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1
首先感谢作者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文中的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读者,可以说是很难发掘出来的。
本书是和其他历史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他历史书大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叙述,而本书则是通过自下而上、见微知著的描述,通过普通老百姓与胥吏、乡绅、地方官之间的逐力,再现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历史爱好者,可以是个非常好的补充,对于非历史爱好者,读着也如推理小说般引人深思跌宕起伏。
六个故事中最喜欢帅嘉谟学霸的故事,其一根筋的寻求真相的毅力,确实惊人敬佩,从这个角度看来,马伯庸又何尝不是”帅嘉谟”,不然哪有这本书的出现。
在书评中看到一句话,“存在便是合理”,看完这书,尤其第二篇风水引起的士子科举成功与否的问题,这已经说明了常识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情况。
关于档案,感觉和本书其他内容有点格格不入,不知是何原因才放入此书中。
胥吏这个文着实让人感到无奈,易地自处,也是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本书中最令人悲愤的一个,明明啥事没做,却偏偏被人盯上,不从还无处喊冤,一声叹息。
最后,再次感谢马伯庸的“死磕”,让我们看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犄角旮旯。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2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是第一次读作者的非小说类历史纪实文学,对作者文字功底的实力我就不赘述赞誉了,只极力推荐。
我不排斥阅读规模宏大的历史叙事,帝王将相,荡气回肠。现代电视剧改编的大部分也都是深宫六院的皇家琐事,夹杂着一些野史与情爱来吸引观众。
而正统史书居庙堂之高,常令读者觉得缺乏烟火气。以前阅读史书时,偶尔会揣测文字背后到底是些怎样鲜活的生命。帝王将相、后宫深闺,这些是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的,而那些贩夫走卒、市井无赖,真正构成社会的一血一肉的这些人,在史书中占据了不过寥寥数字,在历史上或许毫无地位可言,但他们一生中的悲欢离合对于个人的意义绝不比时代大势更轻……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与想法,往往会被史书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类的话语概括,而更细致的描写则少之又少。可能就连当朝的记史官都认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蝼蚁般存在。
而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一书里,没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没有烛照天下,明见万里的大人物风骨,只有小人物的地气。这种地气是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国家的政策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多交一份税等于少吃了几顿饭,就这么简单。
历史,还是要从纷纷扰扰的细节中看去,才更显滋味。
当把全书看完之后,这里面的勾心斗角,人心百态,官场和民间的各种潜规则,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明朝:一代代官员林立法度迭代而新,一页页沾满尘土的书页静默无声。
文中所写之事,都藏着平民百姓最深刻的苦难,更也显露着历史中最闪耀的光芒,这不是庙堂之高黄钟大吕的震耳发聩,而是江湖之远起于青萍之末的长风呼啸。
更多的,好像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现在。大概是我想太多吧,以为历史就是用来喻今的。你看那大明朝的恢弘之下藏着多少不可言说的螽蟁蟊蠹,又有多少地与民、民与官、官与官、官与皇权、皇权与地循环往复的错综缠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各种上层建筑的不断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只是每个当事人所面临的"经济基础".
