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行者无疆》有感

2024/07/17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行者无疆》有感(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

初读余秋雨,还是在中学时代,曾经因为文化苦旅一书想踏遍这片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土地,去与天渊地别的文明历史邂逅,时至今日,已下江南数余次,仍不能对苏杭之文化时见一斑,更逾论从黄沙漫漫到吴越春秋了。然虽不能行万里路,却可读万卷书,尤其喜欢《行者无疆》这类旅行手札类的书,仿佛身临其境,又惋惜身不能至。

很喜欢书名《行者无疆》,很有力量。说她是游记手札,有些妄自菲薄,如果对欧洲历史尤其是文艺复兴没有一定了解,读起来会有些晦涩。她以一座座城池为切入点,引出相关历史,进而探究其文化,甚至挖掘出封尘的文明。从浪漫多情的南欧至严谨整齐的中欧,再到城堡皇室的.西欧,最后抵达千里冰封的北欧,行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一步步探索被时间掩盖住了的文明。如果说只是把这些座古老城池的历史与文明用文字方式呈现出来,即使余的文字造诣再深,也终究输在了深度上。而《行者无疆》的翘楚之处在于,她以欧洲文明为坐标对比了中华文化的缺失,行走在西方的石砌小巷又能看到东方的云波诡谲。

身体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所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到一起才会相得益彰,学海无涯,而行者亦无疆。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2

读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一路伴随作者走来,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领略了但丁、米开朗斯罗这些文学、艺术大师的风采,又一次触摸了罗马古城、温莎城堡这些凝聚了历史人文积淀的地方。欧洲的城市虽然多,但历史却各有不同,很难让人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是宁静?是闲散?是伟大?是典雅?是古朴?拟或是其他?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决定抛弃这些理性的概念和分析,只保留最初的感性,去感悟欧洲,去捕捉那些令我震撼的历史片段。

首先,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美第奇家族。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家族,统治佛罗伦萨长达九百年之久。它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就是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但丁、米开朗基罗,这些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文化大师,无一例外,都与这个家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我看到这里时,很是惊讶,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需要这个集政治与经济大权于一体的大家族来推动呢?继而我联想到中国:为什么在我国历史上不能发生呢?中国的政治家历来与文人之间就有一种隔阂!诸如李白、苏东坡这样的文学泰斗,虽然受到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青睐,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受到了政治家的排挤、陷害,最终流落他乡。另一方面,但凡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与达官显贵,必定把稀世珍宝藏于自己家中,独自欣赏,令珍宝真正地稀世!反观之,美第奇家族却把珍宝放在博物馆,供世人分享,这个不凡的家族,必将在佛罗伦萨人们心中,在历代欧洲文人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我想说的是一位作家。欧洲是文化大师云集的地方。英国有莎士比亚、狄更斯、拜伦;法国有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和小仲马;西班牙有塞万提斯;意大利有但丁。他们都是文化大师,为文艺界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但今天,我要说的却不是他们,而是一位叫哈维尔的捷克作家,也是捷克的国家总统。虽然说很多领导者都很有文采,但从书中摘录的哈维尔的话来看,他应该是一位高水准的文化大师,同时,在他做总统的几十年间,捷克政治经济稳定,可谓是国泰民安。他的一句话更是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捷克需要的是教养,而不是强硬。”是啊,像捷克这样的小国,再强硬也对抗不了近在咫尺的德国、英国,更不要说美国了。如果太强硬,反而可能招来杀生之祸。只有像哈维尔这样一位毫无权利欲的文人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群特殊的人——海盗。有人可能会说:海盗算什么呀?这样的人应该越少越好!其实,海盗不是强盗,他们不单纯是疯狂的掠夺。据考证,海盗大多也是有信仰的!而欧洲的海盗们更是一群特殊的海盗,他们虔诚地接受宗教和法律。另外,海盗的冒险精神正是我们需要的,他们敢于向茫茫大海发出挑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海盗,原本是一个恐怖的词,在这里,变得令人深思。

真希望有一天,能穿梭于各国的街道之间,追随秋雨先生的脚步,去探寻我心中的欧洲。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3

第一次看见《行者无疆》是在高中时代,那是在同学的书堆中。黑色的封面,右上是四个行书的“行者无疆”四个字,一眼看上去张扬而大气。我匆匆瞥了一眼,终于没有开口相借。我想那时候急躁而肤浅的我,也许还没有资格去品位这样一本严肃的经典吧。但当不久前,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竟又鬼使神差地买了下来。品读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土很大一部分又取决于水,便有了水是生命之源一说。历史总是从江河畔,海岸开始,亚平宁半岛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方人又包括了但丁,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等伟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对亚平宁半岛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历史从大海中走出,由不完整走向精致。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

中欧的神秘,都体现在深林与古堡中,而瑞士的希隆古堡便可概括中欧的内在。希隆古堡遁形于日内瓦湖边,却与日内瓦湖的`柔美与年轻形成鲜明的对比。岩石铸就的古堡,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而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融合,更让人体会古堡所经历的历史与沧桑。古堡的地下原为监狱,曾有很多重要的犯人被囚禁于此。英国诗人拜伦有一篇诗歌叫做《希隆的囚徒》,写的就是一位被关押在此的日内瓦民族英雄波尼伐,他为了自由与信仰,即便身陷囹圄也绝不屈服。这不

正代表了希隆古堡坚毅不屈的精神吗?波尼伐的精神长存于此,正如希隆永远站立在那儿。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

回顾欧洲历史,有多少大国的起落。英、法、德、荷兰,鼎盛时期的这些国家,无不展现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意味,傲视群雄的他们打出了“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等不可一世的名号,但最终也都没落于无尽的自大与奢靡。作者在荷兰遇见了国际法院的副院长,史久镛大法官。令人诧异的是,这样的一位“大官”,却保持了他淡泊而坦然的品质。智者的选择会伴随他一生。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国”,却为何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

