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精选3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
最近在读《少有人走的路》,推荐是本不错的心理学书籍,目前读到第四本,每一本都有它的特色。
从第一本开头的“人生苦难重重”,告诉我们生活就是由各种困难组成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的成长,我们的心智得以成熟。
第二本书“让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远离谎言与伪善”,当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揭我们短的时候往往产生怨恨,并且进行报复以逃避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在面对教育子女过程中,孩子是社会中最弱势、最容易受伤的群体,又完全没有自主权的生命体,父母对他们享有绝对的专制与权威。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要求苛刻,另一方面自己却不够自律。以自己的特权及谎言给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对孩子独立的思想进行压制。
因此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帮助别人进步和独立成长,同时拓展自己的心灵。
第三本书“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对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对于死亡的认识,你有没有跟死亡对话过?我初中的时候一个夏天得了伤寒,就是体温会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发热或者低温的状态,由于第一个医生的误诊,吃了一个多月的药一直没见好转,有一天夜晚高烧的我躺在屋顶的竹床上看星星的时候,突然非常害怕,我抱着身旁的母亲问“妈妈,我会不会死?”那是我第一意识到死亡,并且给自己想象了各种死亡的过程及死后的场景。
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活着,爱自己、保持独立思考、具备做出改变的能力。
第四本书本来是告诫我们如何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我更喜欢的是作者对深度思考的阐述。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亲人,哪些人能让你由衷的佩服?是那些思虑周全又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从小时侯到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很多时候都会立刻对一些人、事进行评判。浅薄的思考甚至不经思考就得到的结论通常都是个人的偏见。相反,经过深度思考的东西,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但是每一次的思考都会让自己获益匪浅,最后的成果也更突出。
以前总是希望把自己陷于忙碌中,觉得只要是动起来就会产生价值,当发现自己清闲下来,其他人忙碌时会担心自身成长会停滞。现在的我更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思考,在行动与思考间进行平衡,减少因考虑不周而带来的低效。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我被一种力量和精神感动。这是一部心灵读物,它可以带领你走进内心,了解自己,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这部书是能轻松阅读的通俗版,但请不要因此而轻视它,它可以健全您的心智、改善您的生活,让您更快地走出困境、渡过危机。
这部书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20年。前三本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在美国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南战争的士兵提供治疗,其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的一系列伟大著作。第四本作者托马斯.摩尔,也是美国人,是一个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并拥有哲学学士、音乐硕士及神学博士学位。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问题,坚定地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部书英文一本,翻译后中文版是有四本:
第一本主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用沟通与理解的语气,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本质,引导我们去享受生活,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派克告诉世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第二本书的主题是勇敢的面对谎言。派克大胆地揭露人性深处的谎言,也直指自己国家的弊病。由于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懒惰和恐惧,所以面对问题和痛苦,人们常常会选择逃避,用谎言来麻痹自己的意识。被压抑进潜意识的痛苦,则会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纠缠我们。所以,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谎言,依靠爱的力量对抗一切谎言和邪恶。
第三本书的主题是与心灵对话。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欣喜,而不要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处在不同层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小心而灵活的对待它们。
第四本书的主题是心灵地图。正像书的副标题一样,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作者告诫要让心灵得到关怀,尊重它表达的讯息,给它时间和机会来展现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内涵和质量让它茁壮成长,最终会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我”。相信通过努力的心灵迟早会凝聚成那块神秘的“哲人之石”,成为人格的坚实核心。
这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表达的方式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读了这部书让我明白心理健康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心理的治疗更不是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就象作者所说:“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书中能作为勉励、自省的言语很多。每个人看后的收获都会有所不同,我毫无保留的推荐,希望更多人走上心灵成熟之旅。
这部书从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考虑尽量原味的问题,所以有些语句读起来会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优美,但我觉得不影响阅读的效果。
受此书的影响,引起我关注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早在两千年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见孔子对心理学的注重。
三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刘劭著有《人物志》一书中,将人分为圣贤、豪杰、傲荡、拘懦,并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美国学者施罗克曾将它翻译成英文,于1937年以《人类能力研究》在美国出版,向西方介绍了刘劭的思想。南北朝时期学问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颜之推十分关注儿童的心智发展,在《颜氏家训》中做有详细记载,这种以实物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测验方法可以说是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婴儿发展量表的先导。
我国咨询心理学由于抗日战争和文革的影响,发展几次受到摧残,改革开放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目前大部分心理学的教材和心理咨询和治疗用的测量表都来源于西方。近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心理测验的本土化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将更有自己中国特色。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我终于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5
从《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可以得知,自律是人们心灵净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
是因为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爱到底有多重要呢?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喜欢你、认同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生活没有乐趣,你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你的每一天似乎都毫无光彩。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喜欢和爱,有的人绞尽脑汁,甚至不惜放弃自我去讨好别人,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不至于那么黯然失色。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自带动力。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不需要用妥协来获取任何东西,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更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好友,生活过得井然有序。
爱帮助他们找到自我:
什么是真正的爱?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是父母对孩子的百依百顺,还是朋友之间的仗义之情,又或是陌生人之间的慷慨解囊?斯科特·派克对爱下了一个自认为不是很完美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真正的爱,不是浪漫的爱情神话,也不是依赖,而是一种强化自身和他人成长的力量,是通过努力不断拓展自我的一个过程。以前的`我总是不明白,杜子建初中毕业,在监狱待了六年,但是却写出了《活罪难逃》这样的作品。在非你莫属的舞台上,全国著名的眼科专家、美国眼科学会会员叶子隆还在一场面试中表示,自己比较喜欢杜子建随性的风格。
我想,杜子建能得到这些评价,并不是靠取悦他人,而是却取决于感受到了关怀和爱。在监狱里,杨指导员理解并尊重他,并且为了救他不惜被砸成重伤;在出狱后,他的妹妹借钱为他开餐馆,支持他写作,只希望他坚强地活下去。
真正的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而无关于我们成功与否,但是它会鼓励并引导我们突破自我界限,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消极性依赖:
生活中,我们也常见那么一类人。他们只在乎别人能为他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他们苦思冥想如何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却没有精力去关注和爱别人。
很遗憾,曾经的我就是这一类人之中的一个。在缺乏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内心也始终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里,世界无情并且混乱,别人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这种不正确的感知方式让他们并不能为自己的价值找到准确的定位。没有获得足够的爱也学不会自尊自爱,更没有办法给予别人真正的爱和关怀,这样的人找不到自我,他们将自己的价值寄希望于他人,如果没了与他人的关系,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