在《丝绢案》中可以看到,所谓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在于每一个人的私心,每一个人的利益之争。事件的"始作俑者"在他提笔给上级领导反映问题的奏文纸上落下第一个字的那个瞬间,这一切的链条像带上了一个巨大的齿轮,在各方的利益驱动下,不管初心如何,它永不停歇的裹挟着所有人向前走,不管前面是万丈深渊还是辽阔平原,都已由不得他自己。
许多事情,一旦开始,便再也无法回头。或许,历史也就只能带给人这些吧。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是明代纪实文体,主要讲了一些平民百姓关于赋税劳役方面几个难缠的官司。说是难缠不是因为官司复杂,而是中间纠缠了各层级官员的利益而使得事情变得难办。从这些故事中能深刻感受到明代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艰难困苦,明代的基层机构对百姓的掌控与盘剥,真是“皇帝不下县”。
这本书在讲故事之间,插入了大量的注释,一口气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甚至有些费力,慢慢读就还好。《古董局中局》相对是比较简单的,《长安十二时辰》情节更紧凑更有趣,叙述时开始夹入一些解释,有些影响阅读,结尾也有些仓促。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很明显故事相对简单,大量的注释非常影响故事的阅读,但是不读又不完整。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笔记,一本亲王在搜集、调查、了解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写下的笔记,开心的是亲王大方的分享给所有人,让读者都能更深刻的了解明代背景,缺点是影响了故事的趣味性、阅读的流畅性。而且这本同样的也是前两个丝绢案、龙脉案精彩,中间的档案馆冗长略枯燥,结尾的简单急促。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4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最爱看的还是历史书,最最爱的还是明史。像当年看到《明朝那些事儿》那样激动,一口气看完。喜欢当年明月和马亲王这种阅读很多历史材料之后归纳总结,只是当年明月是编年体,讲的王侯将相高居庙堂的故事,马亲王的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则是纪传体,讲的是基层小老百姓的故事。
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黄册库的前世今生,大篇幅主要讲述了这四个故事,后面两个故事比较短,没有那么精彩。前三个都是地方上的故事,是基层群众和基层官员与高层领导与法律制度硬碰硬的死磕,然后所有人都在权衡自己的利益的,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正是这种权衡,不断能窥见明朝这座大厦一点点在崩塌。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大人物决策的改变,影响的是数以万计人物的命运,也庆幸数以万计的人当中有人选择记录下这些故事,让后世的我们看到。
最爱的是黄册库那章,实在是太绝了,横穿了整个大明史。明朝的黄册,类似与现在人口普查手册和土地房产证资料,每10年更新一次,记录了每一个生活在明代的人的身死由来,每一块土地的归属变迁,黄册的质量也反映了每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朱元璋朱棣时期的黄册材料要求较高管理严厉放了几百年依旧清晰可见能翻阅,但是到嘉靖万历年间的材料偷工减料管理松懈放了几十年就已经失踪或者不能翻阅。在这些黄册上,能感觉到生活气息,也感受到历史温度,近300年的历史都藏在玄武湖(后湖)的中央,当时搜集黄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插手谋求利益又各种和稀泥,但是又随着南明的灭亡很多都被当作柴火当作火把毁灭。
“这是一幕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摇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纸屑飞舞于后湖之上,万亿大明子民的户籍华为甲胄和火器,以毁灭自己的方式,试图成为挽救这个王朝的最后希望。”以前觉得开国皇帝,开疆扩土武将最为重要,看完这章发现文臣更为重要,打完仗后的土地和人口,都是一盘散沙一团乱,人口统计经济统计耕地统计,每一样都是由基层人员一个个一点点实地去做,需要一套强大的系统来管理,上行下效。历史书上就简简单单一句几几年,某某朝建立,立年号某某,但是实际上还要好几年整合才能成为真正成为一个朝代。还有,中国实在是一个力量过于庞大的机器,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从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有整体配套体制的改革了。