寂寞、苍凉、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

经历过繁华与没落,才能沉淀一些厚重。繁华过后的苍凉,却很难再能将之捂热。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说成是世界霸主亦不为过。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逃不过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命运。看着它如今的寂寞了再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由得会生起一点辛酸。再如庞贝古城,确实是雄伟磅礴的建筑,人民生活得也安宁而幸福,然而毁灭,却只在一瞬间就能降临。古城永远地掩埋在了火山灰之下,一切都被封锁了起来。今天再看到时,似乎还能听闻它不甘的嘶吼。

《行者无疆》全书,用一种轻柔、缓慢的语调,描绘了余秋雨之所见所感。平淡而朴实的文字中透出了人生真谛,淡雅而大气。读过一遍,不禁陷入深思,回味无穷。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4

《行者无疆》我已经读过三遍,每读一次,它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新意,这本记载着欧洲史诗的游记,如同一幅面卷平展在我的眼前;又如一曲乐章轻奏于我耳边……

这本书,记叙了欧洲独具特色的各个国家和城市,湿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散着慵懒的咖啡香味,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在无数年代之间,从荒芜到繁荣,从毁灭到重现,这一切都是如今欧洲不停歌诵的哀歌与乐章。

庞贝的毁灭,来源于一次火山的喷发,滚烫的火山灰瞬间淹没了繁荣的小镇。多年以后的发掘,庞贝已经是一座化石城,整个灰白的小城里,一切仿佛都在等待着主人的回归。面包房里的锅碗勺盆都还整整齐齐地挂放着,道路上的车辙水沟,私宅里的密室暗道都表明了曾经生的气息。人类也有无法战胜大自然的时候,庞贝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在火山岩灰的怒火之下,毁于一旦。

冰岛,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岛国,被一片皑皑白雪所覆盖,由于海盗的侵犯以及挪威人的移民,这个洁净的小岛,处于长期与世隔绝之中,人们甚至认为,有无它的存在并不会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丝毫影响。

罗马,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古老建筑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一种伟大。街道两旁象牙白的斑斑驳驳透露着它惊人的辈份,久远的历史让它如同一位步伐蹒跚、弯腰驼背的老人。如果说世界上的古老成就了这个世界的完美,那么这一切的'完美也成就了我们生活的多彩。败亡者必定败亡悄悄退出,胜利者必将成为最终的审判者。

《行者无疆》都是欧洲真实的写照,一个个小国肩负着赞颂、辱骂、忍受和蜕变,“其实,世间多数的出色者都因众人的分享、争抢、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书里每篇文章里都会有一处或几处令人捉摩不透的地方,让人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我喜欢上了旅行,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是一种最珍贵的记忆收藏。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5

第一次看见《行者无疆》是在高中时代,那是在同学的书堆中。黑色的封面,右上是四个行书的“行者无疆”四个字,一眼看上去张扬而大气。我匆匆瞥了一眼,终于没有开口相借。我想那时候急躁而肤浅的我,也许还没有资格去品位这样一本严肃的经典吧。但当不久前,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竟又鬼使神差地买了下来。品读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土很大一部分又取决于水,便有了水是生命之源一说。历史总是从江河畔,海岸开始,亚平宁半岛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方人又包括了但丁,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等伟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对亚平宁半岛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历史从大海中走出,由不完整走向精致。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

中欧的神秘,都体现在深林与古堡中,而瑞士的希隆古堡便可概括中欧的'内在。希隆古堡遁形于日内瓦湖边,却与日内瓦湖的柔美与年轻形成鲜明的对比。岩石铸就的古堡,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而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融合,更让人体会古堡所经历的历史与沧桑。古堡的地下原为监狱,曾有很多重要的犯人被囚禁于此。英国诗人拜伦有一篇诗歌叫做《希隆的囚徒》,写的就是一位被关押在此的日内瓦民族英雄波尼伐,他为了自由与信仰,即便身陷囹圄也绝不屈服。这不

正代表了希隆古堡坚毅不屈的精神吗?波尼伐的精神长存于此,正如希隆永远站立在那儿。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

回顾欧洲历史,有多少大国的起落。英、法、德、荷兰,鼎盛时期的这些国家,无不展现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意味,傲视群雄的他们打出了“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等不可一世的名号,但最终也都没落于无尽的自大与奢靡。作者在荷兰遇见了国际法院的副院长,史久镛大法官。令人诧异的是,这样的一位“大官”,却保持了他淡泊而坦然的品质。智者的选择会伴随他一生。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国”,却为何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

寂寞、苍凉、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

经历过繁华与没落,才能沉淀一些厚重。繁华过后的苍凉,却很难再能将之捂热。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说成是世界霸主亦不为过。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逃不过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命运。看着它如今的寂寞了再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由得会生起一点辛酸。再如庞贝古城,确实是雄伟磅礴的建筑,人民生活得也安宁而幸福,然而毁灭,却只在一瞬间就能降临。古城永远地掩埋在了火山灰之下,一切都被封锁了起来。今天再看到时,似乎还能听闻它不甘的嘶吼。

《行者无疆》全书,用一种轻柔、缓慢的语调,描绘了余秋雨之所见所感。平淡而朴实的文字中透出了人生真谛,淡雅而大气。读过一遍,不禁陷入深思,回味无穷。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6

一个人,天地间,于茫茫无垠中摸索前行;一个人,山水间,于海枯石烂中抛却悲喜。天地静寂,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

历史是一条浑水河,蜿蜒久了才似乎透亮。也许罗马盛衰无常,可美第奇家族的符号依旧光亮;也许威尼斯的水道学会了自嘲,可佛罗伦萨的雕像犹然完好;也许庞贝古城的灵魂已经散去,可阿勒河河水仍然滚滚不息。我们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欢笑与昂扬、冷清与孤寂,听到了历史的尖叫与悲啼、细语与欢歌。历史疯疯颠颠,充满嘲讽,既变也不变,只有它的离去,才能带给我们清晰的“模糊”和“模糊”的清晰。除了辛酸悲喜,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模糊”的历史中追寻清晰,在清晰的历史中求索真理。漫漫征途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求索过去,也要懂得求索现在、静待未来。