患有消极性依赖的人大多都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做的事情都是别人认为对的、好的事情,或许在某一个时段里面,他们可以为了去获取关注而尽力将事情做好,但是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更不能一不小心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决心和意志去解决困难。你们谁见过,能把一件事做到完美极致的人是被迫的呢?可能有,那他肯定要付出多几倍的精力,可精力是有限的。
自尊自爱:
追求独立自主是自尊自爱的表现。因为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才放弃外人对自己的看法,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并不会因为别人的否认就怀疑自己的价值,也不会因为遭遇低谷,就自暴自弃。对一件事情,我们敢于持有自己的看法,也无条件地接受可以促进自己成长的意见。因为我们爱自己呀!我们希望自己更好。
自尊自爱也是接受挑战的动力,是勇气的来源。因为能感受到周围的人给予的爱,我们不惧怕去探寻未知的领域,也不惧怕失败降临,我们只需要去经历就好,我们在经历中总结经验,拓展自我界限,从而完善自己。
现在我很感激我遇到的一位老师,他曾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告诉我:你去经历就好了。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6
自律这是让我们心智成熟的重要途径,而爱,则是让我们自律下去的动力。
斯科特派克的名著《少有人走的路》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心智成熟。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心智变成熟呢?斯科特派克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唯有通过自律才能让我们的心智变得成熟。
那么如何做到自律呢?他提出了四种自律的方法:
第一种叫推迟满足感。意为先苦后甜、先难后易,而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选择的先做容易的事情,把困难的事情往后拖,拖着拖着,就会感到无形的压力越来越重,思想负担更会加剧,导致幸福感降低。
第二种叫敢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敢于承担,敢于面对,不让逃避的愧疚和不安感时刻侵袭着自己。用一句“这是我的问题”、“这是我的责任”大大方方的承担下来,而不是推卸给别人。不然你偶尔会响起时,还是会被自己的逃避所困扰。
第三种叫忠于事实,我们要真实的了解自己,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绘制出一个自己的人生地图。我们不能抱着幻想去做事情。就单单这一点,我做的并不好。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还抱有各种幻想,可能是对感情,可能是对友情,可能是对美好人性。所以,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第四种叫保持平衡,生而为人,不可能一点脾气都没有,人怎么可能不发脾气,但是我们又要具有不发脾气的能力,既要发脾气,又要具有不发脾气的能力,这就是保持平衡的这样一种方法。
通过这几种方法,能够达到我们的自律。通过自律来解决心智不成熟的问题。但是,斯科特如果只写到这儿,就不能算是一本经典著作了,关键还在后面的部分。如果我们人,我们一直在自律中,就会出现一种风险,”我们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所以斯科特在这里就提出了衣蛾非常重要的概念——爱。
自律能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自律是人们心灵金华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律约束自己去承受人生的苦痛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有了爱以后,我们的自律才能坚持下去。那么什么是爱呢?
斯科特在这本书里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爱不是欲望,爱是意愿。就是我愿意去做,而且我真的做了,这就是真正的爱。而欲望呢,往往是我想做,但是我却没有做。爱与自律在这里提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爱是自律能持久能够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因。
爱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爱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只有拓展了你的自我界限,让我们跟世界融为一体,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你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了,那么我别人,其实也是爱自己。这样就能持续的拥有这样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7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作者认为,人生苦难悲喜参半,我们应该以足够的勇气,责任、爱去面对,而不是逃避。只有面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才能够在势力范围内超越自己,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完整。
因为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去解决它。而现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遇见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家人、朋友甚至爱人能给予的都只是建议,只有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自己在没有强大起来,势力却是势单力薄的,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了推脱、懒惰、趋利避害的处事方式,这就会形成与人而愿背道而驰的性格特点。
其实问题、困境、麻烦这个东西,本质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一笔成功跨越就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如果你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遇见问题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或者抱怨,总是找借口,而是积极主动面对,敢于突破,才是最佳捷径。
可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做事纯凭感觉和经验,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推卸责任,不主动解决,而是止于难于对付,长此以往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被动,精神状态也不好了。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未来数不胜数的碰壁对他而言必然会成为寻常之事。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勤于努力,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以一种积极、好奇的心态对面对,去接受新挑战,那么他一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以飞跃式的速度在成长,他一定在群体中也是耀眼的,因为他积极、乐观,有感染力,是个正能量爆棚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其实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让我们战胜恐惧,克服懒惰,逐步走向积极、乐观、成熟。书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就是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部分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而开始接受挑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踏上走这条能让自己变得成熟的路,越来越强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8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9
我们小学教师最容易见证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但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长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间,我迟迟未动笔的原因来自于我整个假期期间读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猫扑论坛,看到一个关乎自我成长的帖子,帖子中推荐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网搜索了下,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辗转买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书中对我们平时有感觉,但却神秘的情感做出了详尽深刻的剖析,不仅有说理还有案例,让人看了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自律?揭开爱的神秘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成长与宗教有什么关联?
我是一名女性,毫无疑问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爱的话题。在此书中关于爱有这样一段论述:“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看到这句话,我不禁疑惑:难道不是吗?难道我误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认知。看了后我才明白:每个人从孩提时代最初发育开始就会衍生出“自我界限”,这种自我界限能让自己产生安全感,并且有利于自身心理发展。但是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寂,不快乐。但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寂寞,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似乎能够使之实现“逃亡”,摆脱孤独和寂寞;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溃,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是一种幻觉。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这种感觉就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现实会击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号》中,Rose和Jack因为阴差阳错相识,彼此吸引,Rose跟随Jack在下等舱尽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头感受海风,并与之坠入爱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于他们的不同,生活背景、经历、环境,这些不同让Rose看到了与众不同的Jack,在她内心本身就隐含着冒险的因子,想要离经叛道,想要在她的那个生活圈子与众不同。他们打破了自我界限,触角互相融合,被吸引,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泰坦尼克号遭遇海难,这场海难让这份感情得到永恒。
试想一下,如果船没有遇到海难,他们的感情还能维持下去吗?可能彼此生活环境、成长背景、思考方式都会成为这段感情发展的桎梏,最后无疾而终。真正的爱,一定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让自己的触角不断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能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最终我们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这种爱会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和惬意。