都说以史为鉴,呵呵,这本书里面详细描述的官场的姿态,跟400-500多年后的今天还真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5
2019开年到目前为止读过最好的历史题材新书,书中挑选了史料中有详细记载的六桩大明时期地方诉讼案件的官方文献进行解读,这些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物准确详实的记录了一桩桩明代诉讼案的每次审案经过与结果,再经由马亲王的重新整理和编撰,一个由无数底层百姓和基层官吏为细胞组成的“市井大明”跃然于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也给了已经习惯从上帝视角看待历史的我们一个从百姓生活细枝末节的案件中自下而上观察和分析明朝官员更迭社会演变的机会。
简介书中那几则发生在明朝的真实有趣的故事:
“学霸必须死“的《徽州丝绢案》,缘起明代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一位叫帅嘉谟的学霸,在用税赋粮册练习演算习题的过程中发现因税赋统计漏洞导致原本需徽州府辖下六县均摊的丝绢税竟独由歙县一家背负长达200年之久,案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审理过程中又因牵连周边其余五县利益,演变为六县官民大乱斗的混乱局面…。
于是在万历三年的徽州,可以看到一番神魔小说般的盛况:六个县的官员腾空而起,纷纷祭出法宝与神通,呈文如雪片一般交相挥洒,肆意互喷,口沫四溅。六县的乡宦们也在暗暗输送内力,支持知县们拼个你死我活。
而在《婺源龙脉保卫战》中大明贡院中的秀才举子们也不甘寂寞的跳出来,演绎了一场利用封建迷信保护家乡绿水青山的运动,一场牵扯到百姓们烧山奔小康和士族学子们护林祈求功名之间的利益官司。
流传至今的《保龙全书》一共有五册。我们看到的这段经历,仅仅是第一册涵盖的内容。此外还有《续保龙全书》,记述了康熙年间先后两次保龙运动的始末;第三册单独记录了一个叫施大任的人在乾隆年间的保龙诉讼经历;第四册记录了乾隆年间的保龙运动;第五册则讲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十七年(1891年)之间的`龙脉烧灰大战。
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当属《杨干院律政风云》一篇,案件由晚唐时期的罗式祖坟和南宋时代迁移到此的杨干院寺院引起,横跨几百年间的房地产纠纷,最后一直闹到了嘉靖年间,甚至惊动了当朝天子。当中描写的明代僧俗关系以及朝廷对宗族祠堂的管理政策非常详尽,案件中关于各级涉案人员在案件审理中如何买通证人也都记载的一清二楚。
明王朝十分注意限制僧尼的数量,规定每三年发放一次度牒。并且,男子不到四十岁、女子不到五十岁,不得出家。《大明律》中对没有度牒、“私自剃度者”亦有十分严厉的处罚。
其余三篇《大明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侧重于明代的户籍制度的演变,《彭县小吏舞弊案》介绍了明代嘉靖年间基层公务员官、吏、徭役的官吏体系如何变相配合贪腐舞弊的故事,而《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则用寥寥数笔记载了一则牵扯到大明高层党派政敌对立的案件纠纷,大名鼎鼎的薛瑄带领大理寺独扛日后制造“土木堡之变”的大太监王振领导的锦衣卫集团的故事…
“冤死而民不思”意思是老百姓知道你是冤枉的,可是一点都不同情。王文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可实在是太讽刺了。
除了这些历史案件,书中自然不乏马亲王独有的经典幽默语录,时常让人被拽着着穿越来穿越去,捧腹间就理解了那些原本干涩难懂的词藻与制度体系,比单纯历史小说更人性化的阅读体验。推荐给所有喜欢历史,热衷于了解明朝历史的书友,更多有趣的史料内容就等待你自己在书中发掘了。在看了那么多皇帝视角的大明历史后,这一次,我们来用显微镜看大明。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6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最爱看的还是历史书,最最爱的还是明史。像当年看到《明朝那些事儿》那样激动,一口气看完。喜欢当年明月和马亲王这种阅读很多历史材料之后归纳总结,只是当年明月是编年体,讲的王侯将相高居庙堂的故事,马亲王的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则是纪传体,讲的是基层小老百姓的故事。
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风云,黄册库的前世今生,大篇幅主要讲述了这四个故事,后面两个故事比较短,没有那么精彩。前三个都是地方上的故事,是基层群众和基层官员与高层领导与法律制度硬碰硬的死磕,然后所有人都在权衡自己的利益的,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正是这种权衡,不断能窥见明朝这座大厦一点点在崩塌。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大人物决策的改变,影响的是数以万计人物的命运,也庆幸数以万计的人当中有人选择记录下这些故事,让后世的我们看到。
