学》的宗旨和核心内容。张教授从科学的定义、含义、分类、知识、方法等方面,一层层条丝缕析地剖析开来,如层层剥笋一样,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既深邃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张教授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中,从探究的步骤、教师在探究中的作用、儿童与科学家探究异同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一一分析。尤其是具体分析了儿童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的异同。通过详细分析,了解了这种不同之后,让我在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加掌握了小学生探究的特点,力争与小学生一起设计符合他们特点的探究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李蓉老师的《宇宙中的星体》讲座,让我们认识到了美丽的星空与地球世界,进一步认识了宇宙空间。浩渺的宇宙空间,如一个聚光盘,将人类的目光紧紧吸引,让人类永不停歇对她的接近与探索。

银河系、太阳系;恒星、行星、星空;太阳、地球、月亮……这些深奥的天体知识,李老师用丰富的视频,多彩的图片,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呈现出了声、光、色俱全的宇宙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地球、宇宙空间是多样的,是多彩的,是立体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活力的……“上上西西,下下东东”。这句对观察月相变化规律精准而高度的概括,为我今后教学、观察月相提供了知识与经验,我会更加细致地指导学生去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

王斌老师《奇妙的世界——植物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植物的分类、绿色开花植物、裸子植物等方面知识,为我们翻开了奇妙的植物世界,了解小学科学课里必备的生物知识。除了这些专家的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还有来自一线科学教师的教学经验的交流,为我们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来自绩溪的许守有老师,从有效的备课、评课、议课、评价、考试、命题等方面讲述《怎样使孩子喜欢上科学课》。

许老师通过一个个精彩而实用的教学范例,告诉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只有爱上“科学课”,认真备课、上课;用心评课、议课;关心爱护学生,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就能使孩子喜欢上科学课。这些理论知识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结构,而动手操作的训练,则锻炼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操作能力。在殷海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做凸透镜成像的研究实验,提高了我们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这次省级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培训盛宴中,省教育厅、桐城师专为我们精心配制了这份大餐,我们如干涸的禾苗,尽情地汲取这些精神食粮,为自身吸取营养,我们储备了能量,将这艘精神之舟的帆扯满,迎着骨干教师培训的东风,一起扬帆出海,向着科学世界的更深处航行……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8

科学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挠有兴趣又缺少学习方法经验。如何让他们既爱学又能学好这门功课呢?近一年来,我认真地阅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并不时摘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使我掌握了教好科学这门课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要参加和经历观察活动,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性,从中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的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注重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持久性的关键。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眼里的世界绽放异彩。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探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参与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欲望。其次,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建立,调动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第三,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探究的兴趣。第四,教师也要设计富有情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五,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所做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消除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索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这个想象力必须是立足客观依据,富于想象力绝不是凭的乱想和幻想。要有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尊重事实、追求真实,不仅对科学研究,对生活中的思考和判断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第四,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很多不是专业出身,而小学科学课堂的课程的综合性又很强,教师自己也要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各类科学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深化科学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教研,不断积累。大力提倡丰富多样的校内间、校级间的集体研讨,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研、论坛等形式丰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最后,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9

7月26、27日我和华远芳老师、万运梅老师在龙泉北校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聆听了专家讲座、优秀教师说课和专题报告,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通过此次科学教材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

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科学课堂神秘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科学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摘要:现如今,科学发现与基础创新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问和核技术等前沿科技,还有更接地气的健康、环保、卫生、安全、气象等暖心科技。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xx年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小学科学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孩子们保持与生俱来的童心和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小学科学课程落地过程中存在师资紧缺、任课老师教学压力大、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问题,教师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足,校舍硬件条件限制等问题。

这一系列因素实时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但农村学小学却有着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阐释科学精神的主要定义

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共同信念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且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创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重复和可检验性、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的功利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独立精神等。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怀疑求证,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浅析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什么是科学教育?人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颇。人们习惯性地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检验和检查,因此科学教育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们获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获得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至于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灵魂。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教育不是教育,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就相当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悲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知识技能与理念精神会脱节。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的教育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探索小学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科学教育就要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儿童天性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主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某些观点认为: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能按照教科书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实践与探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在校园处在高校周围,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学校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少年宫的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合,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一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科学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挠有兴趣又缺少学习方法经验。如何让他们既爱学又能学好这门功课呢?近一年来,我认真地阅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并不时摘抄读书笔记。通过学习,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使我掌握了教好科学这门课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观察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要参加和经历观察活动,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性,从中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的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注重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持久性的关键。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眼里的世界绽放异彩。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探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参与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欲望。其次,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建立,调动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第三,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探究的兴趣。第四,教师也要设计富有情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五,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所做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消除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索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这个想象力必须是立足客观依据,富于想象力绝不是凭的乱想和幻想。要有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尊重事实、追求真实,不仅对科学研究,对生活中的思考和判断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第四,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很多不是专业出身,而小学科学课堂的课程的综合性又很强,教师自己也要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各类科学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深化科学概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教研,不断积累。大力提倡丰富多样的校内间、校级间的集体研讨,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教研、论坛等形式丰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