诚如对爱的认识,每一种人生体验都会在挫折、痛苦中得到升华,只有承受这种种生命之痛,心智才会得以成长,找到真正的自我。静下心来,细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最后以泰戈尔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在山中
寂静涌起
以探测山峰自己的高度
在湖里
运动静止
以静观湖水自己的深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0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应对自我的问题?……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此刻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本事。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出改变。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在必须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够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理解挑战,才能够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1
周末参加了花生妈妈的读书会,和大家一起悦读。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在育儿方面也看了不少书,基本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看什么。有些教育经典也看了几遍,结果呢,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何育儿圣经所说的从大的道理,比如爱、放手、信任,到小的细节,比如不要陪孩子写作业等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屡战屡败,挫败感倍增,从而怀疑自己的情商和能力。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育儿书,是从原生家庭到夫妻关系最后深入到哲学宗教信仰层面的探讨自我成长的书。
多年三代同居的.温馨和纠葛,过渡到夫妻二人独立养育,从全职后初期的忧郁、彷徨到现在的坦然和积极的面对,回首过往,虽然前路漫漫,却已经看到了自我个性的多面,那些被光彩掩盖多时的疤痕。而这些疤痕正是我从孩子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现在重又慢慢开始关爱,就如我要不断地学会呵护那些弱小的性情。这个过程可能是披荆斩棘、困难重重,也许是我从此书中收获最大,也是走此道路的意义所在。
和各位妈妈交流,一个话题一句话就能找到共鸣。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育儿的方法也都不是放之四海的经典,不要迷信什么虎妈羊爸的道理,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只有找到你们一起协调的频率,自会奏出属于你们的旋律。这旋律中除了悠扬的曲调也会有如暴风骤雨般的强音,时而的忧郁时而的欢快,唯有这般,才是丰富的变奏曲。
别人驭儿之“术”可以借鉴,但不要偏离了自己的主旋律——不能失“道”。缺少爱的“术”是功利主义的操纵和控制,而盲目的爱又会导向束手无策的迷茫和放纵。所以虎妈和羊爸也都是别人家的爸妈,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都会有看到“别人家孩子”时的自责,转手就把压力放在孩子头上,殊不知孩子和自己身上都背负着大大的包袱。我们一直在前行,拉着孩子的手,直到放手目送让他去远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2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作者认为,人生苦难悲喜参半,我们应该以足够的勇气,责任、爱去面对,而不是逃避。只有面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才能够在势力范围内超越自己,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完整。
因为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去解决它。而现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遇见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家人、朋友甚至爱人能给予的都只是建议,只有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自己在没有强大起来,势力却是势单力薄的,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了推脱、懒惰、趋利避害的处事方式,这就会形成与人而愿背道而驰的性格特点。
其实问题、困境、麻烦这个东西,本质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一笔成功跨越就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如果你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遇见问题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或者抱怨,总是找借口,而是积极主动面对,敢于突破,才是最佳捷径。
可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做事纯凭感觉和经验,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推卸责任,不主动解决,而是止于难于对付,长此以往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被动,精神状态也不好了。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未来数不胜数的碰壁对他而言必然会成为寻常之事。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勤于努力,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以一种积极、好奇的心态对面对,去接受新挑战,那么他一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以飞跃式的速度在成长,他一定在群体中也是耀眼的,因为他积极、乐观,有感染力,是个正能量爆棚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其实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让我们战胜恐惧,克服懒惰,逐步走向积极、乐观、成熟。书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就是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部分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而开始接受挑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踏上走这条能让自己变得成熟的路,越来越强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3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主要讨论的方向在于成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但走向成熟是人生必然的方向,况且持久而平和的幸福人生也离不开成熟。从书中,我了解到了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真正迈向成熟。
突破这道坎的首要条件便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懂得自律,承担起责任,然后才获得相对的自由。就好比目前我所在的民生银行从事的客户服务工作一样,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紧张,特别是领导以及组长,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在等待着去做,而且现场一旦出现了爆线的情况,组长们都会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事情顶线,根本没有时间在后面盯着你该做什么,只有自己自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维持整个秩序的进行。
其次就是否定自己,这也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在旁人眼里,在银行工作是一件非常闪耀的工作,可是我自己心里却不断告诫自己,不要被表面的光华所催眠,一定要不骄不傲,一步一个脚印。能为每一个客户提供给最好的服务,能让客户觉得选择民生银行是无比正确的选择,那才是我的职责所在。
第三,要学会理解,理解不仅象征成熟,理解更是一种境界。在平时的接线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情绪激动言语激进的客户。此时如果不能理解客户的心情,设身处地为客户想一想,一味被情绪带动,那不但不能迅速的为客户解决问题,还可能出现被投诉的严重后果。学会理解,不但是理解别人,更是需要对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完美的服务。
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重视简单,不因为简单而轻视。虽然目前我在客服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碰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但往往最严重的错误却并非与难易程度成正比,往往发生在最简单的环节,这正是因为不重视或者不在意的缘故。所以,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客户的每一个问题,无论难易,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万无一失。
在民生银行工作的这些时间,不但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让我慢慢走上了成熟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4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我做自我的心理医生,解决自我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务必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务必透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宗教,只是也许自我不明白而已。当你坦然应对自身的问题并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我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我是可能到达“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好处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务必如此。此刻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我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5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有两本,但是只读完了一次。不过听完樊登老师的解读,我感觉自己真的白读了:我只读出了自律的部分,却没有明白最伟大的一个字:爱。
爱真的太伟大了,她允许、包容、倔强又理智。她让人生在无常中多了一点涟漪,也让这点涟漪照亮了这个世界。话说回来,这本书是通过自律这条路,来讲述了爱是什么,怎么去爱。
关于自律,我是从不久前才开始理解的,也是从点滴开始做起。三年前,我开始健身,不断的健身,让自己的shenti一直不停的突破;一年前,我开始写作,到现在也有两百来篇了吧;不久前,我开始练习演讲与分享,接受别人的反馈,提高自己的技能。我天天听樊登读书会、学习PPT、早起跳绳准备健身餐、晚上又去健身与更新公众号,然后早睡。
在别人看来,我是极度自律的。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想要的生活方式罢了。
书中说自律的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自律并不是绝对的自律,而是要平衡需要、目标与责任,找到平衡点,保持人生这辆车一直行驶在对的方向上。而爱是什么?爱就是不断扩宽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孔子讲仁爱,“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就是仁爱。
自律是通往,而爱,恰恰也是自律的养分。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通过理解来走向仁爱的道路。这样的人,少有,且值得珍惜。
我有一良友铁钉,一直保持写作。最近一件事情发生在她身上,公交车上因为善良被骗了一千元。有人笑她笨,这都能被骗;有人说她善良,但是是吃亏的本源。她当然也生气,不过求仁得仁,何怨乎?