最爱的是黄册库那章,实在是太绝了,横穿了整个大明史。明朝的黄册,类似与现在人口普查手册和土地房产证资料,每10年更新一次,记录了每一个生活在明代的人的身死由来,每一块土地的归属变迁,黄册的质量也反映了每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朱元璋朱棣时期的黄册材料要求较高管理严厉放了几百年依旧清晰可见能翻阅,但是到嘉靖万历年间的材料偷工减料管理松懈放了几十年就已经失踪或者不能翻阅。在这些黄册上,能感觉到生活气息,也感受到历史温度,近300年的历史都藏在玄武湖(后湖)的中央,当时搜集黄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插手谋求利益又各种和稀泥,但是又随着南明的灭亡很多都被当作柴火当作火把毁灭。
“这是一幕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曾令大明江山永固的黄册,在风雨飘摇中被一一扯碎。漫天的纸屑飞舞于后湖之上,万亿大明子民的户籍华为甲胄和火器,以毁灭自己的方式,试图成为挽救这个王朝的最后希望。”以前觉得开国皇帝,开疆扩土武将最为重要,看完这章发现文臣更为重要,打完仗后的`土地和人口,都是一盘散沙一团乱,人口统计经济统计耕地统计,每一样都是由基层人员一个个一点点实地去做,需要一套强大的系统来管理,上行下效。历史书上就简简单单一句几几年,某某朝建立,立年号某某,但是实际上还要好几年整合才能成为真正成为一个朝代。还有,中国实在是一个力量过于庞大的机器,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从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够有整体配套体制的改革了。
都说以史为鉴,呵呵,这本书里面详细描述的官场的姿态,跟400—500多年后的今天还真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7
首先感谢作者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文中的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读者,可以说是很难发掘出来的。
本书是和其他历史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他历史书大多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叙述,而本书则是通过自下而上、见微知著的描述,通过普通老百姓与胥吏、乡绅、地方官之间的逐力,再现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历史爱好者,可以是个非常好的补充,对于非历史爱好者,读着也如推理小说般引人深思跌宕起伏。
六个故事中最喜欢帅嘉谟学霸的故事,其一根筋的寻求真相的毅力,确实惊人敬佩,从这个角度看来,马伯庸又何尝不是”帅嘉谟”,不然哪有这本书的出现。
在书评中看到一句话,“存在便是合理”,看完这书,尤其第二篇风水引起的士子科举成功与否的问题,这已经说明了常识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情况。
关于档案,感觉和本书其他内容有点格格不入,不知是何原因才放入此书中。
胥吏这个文着实让人感到无奈,易地自处,也是无可奈何,可以说是本书中最令人悲愤的一个,明明啥事没做,却偏偏被人盯上,不从还无处喊冤,一声叹息。
最后,再次感谢马伯庸的“死磕”,让我们看到了显微镜下的大明,看到了大明的犄角旮旯。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篇8
《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本书是明代纪实文体,主要讲了一些平民百姓关于赋税劳役方面几个难缠的官司。说是难缠不是因为官司复杂,而是中间纠缠了各层级官员的利益而使得事情变得难办。从这些故事中能深刻感受到明代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艰难困苦,明代的基层机构对百姓的掌控与盘剥,真是“皇帝不下县”。
这本书在讲故事之间,插入了大量的注释,一口气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甚至有些费力,慢慢读就还好。《古董局中局》相对是比较简单的,《长安十二时辰》情节更紧凑更有趣,叙述时开始夹入一些解释,有些影响阅读,结尾也有些仓促。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很明显故事相对简单,大量的注释非常影响故事的阅读,但是不读又不完整。
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笔记,一本亲王在搜集、调查、了解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写下的笔记,开心的是亲王大方的分享给所有人,让读者都能更深刻的了解明代背景,缺点是影响了故事的趣味性、阅读的流畅性。而且这本同样的也是前两个丝绢案、龙脉案精彩,中间的档案馆冗长略枯燥,结尾的简单急促。