监狱和一战前局势紧张的德国,两者本应拼接出阴森与恐怖。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学生监狱却十分不同。当初因顽皮被关押的学生,完全不像惩罚的施加者想象的那样悲伤、痛苦。相反,他们在这里挥洒热血与青春,任张狂的涂鸦紧紧黏在墙上。倘若开头太过严肃,也不妨喜剧收尾。曾经的瑞士人因贫穷而受雇打仗。两方交战,与自己厮杀的,可能就是邻家腼腆的男孩。他们是忠诚的,受雇于人就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欧洲大地被无数瑞士人的鲜血染红。历史心软了,终于让瑞士永远保持了中立、告别了战争。曾经受过的伤,也许就是不久后的宝藏。历史总是半边苦涩,半边蜜糖。神秘的手拨弄着世界,冷酷之中仍有温情。

我们应宽容地、诙谐地,用柔软的心去看待历史。经历过风雨跌宕的老人,往往是很平和的。历史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哀叹。它是广袤无垠疆土上的一条大河,我们把握不了它的方向,却能触摸到它流淌的痕迹。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强者,也没有弱者,无论是刽子手,还是白天使,都是我们所造就的。好与坏只是我们拟定的评判标准,但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同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谨记每一个人,平静对待、平等对待。该走的已走,就别揪住不放。我们的怨恨与谢意,的确需要有一人一物去当容器,如希特勒、华盛顿,但真正该指责或赞扬的是我们自己。

历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我们也应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过去的爱恨情仇知道就好,何必沉溺其中;面前的盛衰变化,模糊就好,何必忧患重重。“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观者,不在乎评论,一切只给自己看。”既然看不透过去与未来,就不如把握好现在。

历史是无垠,无疆却有路,但却只有一条路。我们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态,来面对这部悲喜剧,也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情,来演好这部悲喜剧。漫漫无垠中,我们只有把握现在、静待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求索。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7

《行者无疆》我已经读过三遍,每读一次,它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新意,这本记载着欧洲史诗的游记,如同一幅面卷平展在我的眼前;又如一曲乐章轻奏于我耳边……

这本书,记叙了欧洲独具特色的各个国家和城市,湿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散着慵懒的咖啡香味,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在无数年代之间,从荒芜到繁荣,从毁灭到重现,这一切都是如今欧洲不停歌诵的哀歌与乐章。

庞贝的毁灭,来源于一次火山的喷发,滚烫的火山灰瞬间淹没了繁荣的小镇。多年以后的发掘,庞贝已经是一座化石城,整个灰白的小城里,一切仿佛都在等待着主人的回归。面包房里的锅碗勺盆都还整整齐齐地挂放着,道路上的车辙水沟,私宅里的密室暗道都表明了曾经生的气息。人类也有无法战胜大自然的时候,庞贝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在火山岩灰的`怒火之下,毁于一旦。

冰岛,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岛国,被一片皑皑白雪所覆盖,由于海盗的侵犯以及挪威人的移民,这个洁净的小岛,处于长期与世隔绝之中,人们甚至认为,有无它的存在并不会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丝毫影响。

罗马,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古老建筑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一种伟大。街道两旁象牙白的斑斑驳驳透露着它惊人的辈份,久远的历史让它如同一位步伐蹒跚、弯腰驼背的老人。如果说世界上的古老成就了这个世界的完美,那么这一切的完美也成就了我们生活的多彩。败亡者必定败亡悄悄退出,胜利者必将成为最终的审判者。

《行者无疆》都是欧洲真实的写照,一个个小国肩负着赞颂、辱骂、忍受和蜕变,“其实,世间多数的出色者都因众人的分享、争抢、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书里每篇文章里都会有一处或几处令人捉摩不透的地方,让人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我喜欢上了旅行,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是一种最珍贵的记忆收藏。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8

一个人,天地间,于茫茫无垠中摸索前行;一个人,山水间,于海枯石烂中抛却悲喜。天地静寂,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

历史是一条浑水河,蜿蜒久了才似乎透亮。也许罗马盛衰无常,可美第奇家族的符号依旧光亮;也许威尼斯的水道学会了自嘲,可佛罗伦萨的雕像犹然完好;也许庞贝古城的灵魂已经散去,可阿勒河河水仍然滚滚不息。我们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欢笑与昂扬、冷清与孤寂,听到了历史的尖叫与悲啼、细语与欢歌。历史疯疯颠颠,充满嘲讽,既变也不变,只有它的离去,才能带给我们清晰的“模糊”和“模糊”的清晰。除了辛酸悲喜,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模糊”的历史中追寻清晰,在清晰的历史中求索真理。漫漫征途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求索过去,也要懂得求索现在、静待未来。

监狱和一战前局势紧张的德国,两者本应拼接出阴森与恐怖。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学生监狱却十分不同。当初因顽皮被关押的学生,完全不像惩罚的施加者想象的那样悲伤、痛苦。相反,他们在这里挥洒热血与青春,任张狂的涂鸦紧紧黏在墙上。倘若开头太过严肃,也不妨喜剧收尾。曾经的瑞士人因贫穷而受雇打仗。两方交战,与自己厮杀的,可能就是邻家腼腆的男孩。他们是忠诚的,受雇于人就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欧洲大地被无数瑞士人的鲜血染红。历史心软了,终于让瑞士永远保持了中立、告别了战争。曾经受过的伤,也许就是不久后的宝藏。历史总是半边苦涩,半边蜜糖。神秘的手拨弄着世界,冷酷之中仍有温情。

我们应宽容地、诙谐地,用柔软的心去看待历史。经历过风雨跌宕的`老人,往往是很平和的。历史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哀叹。它抒袤无垠疆土上的一条大河,我们把握不了它的方向,却能触摸到它流淌的痕迹。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强者,也没有弱者,无论属子手,还是白天使,都是我们所造就的。好与坏只是我们拟定的评判标准,但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同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谨记每一个人,平静对待、平等对待。该走的已走,就别揪住不放。我们的怨恨与谢意,的确需要有一人一物去当容器,如希特勒、华盛顿,但真正该指责或赞扬的是我们自己。