继续保持正念,一直坚持前行,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学习与享受这段人生,也就够了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6
春节放假值班,闲下来阅读了我的生日书,《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一部关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学著作。
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为他们都有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总是不去面对问题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想,营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完美的虚幻空间,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应该迎难而上,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书中第一篇谈到了“自律”,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现实、保持平衡。对于推迟满足感,我们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一时成绩的满足,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工作时要先难后易,彻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长自己的满足感;而对于承担责任,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尊重事实,20xx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个严冬,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找到20xx年属于我们的机会;最后就是保持平衡,一味的自律,就会变成压抑和束缚,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自律方式去面对问题,张弛有度,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
20xx作为公司的“变革年”,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20xx年的航运市场好比一座独木桥,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起跨过。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0xx要亮出我们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7
假期读了校长推荐的两本应属心理范畴的书籍:《少有人走的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说实话,就两本书的书名而言实在引不起我多大兴趣,尤其前者还让我产生些抵触情绪,这大概就是本书作者所说的潜意识的恐惧吧!(“少有人走的'路”让我联想到:坎坷艰辛困苦孤独……)我是作者说的那种吃蛋糕会先吃蛋糕后吃奶油的人。于是我选择先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
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除了因译文的原因读起来有些生涩难懂不顺畅之外,书中的内容对我个人的心智成熟确实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让我很快产生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书中所说的那种神奇、神秘的力量,我坚信这本书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只“圣甲虫”。回顾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一再缩短,常对青春不再,对生老病死,对时常厌倦的工作生活,对不可知的未来充满茫然无措的恐惧。每当这时我便习惯于借助书籍给自己增添勇气,并且总能碰到挈和当下心情的一些颇受鼓舞的东西,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慰,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内心的平静甚至愉悦。这大概就是神秘力量的作用!打个比方,如果说以往这些对我有帮助的文章书籍是“偏方”,那么《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则是良药,区别在于后者比较专业,它带给人内心的并不是短暂的平静和安慰,我想那应该是不断成长的直面人生的坚强和勇气。
很佩服作者敢于选择这样一条“少有人做的路去走”,其艰难、漫长、充满的挑战性,我想只有亲身经历,否则是没有办法体会的。仅从作者的描述还是不能感受作者的感受,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样,读者看到他描述的过程可能很简单甚至有些戏剧性,但实际心理治疗的过程要比所描述的枯燥、乏味、痛苦的多。我相信,这条路一定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苦无数倍。从作者叙述中,我能感受到只有那些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坚韧的意志,充满爱和智慧,而且勤奋的人才能从事这项了不起的职业。作者不仅具备了这些职业素质,更具备了放弃舒适人生之路的勇气,才能够使自己的心灵之路走得更远!人生之路是有限的,心灵之路却可以无限延伸并且不会老去。写到这儿,我想到了假期中读到的另一本书《夏山学校》,校长尼尔说:“我觉得年龄和一个人的思想没有什么关系,我遇见过二十岁的老头子和六十岁的年轻人。我现在是以年轻、热忱、生气勃勃和乐观来衡量一个人。”我相信,一个人有一个强大的心灵,才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在假期陪孩子上篮球课时,我把《少有人走的路》推荐并借阅给一位家长,于是她也把很珍爱的这本《夏山学校》借给我,据她说几次出国都带在身边。我读了也很喜欢,得到不少启示,推荐给大家!这位家长朋友的朋友也推荐她读《少有人走的路》,看来这本书确实像书中介绍的那样是由口耳相传而逐渐得到大家认可和喜爱的。
从开始读这本书,我就一直跟随作者的叙述和指导来学习并思考怎样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对我个人而言书中第一部分内容对我的帮助更多一些,推迟满足感,懒惰与恐惧,自律等方面的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列举出的生动事例让我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通过作者的案例分析让我清楚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所在,使我豁然开朗,作者提出的指导方法对我也很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还清楚地认识到,要让心灵得到不断地滋养,使其成长,逐步成熟,仅靠阅读一本书籍,学习其中的几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条艰难的路程,如果确定要走这条路,那么这本书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要学习作者身上许多的优秀、坚强的品质;努力了解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补充、扩充自己的人生地图;不断与懒惰、恐惧作斗争;在人生的路上踽踽独行……虽然步履维艰,但坚持下来的人却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的人生风景!书中对于我的很多启发指导,我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慢慢消化实践,来实现自己心智的不断成熟。
在阅读《少有人走的路》和《夏山学校》这两本书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即作者并不避讳谈论他们失败的经验。这能够给我极大的安慰,这些失败的经验在告诉我们,这些成功人士也非“圣贤”,避免了我们对其言论的望而却步或嗤之以鼻。我想,成熟的心灵就是这样,可以迎接成功,也可以拥抱失败,这样的心灵才能更加成熟,最终走向成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8
看完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触颇深,如沐春风。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时代的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一些人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
每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还是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纪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长,逃避成长后应承担的责任,逃避现实。詹姆斯·艾伦说:“当你勇敢面对问题的那一刻,问题便瓦解了。”所以,我们要积极面对成长而不是逃避。
成长是五彩斑斓的,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鲜花,就会有荆棘;有歌颂,就会有嘲讽;有信任,就会有误解。
我们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欢鲜花,就不能绕开荆棘;享受歌颂,就要忍受嘲讽;获得信任人,就要承担误解。
成长的过程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冰心说:“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因此,即便我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要勇敢面对。
《少有人走的路》中还讲述了“爱”的力量。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一直无法正常生活,就构成了“依赖性”,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爱不能滥用。有限的爱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爱和关心,我们也必须有所选择,确定谁更适合作为爱的对象,谁更值得我们付出真正的爱。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9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缘起于某日偶然收看的节目——“总裁读书会”,当期节目中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徐海瑛女士向大家推荐了她多年珍藏案头、时看时新、不断汲取养分、开导心灵的心理学读物——《少有人走的路》。
光是“总裁推荐”这样的光环,就让我对这样一本人人可读的心理学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20年的时间这样的销售业绩和畅销程度更是书本内涵品质的保证。
书本开篇“人生苦难重重”,一句话道出了生而为人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会遇到的成长难题。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而组成,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整本书通过四个章节,为我们提供了自律、爱、信仰以及恩典等战胜难题、治愈心灵的钥匙。这些打开成长之门的钥匙,每一把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揣摩。由于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疗医生,他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问题,因而整本书所普及的心理治疗案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司空见惯”的行为,只有跟随作者慢慢揭开面纱后隐藏的心理问题,才让我们更清醒的认知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改善习惯、感受幸福的正确道路。
感恩偶然之中发现的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治愈系读本,让我在审视自身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孩子的身上,我想有了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能更好的教会他们理解、感受自律、爱与尊重。
感谢作者让我能够更加清醒的看到自己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是一本神奇的读本,大概需要一辈子去慢慢领悟和感受。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0
“ 探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他们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因此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
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其它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本身也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分清科学的领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一个无意识反应则是,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按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划分,正是这个划分,在确定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是,这项不成为的社会契约在今天已经毫无意义了,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可怕的分裂工具,将我们的社会拆得七零八落。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非常杰出的能力,他们能够把相互关联的事物分割在各个密闭的空间里,使它们彼此无法接近,结果导致巨大的麻烦。而联合,就是要求我们勇敢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压力。所以,当我们综合考虑问题,并愿意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时,我们就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忽视了什么?或早或晚,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最后这句话,我到一直都很赞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1
像书名一样,如果是二十岁的我看这本书,大概会摔书,大概也切合这本书的书名《少有人走的路》,因为要读完这本书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迟自我满足的能力。
书中大部分内容描述的是是什么的概念,很少描述为什么或者对其一笔带过,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对是什么的解释,而不是为什么活着怎么样的解读。
读者如果缺乏对进步的强烈愿望,很难从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坚定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意志,不具体的比喻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抽离感。
我经常有的一个感觉是,很多道理我们都懂,要做到却很困难,就像我们总因自己乱发脾气责怪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脾气暴躁的深层原因,只想想办法把脾气压制住,却往往适得其反,更添痛苦。了解自己的缺陷来自于原生家庭,并对了解某些行为对与错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了解自己性格的形成复杂得多,却很有必要。只有把问题的症结打开,才不会一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对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说教,让人很容易产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体的行动和事例的支撑对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让人看见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才有动力作出改变。
与此同时,作者提出“真正的爱”的概念,当我们拥有真正的爱时,就愿意推迟满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爱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对方,站在他们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对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对患者很重要。这一点,和现代心理学的观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斗争,但是越是斗争,越恐惧,越想逃避,结果越陷越深。一边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早日“做个正常人”,一边又不停受挫,对现实越来越失望。直到这几年,接触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才慢慢对自己有了了解,也慢慢放松了心态,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对,对外界的看法也更宽容。
