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倚栏轩整理的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寒假中,阅读了《教师第一课》这本书,从多个视角解读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和素质。也深切地体会到,做教师不容易,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更不容易。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修炼。
“阅读教育大师”一章引领大家走进人类一流伟大教育家的心灵。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厚重的人,比得上婴儿。也许,走进和阅读一流教育大师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能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在学习了众多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后,我深切地感到,要想当好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教师本身就要好好的修炼自身,我们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自己没有的东西,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影响的结果。所以,教育者身上具备的一切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的。孔子一生谦虚好学,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他的弟子的。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核心都是在强调要在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认为道德理论和伦理观念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可见,如果教师没有一个高尚的品行,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又怎会带给学生健康的教育呢?教师不好学习,不思进取,又怎会教出博学上进的学生呢?所以,教师要先修炼自身,从道德修养到学识素养全方面的丰富自己,为自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而努力。
“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则介绍了教师应该怎样表达、沟通、交往。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实现。一位禅师的话或许能与你产生共鸣:“当你像佛陀那样慢步行禅时,你把自己的平稳、坚定、解脱与喜悦印在地面上。你有尽情享受这么做的权力。你的脚就像一个印章,像皇帝的玉玺一样。我们看见解脱的印记、幸福的印记,以及生命的印记。”
这八个篇章是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乐章。八个篇章,八门课程,一所教师幸福人生中有缘相逢的别样学校。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暑假学校里发了一本《教师第一课》,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不时地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看到《教师第一课》这一书名,工作十多年的我产生了疑问:“在教师这岗位上我已度过多少春秋,我还得回到起点,从“教师第一课”开始?”带着可笑与疑问,我翻开了这本《教师第一课》这本书。
对照这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篇章,回想着自己的教书历程,可笑的是自己在懵懵懂懂中过了十几年,离真正的教师却是那么的遥远。现在的我除了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外,剩下的就是倦怠,毫无挑战,又怎能往更高的境界走?我该如何摆脱这种倦怠,拥有梦想呢?
还得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在我们抱怨日子陈旧黯淡时,其实我们可以用阅读去无限拓展心灵的领空,只要有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飞翔。当我们的精神摆脱束缚时,就是我们真正强壮的时刻;当教师的心灵开始飞翔时,就是教育翱翔长空的时刻!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可笑的想法,用心阅读从这里出发。读了这本书,我想这本书向我们推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能作为教师心灵飞翔的导航,引领教师一路前行。
一、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历不知难。”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交谈,教学中的言语表达,教改中的观点陈述,还是写作时的表述,语言贫乏,缺少理论支撑。究其原因,应是少阅读,即使偶尔读读,也是毫无目的,不曾深入。这本书对专业阅读的叙述虽然深奥,细细读来还是有所收获。
首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我想这应该是给我们读什么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次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那些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但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高度。从这可看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阅读,选择能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这本书。
接着是知性阅读。要进行咀嚼性质的研读,也就是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是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与其抱怨日子,不如用心阅读,迈开阅读的`步子,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二、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书的第六章对写作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看来,若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就必须学会和善于写作。
说到写作,我除了职称晋升迫不得已写下两篇论文,平时不曾用心,至于书中所介绍的几种写作方式,日常的记录(教育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教育随笔(事理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书影评论、教育杂文),我虽有过教学中的思考,写下些教后反思,却是零零散散,没有坚持记录,也未曾认真梳理成文,更不用说进行专业写作。然而,新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由此可看出,要养成自觉记录教育、教学的生活习惯,坚持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这些碎片经过提取、理解再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
新教育中还提到专业写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研究。从书中的个例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个案式的研究应该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最初的写作应该记录下具体的案例,不一定是为发表而写,只要能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录下来就好,相信,只要能坚持写作,十几年过后,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也许能成为教育教学科研最为宝贵的材料。
三、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书的第八章讲到,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增广见闻,促进学习。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高人、榜样的引领和身边人的陪伴。新教育实验认为: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孤军奋战的时代应该终结,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一个共同的团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交流,交流的对象不局限于同一学校的教师,还可与通过网络结识的教师广泛探讨。当学校内部没有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就要寻找创造这个共同体。
因为阅读让我们学会了寻找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积极自觉参与,希望通过阅读成长自己,让自己翱翔成长。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3
久闻《教师第一课》销量惊人,好评如潮。当我手上拿着它时,发现它如此不同。灰色的封面,显得朴素而沉稳,没有花里胡哨的喧闹,在如今突出光与影的出版热潮中,它显得太低调了。极红的颜色和大号的字体写着“教师”二字,突出书的主题,明确而简单。看着这两个字,不由从心底生出一股职业的自豪感来。
翻开扉页,墨香扑面,阅读《教师第一课》,内容更是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教师第一课》共8章,从教师的人生追求、阅读、写作、人际交往、教科研等8方面阐述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一章从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这一宏观层面作一总说。“阅读教育大师”一章引领大家走进人类一流伟大教育家的心灵。“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不是系统的理论介绍,而是注重实践和应用。“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一章给教师铺出一条登上高台阶的路。“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大力倡导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善于写作。“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则介绍了教师应该怎样表达、沟通、交往。
眼中留着文字,脑海中回想起自己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在讲台上走过了近三十年光景,在这许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但是自己却没有能够认真的去诠释教师的内涵,仅仅是在认真的教书而已。掩卷常思,我发现要想做好一名教师就必须:学习中提升,反思中成长。
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提高。我还清楚的记得阅读大家的作品对我教学生涯的影响:读李镇西的《最美的教育》一书使我的班主任工作从最初简单的模仿,甚至该是“生搬硬套”的失败到结合实际情况变通的忧喜参半,再到现在的具有个人特色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可见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关键是在工作实际中要能够及时反思总结,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特色的路。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不正是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吗?