历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我们也应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过去的爱恨情仇知道就好,何必沉溺其中;面前的盛衰变化,模糊就好,何必忧患重重。“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观者,不在乎评论,一切只给自己看。”既然看不透过去与未来,就不如把握好现在。

历史是无垠,无疆却有路,但却只有一条路。我们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态,来面对这部悲喜剧,也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情,来演好这部悲喜剧。漫漫无垠中,我们只有把握现在、静待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求索。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9

余秋雨先生游历欧洲后写了这本书。欧洲是很多中国人向往的地域,我读完这本书,欧洲已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大家如要到欧洲,恐怕都要去一个地方----世界水城威尼斯。在那里,半数以上的游客都是中国人。人们看到这里,定然会觉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然提高了,可经济水平提高了,文明呢?保护环境的意识呢?

其实威尼斯早已不是水流环绕,遍处古楼,而变成河水污浊,河道干涸,建筑被严重破坏的“问题”城市。近三十年来,海潮淹城已一百余次,河水早已变的污浊不堪。各种古建筑到处都刻着“**到此一游”的字样。大街小巷中中国游客乱扔垃圾的场景。。。。。。

看到这里,很多中国人都会为之心寒。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就是这样。

在德国洪堡大学的图书馆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德语写着:一九三八年,一群被纳粹思想迷惑的学生在这里燃烧了图书馆中大部分藏书。在石碑前,有一块与地面嵌起来的玻璃砖,透过玻璃砖,可以看到地下存放着几个已经被烧毁的旧书架。

这是洪堡大学永久的耻辱,而洪堡大学却将它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时时刻刻警示学生。再回到中国,我们经历的战乱比欧洲要多得多,可留下来的遗址却少之又少。就算有像圆明园这样大型的遗址,里面真正从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却是次要的,而主体是很多现在的娱乐设施,处处充满了虚假与掩饰。我么们真的'不如欧洲吗?

当然,欧洲也有缺憾。

法国巴黎,是很著名的文化之都。卢浮宫,收藏着世界上千千万万的顶尖画作与雕塑,让卢浮宫大放异彩。

而绝大部分游客的目的是欣赏《蒙娜丽莎》与断臂维纳斯。而其它的作品虽也出自名家之手,可与这两个“名作中的名作”排列在一起,就只能屈居配角了。正是由于精美作品的堆砌,好象卢浮宫可看的作品只有这两件。而其它作品看不看都无所谓。可要将这些作品挪到其它博物馆,都可成为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看着这些名作虽身处名地却不得其位,深感惋惜。

在欧洲的文化领域少不了明争暗斗,可说来说去只不过是嫉妒,彼此依然是好友。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是欧洲最著名的两位艺术家。一次,米开朗基罗得知达芬奇为教堂画壁画的酬劳是一万个金币,而自己雕刻塑像《大卫》只得到五百个金币,愤怒的他与达芬奇打赌,谁先画完同样的壁画,另一个就给对方一万个金币。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因病去世。按常理来说,米开朗基罗应该高兴少了这个强劲的对手,可米开朗基罗从此之后郁郁寡欢,在失去达芬奇的悲痛中度过了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内,他再没有创作一幅作品,米开朗基罗对好友的情感可见一斑。

欧洲的精髓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欧洲经历了如此多的变故,仍能保持这样,不会败落?答案是肯定的:欧洲人的心没有被污染。在欧洲内战时,交战双方都会以不破坏文化古迹为前提。这正体现了欧洲人民对历史的景仰,对文化的热爱,对每个人的尊敬。他们的纯朴,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磨,他们坚信: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0

很抱歉一直没能来写些东西。我是一个不善言辞,也不善自我情感表达的人,不知道能说点什么。姑且说说近来的读书情况吧。最近看了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书,叫《行者无疆》。文章很美,使我的感触很深,我大概了解了几乎整个欧洲的文化概况。这部书是根据作者旅行欧洲各城市过程进行记述的,依次记载了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地理、文化等,是在旅途中写的,应该叫做“述行记”吧。同学很早就推荐余秋雨的散文书籍,但一直没看,看过感觉真的很不错。

《行者无疆》这部书主要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线索,穿插进去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实实在在的文华的载体,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有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然后,作者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这部书的结语,作者这样说:“结语不是结论,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会有结论”。他讲完路上的种种见闻后,只是一声轻轻的苦笑。他说:“一连讲了那么多地方,一定夹杂着太多的错,但即便把所有的错加起来,也抵不过一个事实:我们对欧洲的了解,远远超过欧洲对于中国。”

接着讲了许多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学生在欧洲某个国家留学,一天新来的教授扫视过教室的各国学生,独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盘问。这位学生艰难地回答了一半显然被广泛误解了的问题,然后说:“另一些问题不是误解,随着中国的富强将会逐步解决的”“那么,什么是你们富强的标志呢?”教授紧追不放。学生突然觉得有点心酸,说:“我不是政府官员,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只想到一个最起码的标志,到了那时,中国留学生将不会在教室被单独挑出来,接受那么多盘问。”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华的隔膜。然而,这个隔膜的“死点”不在古典学理的译介,不在陶瓷、丝绸的喜好,也不在社会数据的把握,在中国人的群体心理结构所衍生的个人日常情感方式。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文化的创造基座,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血色,又带来了耻辱和尊严。

我没有余秋雨的深度与广度,不懂得中西文化上的事情,但他那种对中国文化前景的焦虑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而我现阶段唯一能做的只有读书。

希望所有热爱我们这个专业、喜爱文学的朋友翻翻这本书,翻翻我们的历史文化。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1

离开象牙塔的忧郁,去寻找文化路上的片片诗意,点点诗情,段段诗境。

——题记

非诚勿扰

不止一次读《行者无疆》,每一次的经历也大不一样,而收获则在一点点壮大。浅尝辄止,是读不出内涵的。用心揭去文化、景致、思想示出的“非诚勿扰”,里面竟别有洞天。冒出一丝丝灵光,受益终生。

遗迹,沉默,灭亡

历史会留下痕迹,文化会留下痕迹,兴亡会留下痕迹,当你面对那些逝去的繁华,会有何感想,缄默不语,思想却在跳跃,文化正在追溯。时空逆流成河,过往浮出水面,是在向世人警示?抑或是在兴亡的末日恍然大悟,发现人生真理?