书籍真是个好东西,人与人的理解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从书籍里,我找到了多年不曾体验过的被理解和鼓励,也找到了面对人生的勇气。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书的陪伴,我现在会过得怎么样。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从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2
最近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书中说:“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网上真人赌博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做成功一件事情能获得满足感,多次的成功有可能让人内心膨胀,从而止步不前,很难再获得更多的成长。推迟满足感,并不是永远不知足,而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生活,为了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坚持向前进的信心。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面对并且感受被问题缠上的苦恼,冷静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网上真人赌博结束后的快乐之感。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生活这条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步。
本书的作者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同时“爱也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要对孩子的教育负责。专制和控制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只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其结果往往是孩子会产生不安的恐惧,而且这网上真人赌博份恐惧或许会从童年时代延续到成年以后甚至更远的时间段。相反,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爱灌注进去,会催化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更容易将大人的教育听进去,使得自身获得成长。
不是一味地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尊重事实,微笑面对,然后接受,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这就是网上真人赌博生活一步一步教会我们的,最终也使得我们的心灵走向成熟。
自律是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爱是促进自我和他人心灵成熟的方式。“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网上真人赌博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收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只有将自律和爱相结合,使两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持平衡,才能使自己获得成长,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的方向,忍受艰辛和磨难,最终才能达到新的人生网上真人赌博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3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来罢,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4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作者认为,人生苦难悲喜参半,我们应该以足够的勇气,责任、爱去面对,而不是逃避。只有面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才能够在势力范围内超越自己,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完整。
因为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去解决它。而现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遇见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家人、朋友甚至爱人能给予的都只是建议,只有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自己在没有强大起来,势力却是势单力薄的,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了推脱、懒惰、趋利避害的处事方式,这就会形成与人而愿背道而驰的性格特点。
其实问题、困境、麻烦这个东西,本质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一笔成功跨越就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如果你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遇见问题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或者抱怨,总是找借口,而是积极主动面对,敢于突破,才是最佳捷径。
可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得意于自己的经验与资历,做事纯凭感觉和经验,遇到麻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推卸责任,不主动解决,而是止于难于对付,长此以往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被动,精神状态也不好了。其实对于这样的人,未来数不胜数的碰壁对他而言必然会成为寻常之事。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勤于努力,不断地更新和调整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会漠然,而是以一种积极、好奇的心态对面对,去接受新挑战,那么他一定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以飞跃式的速度在成长,他一定在群体中也是耀眼的,因为他积极、乐观,有感染力,是个正能量爆棚的人,谁会不喜欢呢?
其实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让我们战胜恐惧,克服懒惰,逐步走向积极、乐观、成熟。书中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就是从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四部分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而开始接受挑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踏上走这条能让自己变得成熟的路,越来越强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5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我做自我的心理医生,解决自我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务必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务必透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宗教,只是也许自我不明白而已。当你坦然应对自身的问题并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我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我是可能到达“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好处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务必如此。此刻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此刻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我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6
一向都没有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总是觉得好像书里的文字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但是看过之后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本书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认识了多少!其实它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应对和勇气。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理解。
作者说过,放下人生的'某些东西,必须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应对死亡。任何的放下在必须高度上说都是放下自我——放下速度、放下情感、放下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己、自己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能够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应对放下,应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一一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应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应对然后理解,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忙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应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应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一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应对,才能够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必须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快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7
读《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看到一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生孩子,是因为自己想要孩子;我们对人好,是因为想被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去爱别人,是因为自己需要去爱人;我们爱孩子,是因为自己想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己扩展,而非纯粹的自己牺牲。如果我们常常对人说,你看看我对你多好、看看我有多爱你,那么,说明我们并不真正爱这个人,我们爱的只是自己,我们不停地提醒他人:看,我这个人有多好!我这样还不值得你来爱我吗?!
现在,我已经不再对学生说,我这样是为了你好,因为我现在觉得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假的一句话。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自以为对学生“好”的时候,其实是想通过这种“好”,让学生考得更好、做得更优秀,然后我们也会被认为是优秀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好”,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想被人认为是“优秀”的需求。让我们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任何人来评价你的教学,你还会对学生“付出”那么多吗?你还会对学生那么“好”吗?发自内心、对学生无条件的好才是真的好,这种好,不用我们多说,学生也是能感受到的。
我研究教学,只是因为觉得地理教学还有点意思,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不研究教学,不研究如何将一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会不愿意听课、会捣乱,会没人听课,我的心情就会很差,我在课堂上就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不断研究教学,想尽一切办法将课上得更精彩,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难道不是吗?当我上完一节精彩的课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不是很愉快吗?当我照顾好了自己的感受,学生也能从中获益。一个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老师,是很难教出一群快乐、幸福的`学生的。
所以,亲爱的同行们,别再说“我怎么怎么努力,是为了你们”这样虚伪的话了。说实话,现在的我再听到这样的话,会脸红。
对儿子,我也要慢慢进化成绝不说这句话。是为他好、还是为我自己舒服,不用说出来,孩子天生就可以感受得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8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着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精读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9
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在备考心理咨询师学习期间,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在心理学研究上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在字里行间我又认识了坦诚的斯科特,他敢说大家不敢说的话,把大家隐晦的内心感受付诸通俗的语言,给我不少的提醒和启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长。”这句话久久在我耳畔萦绕。成长之旅应该等同于人生之旅,心智的成熟是人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制高点,如此艰辛难道我们就望而却步吗?少有人走的路虽然艰辛,但是斯科特的文字却不会让我们恐惧,他带领我们在经历艰难中提升认知高度,让我们拨开内心的阴霾去获取阳光。
一、揭开问题的面纱,学会自律不逃避
书中说: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扪心自问,确实如此。还记得初中时,一向乖巧听话的我因为做错了什么事,被母亲呵斥,感觉十分委屈,转头冲出家门,向海边跑去,泪水随风而去,委屈也渐渐淡了。当跑到海边,回过头来远远望见母亲在能见到我的地方驻足远眺,心中又有些后悔自己的冲动了。之后对于这件事,我和母亲都避而不谈,可是我却将这件事深埋在心底,因为当时我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即使一闪而过,但也的确有过。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我怎会冲动到这种地步!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告诫自己遇事要冷静,要自律。“自律”二字说来简单,但做到却不易。看看我们的学生,长时间玩手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身心健康,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手机一到手,坏处早就抛到了脑后。再说说我们自己,阅读有益于开阔视野,积淀见闻,可是我们能做到闲暇时间以书为伴吗?斯科特说:“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自律往往让人不是很惬意,甚至会忍受痛苦,但是忍受住之后会获得成长的快乐。加入雪梅读写成长团队以来,我逼着自己每天坚持阅读,每周写一篇文章,一定不掉队。当手机“滴滴”传来大家在群中闲聊时,我也想观望和加入,可一旦滑开手机,心就会被牵引而去,于是我把手机拿离身边,虽然不舍,却能换来一段时间心无旁骛的阅读,当时间随着读书而流逝时,会收获文过留痕的欢愉。坐在电脑前,随着键盘的敲打声,将自己的心情故事、读书感悟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也是痛苦的,有时文思泉涌却不知从何处着手,有时黔驴技穷但必须按时完成,也有时苦恼于无法用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当夜半钟声响起的时候,搓搓红肿的双眼,看着自己完成的“佳作”,真是痛并快乐着,偶尔文章见报,苦尽甘来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也会激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二、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承担责任促成长
子不教,谁之过?责任在家长,也在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帮学生解决问题呢?