在生活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还记得齐白石的故事:齐白石55岁时进京卖画,虽然他自以为画作深得古贤青藤、八大、原济之神韵,却不被世人赏识。后来被大画家陈师点破:“很有味道!酷似八大、青藤、大涤子、犹如先贤在世┉┉如果稍加变通,定会锦上添花。”齐白石痛下“衰年变法”之决心,以晚年之躯进入了他的“变法”期。这时期,齐白石日夜勤勉,早晚揣摩。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终于从一个娴熟的民间画匠蜕变为一位大器的文人画家。以为画匠能成为大师,这和他的学习、反思是分不开的。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就必须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和社会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拓展自我的效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如今阅读《教师的第一课》一书,虽然感觉这书虽然也与不足,但是其提出的“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一章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好的建议。其实“教改科研”即是学习研究活动也是反思变化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从古至今就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我想我们今天面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新的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是很必要的,也许今天的学习就是明天我们由教书匠蜕变为教育大师(或至少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民教师)的一个转折点!身为一位教师要树立提高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追求的意识,这是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三个阶段、三个台阶。融三者于一体的教改科研就是是一个教师能够超越别人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及学习心得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理念同时又可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深有感受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教师正处在"不变则退,不进则败"的处境。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教改科研其实就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反思的过程。做好这个过程其实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只有立足课堂走进教育真谛的教育科研,才能让教师发展,才能让学生获益,才能为社会服务,才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尊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每一次的教研培训,每一次交流都是智慧的碰撞,所以,我们要珍视每一个激发思想,激励科研的机会,不断提高执教能力。
反思是极其重要的`,要有意识的把“反思”做成必备的工作。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要问促进教师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我的经验是勤快地记录与反思。我觉得把事件记录下来,把反思写下来,与我们在教学中单纯地思考相比,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方面去反思作为好的教学。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才成为今天的“能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可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让我们一起让学习和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在学习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感谢《教师的第一课》,它让我感触颇多,收获良多,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作为教师,如果不甘于平庸向往卓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作为一线老师,如果正迷茫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这是一本帮助教师自我成长的书籍,读中可以让我们体验插上教育理想的翅膀的畅快,在现实中找到执着前行的灯塔和力量。
本书从“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是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八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方法指导和发展帮助,既给新教师以职业入门的方法指导,又给多年从教的教师以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再度点燃力。书中向我们传达了教师职业的天命——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仰,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在现实与各种际遇中保持前行的动力,努力认识自己,学会选择从业的生命姿态,成就最好的自我。推荐了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9位人类历史上一流的思想家和教育大师,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人生,阅读他们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脚下的路走得更清晰。我们从事的是关于人的成长的工作,洞悉明确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科学从教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关于积极心理学、依恋理论、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情绪ABC理论在育人中遵循的法则,以及诸多心理效应在育人中微妙的促进作用,这些精华的理论都为我们开启了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正确从教的理论指导。教科研一直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发展短板,读过此书,我们会习得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的重要,以及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教育研究的思路,从多方面清晰课堂观察和研究的方向,为教师实现价值的成长找准方向。书中强调了写作对于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作用,日常记录、个案记录、教育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教育杂文等这些教育记录,都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不同形式,需要敏锐清醒的意识和笔耕不辍的持之以恒,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教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回归自我,守望幸福。此外,书中还阐述了教师口才和人际交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要素,口才是第一能力,要善于营造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之间温暖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共生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通过此书,我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要有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要培养、关心学生,要端正工作作风,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让脚下的路更加坚实,做教育人,做幸福事。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5