古老的窄街,紧闭的旧门,平凡的小城,充溢着不同凡响的'人生观,每一个地域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素养。每一个见识,能令人有所收获。文化的了解,过去与将来打碎,重塑在一起,重要的是鉴往知来。

智者,感知,态度

墓地荒荒,葬了多少智慧的大脑。楼宇横栋,哪一扇门后面有着世界的转折,哪一席之地曾做过闻名遐迩的文人墨客,哪一方水土养育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游历了这些智者曾经的居所,品味了他们的生活,那些个空间,弥漫着文化与智慧的芳香,智者的态度,永远滞留在这片空间,供后人借鉴。世间智者的归宿处,正是后人感知的好地方,紧靠着伟大的灵魂消闲半日,收获颇深。将智者的态度,传承下去。

山水,典雅,自然

这个片段更像是中国哲理,与欧洲大陆的繁华相差甚远,是旅行的本义,牵引了我思绪的联想,总归是我感知的延伸。淙淙的细水长流,山峦叠嶂,林寒涧肃,自然地平凡。中国式哲学便是从这崇山细水中领悟。天下万物,延续着自然法则,生生不息。用心感受自然万物的格调,收益更是无法比拟。中国文化便是如此飘逸。文化出自现实,出自这山山水水,

从大山,学习深刻;从大海;学习勇敢;从大漠,学习沉着;从森林,学习机敏。

出发

一直钟情余秋雨老师的话。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程了后一段的理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久以来,文蛤被禁锢在象牙塔式的囚笼里了。旅行本义,就是文化交流,文明碰撞,旅行连接世界。旅者喜出发,文化喜出发。离开,去寻找,旅行时路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之行始于足下,智慧之行始于足下。旅行不必拘谨,仅一句“我走完了”.在人生阅历上挥毫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者无疆,旅者自得。

离开,去寻找,聚齐零星的文化灵光。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2

世界的界限不止于可触及的边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为心灵而开放。——题记

在书中浏览,恰似毫无羁绊的旅行,仿佛去了书中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个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觉突然有股身心飘逸的感觉,欧式风格的长顶建筑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于狭窄的小巷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有记忆中作者描绘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惊叹于这种奇妙的感觉。

窄巷两旁的欧式古建筑,由陈旧的砖与古朴的`漆构建而成,低的只有两层楼。最高的也只有三层。最特别的,莫属墙上挂着的陈旧的路灯了,从二楼窗户伸出手来便可以点燃,这时的最后一抹夕阳却已然燃烧了翩翩的花儿,绽放如火,盛开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于书页指间,望着脑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条小巷,却空无一人,抬起头,月色已高挂。路灯闪烁着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着寂静。路旁有一扇质朴暗红色门,刚要轻叩,却又被这门的色彩所吸引。时浅时浓的红铺满每一处,因为经受岁月的洗礼,油漆已失去了当年的耀眼,沧桑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再有轻叩之念,却又缓缓放下了悬着的手,门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进入梦乡了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转过身,白天摆出的几张桌椅已经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与地上,盛放的几株花儿也仿佛陷入梦境,低低地垂着蕊儿。空荡荡的小巷别有一番韵味。

一次奇妙的游历,书中美轮美奂的世界我竟遨游一番,风景都触手可及,欧洲的景象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期待下一次远行,不如闭上双眼,回想书中情形,一场足不出户的游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3

兰州,是起点,也是终点。

坐在摇晃的大巴车上,撩开帘子,看到和六日前别无二致的蓝天高山,草地牛羊,这才惊觉时间流逝之快。

席慕蓉曾说:“一段路终要走到尽头,故事总会有一个结尾。”

此刻的机场,人声鼎沸,乘客们吵吵嚷嚷地挪动行李箱、泡好方便面、在广播响起时又是一阵喧哗。但平时最容易被旁事左右的自己,此刻内心却无比平静。

也许是因为大西北,它的开阔使人即使身处幽室也不觉得郁结。我在脑海中梳理这些日子:沙头坡及其细软的沙子中开出能托起天堂的花;沙湖与贺兰山,细腻温柔与刚强坚毅的相拥;草地上状如白点的羊群和黝黑的牦牛;那卜楞寺的神秘肃穆让人流连佛教信仰的奥义。

夜晚冒寒冷看星星的意趣至今仍然鲜活,哪怕厚重的云层遮挡住明辉闪烁的星星,也依然能感受到遥远的明亮通透。虽然不及喀纳斯的'光彩辉煌,却平添几分静谧安详。

“卓玛——草原上的格桑花。”吟唱声回荡在空旷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花儿在风中摇摆。藏族人将草原上所有的花称为“格桑花”,意为浪漫的姑娘。在风中、在阳光下,诗意荡漾。

西北,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

无论是当年红军过草地、闯腊子口的绝处逢生,还是高原上依然活跃的蜻蜓鼠羊,都让我们再次选择向往。

“无需讶异和多言,生命本身即是奇迹。”

曾经是个对信仰不屑一顾的人。但只有背上行囊,远离烟雨朦胧的江南,跋涉至辽辽大西北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

喇嘛对佛教有信仰。当看见他们燃着檀香,跪于堂前诵经,以温良的语气介绍手边已过数百年历史的物什时,我突然对宗教生出敬畏,相信人的六道轮回。

藏族对土地有信仰。在为我们歌唱时,往往都是颂扬土地母亲的赞歌。行跪拜礼之时,身段则定要贴近大地。我便为自己对土地的轻视而无地自容。

“行者去向远方,从不过问脚下的路向何方。”