拖拉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有或重或轻的“拖延症”。作为任课教师,我最苦恼的就是不停地追要学生未完成的学习任务,班上那几个拖拉磨蹭严重的孩子,肯定是点名率最高的。斯科特也曾接待过“拖延症”严重的患者,他的处理方法给了我克服学生拖拉习惯的灵感,那就是推迟满足感。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快乐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计划对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奖励其用节省的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班级书柜和学校读书角会为他们开放。
小学生告状是最常见的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告状时,总是先数落他人的不是,却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斯科特认为这是很多人会存在的不敢承担责任的心理问题。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所以,今后遇到告状的问题,我会让学生先指出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其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再点出他人的错误,以此来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睿智的应变力,书中的很多案例是学生也会存在的心理问题,读过之后,让我面对学生的问题更多了一些经验的储备,我会努力以平常心来应对,帮助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
跟随《少有人走的路》一路走来,我在正视自己的问题中获得行动的动力,在反思教学中触碰出点点智慧的火花。打开心之窗,虽然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是只要肯打开,就一定会有阳光照进来。这本书给了我勇敢面对问题的力量,我携着这份力量出发,在自我勉励中也要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我的学生,让我和学生一起获得心灵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0
很多书籍热销排行里靠前的都是心灵鸡汤、心理著作、名人传记。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真诚是生命的药》就是一碗美国知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学鸡汤。
所谓心灵鸡汤在我看来分两部分说。首先如果你不相信有什么励志的事会发生在平凡的自己身上,那么这一生再好喝的“鸡汤”对于你都是毒药;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经历过生活的一切还满脸微笑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那么这份“鸡汤”我推荐给你。
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让我想起了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
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多人一直在强调你要去适应社会,不要让社会来适应你;你做任何事要讲情商,智商只是决定了这个事对不对,情商才决定这个事情做的成不成功。确实很久很久没有人说过真诚这个说法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灰色地带变成了上台面的秘密。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礼仪必不可少,但如果滥用,反而会钳制住良知,成为捆绑生命的绞索,让人们之间充满了虚伪和情商。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礼仪而是真诚。
现代社会中无论工作、生活、爱情、婚姻、社交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然,问题总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选择无视问题的存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人暂时逃避,但最终却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引发更强力的痛苦。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凡不能摧毁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逃避痛苦,就犹如麻木的人感觉不到疼痛一样,会使心灵变得不堪一击,最终走向畸形。保持真诚,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必须经历痛苦,承担责任,而不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用虚假的东西加以掩盖。
还记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刚刚提出来的时候,每天反复的学习始终感觉体会不到这个精神的真正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突然大彻大悟,这不就是在提醒每个中国人要直面问题,拒绝逃避,敢于解决,勇于担当。
真诚必然会带来诚实的痛苦,而这样的痛苦必将得到回报,那就是能让我们的心智成熟,内心更加的坚韧不屈。是的,真诚,你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笑着在黑夜里飞奔。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1
人生过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人生随其然,生活何其烦,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在焦虑的年代,如何抛开世俗,获得精神的成长?
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过一些事,才知道经验。
阅过一些人,才知道历练;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财富。过了一辈子,才知道幸福。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自己开心自己乐。
简单,是人生的至境。小时候的欢乐,是单纯带来的。长大后的痛苦,是复杂给予的。越长大越孤单。小时候,在没人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快乐,因为有花草作伴。
长大后,越在人群中,我们越感到孤单,因为人心叵测。简单,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无欲无求无失望,来去随缘少徒劳。简单,是最大的快乐。
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不懂宽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不懂选择,再努力也难以成功;不懂行动,再聪明也难以圆梦。
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难以大成;不懂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不懂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不懂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懂爱的人,才知道珍惜,懂心的人,才知道可贵。
懂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懂爱护人的人,才能幸福,懂怜悯的人,才有爱心,懂感激的人,才能心善,懂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回报。
懂选择的人,才能做大事,懂坚强的人,才能承受打击,懂感情的人,才能得到真爱,懂人情味的人,才能得到尊敬。
越聪明的人,其实越累。在乎得多,割舍就难,往往失去的也就越多;追求的苦,心事就重,往往美好的也就越少。
人生中,有些东西,只是数字,不必太刻意;有些人,只是过客,不必太留恋;有些事情,也只是事情,不必太奢望。
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一个简单的心境,一种幸福的感觉,即使不完美,也是最美。
生命中,遇见一些人是一种幸福,而遇见一些人则是一种灾难。人,无完人,但要真诚,真实;事,无巨细,但要尽心,尽力;情,无绝美,但要无愧,无悔。
这世界,原本干净,美丽;这人性,原本善良,质朴;这遇见,原本清澈,简单。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一颗安静无尘的心。
谁都有脾气,但要学会收敛,在沉默中观察,在冷静中思考,别让冲动的.魔鬼,酿成无可挽回的错。
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谁都有底线,但要懂得把握,大事重原则,小事有分寸,不讲情面难得别人支持,过分虚伪亦让人避而远之。
人生的路那是要靠自己行走,无论如何选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对错更无须后悔。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恒不变。当你失败、痛苦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当你成功、得意忘形的时候,你也要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
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而他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沧海桑田,我心不惊,自然安稳;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心情不好时告诉自己: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
过去只可以用来回忆,别沉迷在它的阴影中,否则永远看不清前面的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离合是人生的规律,不必在意,何须伤悲。
人在轮回路上,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相逢,也总有一些失之交臂的陌生。缘分有聚散,有人能随行,就是一种温暖;人心有冷暖,有人能懂得,就是一种幸福。
握紧几份真情,以心交心;拿出几许真诚,以诚换情;相识于真,才能相知于心;相处于纯净,才能相望于透明;相守于珍惜,才能相伴于一生。
人生的诸多烦恼,其实源于自己。风的摇曳,是一道自然的风景,无需牵强;雪的飞舞,是一页自然的诗词,无需奢念;心的悸动,是一抹自然的情愫,无需过多地在乎。
每一天,是一种终结,也是一种开始。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给自己一个微笑,一起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快乐,人生处处是阳光。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2
很少有书,我看了之后会写读书笔记的。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写得很好,对将来会有所帮助,因此写下读书笔记,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这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书,其中有详细的逻辑分析,也举了很多病例解释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须要有“自律”,遇到问题时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它。我身边就有一个人,天天过得浑浑噩噩的,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享乐。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懂得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周围的人的成长,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这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是“懒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懒惰的特殊形式“邪恶”则是指主动捍卫自己的懒惰,它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这下知道“邪恶”的另一种定义和本质。)书中同时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经意流露出的“潜意识”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_因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抗拒潜意识而产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理念,对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帮助。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倾听自己的潜意识,虽然很多时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终意义何在?我们在心智逐渐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最终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我们走了“少有人走的路”_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们到达了顶峰,周围有很少人和我们在一起,前面也没人带路,我们不知道前面的路接着怎么走,这时我们可能会难以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会产生孤独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3
