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2024/07/1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懂孩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读懂孩子》一书是知名家长教育专家萧斌臣与中、高考研究专家闰浩东联手合作推出的家长教育新作。两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家长教育一线的专家,这部书稿中的80个话题以及涉及到的数百个案例大都直接来自于他们亲自经历的活动中。由于时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在活跃在家长舞台上的这一代人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耕时代代代相传的家教法宝现在已经失灵,而新的家教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当代家长的文化水平虽然普遍高于上一代人,但社会对家长本身的教育依然严重缺位,无证上岗导致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常常处在茫然、无助、无奈、尴尬、焦虑的状态,一些家庭家长与子女的交流非但不是一首和谐的`亲情礼赞,反而演变成了一场场博弈甚至战争……为此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引领家长破解难题、穿越误区,走出迷局,进入家庭教育新境界。并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孩子是一本书。

作为家长要想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首先必须先读懂孩子。只有读懂孩子,家长才能拿到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文化互喻时代,孩子要像家长学习,家长更要向孩子学习。

该书从孩子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开始,一直讲到孩子高考甚至对孩子一生的规划。比如:家长们一直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于别的孩子于是被迫孩子很小就开始学这学那;小孩爱说谎怎么办?孩子好动怎么办?孩子讨厌上学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想要买手机、买电脑家长如何处理?中考高考家长该做什么等等问题。该书将现代家长面对的一系列常见的烦恼和问题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描述,为我们家长朋友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3

记得有个非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叫《爱的教育》,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有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主要描述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读懂孩子》也是一部呼吁与教会父母如何理解爱和如何爱的书,书中用深入浅出的的方式告诉你,爱与归属是什么,爱与归属感如何影响孩子。

书中是以心理学与教育学经典学派的理论成果为基础,作者总结与提炼了工作多年的自身研究和教学成果写成本书。书的开篇就提到了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引出作者自创的分层理论,作者将人类需求分为三种:个人需求、系统需求、灵性需求,感觉作者的这种分类方法是融合了很多中国传统思想在里面的。书中通过实例讲述了孩子需要通过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和疾病来综合的观察,讲述了“盲目的爱”和“成熟的爱”是如何造成影响的,讲述了要尊重家庭所有成员的爱,遵循“生命五大法则”的爱。书中有很多作者所见的案例和很多作者实践的方法,这些内容很实在,而且作者对这些处理的方法和观点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比较适合中国价值观家长去学习和阅读。但是我认为作者自己理论的科学建模做的并不是很好,只是停留在经验之谈的基础上,并没有做科学实验、科学总结和科学研判,虽然说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是社会学科,但同时也是社会科学,不能只凭借经验主义和知识积累来建立系统理论,这样做难免落入个人主观主义的偏见之中,使理论成为个人观点而不是科学理论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本书只能算作个人观点与经验总结,不具有经典理论所具备的科学性与普遍性,我们只能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式方法,但并不可以作为一个经典的指导工具或教学工具使用。

如何读懂孩子呢?在最后一章周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见解,总结起来就四点:是

一他要有高尚的品德。

二是身心健康,情绪开朗稳定。

三是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懂得爱自己和他人。

四是能够勇于探索人生,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且能勇敢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父母要成为典范”才是教育的精髓。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前一段时间郭萍霞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真的是受益良多。通过读这本书我捕捉到几个点:

系统需求平衡;

2.孩子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承接了家族里面的一些没有去面对的事件而体现出来的情绪;

3.孩子需要归属感。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是联想到现在学校的一些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孩子是如何出现的呢?他们所作的一些行为又在说明着什么呢?我的一点理解是,大多数的问题孩子就是因为在家中,在父母那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归属感,在学校也不能得到老师的足够关注,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有些孩子会去做一些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事情,比如打架、偷东西、谈恋爱、校园欺凌等,甚至发生一些意外。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就隐藏着孩子深层心理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简单地归为“问题行为”,把这些孩子粗暴地归类为“问题孩子”,那么,除了焦虑烦躁之外,我们别无他法。所以,我们要去探究,孩子是如何被影响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是纯真无邪的,那为什么他会最终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呢?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在家中缺少了归属感,那么孩子在家中缺少的这部分归属感,他就会想办法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获得,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xx,xx中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静待花开!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