我离开了这片炽热的土地。这片我将在梦中或再相遇的地方。我比从前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因为脚比路长。

兰州,是终点,又是下一个起点。

行者,无疆。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4

记得买《行者无疆》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去读大学前几天,那时候十分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会错过,刚知道自己被大学录取,便急匆匆的买了这本书,恰巧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与我当时的境况是那么得相似,一个为着将来而远行的学子,就好像是一个行者,在不断地向前方,不知道尽头在哪儿。

伴轰隆的火车声,读着一篇篇文章,当时的感觉现在已经模糊,总觉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学录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态的安静吧。

浑浑噩噩的大学四年,少了几分平静,多了几分浮躁,很少再去读一些安静的文章,或许平静已经远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让自己很少再去阅读,前几天忽然从书箱中翻出这本书,便乘着晚上的闲暇,开始读了起来,或许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宁静吧。

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初一看这本书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游记,然而这里很少风景的描写,有的只是对历史的介绍和探问,行者不仅是在空间上游动,在时间上也在转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游历于几天的时间中,该用如何的姿态去面对。

重读亦有重读的乐趣,就好像十几年不见的故友,重谈起以前的琐事,才恍然记起自己以前还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读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记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其实在自己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现在猛然一看才发觉原来是从这里获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开朗琪罗。

由于自己知识和经历的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为什么共鸣了,权当作一本对欧洲城市历史文化的介绍来读了。

印象最深的要数庞贝古城了,刹那间,被毁灭的那么彻底,人世间的一切世态,无论善恶,无论丑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为历史。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偶尔也会向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展示总是以人类的悲剧作为代价。就像作者所说的,将他们的毁灭归结为道德的沦伤的人,实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们总是不能抗拒,有时候去抗争,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中国的楼兰古城。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5

《行者无疆》我已经读过三遍,每读一次,它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新意,这本记载着欧洲史诗的游记,如同一幅面卷平展在我的眼前;又如一曲乐章轻奏于我耳边……

这本书,记叙了欧洲独具特色的各个国家和城市,湿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散着慵懒的咖啡香味,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在无数年代之间,从荒芜到繁荣,从毁灭到重现,这一切都是如今欧洲不停歌诵的哀歌与乐章。

庞贝的毁灭,来源于一次火山的喷发,滚烫的火山灰瞬间淹没了繁荣的小镇。多年以后的发掘,庞贝已经是一座化石城,整个灰白的小城里,一切仿佛都在等待着主人的回归。面包房里的锅碗勺盆都还整整齐齐地挂放着,道路上的车辙水沟,私宅里的密室暗道都表明了曾经生的气息。人类也有无法战胜大自然的时候,庞贝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在火山岩灰的`怒火之下,毁于一旦。

冰岛,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岛国,被一片皑皑白雪所覆盖,由于海盗的侵犯以及挪威人的移民,这个洁净的小岛,处于长期与世隔绝之中,人们甚至认为,有无它的存在并不会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丝毫影响。

罗马,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古老建筑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一种伟大。街道两旁象牙白的斑斑驳驳透露着它惊人的辈份,久远的历史让它如同一位步伐蹒跚、弯腰驼背的老人。如果说世界上的古老成就了这个世界的完美,那么这一切的完美也成就了我们生活的多彩。败亡者必定败亡悄悄退出,胜利者必将成为最终的审判者。

《行者无疆》都是欧洲真实的写照,一个个小国肩负着赞颂、辱骂、忍受和蜕变,“其实,世间多数的出色者都因众人的分享、争抢、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书里每篇文章里都会有一处或几处令人捉摩不透的地方,让人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我喜欢上了旅行,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是一种最珍贵的记忆收藏。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6

初读余秋雨,还是在中学时代,曾经因为文化苦旅一书想踏遍这片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土地,去与天渊地别的文明历史邂逅,时至今日,已下江南数余次,仍不能对苏杭之文化时见一斑,更逾论从黄沙漫漫到吴越春秋了。然虽不能行万里路,却可读万卷书,尤其喜欢《行者无疆》这类旅行手札类的书,仿佛身临其境,又惋惜身不能至。

很喜欢书名《行者无疆》,很有力量。说她是游记手札,有些妄自菲薄,如果对欧洲历史尤其是文艺复兴没有一定了解,读起来会有些晦涩。她以一座座城池为切入点,引出相关历史,进而探究其文化,甚至挖掘出封尘的文明。从浪漫多情的'南欧至严谨整齐的中欧,再到城堡皇室的西欧,最后抵达千里冰封的北欧,行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一步步探索被时间掩盖住了的文明。如果说只是把这些座古老城池的历史与文明用文字方式呈现出来,即使余的文字造诣再深,也终究输在了深度上。而《行者无疆》的翘楚之处在于,她以欧洲文明为坐标对比了中华文化的缺失,行走在西方的石砌小巷又能看到东方的云波诡谲。

身体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所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到一起才会相得益彰,学海无涯,而行者亦无疆。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7

第一次看见《行者无疆》是在高中时代,那是在同学的书堆中。黑色的封面,右上是四个行书的“行者无疆”四个字,一眼看上去张扬而大气。我匆匆瞥了一眼,终于没有开口相借。我想那时候急躁而肤浅的我,也许还没有资格去品位这样一本严肃的经典吧。但当不久前,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竟又鬼使神差地买了下来。品读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土很大一部分又取决于水,便有了水是生命之源一说。历史总是从江河畔,海岸开始,亚平宁半岛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方人又包括了但丁,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等伟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对亚平宁半岛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历史从大海中走出,由不完整走向精致。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

中欧的神秘,都体现在深林与古堡中,而瑞士的希隆古堡便可概括中欧的.内在。希隆古堡遁形于日内瓦湖边,却与日内瓦湖的柔美与年轻形成鲜明的对比。岩石铸就的古堡,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而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融合,更让人体会古堡所经历的历史与沧桑。古堡的地下原为监狱,曾有很多重要的犯人被囚禁于此。英国诗人拜伦有一篇诗歌叫做《希隆的囚徒》,写的就是一位被关押在此的日内瓦民族英雄波尼伐,他为了自由与信仰,即便身陷囹圄也绝不屈服。这不