今年8月在西南大学,好朋友送了一本书给我——《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旅程》,当拿到这边书的时候,一看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就爱不释手了。短短一周读完第一遍,颇为震撼,对我来说,已经很多年没有读到这样优质的可以提升认知和自我水平的好书。特别是里面的许多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一直在苦于寻找的答案。因此,我决定将里面有用和有效的内容再次提炼,一是加深对书内容的理解,二是将自己融入到书里面,去解决那些理不清,道不明,但又时时影响我的那些主观的判断。
《少有人走的路》一共有八本,这本“心智成熟旅程”是第一本。樊登讲书里面也特别推荐了这本,当我读完“心智成熟旅程”后,我又买了全套书,将最新的多的这本“心智成熟旅程”送给我的员工读。这本“心智成熟旅程”,是这一套书的起点和根基,后面的七个系列,是基于第一本而从各个方面再深入探讨和以小说的方式来论述的。这套书提到了许多作为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却自己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认为成熟应该是跟人的年龄成正比,但往往,我们生活中时常遇到的人,一把年纪了,认知和处事跟小孩子一样;比如,明明外在看上去合家欢乐,偏偏感觉不到理想中的幸福;比如大龄青年不愿意结婚,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还是害怕担责任;比如,孩子出现问题,是叛逆还是逃避;比如,常常的孤枕难眠,无法控制的浮想联翩,等等。其根源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这些现象?一个人的童年,对他未来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有些人深陷痛苦,却又接受现状?为什么我们常常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当我们面临很多事情无法解开心结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让自己和解,通过什么方法,让自己真正的成熟,而不再困扰,而不再让自己陷入新的困扰之中。“心智成熟旅程”书中都一一给出了答案。
“心智成熟旅程”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如何让自己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自律、爱、成长和信仰、恩典。每一章都从问题出发,然后通过案例剖析,找到根源,再自我救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里我只写自己最受用,以及对我震撼最大的几个观点。
本书开篇用六个字“人生苦难重重”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我想不管是在西方信仰耶稣还是在东方文化影响下,全世界的认知是一致的,只是解决方式不同而已。面对苦难重重的人生,很多人会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还有很多相信,这是命!但总有些人通过积极想办法,改变命运。而我们解决的关键点是“自律”。“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这看似简单,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因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孩子,总是先甜后哭,总是把最容易的,最让心情愉悦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继而成长中,习惯了先甜后苦,养成了面对问题,逃避问题,势必成年后,面对苦难,心理上会受挫,甚至成为心理疾病。如果在孩童时期,重新设置人生痛苦和快乐的次序,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学会自律,那成年后才能用成熟的心态和明智的办法处事。
对于承担责任,更是难上加难了,在我国的处事文化中“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成为成人的处事哲学。今天不讨论这个哲学思维的对错,单从对人的心智来说,逃避责任,会造成人形成两种病症: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患者是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挂在嘴边,总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而做出的错误判断,不断加大自己的责任,使自己备受压力和内疚感。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神经官能症症状,比如我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吼了孩子之后,自己又内疚得要死,再比如我经常直言不讳跟朋友说了一些话,事后又觉得这句话可能出言不逊了,又内疚后悔了,总之就是不自信的表现。轻度的神经官能症是可以允许的,这是人的良知,如果连良知都没有,岂不更有心理疾病?相反,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所有的孩子都是患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地逃避责任,不少的孩子也会患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罪有应得。如果孩子的成长中缺乏有效的正确的引导,一定会导致这症状加强,从而造成在成年以后,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导致自己无法正确处理身边的事物,陷入痛苦和无法自拔的心理疾病。当这两种症状如果出现了很严重的状态,即神经官能症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让别人活得痛苦。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前提是父母有正确的认知和对孩子问题的敏感性,反之,则会阻碍孩子的心智成熟。特别是患有人格失调症的父母,不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人格失调症,上一代的问题影响下一代,代代相传。一旦被心里医生诊断为人格失调症,说明这个人已经逃避责任的程度非常严重了,而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所以作者用面对痛苦,推迟满足感,来提醒大家,要先苦后甜,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到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其次是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承担会带来痛苦,大部分人会努力去躲避痛苦,很多的人在面对痛苦时候,宁愿自我安慰:“问题的出现不是我错,是我无法控制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种逃避责任的心态一旦形成,会出现一个怪圈:因为谁谁谁的原因没有做到,所以我理所当然“活该”。所以,很多人婚姻不幸,都被设定为丈夫或者妻子(对方)造成的;很多孩子不听话,叛逆,都是他自身罪有应得。这种逃避的心态,即用谎言欺骗自己,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而且越陷越深,甚至出现仇恨。作者在书中提出面对承担责任的痛苦,就是要勇敢忠于事实,在既有的观念地图上,不断修正,更新自己固有的观念,不断地修正,使地图内容更加真实和完整。最后,迎接挑战,即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不间断地严格自我反省。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而认识和忠于事实带来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第二章里面关于爱的解析,对于这章我的感悟稍逊,因为一直在通过各种媒介努力学习关于如何爱,怎么爱。这里用两首纪伯伦的诗来阐释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夫妻的爱的真理。
《致孩子》
作者:纪·哈·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著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致婚姻》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
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
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
倒满彼此的酒杯,但不要只从一个杯子啜饮,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块面包享用。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但容许对方的独处,
就像琵琶的弦,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
交出你的心灵,但不是由对方保管,
因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灵。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寺庙的梁柱各自耸立,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本章书里面有个观点值得提出来学习,即:爱是使人心智成熟的力量,爱付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一并走向成熟。爱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拓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人需要爱别人,才能有完整的心智。而爱猫、爱狗;委屈求全;打着以爱的名义控制别人,都不是爱,不是真正的爱。依赖不是爱、同情不是爱、妥协也不是爱,唯有爱,是帮助彼此独立,成就自我。
最后一章“恩典”,里面提到的潜意识,着实让我脑洞打开,作者因信仰西方教义,所以取名为“恩典”,从我的理解,更像是“儒、释、道”的法则。我们常常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切注定,其实,多数源于我们的潜意识。比如,我们成功躲避一场灾难,或者梦里面的场景在现实中相遇了。一个人的大脑里面,自我意识只占了5%,还有95%属于潜意识。所以,大脑可开发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领域,梦是它存在的最好证据。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比我们更睿智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的智慧”。潜意识的密码,有可能一部分是来自于遗传,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常说原生家庭,价值观冲突,往往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潜意识是天性和自然进化的空间,潜意识知道的东西永远比自我意识知道得多,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知潜意识里原本存在的事情。意识的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所熟知的一切。
潜意识或许是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我们之所以会生病,正是自我意识抗拒潜意识的结果——意识患病了。潜意识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恩典”,只有我们无限接近我们的“恩典”,才能获取心灵的源泉,才能对抗负面的,天性的“恶”——懒惰、怨恨、自私、嫉妒等等。所以要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需要经常的自我反省。潜意识是树根,要想让浅表的自我意识硕果累累,也就是要像我们“儒释道”提到的天人合一。
似乎本书越写越有境界,用一种超越的精神在指引我们走向最理想的状态,对应了开篇的“人生苦难重重”。但作者一直在努力引导我们,认知自我,认知世界,认知精神,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的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慢慢汇聚起来,人生之路就清晰了。那些我们童年受过的伤,成长中经历的苦难,或者一不小心走进死胡同,也有肯经受失望的打击,遭受错误讯息的干扰,阻碍我们的前进,我们需要自我纠正和调整。当我们能驾驭我们的人生,我们获得了自我的力量,才能获得心灵的释放和生化,我们才懂得幸福是奔放不羁的自主,不妨碍别人心智成熟,用真正的爱帮助孩子、他人成熟,才是心灵意识的天人合一。