最后,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摘要:现如今,科学发现与基础创新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普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问和核技术等前沿科技,还有更接地气的健康、环保、卫生、安全、气象等暖心科技。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0xx年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小学科学课程就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孩子们保持与生俱来的童心和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潜能,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推行“双减”工作,对科学素质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小学科学课程落地过程中存在师资紧缺、任课老师教学压力大、精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老师问题,教师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足,校舍硬件条件限制等问题。

这一系列因素实时制约了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但农村学小学却有着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优化学校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等系列问题亟需更进一步研讨,探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阐释科学精神的主要定义

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共同信念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且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创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重复和可检验性、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的功利精神、开放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独立精神等。

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怀疑求证,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浅析科学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什么是科学教育?人们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最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颇。人们习惯性地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片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检验和检查,因此科学教育被缩减成为科学知识的教育。事实上,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们获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获得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至于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灵魂。也就是说:“没有科学的教育不是教育,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就相当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悲的,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知识技能与理念精神会脱节。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的教育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探索小学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科学教育就要成为学校教学中的常态教育,不仅要把科学精神体现在相关课程教材中还要体现在相关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识的学校都会注重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科学品质、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儿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及生态性的建设;注重儿童时期“诚实、善察、善辨、好奇”科学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主渠道”

科学学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渠道。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实,要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儿童天性与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定内容、设计课案、组织教学。要构建学科专业指导、主导学科配合、辅助学科协作互动,团队共荣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学教学体系。学校应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搞好学科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某些观点认为:学校高素质的专业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领头人,在校园科学教育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在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其中常规仪器也应按照学校相应规模配备齐全。只有确保了科学课堂高起点、高水准,才能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实验与理论学习做到有机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科学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能按照教科书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如:将实验过程重复进行就是为了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结论;而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应明确儿童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要求,并能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减,达到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校本课程是丰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校本课程教育系列建设是学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实践与探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地域特征、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开发研制面向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校本活动教材。如校园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则可选择开展“生物观察”“种植培养”等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的科学趣味校本课。如在校园处在高校周围,则可以大学、小学互动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大学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如学生通过学校科普课里“蔬菜种植”的学习,自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主动参观考察研究常见蔬菜的种植情况,找到了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制作相应的食物,如萝卜干、泡菜、干竹笋、油焖笋、干豇豆等,最后吃在自己嘴里的那种喜悦,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爱上科学,也能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这个过程的获得新鲜感与成就感。这样在拓展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普内容,锻炼科普实践能力,使学生科普意识不断得到增强,更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今后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中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系列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卫星发射基地”“保护周围环境”“小区生活垃圾去向调查”“养殖蚕宝宝”等。这些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激起了儿童探索求真的欲望,还增强了创造革新的意识,更能加快儿童科学精神培养进程。

(三)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营造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培养他们科学精神的文化环境,那首先就要确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想这个社会风清气正,就要开展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样,我们在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引领下,力争把学校建打造成为一座具有科学探索价值的儿童乐园。在学校绿荫下或者草丛中竖立一块专栏,专供少年宫的小气象员们每天在此观测并记录气温变化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学校的生态种植基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观赏植物等活动中,与教材中种植的单元不谋而合,真正落实“动手动脑学科学”的教育理念。校园中的宣传廊也可用来装饰学生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照片,体现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同时学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沿阵地,这里应该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成果,展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场地,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科学实践、参加科学活动的空间。校园内的图书馆、科技馆也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知识宝库,那一则则科学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识系列讲座,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科学热情,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20xx年1月13日,河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一行62人赴xx师范大学学习,经过11小时的长途奔波,于1月14日早晨7:30到达上海火车站,直赴xx师范大学,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依然感到春天的温暖,第二天8点在xx师范大学教师袁明安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集体到食堂就餐和照相。

1月15日,河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培训班开学典礼在xx师范大学附网301教师举行,xx师范网络学院副院长闫寒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上午9时,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就《学习理论新进展与科学教学》作了专题讲座,还有顾志跃精彩的`讲座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这次上海之行,感觉自己整个身心都焕然一新了,专家的讲座,名师的“有效教学”活动展示,使我体会到,组织一次好的教学活动不需要太复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的需要,注重重点,关注过程,简简单单便能上好一堂教学活动。这一次我又在教学生涯中,积累了可用的教学经验,相信今后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自己会有新的想法,会有新的进步。

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1、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简单地把课改理解为变教材。这次课改不仅是换换教材,而是通过教材内容改变,实现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体系等的根本转变,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过去由老师传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主。

走出“错误地认为进行课程改革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影响以后的升学考试”的误区。过去我们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以前关注更多的是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这次课改立足于三维目标的统一,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不仅不会带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弱化,相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

2、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感到高中生物课枯燥乏味,师生之间也缺乏合作与交流。教学过程实际上则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统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高中生物课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素质。

3、要改变学生过去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使学生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并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标。

4、新课改要克服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课改也是如此。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模式阻力的消除等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课改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在有勇气的同时,还要有理性。尤其是青年教师,要避免急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面对课改,同时要克服畏难情绪。课改的洪流已汹涌澎湃,让我们正确面对,奋勇争先,投身到激流之中去锻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