正代表了希隆古堡坚毅不屈的精神吗?波尼伐的精神长存于此,正如希隆永远站立在那儿。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

回顾欧洲历史,有多少大国的起落。英、法、德、荷兰,鼎盛时期的这些国家,无不展现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意味,傲视群雄的他们打出了“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等不可一世的名号,但最终也都没落于无尽的自大与奢靡。作者在荷兰遇见了国际法院的副院长,史久镛大法官。令人诧异的是,这样的一位“大官”,却保持了他淡泊而坦然的品质。智者的选择会伴随他一生。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国”,却为何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

寂寞、苍凉、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

经历过繁华与没落,才能沉淀一些厚重。繁华过后的苍凉,却很难再能将之捂热。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说成是世界霸主亦不为过。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逃不过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命运。看着它如今的寂寞了再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由得会生起一点辛酸。再如庞贝古城,确实是雄伟磅礴的建筑,人民生活得也安宁而幸福,然而毁灭,却只在一瞬间就能降临。古城永远地掩埋在了火山灰之下,一切都被封锁了起来。今天再看到时,似乎还能听闻它不甘的嘶吼。

《行者无疆》全书,用一种轻柔、缓慢的语调,描绘了余秋雨之所见所感。平淡而朴实的文字中透出了人生真谛,淡雅而大气。读过一遍,不禁陷入深思,回味无穷。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8

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书,他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的传递。他带给了我们一场世界各国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那段被风沙掩埋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了,但历史应该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不管那段历史是屈辱还是辉煌,它都已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正确的大步向前。文化不是空洞的华丽的辞藻,不是富丽堂皇的建筑,是那种真正能触动心灵的事物。《行者无疆》这本书,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每一方异乡土地似乎在作者笔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气息,授人以探索的启迪。这便是脱俗于一般游记散文的轻描淡写,抑或走马观花式的长篇累牍。因而在回味中夹带着思索,在思索中让人明智。

捧起一本记叙了漫漫行程的游记,便仿佛打开了一扇引领我们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户。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尤其是文化的差异,更让我们向往。因为之前从未企及因而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已在不知不觉中伸展。

《行者无疆》这部书主要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线索,穿去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实实在在的文华的载体,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有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然后,作者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有差异,就有根源,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华的隔膜。然而,这个隔膜,不在古典学理的译文不同,不在陶瓷、丝绸的喜好不同,也不在社会数据的把握不同,在中国人的个人日常情感方式的不同。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文化的基座,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血色,又带来了耻辱和尊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思考的过程总是相辅相成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生,在行走的过程中感悟人生。《行者无疆》给我们打开了欧洲的文化之旅的窗口,让我更是向往自己能亲身去体验一下,欣赏欧洲的一路风景,体会欧洲的独有文化风情,感受文化带来的心灵之旅。

“让心灵去旅行”这句话一直被我深深牢记,一次远行,不仅是身体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穿行,更是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余秋雨先生的这本《行者无疆》不仅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游记,更是一本洗涤灵魂的圣经。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欧洲之行,也不是一次简单的电视节目,这是一次新时代的东方文明沿着古老的丝绸之旅,去追忆古老西方文明的旅行,是一次重新探索发现新时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的的旅行。这不仅是旅行,更是对文化的探寻。

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9

罗马假日

都说罗马是一座永恒之城,罗马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岁月蹉跎注定了它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无上的地位和超凡脱俗的价值。走进罗马,那种伟岸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罗马蕴含着历史的深厚,宁谧与和谐,罗马本身就成为了历史的映照。这样的城市,常常令其他城市与之相比便黯然失色,自叹弗如。

罗马曾经有过登峰造极的鼎盛,那个罗马帝国的伟岸气象时至今日仍保留在这座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它盛极一时的最好证明。罗马有着辉煌的历史基调,也有着它沉静素雅的独特风格。电影《罗马假日》中那种轻松浪漫的神采已经化为一种经典传诵。罗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的卓越不凡,这种独特的气质是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罗马,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常年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意大利人无疑便是经受了这种独特文化的渲染,比不上法国巴黎的浪漫,也绝非英伦式的古典,少了几分大城市的浮光魅影,以原本宁静朴素的面貌示人,倒是增添了许多等级,使人顿生肃穆之意。罗马式的假日,抛却了许多生活与自尊强加在身上的沉重负担,使身心得以暂时彻底的放松,使灵魂得以回归本真,回复那原本未经雕凿,浑然天成的面貌,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境界。

罗马,以其朴素宁静的面貌静静地屹立在世界一端,养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性格气质。据说,那种罗马式的象牙白色,便是永恒的象征。

河畔聚会

巴黎,一个集所有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城市,一个将浪漫彰显到极致的城市。它高傲,它宽容,它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包容、汲取着一切,收纳着一切,于是便形成了今日巴黎的气象。

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感受着闲适、惬意的气氛,午后的阳光慵懒的照在身上,便深深地叹服于巴黎人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他们把这种享受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将这座城市建设的无处不洋溢着享受生活的气质。在巴黎这个地方,时间的脚步仿佛放缓了许多,以适应当地居民慢条斯理的生活节奏。巴黎是悠闲的,但绝不懒散,它遵循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急不忙的处理着一切事物,松弛与紧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造就了巴黎独特的魅力。

巴黎人是真正会享受生命的人,他们的生活用“享受“两个字就可以完全概括。在他们看来时间就应该是在进餐、散步、喝咖啡中悠闲度过,这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这座城市浪漫悠闲的氛围感染了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匆忙的脚步放缓了,紧张的神经放松了,从而进一步适应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就连前来这里旅行的人们也不由放缓了脚步,沿着河畔一路细细地品味巴黎的格调与品味。