最后,看完全书,也能理解为何作者取名为《少有人走的路》,道理很多,也能读懂,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且时刻反省,却非容易之事。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成功的人,感慨他的气度,胸怀,眼界和处事,也能想到他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的不易和努力。感谢作者带来的恩典,给与的力量足以让我收益终身。同时,非常感恩西南大学园林学院杜教授的馈赠。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4
春节放假值班,闲下来阅读了我的生日书,《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一部关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学著作。
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为他们都有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总是不去面对问题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想,营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完美的虚幻空间,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应该迎难而上,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书中第一篇谈到了“自律”,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现实、保持平衡。对于推迟满足感,我们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一时成绩的满足,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工作时要先难后易,彻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长自己的满足感;而对于承担责任,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尊重事实,20xx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个严冬,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找到20xx年属于我们的机会;最后就是保持平衡,一味的自律,就会变成压抑和束缚,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自律方式去面对问题,张弛有度,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
20xx作为公司的“变革年”,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20xx年的航运市场好比一座独木桥,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起跨过。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20xx要亮出我们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5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此刻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己,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时间不一样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应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终,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可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己,做自己的主宰,用进取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6
很少有书,我看了之后会写读后感的。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感觉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写得很好,对将来会有所帮助,因此写下读后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这是一本心理医生写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书,其中有详细的逻辑分析,也举了很多病例解释它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须要有“自律”,遇到问题时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它。我身边就有一个人,天天过得浑浑噩噩的,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情享乐。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懂得爱自己和周围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周围的人的成长,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自身成长的世界,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这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将要承担很多的责任,但内心还是很幼稚,这对他们的下一代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一些上级领导,心智同样需要成熟,这对下级的发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是“懒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懒惰的特殊形式“邪恶”则是指主动捍卫自己的懒惰,它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这下知道“邪恶”的另一种定义和本质。)书中同时提出“潜意识”这个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经意流露出的“潜意识”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因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抗拒潜意识而产生。这是一个独特的理念,对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问题的人都有帮助。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倾听自己的潜意识,虽然很多时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终意义何在?我们在心智逐渐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断自我纠正和自我调整,最终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清楚我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们将拥有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感觉舒适而愉快。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其他方面是很难体会到的,而那些不了解这些真谛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我们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们到达了顶峰,周围有很少人和我们在一起,前面也没人带路,我们不知道前面的路接着怎么走,这时我们可能会难以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会产生孤独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7
《少有人走的路》出到现在应该已经4本了,我仅且读过1、2两本。内容相比于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更好读懂。作者『斯科特·派克』是一名心理医生,书中通过大量的心理治疗案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时至今日,内里的很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却已经成为习惯性的技能。
《身体语言密码》写的是如何看懂别人,《少有人走的路》教的是如何看明白自己。而我也是从《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学会了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清楚、处理和家人的关系,去理解每件事发生的原因。
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1、催婚这个事,年年过年都会刷爆朋友圈,但是我基本没为这个事烦恼过。一方面,我想的明白。二来,我对这个事处理的比较好(也感谢我明理的爸妈)。
结婚不合适是可以离婚,但是我并不想给自己留这样的遗憾,也不想为了满足别人而让自己随意做出结婚的决定,结婚是要选择和自己同床共枕的人,为了父母的一时开心,委屈求全,然后换来的可能是长久的痛苦,这种险我可不敢冒,所以为了我自己下半辈子的安心生活,我宁愿现下把矛盾留给我和父母,反正我也经常在外工作。过几年顺其自然结婚了,大家都好。
在我和我爸妈说这个事的时候,我会先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至少我的父母肯定是为了我好,他们希望我早点成家,生活安稳,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我好,所以我也抓住为了我好这个点去沟通。
一方面表态,我并不是不找,我自己也在努力,其次,我们家有一些因为父母催导致的不好的结果,我也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跟他们说我自己的想法,我不是不婚主义,我不接受他们逼的原因何在,如果他们真的逼紧了我只能过年都不回来了,反正工作了。
2、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发生过个一个故事,有一会我们寝室A的一个室友突然身体难受,我跟室友B有点焦急,都想打救护车了,然后去门外商量。当时情况紧急脑子一热,我就冲着室友B说:现在这个情况,你说怎么办吧。突然他就炸了,冲我吼了一句。(说啥我没记住)当时我一懵,然后把刚刚的话重新说了一遍,但是我改了下主语,说的是:现在这个情况,我们怎么办?瞬间他的情绪就下来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商量怎么处理这个事。
说『你说怎么办吧』的时候,我把责任都推给他了,所以他很生气。但是说到『我们怎么办』的时候,立场就从我&他,变成了我们,这是我们共同需要处理的事。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战线,所以他的对抗情绪就没了。
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是了解自己更重要。我们这辈子必然拥有我们自己,所以要好好爱自己。
而且,当你能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情绪,了解情绪的本质,其实大家都一样。
所以一定要我推荐一本书的话,我会优先推荐《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它帮我建立了三观,教会了我如何幸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8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国作家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本心理书,讲述了如何自律、爱的定义等种种方面的知识。如何去调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他自己的从业经历写下了这本书,才会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这本书很深奥,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永生难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变。文章中说到一种方法叫“推迟满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先苦后甜。暑期过半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欢玩在前面回避作业,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急匆匆地赶那些不得不交的作业。但是自从了解到了“推迟满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强迫自己先去解决对我来说很头疼的作业,而且我先做我认为最难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后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这样,剩下的暑期生活我过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并不仅仅教会了我自律。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籍,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观点和思想,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