作为教师,如果不甘于平庸向往卓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作为一线老师,如果正迷茫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这是一本帮助教师自我成长的书籍,读中可以让我们体验插上教育理想的翅膀的畅快,在现实中找到执着前行的灯塔和力量。
本书从“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是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八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方法指导和发展帮助,既给新教师以职业入门的方法指导,又给多年从教的教师以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再度点燃力。书中向我们传达了教师职业的天命——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仰,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在现实与各种际遇中保持前行的动力,努力认识自己,学会选择从业的生命姿态,成就最好的自我。推荐了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9位人类历史上一流的思想家和教育大师,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人生,阅读他们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脚下的路走得更清晰。我们从事的是关于人的成长的工作,洞悉明确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科学从教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关于积极心理学、依恋理论、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情绪ABC理论在育人中遵循的法则,以及诸多心理效应在育人中微妙的'促进作用,这些精华的理论都为我们开启了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正确从教的理论指导。教科研一直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发展短板,读过此书,我们会习得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的重要,以及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教育研究的思路,从多方面清晰课堂观察和研究的方向,为教师实现价值的成长找准方向。书中强调了写作对于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作用,日常记录、个案记录、教育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教育杂文等这些教育记录,都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不同形式,需要敏锐清醒的意识和笔耕不辍的持之以恒,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教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回归自我,守望幸福。此外,书中还阐述了教师口才和人际交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要素,口才是第一能力,要善于营造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之间温暖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共生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通过此书,我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要有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要培养、关心学生,要端正工作作风,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让脚下的路更加坚实,做教育人,做幸福事。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教育年会上,读到教科室推荐的书目,窃喜,那些书,我曾涉猎,都是些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很不错的。但作为教师,阅读的面不能仅限于此,应立足教育,而又不囿于教育。总之,在阅读,且思考,总会让自己强大些。
说来羞惭,整个假期,阅读时间,少而又少,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仅是如厕或临睡前读了几页,以及在咖啡馆等候的间隙里,匆匆读了几行字,而这些都是积习,并非迎合“学校意愿”完成假期作业。
年前回衡,便直奔文海,挑了几本书,都是心仪已久的:刘瑜《民主的细节》、龙应台《野火集》、周国平《我思故我在》、还有一本记不起作者名姓的《新女书》。之前在定王台预定的胡兰成《山河岁月》、赵越胜《燃灯者》、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也一并带回老家了,打算静心读完,但习俗的力量过于强大,我再次向年节的陋习缴械,忍痛割爱。走马观花地阅读,很难有深的见地,时至今日,催交心得,于我而言,本非巧妇,这粒米之炊,实难完成。就拣印象深的谈一二则。
胡兰成的《山河岁月》,胡兰成的文字清嘉妩媚,意透词拙,戛戛独造。《山河岁月》写世上的人世亦如渔樵闲话,举重若轻,我爱不释卷:“从来民间起兵,开头多难免有巫魇,但这次武昌起义则很简洁,好像风日晴妍,波浪里涌出一朵白莲花。”“草木不惊,已都是春天,辛亥革命亦城郭山川无恙,就已经是民国世界,岁月都堂堂了。”“中药有药香,不像西药的难吃,中药的.颜色亦好看,这便使病人亦有了好性情,觉得这世界到底是美的,生之意志因之不曾失坠”……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肤体貌可见一斑,顿悟成趣,百味回甘。
赵越胜的《燃灯者》,语言干净、极富知性:“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贩夫走卒、因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辅成先生,不用说就是这样的燃灯者,而且是燃巨烛之人。”作者与老师情深,其交往枝叶,令人欣羡。读书人应如先生,“以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当代的士林,已不是先生那代人在青灯独守、古卷常翻中凝练出的沉静深邃。先生告诫我们要珍视思想的尊严,只因“思想的尊严滋生自足,从来不需权势者恩准。”先生说“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虽“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天总是要明的,“既然无能挽狂澜于既倒,只能寄希望于中华文化生命坚韧顽强,破土重生”。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暑假学校里发了一本《教师第一课》,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不时地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看到《教师第一课》这一书名,工作十多年的我产生了疑问:“在教师这岗位上我已度过多少春秋,我还得回到起点,从“教师第一课”开始?”带着可笑与疑问,我翻开了这本《教师第一课》这本书。
对照这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篇章,回想着自己的教书历程,可笑的是自己在懵懵懂懂中过了十几年,离真正的教师却是那么的遥远。现在的我除了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外,剩下的就是倦怠,毫无挑战,又怎能往更高的境界走?我该如何摆脱这种倦怠,拥有梦想呢?