巴黎是宽容的,但决不纵容。巴黎人也是如此。正因为它的宽容,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这些格调迥异的旷世作品才能相依相存,坐落在同一座城市中,形成了一幅奇特而和谐的画面,共同给这座城市以自己的方式添光加彩。当然,在那些些许的突兀刚刚形成的时候,也曾招来过铺天盖地的声讨,甚至是谩骂。埃菲尔铁塔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但时间的流逝最终将所有的不和谐转变为和谐,更何况巴黎人原本就有着一颗宽容的心,他们从不躲避自己所厌恶的东西,从来都是大胆地直视着,嘲讽着,谩骂着,直到某一天,那些嘲讽者停止了对建筑的嘲讽,转而嘲讽起自己的眼光,那便是这座建筑最终经起了时间的考验,转而升华成为巴黎中的一员的证明。所有的攻击、侮辱此后便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属于这座城市崭新而美好的历史篇章。巴黎,以自己的宽容,为自己迎来了世界的喝彩。

于是人们便记住了巴黎这个名字,它让时间为之停留。

与平庸一起栖宿

跟诸多繁华的大城市相比较,位于比利时的布鲁日显得那样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但它的确有别的城市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份远离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布鲁日是比利时保存最完好的中古世纪小镇,里面大部分的街道、建筑保留了几个世纪前的原貌,整个城市显得古朴而端庄,颇有历史遗留的古风。在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除了平静还是平静。

走进布鲁日就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街道,哥特式的教堂,平缓的运河与河面上成群的白色天鹅,令徜徉的旅客感到闲适而又惬意。在滚滚前进的历史长河中,唯有布鲁日像是被时间遗忘在了某个角落,在千百年的时光中保持着它完好无损的容貌,供无数人前仆后继地前来瞻仰。但它始终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无为外来的浮华和喧嚣所动,千年如此。

欧洲是一个奇特的地方,有人说这里就像是移步异景的风景画。在欧洲,即使是两个互相比邻的城市彼此之间也有着迥异的不同风格,在这里走不了几步,抬起头来便又是另一番天地。而布鲁日这个小城,它在欧洲并不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被时尚与繁华摒弃在眉眼之外,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历史的古风,成为了一个最原始、最自然的整个欧洲追本溯源的核心。它不仅是比利时文化的缩影,同样也是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一个写照。

布鲁日,如同一张年代久远的明信片,静静地躺在某个褪色的角落,见证着历史的流逝。

扼守秋天

说起英国,人们和容易联想到的'是绅士和英伦式的风格,彬彬有礼是它一贯对外的名片。

英国的风格,与领居的法国与德国不同,介于浪漫与严谨之间,使得它得以兼有两家的气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一贯与英国皇家的贵族气质紧密相连,它造就了英国绅士般的体面,而这种体面的风格也同时深深的浸透到了英国皇室的血脉中去,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与法国的浪漫气质所造就的骑士风格不同,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气质,这种特有的气质使得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想到一个国家时同样联想到它的这种气质。

比如想到英国就会想到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绅士,想到法国就会想到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骑士,想到德国就会想到沉默寡言、深思高论的思想家、哲学家……等等诸如此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造成了它整体的素养,成为它对内的教育和对外的招牌,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与骄傲,它彰显出了一个国家非凡的气度。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一个国家单独的从欧洲众多的国家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特例。因为一个国家即使再独特,也无法与周围的一切完全分割开来,不能把它单独的划分为一体,因为所有的国家都是构成了欧洲这个整体的一个个体,它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根源,都是从同一个基调中衍化而来。欧洲本应一体,无法以邻为壑。

英国,作为欧洲众多国家中的一个,作为璀璨明星中的一颗,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在欧洲大陆上。曾几何时,英国的女王曾说过:“在我的国土上,太阳永不落下。”多么辉煌而又庄严的宣告,而英国也确有过那样一个盛极一时的时代。尽管如今往日的辉煌不再,但它毕竟曾经以这样一个辉煌的形象站立在历史的最高点,如同曾经的希腊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为历史所铭记。尽管如今的我们总是回看历史唏嘘不已,但逝去的毕竟已经逝去,一个国家的未来总还是要继续。

日不落帝国,曾经的辉煌,造就了今日的宁静。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20

《行者无疆》我已经读过三遍,每读一次,它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新意,这本记载着欧洲史诗的游记,如同一幅面卷平展在我的眼前;又如一曲乐章轻奏于我耳边……

这本书,记叙了欧洲独具特色的各个国家和城市,湿漉漉的精雅街道上漂散着慵懒的咖啡香味,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在无数年代之间,从荒芜到繁荣,从毁灭到重现,这一切都是如今欧洲不停歌诵的哀歌与乐章。

庞贝的毁灭,来源于一次火山的喷发,滚烫的火山灰瞬间淹没了繁荣的小镇。多年以后的发掘,庞贝已经是一座化石城,整个灰白的小城里,一切仿佛都在等待着主人的回归。面包房里的锅碗勺盆都还整整齐齐地挂放着,道路上的车辙水沟,私宅里的密室暗道都表明了曾经生的气息。人类也有无法战胜大自然的时候,庞贝无论曾经多么辉煌,也在火山岩灰的怒火之下,毁于一旦。

冰岛,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岛国,被一片皑皑白雪所覆盖,由于海盗的侵犯以及挪威人的移民,这个洁净的小岛,处于长期与世隔绝之中,人们甚至认为,有无它的存在并不会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丝毫影响。

罗马,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古老建筑的.城市,它的存在就是一种伟大。街道两旁象牙白的斑斑驳驳透露着它惊人的辈份,久远的历史让它如同一位步伐蹒跚、弯腰驼背的老人。如果说世界上的古老成就了这个世界的完美,那么这一切的完美也成就了我们生活的多彩。败亡者必定败亡悄悄退出,胜利者必将成为最终的审判者。

《行者无疆》都是欧洲真实的写照,一个个小国肩负着赞颂、辱骂、忍受和蜕变,“其实,世间多数的出色者都因众人的分享、争抢、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书里每篇文章里都会有一处或几处令人捉摩不透的地方,让人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我喜欢上了旅行,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是一种最珍贵的记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