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奇迹》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奇迹》读后感 篇1
《教育的奇迹》一书,一本神奇的书籍我读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受到的启发很大。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是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切忌不要随意地把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和老师所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奇迹》读后感 篇2
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怀着“教育为公 ”、“甘当骆驼”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探求了一条新路,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开阔的世界。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1、爱,是尊重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2、爱,是欣赏激励
心理学家尔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积极的心理意向去激励他们,期待他们。
3、爱,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才能将心比心,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 “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奇迹》读后感 篇3
一口气看完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因为感觉到了一股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虽然以前也看过很多中国教育家及资深教育工作者写的各类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但是和雷夫的方式方法都有很大的区别,我想美国式的或者可以说雷夫式的教学奇迹同样可以发生在我们身边,虽然两国在教育制度上会有差别,但是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应该都是一致的,所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又兼做班主任工作,实在是可以从书中学习到很多,而引起我最大关注的便是如何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原则,雷夫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引路人。
我们身边不乏很多老师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立下很多“下马威”,并佐之以“小红花”的激励,“逻辑后果”等制约措施。其实在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水准。老师们苦恼于孩子不肯主动学习,我们在挖空心思地想怎样又“拉”又“打”,能促使和逼迫孩子自觉地学习,以应对那无穷的考试。现在答案就摆在了眼前,雷夫老师对品格教育的六个阶段的诠释就是最好的答案。原来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要知道我们的孩子不比任何人差,我们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碰上难题不退缩的韧劲,就像雷夫老师在教育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睡眠不足,凌晨时分还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原因就是他为一个他觉得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他把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教室里。看到这,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在对待那些调皮或者学习不努力的孩子时会有这样的用心吗,即使用心了却也没有这种耐心。所以雷夫老师这种无私奉献和对待孩子教育的韧劲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还有一点我对书中深有感触的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现在的价值观的确是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就像雷夫老师也感到了无奈,他说“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我在日常的教学教育中同样也碰到了这样的尴尬,学生对于未来感到迷茫,对于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不是老板就是经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想让学生保持一颗简单单纯的心的确不容易,想想我们小时候的豪言壮志都是做科学家或者自然学家,当时的口号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就是这种信仰。
所以看了雷夫老师的书后,我得到了一些启示,雷夫老师让学生看比较成人化但又很现实的电影,教学生演绎莎翁的巨作,同时又可以加入自己的风格和元素,变成一台丰富多彩的舞台剧,我想学生在琢磨和研究这些经典作品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些作品的影响,对于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也不妨让学生接触一些现实中的人或事,而不是一味的将他们与社会隔离,因为从目前来看,虽然我们成人极力地美化现实世界,隔绝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可效果恰恰相反,学生更加渴望早日步入社会,但由于没有受到系统有效地引导而误入歧途。该放手时放手可能也是雷夫老师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奇迹》读后感 篇4
快乐的寒假,是孩子们阅读书籍的“黄金时间”。我从琳琅满目的图书室里,挑出了自己最喜欢精美的汤素兰幻想精灵系列的《奇迹花园》。
在这座美丽的奇迹花园里,没有精灵,没有怪兽,只有很寻常的狐狸、刺猬、狗獾和猫在很寻常的地面上跑来跑去。那里有会飞的房子;有像星星一样的被子;有会旅行的树;还有会吸光的小刺猬……我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书中的`故事情节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的眼球。其中,书中最让我兴味盎然的是“黑猫几凡的雨果”。黑猫几凡把吃剩的鱼骨头种在奇迹花园里,结果树上长出了许多鱼果,它还帮助了城里的流浪猫,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这本有趣的书我不禁掩卷沉思:在我们生活中也可以创造一些奇迹。有一次,我小心翼翼地学自行车。开始我还有一些犹豫,担心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怕摔得头破血流。那双小手不停地颤抖,好像有一些调皮的小虫子在我的手上乱爬。我想打退堂鼓”,但是我想到了《奇迹花园》书中的一句话:“最最重要的,你要相信奇迹!”这句话犹如仙女的魔法棒,让我看到了奇迹的曙光。没想到我从地上爬起来拍拍双腿,又继续学自行车。我才学会了骑自行车。
有了梦想,才会出现奇迹,只有在道路上坚持不懈,才能让奇迹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