还得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在我们抱怨日子陈旧黯淡时,其实我们可以用阅读去无限拓展心灵的领空,只要有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飞翔。当我们的精神摆脱束缚时,就是我们真正强壮的时刻;当教师的心灵开始飞翔时,就是教育翱翔长空的时刻!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可笑的想法,用心阅读从这里出发。读了这本书,我想这本书向我们推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能作为教师心灵飞翔的导航,引领教师一路前行。
一、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历不知难。”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交谈,教学中的言语表达,教改中的观点陈述,还是写作时的表述,语言贫乏,缺少理论支撑。究其原因,应是少阅读,即使偶尔读读,也是毫无目的,不曾深入。这本书对专业阅读的叙述虽然深奥,细细读来还是有所收获。
首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我想这应该是给我们读什么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次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那些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但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高度。从这可看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阅读,选择能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这本书。
接着是知性阅读。要进行咀嚼性质的研读,也就是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是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与其抱怨日子,不如用心阅读,迈开阅读的步子,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二、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书的第六章对写作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看来,若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就必须学会和善于写作。
说到写作,我除了职称晋升迫不得已写下两篇论文,平时不曾用心,至于书中所介绍的几种写作方式,日常的记录(教育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教育随笔(事理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书影评论、教育杂文),我虽有过教学中的思考,写下些教后反思,却是零零散散,没有坚持记录,也未曾认真梳理成文,更不用说进行专业写作。然而,新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由此可看出,要养成自觉记录教育、教学的生活习惯,坚持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这些碎片经过提取、理解再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
新教育中还提到专业写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研究。从书中的个例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个案式的研究应该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最初的写作应该记录下具体的案例,不一定是为发表而写,只要能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录下来就好,相信,只要能坚持写作,十几年过后,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也许能成为教育教学科研最为宝贵的材料。
三、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书的第八章讲到,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增广见闻,促进学习。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高人、榜样的引领和身边人的陪伴。新教育实验认为: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孤军奋战的时代应该终结,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一个共同的团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交流,交流的对象不局限于同一学校的教师,还可与通过网络结识的教师广泛探讨。当学校内部没有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就要寻找创造这个共同体。
因为阅读让我们学会了寻找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积极自觉参与,希望通过阅读成长自己,让自己翱翔成长。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9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一书,由玛琳.嘉伯.林德曼(美国)著。那到手的时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论的教育丛书,而更像一本实用的教学手册。此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
一、美术课程的基础。
其中阐述了美术在我们世界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详细记叙了各学段学生学习目标,美术特长学生教学计划等等。
二、美术的构成:
美术元素,构图原则以及艺术创作。这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分,因为其中涉及到线、形状、明暗、阴影、空间、设计原理、构图、构思等等几乎所有美术教学中的关键点,最有意思的是,每个关键点中,都有“学习动力小创意”这一部分,如“线”章节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在使用铅笔,试着用一下别的工具,钢笔或者炭笔等等,如果用力压着这些工具来画,会发生什么?如果轻轻地画又会怎样?一边画一边扭动画笔呢?你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握笔方法,比如握着一边或者顶端?”又如“肖像画”章节中,作者为孩子们练习画不同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各种方法:“当你悲伤、快乐、生气的时候,耳朵、鼻子、眼睛、嘴巴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吃饭、睡觉、大笑、哭泣、大叫、打哈欠、吹口哨、打喷嚏时、表情又会有什么变化?情绪对面部表情有何影响?当你感冒的时候看上去是怎样的?”“从三个角度观察模特头像,画三幅轮廓线画或动态素描,然后将三幅画叠加,让画面相互交叉”……
这让我想到了,一年级中《画自己》这一课,我着重对抓住自己五官特点这一方面,通过观察几个不同小朋友的脸,或者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来感受每个人五官的不同特点,但是,就算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表情不同时,五官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内容深深启发了我,为何不来一个喜怒哀乐的表情对比呢?在课前可以收集一个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课堂中,假如有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在课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并发现原来人的表情是这样有趣,画自画像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表情画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
从作者的这些小创意看,美术作业仿佛如同游戏一般有趣、随性,结合书中插图来看,教学活动更在意着学生的感知能力、学习动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对作品加以成人的审美观来看待。
三、美术欣赏:
观赏美术作品并作出回应——历史、分析、审美。这里也包含了各时期,各派别美术作品的简介。其中从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当代美术直到现代美术作了简要的记叙,包括各个时期艺术家的简介和作品介绍。这一章节中,作者还为老师们提供欣赏作品的方法,一幅画,怎样去欣赏?欣赏些什么?评判是否有标准?怎样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包括作品主题、视觉结构、历史意义、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驾驭各种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的?注意观察作品的'线条、图形、色彩、明暗、空间、图案和质感,以及它们与平衡、比例、主次、节奏、和谐、统一和对比的构图关系。这些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我想,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也会有借鉴作用。很多学生在到了高年级美术课堂上就仿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不会去思考而只是等着老师为他灌输知识,而我感到,我们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他们应该要能说、敢说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级,学生应该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师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学生从线条、图形、色彩、空间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谈出自己的想法,欣赏才有意义。
四、小学美术课程的建设:
计划、评价组织、提问。
在全书中,作者还很贴心地设计了各种实用附录,供教学时使用,如:著名艺术家、博物馆及其他资源、静物画参考素材,肖像画比例等等。虽然是关于美国小学、美国式教学的书籍,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凭着教育梦想和教育智慧,从教育科研的高度,进取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了一条适合教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案例,初中数学。本书深刻地反映了我们中学课堂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我从中受益匪浅,先将摘录和体会展示如下:
本书开篇罗列了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概念不清:运算符号错误;错用运算律;对负分数的概念理解不清;违背运算律;违背去括号法则。“这六大点也是我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以后的授课中应提前纠错,让学生少走弯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宽容与爱、尊重和理解。在学生出错时,教师要尊重、理解并宽容地对待他们,这不仅仅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及学生的热爱。“的确,在平时的授课中,我门太严了,不苟言笑,造成学生的紧张,这些做法不可取,应当严就严,多给学生勇气敢于说话,私下也应多关心关注学生。同时还指出教师如何帮学生纠错,
1、经过一个典型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误、师生共同分析错误原因,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本事。
2、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适当从学生易错的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加强对典型思路的分析,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3、让学生经过自己评价,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问题,自行纠错,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应结合实例助其理解。
如:”有些数学概念从客观事物的定向形式和数量关系中反映出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从实际事例或从学生已有知识中,退步引入并加以抽象,尤其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资料入手,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具有的上进心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帮忙他们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减少运算的错误。”即教师应帮忙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地,进取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理论中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的理念。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作为教师,如果不甘于平庸向往卓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作为一线老师,如果正迷茫在专业化成长的路上,不妨读一读朱永新先生的《教师第一课》。这是一本帮助教师自我成长的书籍,读中可以让我们体验插上教育理想的翅膀的畅快,在现实中找到执着前行的灯塔和力量。
本书从“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是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八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方法指导和发展帮助,既给新教师以职业入门的方法指导,又给多年从教的教师以职业修炼和职业提升的再度点燃力。书中向我们传达了教师职业的天命——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理想追求者,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仰,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在现实与各种际遇中保持前行的动力,努力认识自己,学会选择从业的生命姿态,成就最好的自我。推荐了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9位人类历史上一流的思想家和教育大师,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人生,阅读他们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脚下的路走得更清晰。我们从事的是关于人的成长的工作,洞悉明确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是科学从教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关于积极心理学、依恋理论、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情绪ABC理论在育人中遵循的法则,以及诸多心理效应在育人中微妙的促进作用,这些精华的理论都为我们开启了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正确从教的理论指导。教科研一直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发展短板,读过此书,我们会习得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储备的重要,以及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教育研究的思路,从多方面清晰课堂观察和研究的方向,为教师实现价值的成长找准方向。书中强调了写作对于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作用,日常记录、个案记录、教育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教育杂文等这些教育记录,都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不同形式,需要敏锐清醒的意识和笔耕不辍的持之以恒,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教师才能最大程度的回归自我,守望幸福。此外,书中还阐述了教师口才和人际交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要素,口才是第一能力,要善于营造与学生、家长、同事、专家之间温暖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共生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通过此书,我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要有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要培养、关心学生,要端正工作作风,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让脚下的路更加坚实,做教育人,做幸福事。
教师第一课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